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万木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药功效总论
2012-02-19 | 阅:  转:  |  分享 
  
一、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解:解除、发散、疏散。表:表邪、表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薄白、脉浮)

(一)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部分还治痹证、喘咳、水肿、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

(1)作用和缓者,称为疏表或疏散表邪;善祛除肌表风邪以治疗表证恶风、鼻塞、流涕或风疹、皮肤瘙痒等外风证者称为祛风解表或疏风解表。

(2)发汗作用明显,可使邪随汗解,又称为发汗解表。

(3)少数药物称解肌。

(二)发散风热:风热表证,部分可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及风热咳嗽。

(1)外感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

(2)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发热、头痛、微恶风寒)

二、清热药:清泄里热,用治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清:清除、清泄。热:热邪、热证

(1)表热(每挟风邪):治宜疏散风热,选辛凉解表药

(2)半表半里热:治宜和解退热,选柴胡、黄芩、青蒿

(3)里热:治宜清泄里热,选清热药。实热—气血脏腑实热。虚热—阴虚发热等

(一)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治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

(二)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治湿热证及兼能清热泻火解毒,治火毒证

湿热蕴结上焦:可见身热不扬,胸膈痞闷等;

湿热蕴结肠胃:可见泄泻、痢疾、痔瘘

湿热蕴结肝胆:可见胁肋胀痛、黄疸、口苦或耳痛流脓;

湿热蕴结下焦:可见小便淋沥涩痛、带下黄稠;

湿热蕴郁经络、关节:可见关节肿痛;

湿热蕴郁皮肤:可见湿疹等。

(三)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治营血分实热证

(1)营血分实热证:烦躁高热,甚至神昏谵语,身热夜甚,舌绛

(2)甚至斑疹或出血等。

(四)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退热、消痈、利咽、止痢),治热毒证(1.温热病、温疫2.疮痈疔疖、温毒丹毒、痄腮3.咽喉肿痛4.痢疾5.虫蛇咬伤、癌肿)

(五)清虚热药:清退虚热,治虚热证(1.温病后期,夜热早凉2.阴虚发热,潮热骨蒸)

三、泻下药:能引起腹泻,通下大便或攻逐水饮,治肠内积滞或体内积水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1.攻下药:攻下通便,清热泻火。胃肠实热积滞便秘实证。亦治火热上炎(高热谵狂)诸证。

2.润下药:味甘质润,润燥滑肠。治津枯、阴虚、血虚之肠燥便秘。

3.峻下逐水药:泻下峻猛,引起水泻,有的兼能利尿,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二便排出,治水肿、膨胀、胸腹积水及痰饮喘满等实证。

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风除湿,解除痹痛,用治风湿痹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祛风湿:是袪除留滞经络、肌肉、筋骨及关节的风湿之邪,以减轻或消除痹证各种症状的治疗作用,又称为祛风胜湿。

1.袪风湿止痛药:多辛苦温。祛风湿止痛,治痹证之肢体或关节疼痛

2.祛风湿舒筋活络药:多辛苦。祛风湿,舒筋活络。治痹证之关节挛急、屈伸不利、麻木等

3.祛风湿强筋骨药:多苦甘温。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治风湿日久或肝肾虚损之腰膝无力,亦治肾虚腰痛或中风半身不遂等。

五、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用治湿阻中焦(脾胃)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六、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利:通利。渗:渗除、渗泄。

水湿所致病证:水肿、小便不利、淋证、黄疸、湿疹、泄泻、痰饮、带下、湿温、湿痹等。

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利水消肿,主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利尿通淋,主治下焦湿热淋证。

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化湿、燥湿、利湿的基本区别:

化湿、燥湿、利湿是中医祛除湿邪的三种基本方法,是针对湿邪在体内留滯的部位不同而设立的。一般的原则,是湿滯上焦,以化湿为主;湿滯中焦,以燥湿为主;湿滯下焦,以利湿为主。现将三者的区别,分述以下:

化湿:临证视病情,有疏表化湿,宣肺化湿,芳香化湿,清热化湿,行气化湿,温中化湿等治法。此法多用于中上二焦湿证。从化湿药来看,性味多属辛香温燥,多能入肺、脾两经,辛宣温散,芳香化湿,则湿邪自化,脾健肺清。从药理作用而论,化湿药多含挥发油,这类物质多能加强呼吸和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增强,有利于湿邪的排出;消化功能增强,又可改善或消除脘腹胀满的症状。

燥湿:临证视病情,可分苦寒燥湿,苦温燥湿,健脾燥湿,燥湿化痰,温中燥湿,燥湿除满等治法。此法多用于中焦的湿证。从燥湿药来看,性味多属苦寒或苦温,均能入脾胃经,苦寒燥湿以清湿热,苦温燥湿以消寒湿,脾处中焦,“喜燥恶湿”,燥湿可加强脾胃的运化吸收,因而能改善或消除脾湿的症状,达到恢复脾胃功能的目的。

利湿:临证视病情,可分淡渗利湿,清热利湿,清暑利湿,滋阴利湿,温阳利湿,利湿退黄等治法。此法多用于下焦湿证。从利湿药来看,性味多属甘淡平或苦寒,多能入膀胱或小肠经,或兼入肺、脾、肾三经。利湿药通利全身水湿,加强膀胱的排泄功能,使体内过多的水湿通过小便顺利排出。从药理作用而论,利湿药大多数有直接利尿作用,确能促使小便排泄,以致人体排出体外的液量增加。所以历代医家都强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七、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又叫祛寒药)。

温:温暖脏腑,祛散里寒。里:里寒证。

1.温中散寒(脾胃)-脾胃寒凝、脾胃虚寒证

2.温肾助阳(肾)-肾阳虚证

3.温肺散寒(肺)-肺虚寒

4.温肝散寒(肝)-肝经受寒

5.温助心阳(心)-心肾阳虚: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6.回阳救逆-亡阳证:四肢厥冷、汗出神疲、脉微欲绝

引火归原:治疗虚阳上浮的方法,使因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称为引火归源。适用于元阳亏虚,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腰膝酸冷等的“火不归源”证。

回阳救逆:是救助阳气将脱的一种方法,是指药物具有恢复阳气,解除厥逆证侯的作用,用于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吐、大泻、大汗所造成的亡阳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的方法,扶助脏腑阳气,补益命门之火,用来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者;脾阳不足,见脘腹冷痛,大便稀溏等症;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心阳虚衰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之证。

宣导百药:这是《别录》论述肉桂的功能时所言,意为肉桂与诸药配合应用,能够引导诸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如肉桂与补血药配和使用能够鼓舞气血的生长,提高补气的效果;入活血药能加强活血通脉的作用;入淡渗药能够加强膀胱的气化功能等。

“走而不守”、“能走能守“、“守而不走”之意义

走是指药性作用广泛而动速而言,守是指药性作用局限而持久之义。

多用于区别生姜、干姜、炮姜三者的性能特点。

生姜味辛而温,气味较薄,以发散寒邪为主,作用迅速而不持久,故“生姜主散”;

干姜辛热,其厚味薄,重在走里温中散寒,作用较为持久,故“干姜散而能守”;

炮姜是干姜炮制而成,其辛味已去,并增加了苦味,其性温和,重在温中止泄止血,作用温而和缓,故“炮姜止而不移”。

故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温肺化饮

既温肺散寒化痰饮之义。是指药物辛温辛热能够温散肺脏之寒邪、化除肺中之痰饮从而治疗寒饮伏肺所致的咳喘病证。

八、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消除气逆或气滞证为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破气药。

理---疏理、疏导、消除。气---气机

气机失调:1.气滞(气结、气郁)2.气逆3.气陷4.气脱

疏理气机:部位(1.理气健脾――脾胃气滞证;2.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证;3.理气宽胸――肺气郁滞证。)疗效(1.理气止痛2.理气消痞)

九、消食药:凡以消食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称消导药。

消化饮食积滞、开胃和中——主治饮食积滞证

十、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治疗肠道寄生虫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十一、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止血药。

止:制止。血:出血、出血证

上部:鼻衄、齿衄、吐血、咯血、咳血;

下部:尿血、便血、痔血、崩漏、月经过多

皮肤出血:紫癜

外伤出血:大量出血,气随血脱,死亡

1.凉血止血药:治血热之出血证(血色鲜红,质粘稠)。

2.化瘀止血药:治血瘀之出血证。瘀阻出血或出血兼瘀者,尤多用于跌打损伤出血。

3.收敛止血药:治多种出血证而无明显瘀滞或邪热者。多用治虚性或创伤性出血。

4.温经止血药:虚寒性出血证(色淡红,质稀薄)(脾阳虚或冲脉失固)。

十二、活血化瘀药: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治疗血瘀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之。或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作用强烈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活:通利、通畅;瘀:积血或积血之病;祛瘀:消除、消散瘀血

和血(最弱);行血(较弱);活血散瘀(较强);破血逐瘀(峻猛力强)

通过通畅血行,消散瘀血这一基本功效,可以获得止痛、消癥、疗伤、通痹、消痈、通经等间接功效。

血瘀证:刺痛拒按,痛处固定(夜痛甚),癥瘕积聚、面色黧黑、血瘀出血,舌质瘀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沉迟等。

妇产科: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瘀阻腹痛等;

内科:真心痛、痹证、胁痛、头痛、癥瘕、斑疹、某些出血证等;

外伤科:跌打损伤、骨折、痈疡;

眼科:视物昏渺。

活血(行气)止痛药:用于血瘀(气滞)之痛证,也用于其它血瘀证。

活血调经药:用于血瘀之(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2.产后瘀阻腹痛;3.癥瘕积聚;4.血瘀痛证、跌打损伤)

活血疗伤药:用于(1.跌打损伤瘀肿疼痛;2.骨折筋伤,创伤出血)

破血消癥药:用于(1.癥瘕积聚2.血瘀之闭经3.跌打瘀种疼痛)

十三、化痰药:凡以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化痰、祛痰、消痰,对化痰力较强者又称豁痰、涤痰、滚痰。

痰—“稠浊者为痰”。饮—“清稀者为饮”。涎—唾沫、口水。

痰是水液代谢与津液运行障碍的病理产物,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经络、肌肤之间。(脾虚、邪热内壅、寒邪化热、肾虚水液上泛)

病理产物(咯吐之痰,外痰)致病因素(无形之痰,内痰)

咳喘每多挟痰,痰每多致咳喘

“痰为百病之母”“百病皆因痰作祟”“痰生百病形各色”

痰阻于肺:咳喘胸闷;

蒙蔽心窍:昏迷,癫痫;

痰蒙清阳:眩晕;

肝风夹痰:中风,惊厥;

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痰热互结:瘰疬,瘿瘤,痰核;

寒痰凝聚:阴疽流注。

止咳平喘药: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温化寒痰药:温化寒痰(温肺祛痰),治寒痰证

(辛苦温)燥湿化痰,治湿痰证(多数药)

祛风化痰,治风痰证(部分药)

2.清化热痰药:清化热痰,治热痰证

(甘苦寒)润燥化痰治燥痰证

软坚散结,治痰火瘰疬,瘿瘤等(部分药物)

3.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治咳嗽、喘息

清肺止咳平喘——治肺热或热痰咳喘

温肺止咳平喘——治肺寒或寒痰咳喘

十四、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治疗神志不安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之。

安:安定。神:神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神不宁证:失眠(主要)、心烦、心悸、多梦、健忘、惊风、癫痫、癫狂

神志不安证:

(1)实证:因邪热内扰、心火亢盛、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所致躁动不安、心悸、失眠,惊痫、癫狂等。

(2)虚证:心血虚、肝阴血不足所致心悸、虚烦失眠、健忘,头晕等。

安神(宁心安神,安定心神):

所谓安神定志,即安神,指药物减轻或消除心神不宁病证的功效。又可称为宁神、宁心等。

其中药性寒凉,质重沉降,能清心平肝镇惊,主治阳气躁动、心神不宁实证及惊痫、癫狂等病证者,常称为镇心安神或镇惊安神;

味甘质润能滋养阴血,主治阴血不足、心失所养的心神不宁虚证者,又常称为养心安神。

重镇安神:多为矿石、贝壳类,质重沉降,能镇惊安神。治神志不安实证。安神作用与药物的质地联系起来。

定惊安神(镇惊安神):小儿的惊风、癫痫、癫狂,心神失常病症的辅助用药;

养心安神:多为种子(仁),质润滋养,能滋养心肝阴血而安神,治神志不安虚证。有一定的滋养性,但不作为补虚药用。

1.重镇安神:指使用矿石、贝类的药物,取其质重性降而具有重镇而安定神志的功效,是治疗阳气躁动,心神不安等实证的一种方法。

2.养心安神:指使用植物类药(多是种子类),取其质润滋补而具有益心而安定神志的功效,是治疗心神不安虚证的一种方法。

十五、平肝熄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治疗肝阳上亢证或肝风内动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平:(镇潜),平息。肝: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

平肝潜阳

以平抑上亢之肝阳(平肝潜阳)为主要的治疗作用,常用以治疗肝阳上亢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潜阳药,或称平抑肝阳药,简称平肝药。

平肝:平肝阳、平抑肝阳、平肝抑阳、平肝潜阳

息风止痉

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肝风内动,惊厥抽搐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简称息风药或止痉药。

十六、开窍药:凡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治疗闭证神昏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开窍:是指药物开通闭阻之心窍,使闭证神昏病人苏醒的治疗作用。又称开窍醒神、通关开窍、醒脑回苏。

开:开通。窍:孔,洞。主要指心窍(清窍)

1.开窍醒神:治闭证神昏(温热、痰浊、中风、惊风、癫痫、中暑及饮食不洁所致神志昏迷)。

2.止痛:治胸痹心痛、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病证。

十七、补虚药:凡以补益正气,扶助虚弱,增强体质,治疗虚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补:调补。虚:正气不足。

1.补气药:补气,治气虚证(脾气虚证、肺气虚证、心气虚证)

血虚证(气旺生血);出血证(补气摄血)

2.补阳药:补阳,治肾阳虚证、心阳虚证、脾阳虚证

3.补血药:补血,治血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

4.补阴药:补阴、滋液、润燥,治阴虚证(肺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

十八: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治疗耗散滑脱病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收:收敛。涩:固涩

收:收敛固涩。包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收敛止血,涩肠止泻,固肾涩精,固肾缩尿,固肾(健脾)止带等。

散:气、血、精、津液耗散不固证。如虚汗,肺虚久咳,虚性出血,久痢久泻,肾虚之遗精、遗尿、带下不止等。

1.固表止汗药:固表敛汗,治自汗、盗汗、气血虚之产后虚汗等。

2.敛肺涩肠药:敛肺止咳喘,治肺虚或肺肾两虚之咳喘;涩肠止泻,治久痢久泻。

3.固精缩尿止带药:固精,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早泄;缩尿,治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止带,治肾虚或肾脾虚之带下。

十九、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称催吐药。

涌吐:1.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2.宿食(停滞不化,尚未入肠)3.痰涎(阻于胸膈或咽喉,呼吸喘促;上蒙清窍所致的癫痫发狂)

二十、杀虫止痒药:凡以外用为主,以攻毒杀虫、燥湿止痒、解毒疗疮,治疮疥癣湿疹、痈疮疔毒、麻风、梅毒、毒蛇咬伤等病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二十一、拔毒生肌药:凡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治疗痈疽疮疡溃后脓出不畅,或久溃不收等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献花(0)
+1
(本文系万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