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谈好小说
2012-02-13 | 阅:  转:  |  分享 
  
什么样的小说才是好小说

——关于“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阅读报告

□李建军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长篇不如中篇,虚构不如写实》的文章,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2004年度的长篇小说写作不如中篇小说写作水平高,小说创作不如报告文学影响大。事实上,描述2004—2006年度的小说创作态势,那前半句话,好像仍然用得着。虽然某些长篇小说,如《秦腔》、《兄弟》和《狼图腾》等,因为作者的知名度和商业炒作的缘故,获得了市场上的巨大成功,但是,无论从艺术技巧看,还是从内在深度考察,这些作品都是名不副实、令人失望的。但是,中篇小说的创作状况显然要好得多。

从入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22篇作品中(这些作品是从230多篇申报作品中遴选出来的),我们似乎可以获得一些这样的信息:中篇小说的创作态势依然是旺盛的、活跃的;写实主义仍然是中篇小说写作的主潮(除了《师兄的透镜》,其它21篇作品全是写实性质的;“底层写作”数量多、影响大,引人关注(至少有10篇);年轻作家占了较大的比例(出生于60年代以后的至少有12人);题材和风格也较为丰富多样。

一关于最终获奖的五篇作品

根据《文艺报》2007年10月25日提供的消息,“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最后获奖的作品是蒋韵的《心爱的树》、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葛水平的《喊山》、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和晓航的《师兄的透镜》。这是一个不错的评选结果。尽管其中令人一见惊艳的“绝对经典”惜乎太少,但几乎每一篇都是令人愿意开卷再读的好作品!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好的小说家,善良,有同情心,绝不对人物的痛苦无动于衷;他亲切,不拿架子,什么时候都把人物与读者都当作自己的朋友;他把小说当作小说,当作必须写人、讲故事的一种文学样式,当作与读者沟通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便努力把故事讲得有趣、可信,把人物写得生动、可爱。”这次获奖的五篇小说的作者,无疑都懂得这些常识一样的道理,所以,他们的小说才写得那样好。

蒋韵的《心爱的树》是一篇充满温情的作品。在这篇小说所讲述的并不复杂的故事里,有学生习方平对老师严重的背叛,有妻子梅巧对丈夫大先生的致命的伤害——梅巧跟着习方平私奔了。这真是糟糕透顶的事情。然而,更坏的事情是日本人来了,为了躲避侵略者的威逼利诱,大先生带着凌香和其他几个孩子逃到了深山。他见到了大萍,感动于她的朴实而温存的爱,便又结婚了。长大成人的凌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陪都重庆见到了自己的母亲梅巧。本来,她见到母亲只是为了说出那句包含着怨怼的话:“你——不值得我这么,这么样牵挂”,但是,最终,她还是原谅了母亲,做了一个“善良温情”的孩子。又是许多年过去了。大饥饿来了。已经人到中年的凌香不仅要照顾年老的父亲,而且,救济起了从南方回到故乡的母亲和那个被父亲宣判为“咱们全家人的仇敌”的习方平。母亲依然是父亲心头的痛。但是他却还是心疼她,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送救命的东西和奢侈的凤凰牌香烟给她。若干年后,年老的他们跨过了34年的岁月,终于在一个火车站见面了,此时他已是一个身患绝症的老人。一切都成为过去,唯有真情还在。他们谈到了那个院子,还谈到了那颗大槐树:“午后的阳光,从阔大的玻璃窗里,照射进来,她整个人,沐在那光中,永世不返的一切,沐在那光中。那光,就好像,神光。远处,有一辆列车,轰鸣着,朝这里开来了,是大先生要登上去的列车,是所有人,终将要登上去的列车。他眼睛潮湿了。”在这里,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在情感的净水中浸泡过的,洗涤过的。那语言的节奏是缓慢的,仿佛一首低缓的音乐,既哀伤,又温暖,给人一种宁静而安祥的感觉。这是我近年从当代小说中读到的最感人的一幕。久违了,如此温暖、如此美好的感动!

按说,这里已经具备了可以让一个小说大加渲染的娱乐性叙事元素:根据学生对老师的背叛,你大可以把人写得连动物都不如;根据妻子对丈夫的伤害,你可以写一个否定爱情的小说,可以象“消极写作者”那样宣布“爱情是一种病”。但是,蒋韵没有这样做。她用自己的心灵之光,照亮了一切;她在人物的内心深处,发现了最可宝贵的东西——仁慈、宽恕和爱。这篇小说为什么获得普遍好评?为什么最终获奖?原因就在这里。是的,文学的价值最终决定于它对“亲爱”的情感体验达到什么样的深度,决定于它在伦理精神的追求上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所处理的是颇有难度的叙事内容。警察和罪犯,还有什么比面对这些人物的时候,更倾向于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随意的想象呢?犯罪与惩罚,还有什么比面对这些主题的时候,更令人觉得复杂和棘手的呢?然而,田耳却写出了新意。警察老黄为人朴实、厚道,就仿佛我们在自己身边常常会遇到的好心人一样;“罪犯”们呢,写得稍微弱了一点,但是也还真实,――从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了另外一个我们本不该觉得陌生的世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写到了“刘副局长”这样的人物,写出了这些人物的嚣张和跋扈,从而以暗示的方式揭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严峻问题,显示了作者在开掘和表现生活上的智慧和勇气。

葛水平的《喊山》是一篇读来令人震惊的充满现实感的作品:一个被拐卖的女人被以极为野蛮的方式剥夺说话的自由达十年之久,整日生活在沉默和恐惧中,最后终获解脱和自由。它在艺术上显示出极为成熟的风格。巧妙的结构,鲜活的细节,克制的叙述,使这篇作品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太行大峡谷走到这里有些瘦了,瘦得只剩下一道细瘦的梁,却仍就是谷,瘦得骨骼突出,赤条条的青石头儿悬壁上下,瘦得光有个“陡”,没了个“肿”。从远处望去,绕着几丝儿云,像一头抽干了力气的骡子肋骨一条条挂出来挂了几户人家。这梁上的几户人家平常说话面对不上面要喊喊比要快。一个在对面喊一个在这边答琴对面的琴问问发兴割了麦是不是要混插豆?

一好小说是能把细节写得准确传神、能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的小说;

二好小说是充满想象力和具有智慧风貌的小说;

三好小说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底层关怀精神的小说;

四好小说是致力于发现并揭示生活真相的小说;

五好小说是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寻找光明、给人安慰的小说;

六好小说是富有“亲爱”的诗意、浪漫的情调和理想主义气质的小说;

七好小说是那种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并致力于向上提高人类精神生活水平的小说。

这就是我通过分析“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品及入围作品得出的结论。

2007年10月26日夜,北京

作者简介李建军,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人,文学博士。做过大学教师和出版社编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有专著《宁静的丰收》《小说修辞研究》《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必要的反对》和《文学的缘故》(即出)等数种,有编著《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百年经典文学评论》《路遥评论集》等。曾获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文艺争鸣》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北京文学》文学评论奖、《上海文学》优秀论文奖以及2002年度和2006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7年12期

















4









献花(0)
+1
(本文系元重三兰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