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把握考点,步步为营——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系列学案设计
2012-02-17 | 阅:  转:  |  分享 
  
把握考点,步步为营——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系列学案设计

何丽华

系列(一)——把握文章脉络结构

【学习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结构,明确观点,为本类文本阅读的解题、答题奠定基础。

训练题(略)

【方法小结】

1.找出各段中心句、关键句(往往是观点句,常在文段开头或结尾),并加以理解,从而明确中心。

2.关注过渡衔接词句(如:此故,以上……就像……说的其实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条件因果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工作之余还是有可能从事个人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解题思路分析:“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参考答案:前一个“味”是指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后一个“味”是指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二、课前训练讲评及小结方法

1.找——找出概念所在的段落。

2.选——筛选出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读的句子,或表明作者对概念看法的句子,或用来论证概念的论据分析。

3.合——整合理解句子(明确指代词指代的对象,注意关联词、范围词等)。

三、课堂巩固训练

1.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节选自朱光潜《诗与直觉》)

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直觉的知”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尝试集》《常识》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D.《常识》《庶民的胜利》结合语境,解释第三段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可以理解“肠胃已经吃坏”是指读者的阅读习惯很不健康,阅读情趣低俗。

参考答案:大量庸质与恶质作品(“粗品”“低端文化产能”)败坏(妨害、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情趣(兴趣、享受、习惯等),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大打折扣。(相关意思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评分要求前后2句,一句2分,后一句能将“良药”解释为“优秀作品”即可得1分。

2.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类文明与宗教

人类文明发祥于宗教,随着文明的逐渐演进,分门别类的专业从宗教中分化出来。这种分化一直不断地进行,不仅越分越细,各专业也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这种“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正是当今诸多弊端的根源。其中最明显的病症当属“技术发展”与“人文理念”的脱节。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必须追寻到本源的综合上,追寻到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上,追寻到涉及人性的宗教范畴才能谋求彻底的解决。当前人类活动业已扩展到整个地球,不同的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合”的势头非常有利于人们从“综合”着眼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世间的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

……当前,彻底消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正确信仰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汤因比认为:“人类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环境的,应该说,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遗憾的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类,自以为对大自然的了解已经透彻得一览无余,人们已不再敬畏自然,进而还要藐视自然,主宰自然。也许只有一些对自然有着精深理解的人如今还能对无比严格,无比艰深,无比庄严,无比美妙的大自然保持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还怀有一种虔诚的宗教感情。他们深切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始终是处于一种“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确立与自然“和谐”的信仰,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综合”。这“和”、“合”二字在民间又称之为“和合二仙”。但愿他们能够保佑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自觉地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纳入到大自然的普遍和谐之中,在大自然协调统一的庄严秩序中发挥人类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节选自詹克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忧虑》,题目为编者所加)

如何理解“彻底消解人类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正确信仰的问题”?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解题思路分析:筛选原文的“人类文明发祥于宗教……追寻到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上,追寻到涉及人性的宗教范畴才能谋求彻底的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表现为“人们已不再敬畏自然,进而还要藐视自然,主宰自然”,要“彻底消解人类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就应该“对大自然保持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还怀有一种虔诚的宗教感情”,“人类应该确立与自然‘和谐’的信仰”。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人类文明源于宗教,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也是一个宗教问题;人类只有怀着一种虔诚的宗教感情来敬畏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彻底消解人类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5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问题”1分;“怀着宗教感情敬畏自然”2分;“与自然和谐相处”1分;“彻底消解人类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1分。意思对即可。



















1/7













































献花(0)
+1
(本文系老刘ABC12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