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话说米芾的“八面出锋
2012-02-16 | 阅:  转:  |  分享 
  
话说米芾的“八面出锋话说米芾的“八面出锋”''{6R+|!Q({/N"A,E??W9A??????米芾说自已写字“
独能八面出锋”,这话做为书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但是其中包函的深刻的书学道理恐怕并没有几人了了。因为至今在我所见过的书人中,还
没有谁在书写实践中施行过八面出锋。据说在我们的高等学府的教学中,也没有这一课。$f/^1L-k"K??]&K.q,
G??????????要弄清“八面出锋”所包函的书学道理,首先必须搞清楚“八面出锋”的真正的含义。首先这里的“锋”字,并
不是笔毫的尖端,也不是点画的锐尖处,而是指笔毫的着纸部份;“出”是使用的意思,这和武侠小说中“出剑”、“出拳”中的“出”字的用法相
同;“八面”也不是八个方向的意思,是指笔锋的不同方向上体面。这样米芾说的“独能八面出锋”的话,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已能用笔锋的任何方
向上体面使用笔锋。所谓“独能”是说与自已同时的人都做不到。这用今天的书人的书写实践来看,米说“独能”是可信的,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真
实的。我们今天的书人可有在书写过程中不停地变换锋面的么?但是本文最终要告诉大家的是,恰恰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书写方式。什么道理
?根据笔势的原理(详见本人3月份发表在本栏目中的《笔势研究》一文),笔锋在书写过程中变换方向时,必须对应以相应的锋面。直白地理解是
这样:在书写过程中,只有这样时时追踪锋面的变化,才能与“以锥划沙”的情形相一至。想想看以锥划沙的实际情形,钢锥总是以朝向运行方向上
的那一面推开沙面的,就明白了什么是笔锋的对应锋面了。这种追踪锋面变化的技术就是古论中所谓的“使转”。今人有“绞转”一说,看似与使
转相类,其实今人认识的绞转,远非古人所谓的“使转”。使转是不分书体,凡在转向处必用的转向方法,是在藏锋基础上用腕的技术,是不可须臾
离开的基本技法(详见本人发在本栏中的《用笔基本技法》一文);绞转就不是这样,根据今人的阐释绞转好象是用指捻管的,偶尔用之的,可用可
不用的特殊笔法。究其实是今人对使转摸糊认识诠释。在认识上摸糊,在实践上不可能明朗。看今人用笔普遍只用笔锋之一面,而不知追踪锋面,更
不知使转为何物,这就是我们今天书坛的现状。书法创作连基本技法尚不懂得,却还在那里高喊“创新”、“改革”,岂不是书坛的悲哀!怎样运
腕博得执笔方法以后,还须掌握运腕的方法。因写字不仅要用指力,而更重要的还要运用腕力,甚至肘力和臂力。??运腕,即用腕关节的力
量写字,写字动作,以腕的运用为主,但腕的运用又离不开手指、肘、肩、背、腰和整个身子的配合作用,无论写大字或小字,应以运腕为主,因运
腕比运指的力量大,、活动范围广,控制能力强。想提笔,笔毫可有力弹起收拢,想顿笔,笔毫即可有力地铺展开。运指则力量微弱,范围狭窄,只
适宜写小字。因此,书写时应充分的运用腕力,辅以手指的力量。这样,着笔有力,写出来的字才会血肉饱满,筋骨强健,笔调流畅,体势开张。
??运腕动作,就是手掌根部的摆动,即腕部左右两侧随着运笔的提按顿挫,轻重疾徐的摆动。摆动的幅度大小随写字的大小而有所区别。字大
,幅度大;字小,幅度小。在摆动中特别要使腕部外方能够略向外翻,提得起来。这样,笔在手中,活动范围大,运转就灵活。不管笔画变化如何,
或者笔锋偏侧到何种程度,都有办法把它立即纠正过来,使笔画圆满,把锋心藏放在中间行动,起着保持中锋和展开笔势的作用。??写行草
时因流动性大,运腕动作要求特别显著,楷书流动性小,动作较慢而不甚显著。书写中,一起一落,一往一复,每一点画的完成,提按顿挫、轻重疾
徐的用笔变化都有运腕的动作。当笔锋出现偏侧、纠缠或散乱时,就要立即加以控制,作这种调整也离不开腕的运用。当然,运腕掌握如何,主要是
书者的技巧问题。掌握的好,字就能写出神采,掌握的不好,便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必须要多练,
多实践,方能掌握运腕技巧。什么叫笔位执笔高低的“笔杆”位置,叫“笔位”。另外,笔头深浅的尺寸,也叫“笔位”。??执笔高
低,在书法上比较讲究,也是将字透出力感的关键。唐代书法家卢携《临池歌》有云:把笔深浅,在去纸远近,远则浮泛虚薄,近则温峰体重。这话
有一定道理。有些人不管写什么书体的字,都将笔管执的很高,这会司不妥的。执笔过高,将会影响气脉的均匀,力不易灌注毫端,行笔不稳,也难
以掌握笔的重心。执笔过低,运转中就不灵活,拉不开势。执笔高低怎样才算合适?按一般规律是,草三、行二、楷一。当然,这只是一个概数,至
于实际运用,还可以自己斟酌确定。??笔头深浅部位,分为三断,笔端处,叫“一分笔”;笔腰处,叫“二分笔”;笔根处,叫“三分笔”
。笔头部位的划分,乃根据前人之经验,其目的是读书写者运用时有一准绳可寻,我们知道,笔头虽软,却富于弹性,顿则能起,行则能收。但如果
把握不好部位,就无法将字写好,所以,写字时笔头要用什么部位,关系极大,然笔头用在什么部位为宜呢?一般地说,运用时不能超过腰部。尤其
是初学者写楷书,或者写篆书,隶书,应使用一分半至二分为佳,这样,行笔顿挫、提按便易于笔力贯注,得势自然。书写时千万不要将根部也用上
,如果用到根部,便会造成点画泛甚失态。但也不能光用笔尖,否则,便会点画物力、轻飘。笔势研究笔势是用笔的原理,是规范用笔的根据
.这样一个重要的用笔概念,自古至今长期以来,却一直被书界主流所误判,被指为点画或整字的体势、姿态。这是历史性的大错,它的危害在于屏
蔽了笔势的真谛,致使书法这门最为大众普遍喜爱的艺术,成为自古自今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掌握的艺术。5W4W9Y6P"Z%b8
s^书法艺术高难不假,但并不比其它门类艺术更高难。中华文明史中,为什么书法艺术家远较其它艺术家少之又少呢?原因就在于人们对
古人书论的理解总是被世俗的,肤浅的见识所误导。人们对笔势概念的理解就是其中之一例,且是致命的一例。1i:H0r,Z-j1
^%z那么笔势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是怎样影响用笔的呢?我们先从笔势的实指探求起。笔势一词源于东汉蔡邕《九势》一文中的“势”
,“笔”系后人的附加。因此,弄清《九势》中的“势”的含义是问题的关键。期间有三段相关联的话,最说明问题:“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
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往,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凡落笔结字
,上皆复下,下以承上,使其形:N!C%r#W7J$G势相映带,无使势背,第一段是对“势”的注解。在古人的哲学思想中
,阴、阳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要素。“阴阳既生”,就等于说事物有了本体,有了本体也就有形象,即所谓的“形”有了形,也就有了姿态(动态
和静态),即所谓的“势”.所以紧接着蔡邕就说“形势出矣”。——形象和姿态一同显献了。蔡邕是在提示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势。/H;
W,\0e!_''v第二段是从“藏头护尾,下笔用力”句看,是在讲使用笔锋的原则和方法。那么紧接着的“故曰……”也应该论的是
笔锋的使用。这是正确理解本段意旨的关键。其中“往”“来”二字是支持我们分析结论的最直接的证据,只有书写中的笔锋有往来,而点画是不能
行动的。(K0Q(`#c9?#F3V所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遏”中的势,指的是笔锋的势,而决不是点划的势。正是为
提示人们注意区别文中的“势”的不同所指,所以蔡邕才安排前一段话。可惜,还是没有谁能明白其用心。,Y2@2X1t2D6p
只有笔锋之势才可被称为笔势,以“笔”名之的根本用意在于同画势,字势相区别。世人不知有锋势,故尽以笔势为点画亦或整字之势,其实大错
了。下面我们再看“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止”,“遏”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违背和阻碍。既然我们肯定了其中的“势”指的是笔锋的势,即
笔势,那么“来”和“去”就是特定的笔势所固有运行趋势。“不可止”,“不可遏”告诉我们,对于笔锋的特定的笔势所固有的运行趋势,是不可
违背和阻碍的。言外之意,必须遵从笔势所固有的运动之势去行笔,不可主观地去干预违背它。这一条是蔡邕对笔势对笔锋的运行具有规定作用这
一客观真理的表述,是用笔原理的重大发现。是对书法艺术的流传的最伟大贡献。书法艺术的学习,不像其它艺术的学习是通过师生关系来实现的,
而是通过自学,靠的是参悟。没有蔡邕在1800年前对这个用笔原理的揭示,书法这门高难的艺术,很可能会像其它绝迹的艺术一样已经很早就失
传就绝迹了。Y-ix9P;^+p&d+n"v第三“凡落笔结字,上皆复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相映带,无使势背
”。v如何理解此段中前后两个势字的所指,仍然是正确理解这段意旨的关键。|前一个“势”指点画之势毫无疑问,后一个“势”字指笔势就
恐怕很少有人这样认为。q2}''u1S)f我们看“背”字的用意,如果是指点画之势的“背”因为前边已指明点画要相互映带,
这里再以势的角度重复强调没必要,也无意义。因为点画的势与势之间只存在映带(呼应)与否的关系,不存在有乖、合,笔势则不然,笔势于书手
才有主客观相乖合情形。那么“无使势背”就该是“不要背势用笔”。这个“势”字是笔势才对。前边说的是如何结字,后面说的是如何用笔。这段
说是对书法创做总原则的概括。《九势》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那里字字是金,而没有一字是铁。:U!D7V,K0V小结一下
,蔡邕的这三段话的主旨是这样:势是事物在空间存在体势或姿态;任何有形的事物都有势,字有字势,画有画势,笔锋有笔势;前二者是结字谋篇
的依据,后者是用笔的依?I我们清了什么是笔势,接下的问题是我们怎样理解笔势对笔锋的运行的规定作用。物体的体势对自身的运动形势具有
规定的作用是一条普遍的规律。现代物理学能准确地,定量地描述出运动物体的势与运动路线的对应关系。我们从理论上来理解不是很方便,从生活
感受中来认识要简易得多。我们看飞鸟,飞鸟总是通过改变自身的轴向和体面的朝来修正自已飞行路线的;我骑自行车也是这样,总是通过改变身体
的倾斜角度来实现骑路线的选择的。这些生活中的例告诉我一条客观法则的两方面:势对运行路线有规定作用,选择运行路线必先选择合适的势。这
是客观法则。同样适用于笔锋的运行。蔡邕在用笔实践中体会到这条法则,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他说:“(用笔)无使势背”。后世的倪苏门深得
这名话的个中三昧,他在《书》中特别指出:“凡字得势则活,得势则传”。不得势就是背势,背势会怎样呢?他没有说。但后果可想而知。
蔡少武飞车走壁,稍有背势,就会车毁人亡,蔡氏已因此失去一子,用笔上的背势的后果虽不至于这么沉重,但其为艺术上的失败则是一致的。或
者是当时语言环境的关系,或者本来就不是说给普通人听的,蔡邕对自已发现的表述语言过于约略。人们如不带着疑惑反复品读,比照,很难通晓其
意。这一点多少让我们感到些许遗憾。但这并无损于蔡邕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书法史上众多的辉煌,无不闪烁着这位东汉大学问家伟大的智慧的灵光
。6M-u$i$k)Z/w1X9P??q我们理解了笔势的作用,那么书家在书法实践中是怎样遵循,顺应笔势的这一客观
法则呢?l在上文举的飞鸟实例中,我们使用了“轴向”和“面向”两个概念。轴向和面向是构成势的两也要素,笔锋的毫向和锋面的朝向是构成
笔势的两个要素。变化其中一素,笔势则相应变化。在书写中书家首先根据书写需要确定毫向,然后再选取相应朝向的锋面落纸。这个过程称为取势
。书家行笔之前必先取势。:M+D8k/U$C4P3A.Q古人有“凌空取势”的说法,就是说书手在笔锋末落纸之前就选
择好了落纸的毫向和锋面。在操作中确定毫向之后,选取哪个朝向的锋面落纸才算“相应”,才能合“势“呢?原则是,勿使笔锋与笔身发生扭拧
。根据“以锥画沙”的提示,这个锋面就是应该是朝向运行方向上的那个朝面。书写过程中,虽一点一画的书写,锋向也要数次改变。根据笔势原
理,落纸锋面也必须跟随变换。这个过程,称为转势。转势时,前后二势是相粘的。故又称联势。转势、联势最是书家用武之地。是最考验书家才华
之处。;f2d-_7O0Z0BB,[.|势随向转是书家要诀,面随向换是渡人的金针。不得此,便永不登书法之堂奥。古帖具在,可验可证。临习者不可不察。书学上称锋面的转换为“使转”。便转并非指笔锋圆滑地转动。没有锋面转换参加的圆转是败笔,古人笔下没有没有锋面转换参加的圆转。?F书法因有转势才有节奏。所谓节奏指的就是笔势的转换频度。所谓“节奏分明”就是指两势相联处转换迹象特别分明。即前势的末端必须同时是后势的起端,不能含混。古论有“合得浑,分得清”的提法,就是此意。9p&]#F#Y,U%s(E/]书论中“笔”这个词汇常指用笔单位。俗话“字要一笔一笔的写”,就是“要一势一势地写”。这是极在行的话,可惜的是有谁认真地思索过这句话?真学问有时与我们不过一纸之隔,只是难得有心人将它戳破。学书如此,做其它学问也是如此。
献花(0)
+1
(本文系风雨无边-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