晨光建院背景
史耀琚
当诸位院友回忆起在晨光的流今岁月时,可能知道晨光建院背景的人并不多,恰好本人有幸参与院志编写,手头有—些资料,今写出此文以供诸晨光院友参考。
1964年化工部根据党中央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决定在西南地区筹建—个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基地,定名为晨光化工厂。
1964年8月化工部派当时北京化工研究院代院长常化知率人来四川选点。经实地勘查,将晨光化工厂选在宜宾地区所辖富顺县境内的邓关公社一带。晨光—厂厂址选在富顺县城西南,距县城约3公里的邓关公社锁江大队(今锁江村)。这地处沱江西岸,傍靠清道光26年兴建的“迴澜塔”,标高330.2m,占地151.25亩(科研生产区101.79亩,生活区49.46亩),距县城3km,距自贡37km,距隆昌45km。地震烈度为7级,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常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041.2mm。
1965年1月4日由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设计院、天津近代化工厂、上海化工厂等有关人员,组成建厂方案编制小组,10天编制完成建厂方案的初稿。
1965年1月18日,在成都,由化工部副部长李艺林主持审查方案及提出修改意见,1965年2月10日在北京最后审定,并先后下发了化工部[1965]化基调艺字28号文“关于下达中央批准的1965年搬迁科研机构的通知”。正式下达晨光化工厂建设项目,含迁建单位、规模、投资、定员及搬迁时间等内容。研究院投资447.81万元,定员编制1100人。
1965年春化工部决定由郭少锋、陈超、吴琳、李德亁、宫焕杰等人组成“中共晨光化工厂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统一领导全厂建设工作。1965年7月完成晨光化工厂全部施工图。
1965年4月化工部第八建筑公司进入施工现场,1965年5月4日破土动工。1966年上半年,晨光—厂主要建筑接近完成。
1967年3月,沈阳化工研究院—室、六室有机硅、工程塑料专业部份职工内迁,直接内迁共59名,隨迁20名,共79名。
1967年12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离子交换树脂材料等专业职工内迁。内迁职工19名,随迁1名,共20名。
1969年5~1970年3月北京化工研究院四室、五室、六室、九室、十室、十五室、化四、化五车间,有机硅、有机氟材料、热固性树脂与粘接剂、透明材料、成型加工、物化检测、化工仪表自动化、物化分析、情报、图书舘资料室、设计等专业职工内迁,内迁职工456名,随迁职工122名,共计578名。
到1986年,晨光研究院—分院有职工1010人,其中男617人,女393人。科技人员455人,高级工程师108人(含高级会计师1人),工程师214人(包括翻译、会计、经济师13人),助理工程师95人,技术员20人,工人462人。共下辖36科、室、车间,其中研究室14个,车间3个,科研及行政管理科室11个,党群科室6个,子弟校、劳动服务公司各1个。
晨光人.文集晨光建院背景史耀琚
5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