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点击数:187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校内不同班级的学生。闲谈话语中我了解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的班主任虽然其貌不扬,言语不多,整天优哉游哉,似乎不思进取、与世无争,但所负责的班级班风正、学习气氛浓、凝聚力强,基本不出问题。
还有的班主任表面上看,工作轰轰烈烈,头头是道,对班内出的问题怒形于色,大刀阔斧,起早贪黑,似乎热情高涨,奉献精神强,但所负责的班级班风不很正,学习气氛不浓,凝聚力不强,班级三天两头出事,摁下葫芦起来瓢,整天有处理不完的问题。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法。在分析原因时,前一个班级的学生说:我们班主任太好了,他对我们关心备致,他给我们讲学习、生活、做人、处事的道理。既有长远的道理,也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推心置腹。谁生了病,闹了矛盾,他比对自己的孩子还关心,我们如果不好好学习,如果再惹事生非,就太对不住我们班主任了。听后,我不仅为之一震,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效果不正是这样的吗?我被这位班主任洗刷学生心灵的教育方法所折服,被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理解、感恩之情所感染。这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化整为零、防微杜渐、未雨缪绸式的教育形式,起到了洗刷学生心灵的教育效果。
对于另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我们在肯定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管理严格、奉献精神强的同时,我在思考他缺少的是什么呢?其实,他的工作方法与前一种正相反,他属于化零为整式教育方式,在工作中缺乏超前意识,等问题积少成多、由小变大了才去处理,结果使本来很小、很好预防的矛盾扩大化了,处理起来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像夏天的狂风暴雨,虽然对干涸的土地有好的作用,但引起洪灾、冲毁堤坝、形成泥石流、泥沙流失等不良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另外,学生也承认教师管理严格、舍家为班,但其心目中有的只是惧怕犯错误遭惩罚,是一种表面上的服从管理,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正确态度。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叫《南风和北风》: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温暖衣厚,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在教育方面,这则寓言向我们昭示了教育方法对结果的重要作用,教师亲切的言语犹如温暖的阳光,它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教育工作拒绝急风暴雨式的狂轰乱炸,需要的是春风细雨般的心心相印,春风细雨虽然看上去柔弱无力,但是“春雨贵如油”,起到了滋润万物的作用,是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过程。教育正需要这种无痕迹的方式,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先生就很注重教育的艺术。一次,卡耐基先生演讲后回到办公室,其秘书就迎上来询问演讲效果。卡耐基就说:“你知道吗?我今天去给人家讲的是‘如何摆脱忧郁,创造和谐’,我从公文袋里取出讲稿,刚一开口,下面便哄堂大笑。”“那一定是你讲得太精彩了。”“的确精彩,我读的却是一段如何让奶牛产奶的新闻。”说着将手中的材料递给秘书,秘书的脸刷地红了,喃喃地说:“昨天我太粗心了,卡耐基先生,这不会让您丢脸吧?”“当然没有,你这样做使我自由发挥得更好,还得谢谢你呢!”从此以后,秘书再也没有出现过因粗心而造成工作失误。???卡耐基先生对秘书的批评和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卡耐基的教育也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后来,秘书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错误,这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难道非要来一次披头盖脸式的批评吗?真要如此的话,也不一定起到好的结果。其教育的艺术也应该给我们做教师的一些有益的启迪。???从目前教师教育学生所使用方法的现状来看,尽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成功教育在一些教师那里开花结果,但对问题学生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指责乃至训斥、嘲讽仍是大多数教师的首选之策,让人触目惊心的侮辱、体罚等非教育行为也不乏其例。这种“反教育”的教育行为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自尊、自信,也摧残着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智慧的教育者,就要掌握教育的艺术,并且还要使自己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因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能够给他人以人文关怀。
一位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青年学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车去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耐破例买了一罐健力宝,但他却不知如何打开,在手中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了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了几次因未敢用力而终未打开。这时他听见坐在对面的一位妇女说:“童童,快把健力宝给妈拿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快,听话。”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把手伸进了车窗旁边挂着的塑料袋。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看着男青年,只听“砰”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车厢里又传出“砰”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微微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健力宝放在了茶几上,显然,她并不渴。许多年后男青年依然感激那位善良而又聪慧的妇女给他的人性化的启示。
显然,这件事例中的那位妇女具有极其浓厚的人文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使得她没有直接将开启易拉罐的方法教给那位青年学生,以避免青年学生的难为情。???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的这种困惑和无助。如果我们能够像那位妇女一样,聪慧地给学生以情景暗示或者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悟自觉中走出困惑和无助的状态,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明显而持久的。
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需要智慧参与的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