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视觉想象中的“三国”
2012-02-22 | 阅:  转:  |  分享 
  
视觉想象中的“三国”三国故事的背后,是一个大时代。自《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三国故事在流传上千年的漫长时间中,随时事世道的变迁,民间的各种文化资源都在不断地丰富它,以至于《三国志》不同于其他的史书,《三国演义》不同于其他文学经典。“三国”,经过民间的解读和传说,已经被塑造为一个开放的容器,似乎可以安置所有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历史的感怀。周瑜:“长壮有姿貌”的“快男”“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苏东坡对那个时代的英雄美人的想象。《三国志》里的周瑜“长壮有姿貌”,又通音乐,所以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在传统京剧里,最著名的“活周瑜”应该是叶盛兰。叶盛兰当年把旧戏《龙姑庙》改编,上演《全部周瑜》,号称“五子登科”,京剧里小生的五种分支:雉尾生、扇子生、官衣生、娃娃生、穷生,除了穷生以外,叶盛兰把前面四种全部用上。他认为,周瑜是他最难演,但又最喜欢演的角色。叶盛兰崛起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其在富连成科班即以周瑜戏成名,尤其是“抚琴”和“舞剑”两场。在上海新大舞台开幕时,他随马连良一同演出《群英会》,少年英俊、台步潇洒,一举成为群众最喜爱的周瑜,认为必须如此风度,才配得上做小乔的丈夫。京剧里周瑜的经典扮相,是雉尾、紫金冠、白蟒袍,这扮相与三国戏里的吕布几乎相同,只是吕布穿粉色蟒袍。对此,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李鸿图的解释是,京剧服饰,色分五彩,白色为上品,是贵族的色彩,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吕布也是英俊小生,又有武功,给他穿粉而不穿白,是为表现他的轻浮和狂妄。京剧里的罗成也是白衣,年少、英俊有武功的翩翩武生,但同样是少年人,两者唱腔却不同。李鸿图解释说,罗成的念白自有气质,是用武生的念白融入小生的假声之中,声音高亢明亮;周瑜的念白与他近似,但对胸腔共鸣的要求更高,更沉稳,因为周瑜毕竟是水军都督,要有大将的沉稳气度。这一点上,叶盛兰也曾经有过误区。上世纪50年代,他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群英会》,因刻意立功,努力卯上,造成了念白过刚而流于武小生了。黄盖念到“俺黄盖受东吴三世厚恩,慢说是受些苦刑,就是粉身碎骨,分所当然”,叶盛兰接念高八度的“好哇”,气氛高了,但雅量是减弱了。梁朝伟称得上“有姿貌”,但却称不上“长壮”——他个子不高,又瘦。叶锦添给他的处理是中分的发型来突出面部棱角,束冠从视觉上提高高度。诸葛亮:征战四方的“知道分子”《赤壁》中最令人争议的是金城武的诸葛亮。对于这个角色来说,中日混血的金城武的相貌似乎过于洋派和甜美,让人担心是不是能表现出诸葛亮的智慧。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应该是挺英俊的。《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文本描述是“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成都武侯祠里的诸葛亮,只是个长髯挥扇的中年文士,完全没有穿戏曲里的道袍,看上去倒更像《见龙卸甲》里濮存昕出演的诸葛亮。而根据《三国志》,诸葛亮到东吴那年才27岁,明明是个小生,京剧里却把他划到了“老生”。北京京剧院目前经常扮演“诸葛亮”的是朱强。朱强宗马派,学的是马连良。《群英会》里,周瑜三十多岁,诸葛亮二十多岁,但周瑜是光嘴巴的,诸葛亮是有胡子的。对此,朱强的解释是:“京剧是按照自身的规律来安排人物性格的表现,按照人物性格进行程式化隔离。诸葛亮是军事家、政治家,周瑜也是,但是诸葛亮老成持重,就用老生表现;周瑜比较爱嫉妒,年轻气盛、好勇斗狠,就用小生来表现他。”朱强说,鲁肃也是老生,但是诸葛亮的老生就是要机智,鲁肃就是要老实厚道,有个反衬。诸葛亮在戏曲舞台上“多智而近于妖”的形象,还是从马连良开始的。马连良心气高,要求他的班子在服装上都和其他班子不一样,要更精致,更美。朱强介绍说,诸葛亮的扮相,穿八卦衣,戴八卦巾,胸前脑顶有一阴阳鱼,原本都是紫衫,但到后来马连良创造,要穿鹤衣,戴鹤氅,从紫衫改成了蓝袍。因为仙鹤更能体现诸葛亮仙风道骨,表现高贵,蓝袍还要配白玉冠。诸葛亮在《群英会》中戴黑色胡须,在《空城计》中戴灰白胡子,但到死都没有全白胡子。诸葛亮也穿厚底靴子,关公也穿,但关公是穿绿色的,上面绣花,诸葛亮穿素的,白底黑靴,突出他的“文”气。叶锦添认为,金城武和梁朝伟的诸葛亮和周瑜,可能更符合他和导演想象中的那时征战四方的年轻军人形象。他喜爱戏曲,比如《红楼梦》的造型,他就借鉴了很多昆曲的形象,但在《赤壁》的很多人物的设计上,他反而要更多摆脱传统戏曲给人脑海里留下的固定形象。比如关公不一定红脸,他的“青龙偃月刀”在那时候也许只是普通的流行式样的刀,只不过分量更重;再比如曹操,他无论如何不允许《赤壁》里的曹操是一个白脸、眉心有红痕的形象。在叶锦添、也在吴宇森的认识中,曹操是个务实的、有人文情怀的人。吴宇森找了张丰毅来演,让叶锦添犯了小难,因为张丰毅是个朴实又有点小江湖气的人。为此,他把曹操的衣服主题定为黑色,在衣服上做了很多绣花,精雕细刻,力图做出霸气和大气来。场面:《赤壁》8个月调动17万人次比起京剧,《赤壁》在场面上要做的功夫是京剧无法想象的。京剧讲求写意,一根马鞭一面旗,代表千军万马,一切全在想象和会意。而《赤壁》的大场面戏,则专门用了一个组去拍,大场面的导演张进战,一直在许多好莱坞剧组中负责大场面戏的组织拍摄。对于《赤壁》的规模,他的描述是:“比我经历过的所有的好莱坞剧组的场面都要大。”这个大,可以用一些数字来说明:最大的场面,动用了近3000人,常备的盔甲就有2000套。而一般的好莱坞剧组,1000人已经是很大的规模了。动用的船只:一条主战船、两条26米长的船、6条16米长的船、4条12米长的船,此外还有十几条小船;场面最大的时候,要用8台摄影机同时进行拍摄。用张进战的话来说:“这次把好莱坞全灭了。”就一部电影而言,或许这是国内到目前为止场面戏最多的古装战争片了,上下两集,70%的戏都带场面戏。张进战说,拍摄这些场面戏,整整用了8个月的时间,调动过17万人次。除了观众熟悉的长坂坡、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之外,剧组的工作人员还想出了各种阵法:八卦阵、铁甲阵、盾牌阵等等。为了画面效果,想象出了许多诸如汽油弹、飞石弹之类的“武器”,仅兵种就有弓箭手、弓弩手、长矛手、长戈手,弩又有连环弩、单发弩,还想出了用孔明灯来代替现代战争中的信号灯这样的主意。张进战非常有信心地说,他相信《赤壁》在场面视觉上的呈现,会是所有古装大片里最好的。对于大场面对一部电影是否真的那么必要的问题,张进战反问说:现在这个时代,一部戏没有大场面,没有视觉冲击力,观众还会买票进影院么?回到1945年,那一年叶盛兰挑班育华社,破京剧小生不能挑班的惯例,上演《全部周瑜》,剧作家是翁偶虹。写成后,他自己极不满意,因为这是由一出旧戏《龙姑庙》发展而来的全本“新”戏,为求全,使整个剧情有支离破碎之嫌。然而上演后,效果却出奇的好。原来叶盛兰在剧中向观众展现了自身的绝妙技艺,将小生的褶子功、扇子功、袍带功、翎子功、把子功,伴随剧情全部完美展现,观众无比激动。后来翁偶虹感慨:“有些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演出的节目,剧本并不见得完整,甚至是支离堆砌、■■而成,从剧本的角度上看,是不值得观众那样拥护和欢迎的,然而凭他们那些富有美感的扮相和具有魅力的表演技巧,却使观众目迷五色、耳迷五声、争先恐后、趋之若鹜,从而使他们的营业纪录始终保持着可观的水平。同时他们的艺术身价,也始终保持着突出的令誉。”这时代与那时代,也许没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献花(0)
+1
(本文系wgs900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