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北大]现代汉语讲义:语音chapter_1
2012-02-16 | 阅:  转:  |  分享 
  
第一节语音的基础知识

一、语音的性质

什么是语音?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都不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所以不是语音;气喘声、打喷嚏声虽然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但那只是人的本能生理反应,并不具有意义,不起交际作用,所以也不是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进行交际。没有语音这个物质外壳,意义无法传递,语言也就不能成为交际工具。

语音具有物理的、生理的和社会的三种性质。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语音作为一种声音具有物理性质。从物理上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音波。下面是音波示意图:

图中(到b是一个波,b到c是另一个波。A和A'叫波峰,B和B'叫波谷。(到b、b到c的距离叫波长。A、A'、B、B'到甲乙线上的距离叫振幅。

语音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来决定的。声波每秒振动的周期次数就是声波的频率。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振动的次数少,频率就低,声音就低。音乐里的音阶是由音高构成的。汉语的声调,如北京话里的dū(督)、dú(独)、

dǔ(赌)、dù(度),主要是由不同的音高构成的。女人的声音听起来比男人高,就是因为女人说话时声波的频率比男人高。

2.音强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敲鼓时,用力大,音强就强,发出的声音就大;用力小,音强就小,发出的声音就小。北京话里的“孝子”和“儿子”里的“子”音强不同,前一个“子”音强比较强,后一个“子”音强比较弱。

3.音长指声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时间长,音长就长;时间短,音长就短。英语eat(吃)和it(它)的区别,主要是其中元音i的音长不同。eat里的i音长长,it里的i音长短。广州话里“三”和“心”的不同,主要是其中元音ɑ的音长不同,“三”里的ɑ音长长,“心”里的ɑ音长短。

4.音色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声波的不同形状决定的。它是每个声音的本质,所以也

叫音质。音色是区别不同声音的最重要的要素,元音ɑ、o、i的区别就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下面是ɑ、o、i波纹的示意图:

(二)语音的生理性质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因而具有生理性质。发音时发音器官状况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所以我们在学习语音时也要研究发音器官的构造及其在发音中所起的作用。

(三)语音的社会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社会性;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具有社会性。每种语言的语音特点,如:有哪些音,没有哪些音;哪些音能和哪些音相拼,不能和哪些音相拼;哪些音能区别意义,哪些音不区别意义等等,这些主要不是由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决定的,而是由语音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就是由使用该语言的民众决定的,所以说语音的社会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例如,上海话有入声,北京话没有入声。“吸、白、笔、入”,在上海话里是入声,发音短促,在北京话里不是入声,发音不短促。又如,北京话里声母ɡ、k、h不和韵母i、ü相拼,而胶东话里就可以相拼。“去”北京话读qu,不读kü,而胶东话就读kü。再如,北京话的n和l能区别意义,“脑”和“老”发音不同;而兰州话里n和l不区别意义,“脑”“老”的声母既可以是n也可以是l。

二、发音器官

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肺和气管

气流是发音的动力,呼气时肺是气流的动力站。气管是气流出入的通道,吸气时气流经过气管进入肺,呼气时气流由肺经过气管呼出。汉语主要靠呼出的气流来发音。

(二)喉头和声带

气管的上部接着喉头。喉头是由四块软骨构成的圆筒,圆筒的中部附着声带。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肌肉薄膜,两片薄膜中间的空隙是声门,声门是气流的通道。声带可以放松,也可以拉紧。放松时发出的声音较低,拉紧时发出的声音较高。声门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打开时,气流可以自由通过;关闭时,气流可以从声门的窄缝里挤出,使声带颤动发出响亮的声音。

(三)口腔和鼻腔

喉头上面是咽腔。咽腔是个三叉口,下连喉头,前通口腔,上连鼻腔。呼出的气流由喉头经过咽腔到达口腔和鼻腔。口腔、鼻腔、咽腔都是共鸣器,对发音来说口腔最重要。构成口腔的组织,上面的叫上腭,下面的叫下腭。上腭包括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小舌,下腭包括下唇和下齿,舌头也附着在下腭上。舌头又分为舌尖、舌面和舌根。上腭上面的空腔是鼻腔,软腭和小舌处在鼻腔和口腔的通道上。软腭上升时,鼻腔关闭,气流从口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口音。软腭下垂时,口腔中的某一部位关闭,气流从鼻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鼻音。下面是口腔和鼻腔的示意图:





三、语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素和元音、辅音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例如,汉语里的ɑ、i、u都是音素。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大都是由几十个不同的音素组成的。

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元音如ɑ、o、e、i、u;辅音如b、p、d、t、ɡ、k、s、r。元音和辅音的区别主要是:

1.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鼻腔时要受到阻碍。

2.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辅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其他部位比较松弛。

3.元音发音时,气流较弱;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

4.元音发音时,声带要颤动,发出的声音比较响亮;辅音发音时,有的声带颤动,声音响亮,如m、n、l、r,有的不颤动,声音不响亮,如b、t、z、c。

(二)音节

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如“建设”是两个音节,“图书馆”是三个音节,“社会主义”是四个音节。汉语音节和汉字基本上是一对一,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只有少数例外,如“花儿、盆儿”都写成两个汉字,可是读成一个音节huār、pénr。

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北京话里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例如“啊”(ā)、“鹅”(é),也可以有两个或三个音素,例如“搭”(dā)、“地”(dì)、“人”(rén)、“民”(mín),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例如“交”(jiāo)、“先”(xiān)。

(三)声母、韵母、声调

汉语音韵学的传统办法是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例如dā(搭)的声母是d,韵母是ā;jiǎ(甲)的声母是j,韵母是iǎ;rǎnɡ(嚷)的声母是r,韵母是ǎnɡ。

元音、辅音和声母、韵母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语音得出来的概念。元音、辅音是音素的分类,适用于一切语言;声母、韵母是对汉语的音节进行分析得出的概念,只适用于汉语和与汉语有相同的音节结构的语言。在普通话中,声母都是由辅音充当的,韵母主要由元音来充当,有的韵母中也有辅音,但只限于n和nɡ。换一个角度说,元音只用在韵母中,辅音主要用在声母中(只有nɡ不作声母)。辅音n既用在声母中,也用在韵母中。如音节niān(蔫)里的前一个n是声母,后一个n是韵尾。辅音nɡ不用在声母中,只用在韵母中,如ɡānɡ(钢)里的nɡ。

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普通话里dū(督)、dú(毒)、dǔ(赌)、dù(度)这四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表示的意思也就不同。

1上唇2上齿3齿龈

4硬腭5软腭6小舌

7下唇8下齿9舌尖

10舌面11舌根12咽腔

13咽壁14喉盖15声带

16气管17食道18鼻孔







献花(0)
+1
(本文系风虎神韵11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