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说写作札记
2012-02-26 | 阅:  转:  |  分享 
  
小说写作札记



(1)



1、我们的现实究竟是什么?真实的境遇是什么?回答前者还是后者?或者应该是高高挂起的另一种写作方式。而写作者的内心是否就是克己复礼?

2、写作者试图把现实和幻想杂糅起来,这时是最危险的,因为明明都在身边,又都是假的,明明是假的,但又是可以一一对号入座,明明是远离纷扰却又是不断制造烦恼的。

3、你可以搬出昆德拉的小说理论认为小说应该这样,你可以搬出桑塔格、伍尔夫、普鲁斯特的小说理念,你完全可以,但是你呢,我要的是我自己的小说方向,我是怎么理解我的状态,我是怎么让一个人物从纸张上复活起来,他或她应该是立体的,他们应该有更强大的理由来拒绝我们的合唱。他们光鲜照人。他们远比我们年轻,可爱,真诚。

4、两年来,我断断续续地写着一个长篇小说,我不断推翻自己的构思,我居住的地方正是半拉子工程,有时我多么感慨这荒凉的土地和我的写作状态是多么相似。在这个小说写作期间,我一直写着诗歌、短篇、札记、剧本,我试图从中找到不断因为匮乏激情所带来的焦虑。

5、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六年,也许没有真正进入这个地方,但是这个地方的地理、气候、习俗,已经隐约进入你的文字里,你的肌肤里有了这个地方的精神。虽然,你是那么热衷于否定它。

6、又一天,我把短篇停下来,接上长篇的写作。我总是早早起来,迟迟睡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好像每写下一页就是给自己多了一份信心。

7、我总是在困境中想起,有一年住在小区最糟糕的一套房子,没有经过任何装修,就是用报纸草草包裹着,然后每天都要打扫灰尘,暴雨一来,我就只能缩在床上看着书。奇怪的是,那时我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一本书,一间房子里随处都是书,好像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书。然后现在我一写起小说,我就在想,那时的住处,那时的光线,那时的表情,那时举手投足之间,那时骑自行车拐弯的动作,那时的草草把教辅一丢,就打开电脑拼命地一个字一个字敲打着,像是在织布,我总能听到那美妙的敲击声,好像是雨滴在降落,好像是缠绵的夜色在呼应着。

8、往往是这样,六点写到七点,七点做饭,八点继续写到九点半,然后去市场走走,办事,聊天,下午三点继续写,四点半出去走走,晚上就是闲逛、聊天,乘凉,十点回来,看看电视,上网,十一点阅读,十二点后就把电脑移到窗台上去写,一点半后吃点零食,继续写,或者写不去就把写完的读一遍,这是每晚睡前要做的事情,然后才能感觉到其实一天你就写了一点点,或者你忽然惊讶地发现灵感光顾了你,你总是带着哀叹或者欣喜的心情入眠。然后第二天继续。这是多么让人想念的时光。

9、然后是不断在车上车下,有时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的写作找到一个出口,总是在二十九路车上来回莆田和笏石之间,好像这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却完全可能纠正了我所陷入的写作糟糕状态,好像只有在路上才能发现阅读中、写作中的某些神秘正在来临,正在撞击着不安的心灵。

10、短篇需要一气呵成,而长篇需要不断地保持神秘、激情、温度、通风,不断地保持耳朵竖起来聆听,或近或远的声音。我喜欢“不断”这个词语,感觉这个长篇在我的状态里,在我的坚持中,在我的不妥协里。



(2)



1、一个人如何就越来越缩进自己的世界里?当我厌恶远方的时候,我更厌恶这百无聊赖的周边。

2、小说的情感。看不见小说作者的情感,看不到他的态度?我要说的是他为什么那么关注人物的所处环境的气候、光线、日常、困境。为什么作者写来是悲观的,读者读到的是嘲笑?他们只是抓住了嘲笑而忘记了作者的其他意图。这作者的功底,这作者的人生态度,云云。我所知道的是他要写一个被隐藏起来的想法,他说他要把自己画上去。他要丢弃那些围观的喝彩。

3、稍微和日常贴近一点,就意味着你和雷池的距离是在缩短。

4、我想把这个长篇写得从容点,但是焦虑却也因此加倍。我似乎不太理解自己,或者我是在失控中?

5、奇怪的是当你不断在写自己,别人看不到这一点,他说你的镜子都是对着他的。还好不是用显微镜。

6、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写作就很危险。写作的自由也许就是来自危险的境地。

7、只有在写作中,我才意识到这是在工作。然后忘掉那可能的干扰,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忘掉、摒弃这可能的干扰,你就只想找到一个黑暗的地方,只要零食,水,电风扇,音乐,然后就开始自言自语,反复地织布般,然后是朗诵,是不断寻找自己的声音,不断有画面进入你的脑海里,幸运的话你可以彻夜和一个远方的朋友谈谈这个人物的设计,他说要这样,哦不,要那样,来,他说,你看看是这样不是那样。真棒,他说,这个小说还很温和,对人物理解不够到位,火候,他说,还有一些时间。然后是另一个人给你朗诵。你们从未谋面,就是这样在寻找尚未被发现的泉水。

8、你烦躁的时候,词语就卡在那里。而你精力充沛的时候,词语就引导着你过去。

9、这个小说我写过七个开头,在不同的文件夹里保存着,然后是删除,有时是打印着在公交车上看,然后是丢弃,我继续开始,用笔记下来,或者就草草和朋友告别回到电脑前,然后是鼓劲,我总是安慰自己,也许这样看起来不会很差。

10、我需要时间,有时特别恐惧地感觉到需要浪费一些时间来换自由的状态。那样我可以自由地写作,不用因为生计而焦虑。

11、每个人都是在误读中成长起来的,尤其是一个小说作者。

12、还有更多的人此刻跟我一样在写,在自暴自弃,在鼓劲,在失眠,在谈论,等等,还有更多的人和假想的世界交锋,乃至相见恨晚。

13、还有更多的作者不为我们所知,或者他们的作品不为我们所认识。司汤达希望他的读者是下个世纪的少数人,显然他过于悲观理解自己,而更多的人希望是现在,此刻,恨不得电视台镜头就直接针对他或她,然后铺天盖地的新闻和访谈。奈保尔妻子接到瑞典诺贝尔奖电话时,她说,对不起,奈保尔还在写作,不能被打扰。

14、不能被打扰。说得真好。但我们经常是被打扰中度过。无处不在,你的衣食住行。

15、好好先生和好好小说以及好好发表。

16、衣食无忧前后的小说和无视衣食的小说。

17、互相不谈论的小说,各自种植田地的小说,以及平起平坐的小说。

18、我只能在写小说中获得某种奇怪的勇气,只能这样,然后你会发现他看起来是在瞎折腾,也许你会用另一种方式来看,那么他也许就是在同情并了解自己,仅此而已。





(3)



1、真正的小说只能是不断地“暴露”自己,而不是窥视他人。他人不过是自己的镜子,他人不过是自己嫁接过去的影子,他人不过是散装的自己,要从各个角度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一定程度上是在观察他人,观察周边和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2、我越来越感到只能谈自己,一定程度上自己就是对群体的疏远,就是对概念化理解的疏远。

3、半拉子工程不是一个地方才有的,也不是两个地方,三个地方,而几乎是全面出现,这就是我们的境遇,从外到里,从各种各样的或简单或复杂的现状中呈现出来的可怕的复制。而写作正是抵制这种复制,抵制可能的媚眼、暴力、虚假。

4、挖苦自己和同情、理解自己,前者不是我们所愿意去做的。

5、卡夫卡写得那么假的故事,我们全部认为是真的,而我们写的全部是真的故事,文学认为我们全是在作假。

6、每一页开始都意味着重头再来,有时是那么糟糕,你开始厌恶自己,你情绪不佳,你注意力不能集中,你几乎是哀求着进入状态,最后你把所有的文字删除,删掉建立好的文件夹,好吧,你埋头就睡,这就是你这个凌晨所干的事情。

7、朱学勤说了一个故事,文革里有一群年轻人非常有想法,他们主动申请去乡下,好几年,他们边谈论出路边耕作,朱学勤当时还是个初中生,他听说就马上过去找他们。他们的确风采。可后来知青可以返城了,很多人考上大学,或用其他的方式进入城市,纷纷走了,朱学勤考上研究生,结果在这数年后,他突然感觉那些人都失踪了。他感觉到这可怕的失踪,他必须找到他们,结果十二年过去,都没有任何消息,十二年后他偶然看电视,发现其中一个人在猜谜语。就是他!他站起来,马上到灯谜会现场去找他,结果对方早就散去了。他依然无法联系到那些人。这是珍华给我复述的一个故事。而问题是我们谁都可能会失踪。如果是小说,他也许会有另一种表达方式,失踪了只是朱学勤绝望的一种体现,但是小说不能只是说绝望。但是朱学勤自己怎么就在无意中扮演了一个审判者。我想他的本意只是一种感叹,接着是恐惧。但是,这也许就是朱学勤被攻击的一部分原因。



(4)



1、有个朋友和我谈到小说家笔下的人物越来越不可爱。我跟他说,我们现在还有谁是可爱的呢?或许有,但也只是在我们远距离之外。

2、人的可爱有时恰恰是在小说中。因为小说的出色是它改变了我们线性的生活,我们目力无法企及的地方,小说用虚构的方式还原了我们本真的一面,作为个体立体的一面。

3、尽可能地袒露内心,尽可能除去多疑的心性,尽可能彻底地坚持,尽可能防御着,尽可能把自己的作品摆在时间和空间和文明的坐标上,尽可能拒绝眼下的幻影,这个是我从以色列作家毕厄小说《充斥时间的记忆》所得的启发。

4、我不喜欢《充斥时间的记忆》这个书名,感觉不太准确,而作者原来的题目是《哈佛林》,这个词语在以色列里面包含了双重含义:禁锢与悲痛。小说探讨的正是这两个主题。

5、普鲁斯特的伟大在于,你可以在不同的书中看到他的身影,比如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比如帕慕克《伊斯坦布尔》,比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比如几乎相当一部分作家的自传,比如我手头在看的这本《充斥时间的记忆》,这样说来不是否定那些后学者,而写作的意义恰恰在于让我们意识到他们是如何从传统中获得更新的勇气,真正的写作者不是为了打倒前辈,而是为了让你发现他们的先驱。

6、在小说中发现前辈对于写作者意义也许更大,因为他可能因此而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而在诗歌里面,找到前辈可能恰恰是他要远离的人。

7、2000年秋天,我在漳州石码镇上的一家书店惊喜地读到一本影响我多年的书,马尔克斯的《两百年的孤独》。在访谈中,年轻的马尔克斯说他写作是为了让朋友们喜欢。这本书我一直带在身边,因为里面燃烧着我们现在不断熄灭的激情,因为里面探讨的正是我们现在不断拒绝的真诚,因为里面要说的是一个人是如何阅读、写作、生活、思考。我非常吃惊地发现了马尔克斯谈到我所不知道的福克纳,马尔克斯带着感激的心情谈到福克纳一篇我从来没有看过的作品《掠夺者》,这个作品国内已经出版了,但是我一直没有买来看,也许永远不可能有谁比马尔克斯在那篇最简短的谈论福克纳的随笔中更真诚更直接地认识到福克纳的伟大。这样的谈论在国内我从来没有在谁的作品里面那么准确地写到。我还记得那个了不起的翻译家翻译出的马尔克斯的语调,正是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为之动情、牵念,乃至因此而走上写作之路。仿佛是马尔克斯代替你完成了和一个知己的神交过程。

8、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师兄、师妹们谈论最多的几乎就是马尔克斯,水平高点的一定会补充上福克纳,更认真的可能要提到罗伯-格利耶,但是最近几年我很少听到有人谈论他们,好像他们忽然变得滞后,变得教材化,变得必须要跨越的栅栏,不免让我心生怅然。而勒克莱齐奥竟然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里面提到我们早已不想提及的似乎古旧了几个世纪的老舍先生的一个作品。而最有意思的是老舍的这个作品竟然在一般的选本里面从不会选进去。

9、偶然中发现蒲松龄的短篇小说《封三娘》。我没有继续看下去,但奇怪,我瞬间竟然为我把这本书排在书架上最不能触及的地方而羞愧。而排在凉席附近的尽是外国文学,又尽是自己向来喜欢的作家:普鲁斯特9本(一套七本旧版本,两本周克希最新版本)、奈保尔(10本)、库切(12本)、奥兹(6本)、莱辛(11本)、耶利内克(9本)、帕慕克(5本)、勒克莱齐奥(7本)、博尔赫斯(5本)、罗伯-格利耶(6本)、桑塔格(4本),略萨(6本),马尔克斯(4本)、赫拉巴尔(8本),近40本外国诗集。然而,蒲松龄的《封三娘》,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只是夹杂在一本选本里面,一本从不会被注意的选本,在最可能被灰尘淹没的书架上。



(5)



1、莱辛的小说阅读随笔看起来有些粗糙,她不像库切那样精简、知识化,但是莱辛的小说理论好就好在她的粗、散,看起来有点漫谈中却是集中的,切中要害的,这个就是莱辛。莱辛在《时光噬痕》里面谈论最多的小说竟然都是我们不认识的,或者起码不是我们所关注的小说,她可以给一个年轻作家无名作者表现出极度的关爱,也可以对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剖析到本质里,然而有意思的是她只是“聊聊托尔斯泰”,而不是我们动不动就“论”,“聊聊”里面包含了无限的熟悉、敬重、亲切。她探讨的伍尔夫的小说并不是伍尔夫小说的佳作,乃至是伍尔夫缺点斑斑的小说,但是莱辛在行文中却是用惊讶的发现的目光,而不是嘲笑、挖苦,她说,正确评论的方式应该是“我不喜欢伍尔夫,但是这只是个人的偏好问题”,她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偶像和榜样完美无缺,她是一只蜇人的黄蜂、一个势利眼,还有其他种种的不是,对此我深表遗憾,但是真爱无需掩瑕。她在开篇就这样说,或许有人认为,这个集子没有发现也许更好,我不这样认为---------考察璞玉变成宝器,生硬化至成熟的过程往往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哪怕是《2003年作家与艺术家年鉴》之序言,这样的文字在莱辛那里也写得非常出色,因为她时时保持着一个作家的立场,而不是一个世故者的立场,她的行文朴素而有大的情怀,如此哪怕是刻薄的评论,哪怕是针锋相对的评论,哪怕是一小段文字,也足够让我们学习,但是读莱辛可能要稍微比库切要慢点,这只是我奇怪的感觉,因为一定程度上莱辛的随笔被我们轻易地误解为好读,易读,快读,如果是这样,则可能我们就是在错过莱辛了。好像一个大作家的出色就在于他可以点石成金,但是我们总想要金子,而不是他手头的石头以及这个变化过程。

2、昨天中午把毕厄的小说《充斥时间的记忆》看完,感觉翻译有些地方表达不够清楚,其他还好,小说本身是否可以再压缩下?毕厄有些地方写来不够透明,是否和翻译有关,或者是其他?小说局部很出色,但是作为一个半自传半小说的小说是否力量弱了点?创造性的地方也少了些?同样属于记忆的作品同样出自以色列的作家奥兹显得更有信心,他把面和点铺得更开,两个作者的母亲都属于喜欢阅读小说的母亲,但也许奥兹的信心是建立在家族、文化上,奥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以色列的大作家阿格农有了联系,甚至阿格农就住在他们家附近,和奥兹的母亲有往来。而那时阿格农已经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些优越感或许对于一个作家意义不同?与奥兹把小说引向上层引向知识化理想化不一样的是,毕厄的小说记忆是走向世俗的烟火,虽然他最希望的是在写作上的作为,但他聪明、刻薄的母亲对阅读和写作似乎有更准确的个人看法,这个看法介入于上层和中层之间。毕厄似乎有普通人奋斗的历史,有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这些也许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奥兹的神秘、远离、微观。他们同时师承了普鲁斯特和纳博科夫。

3、以色列和波兰的文明也许是世界上少有的。我有一次看到波兰电影,普通人家也一定要有个书房,他们对知识是敬重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这些正是我们现在越来越要远离的。我们现在衡量知识的标准似乎变成能换来具体的什么。而这些具体的什么却足够使我们在多年后不能获得而动摇了所有的信念。捷克有一个哲学家、革命家以为是道德界定人,而不是其他的需要,获得,他进一步强调时代的堕落首先是道理沦陷,然后是制度的恶与不道德的拥抱,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抛媚眼中结合出畅销的理念,制造出愚昧的种子,制造出扭曲的人性,制造出毁灭的证据。

4、举头有神明。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从前我们相信并实践它,因此我们获得尊严和自由;而现在我们否定甚至践踏它,因此我们失去信念与真实。我在写作小说的过程中老是在检查自己是否真的举头有神明呢,是否只是被草率的行文带入死胡同,被狭隘的意念卷入铺张浪费中。



(6)



1、想想看有想法的人变得荒唐可笑,保持沉默的人、冷观的人以及所谓的“扭转局面”的人和所谓的胜利者终于拥抱在一起,这时,小说的黑色幽默开始出现。

2、从前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作家在塑造“神”,现在我同样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神”背弃了他们。

3、小说中没有“神”的出现,就只剩下物质和必然的境遇,小说缺失了脉搏,小说缺失了声音。

4、彻底坚持和彻底放弃,有时几乎在同一个纬度上。

5、我怎样在自己的园地里建立了围墙?可我多么需要这围墙,因为拒绝围观可能获得无知的安宁。

6、让我再想想小说,这意味着我只是在想可能的可爱的人与事。

7、如果岁月增长的仅仅是交际的知识,这衰老就来得可怕。

8、大师病毒,大师表情,大师遭遇,大师未来,云云,我是否有勇气袒露我比之前那一刻的自己更彻底地迷恋大师,无论是多么可笑的大师。

9、与谎言站在一起的是落井下石,与落井下石站在一起的是全能的希望、无望。

10、独裁者变得隐蔽,因为他随时化身为上帝的朋友。

11、天使变得刻薄。因为他不再关注背叛“神”的人。因为他丢弃无原则的宽容。

12、物质可以让友情变脸。物质只有建立在变脸的基础上,它才能繁殖。然而,可怕的是不断繁殖的物质竟然能够巩固脆弱的友情。

13、小说人物中维系的如果不是词语,他们分崩离析的可能在加剧。

14、我只能谈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点什么。我厌恶交际,而倾心阅读。

15、好像只有在词语中,我们可怕的念想被纠正。

16、小的拒绝和大的抛媚眼,小的坚持和大的放弃。小说人物是否只是想当然,只是概念化的,这时,“神”的出现或者意义非凡。



(7)



1、对一个作家来说,唯有作品才能真正攻破谎言和论争。

2、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篇关于《追忆逝水年华》的长篇评论。在这篇最了不起的评论中,我们都将带着敬重的心读着文学作品。我节选其中最后一个段落:评论家阿兰曾经指出,小说在本质上应是从诗到散文,从表象到一种实用的、仿佛是手工产品的现实的过渡。普鲁斯特是纯粹的小说家。没有人比他更善于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从童年到壮年,然后到老年的过程。所以他的书一旦问世,便成为人类的一种圣经。他简单的、个别的和地区性的叙述引起全世界的热情,这既是人间最美的事情,也是最公平的现象。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3、指桑骂槐体现的恰恰是作家对语言的不敬重,不敏感。

4、语言如同我们的呼吸,如何就被污染成这般,当有人读着一段文字,他或她的内心该是触摸到什样的现实。

5、当我们在谈论时,我们就是在评论,评论的意义有时恰恰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被遮蔽的境遇,然而,我们唯恐表现出对评论的厌恶来包装我们脆弱的内心。

6、经典作品的境遇就是它不断被误读,乃至陷入被攻击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出没有纷争的作品恰恰是作品失去意义的开始。

7、北京有一位诗人有一次在上海诗会和我谈到他从前的愤愤不平,他说,那有什么用,写作不是靠愤愤不平出来的,写作是靠血、汗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他和我在路上闲逛的时候,忽然回头跟我说,不能随便写,尤其是不能带着恶意去写,要尽量诚恳,要知道你在一个没有人发现的地方写作有时意义比放在一本本苍白的杂志上要好多了,因为你内心中坚持的是文学,不是圈子,不是名利。这是2006年春天的事情了,如今想来依旧有些惭愧。

8、前几天我偶然听到一首歌《问》,声音传达出来的似乎远离我们时代的表情,那是一个人复杂深刻的内心,完全不同于我们现在单一的质问,单一的痛苦,单一的困顿,但是谁可以说我们现在就剩下单一的问题呢,我只是被打动于这首歌曲看似非常简单的爱情故事,爱情体验,却完全有可能是其他的类似的体验,在这首简单的歌曲中,人的复杂和单纯尽显,而且是那么集中那么关注,这全然不同于我们轻易就可以践踏他人尊严、性命的现状。我想写作就是这样,他就是为了保持单纯和复杂,保持和我们现实的距离,保持所有的质问和热切的渴盼。我惊喜地发现这首歌的演唱者就是我小学时天天拿着录音带上面的歌词里面经常标上的歌手:陈淑桦。



(8)



1、写作的真正分歧不是为人方式而是写作理念。因为最钟爱的事业可能无意中对写作者伤害最深,而不是世故的言行举止。

2、但是言行举止又确实体现了写作者的理念?

3、昨天晚上我忽然想到他,他还是跟从前那样容易焦虑容易激动不安,从前我是那样自以为是地觉得没有必要一定要那么用力去澄清什么,从前我也是认同苛责他人不如苛责自己,从前我和他针锋相对的情景依然在目。但是如今我更多的疑问竟然没有办法和他交谈,随着年月的增长,流逝,我越来越陷入因为缺失容易激动不安的勇气而怅然。

4、终于从莆田搬回笏石,终于从一间狭窄的黑乎乎的房间,搬回明亮的宽敞的笏石,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我就是在那间仓库改装过来的宿舍里断断续续地写着小说、札记,白天一起床就拉起灯在写,如果是下雨天,我就把破旧的衣服放在地板上擦拭去不断渗透出来的雨水,如果在窗台边做饭,就可以把门关起来继续手头的工作,于是道路就浮现出来,起先是建设路,扬帆网吧,报社,报社过去是景行书店,那里有小潘优雅的书店生活,建设路路口是一家有名的豆浆米粉店和一家炝粉店,这是早餐的位置,然后是往左的第一个停靠站是29路经过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直接去笏石,对面是凤凰百货,可以纳凉可以散心,沿着女人街的方向走去的是筱塘市场,或者从日报社直接步行到筱塘市场后门,这里可以避开烈日和繁多的车辆,并能愉快地看到各色的小店铺,然后过去的是拥挤、潮湿的市场,在市场警务室三楼是文印的地方,每天必然要过去的,我喜欢听他(她)们的唠叨和传奇,并因此而有了亲切的感受。我每天就是沿着这几条路,穿过阳光灿烂、忽明忽暗和黑暗的街道、楼道、房子,每天,那些若有若无的气体在和我相伴着,在上下车之间,在手提电脑的打字中,在忙碌和闲聊之中。

5、写作本能地和记忆抗衡。写作本能地和衰老抗衡。写作本能地呼应良知。写作本能地挽回一个人的尊严。但做到这些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我们不断地出卖了自己的本能。

6、贾勤跟我说想来莆田写一部长篇小说,就两个月。一个人从西安跑去北京,又忽然想从北京跑到莆田来写长篇,这在我是多么难于想象的一件事,我知道有不少的人类似贾勤这样因为要写一个小说就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躲起来一段时间,但是在我的朋友中出现的,贾勤算是第一个。贾勤和我同龄,但是他看起来全然不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所拥有的老成和坚定,在我们不多的电话中,他有时是爽然的笑声,有时却是长久的沉默,他的声音有些重,他和我谈到我所不认识的何三坡、蝼冢、成路等小说家和诗人,他很恳切地询问我对他翻译的印度史诗的看法,他在信中提到他在翻译中的希尼的诗歌,他总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他苦恼时间太少,有时也夹杂着诸多的叹息,又校对了一部糟糕的长篇小说。他说,他总是在寻找和发现有实力的作者,无论他多么没名气,他说就只是带着爱慕的心情去读,他总是把好稿件认真推荐给杂志社,遇见退回来,他就收藏着,等待时机再推荐给其他合适的刊物。他到杭州住下来就跟我电话说,你找找看,不要太挑剔,不要有压力,只是随便走走,随便看看,能写就好。有一次他忽然很认真给我寄了一本书《清凉寺》,他说他同时也帮寺庙整理文献。后来,他的名字出现在一些大型文学刊物、杂志里面的学术顾问,我有点吃惊,因为不认识的人还真的以为贾勤是一把年纪的人了。





(9)



1、昨晚我写了一个短篇开头部分。我一直想写一个谋杀案,这个谋杀案是从前听人说的,但是我觉得写谋杀案的小说真的太多了,可我总是睡不着,一直在想着这个小说的结构。感觉写短篇只是在蓄势,而一直未前进中的长篇是否就能获得某种启发。

2、有一段时间我把小说主人公定位为毫无想法的人,或者毫无能力挣扎出去的人,或者全然悲观的人,这样的写作有时让我对人生产生了灰心。在写作中我不断听到词语把人整个淹没,看不到人,只是听到一阵喧哗,毫无意义的词汇编造了我们的境遇。

3、前几天我的工作等于零。我不断被其他的事情干扰。手头在做一本书,这本书是否已让我慢慢成长,我见证了这个书的成形、成长、成熟的各个阶段,在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中,我慢慢地理解了他们的傲慢、孤独、无助、焦虑、执着,他们的唠叨和传奇,他们的浪漫和真实。从最初的抵触到后来的信任、友好,我们不过是交往了两个多月。我们见面很少,话语不多,更多的时间是在短消息中度过,他们有时会因为一个字词一个标点符号半夜给我发消息,或者是大清早就发消息来。一个前辈有几次在电话中跟我说,她检查到眼睛都红肿起来了,她嘿嘿地笑,她说大家做一件事情不容易。她担心我没有很好地转达她的建议,于是一条一条写在纸条里,她谈到的大多是横线要长点、标点哪个地方少了下引号、行距要稍微宽松点、字体要清秀点。仅有一次,她很生气跟我说,做书就是要认真的,怎么能够允许有些人乱来呢。她说古人都说了文章千古事,怎么能够随便写一个字词。她总是尽量控制不增加一个字不减少一个字。我要把校对稿带走时,她又说应该整体朗读下,读一下。或者他们有什么想法,忽然想到,哪怕是不完整,他们依然坦诚地跟我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他们加班到晚上,我们带她们去吃饭,她们在路上竟然非常兴奋地谈论娱乐八卦,国际新闻,完全有别于之前的严谨和尖刻。她们有时会像孩子一样盘敲侧击地恶搞、嬉闹,然而却全然没有我所见到的那些世故的人群。我有时想,应该写个小说,就专门写她们,写我所不曾关注的这些有意思的人。

4、周三下午我去一个培训点给小学生上作文课。这是这个暑假最有意思的体验。周三时我都要匆忙地赶往莆田和笏石之间,往往上午在莆田兼职,大中午就赶往笏石上课。我所在的培训点主要是培训音乐,但是他们另外也办了写作班,其实就是作文指导班,最好玩的是这个培训班就只有一个班,只有八个人,其中两个是房东的孩子,一个是培训点创办人的孩子,有意思的是就是这八个人居然分布了四个年级,有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到了最近一个月就剩下四个人,其中两个是房东的孩子,和一个五年级的女生。最初还是有几个学生比较活跃,后来就剩下几个不爱说话的孩子,特别是房东的孩子几乎只是把下颚顶着桌子,眼睛看着我在跑前跑后地示范,偶尔笑了笑,更多时间是一言不发。但其实其中作文写的最好恰恰是这个房东的两个孩子。其他人连基本的句子都写不来。我常常遇见要求他们聊天,以便他们把我们对话的内容写进去。有调皮捣蛋的就老是追问我,可不可以就写一句话,可不可以就说一个看法,可不可以先休息十分钟,可不可以先把故事说说,可不可以,啊,他说,他实在是挖苦心思还是想不出来,因为他不知道昨天都做了些什么,就感觉是吃饭看电视睡觉看电视吃饭然后是游泳,然后是睡觉。我微笑地说,再想想看,你还跟谁聊天,都说了些什么。他倒是成熟十足地跟我说,大人都不好玩,为什么大人都不想跟孩子玩呢?他跟我说可不可以提前让他活动下,他所谓的活动就是拿着鸡毛弹子在挥来挥去,他说,那就是一把仙剑。他跟我演示了下,好刀,一把真正的好刀。昨天我让他们写个故事,他们说那就写狐狸的故事,两个男生说,那不行,他说自己没看过狐狸,没看过狐狸怎么能够就马上去写狐狸呢。后来他们说要写兔子,兔子是自己看到的。但是他总是写不下来,他问我兔子有什么习惯,兔子会不会被兔子爸爸踢,兔子要不要做作业,兔子如果想游泳怎么办。他跟我他就是喜欢游泳,前几天耳朵还进水了。他很认真跟我说,进了四天,整整四天。本来他是可以多游几米的。好,他说,继续小白兔,他把头抬起来,你看看我写了这么多拼音,我那么多字都写不来,我怎么写小白兔呢。好,他说,她们怎么就写那么多狐狸的故事,要不我也想写狐狸。好,还是写小白兔。他说。后来,他拿给我看,老师,你看里面我写了很多小白兔,小白兔爸爸和小白兔妈妈。还不够?还要写几句?可不可以就写一句?好,他补充,小白兔今天真高兴,今天是一个多么让人难忘的一天啊!小白兔高兴地睡着了。他最后有点不好意思地跟我说,今天写不好小白兔,因为我老感觉小白兔吃饭后就是看电视或者就是睡觉,要不就是跑步,可他没见过真的乌龟,他就写不来乌龟。在另一次我让他们写下你们是怎么起床的,其中有个这样写着拼音,我一看可以翻译出来是“昨天是我被妈妈打醒来的”。我让他们写一句假如你有个小小的包,你想装点什么?其中有一个这样写,假如我的包有魔法,我想把自己装进去,这样就没有人看见我的脚,我就直接飞到教室。我让他们看看布娃娃穿什么衣服,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老师这个布娃娃我不喜欢,所以我不想回答她穿什么衣服。我问他们想去哪里旅游,其中有个说去了外地,啊,很远很远的外地,那是六岁时候,他说,现在我已经九岁了,我根本想不起那个地方有什么好玩。我给他们一人一片树叶,你们看到树叶想到什么吗?他们有的说,站在树底下。有的说,爬到树上。有的说,她一点也不喜欢这树叶,她喜欢树的胡须。房东的女儿说,只有夏天才有这样的树叶。她的弟弟用拼音拿给我看,这树叶和他家门口那棵一模一样。我们五点十分下课,家长有的在楼下按喇叭,孩子就跑出去,然后又跑回来跟说,老师再见。有个孩子的家长总是最迟才来,男孩子就跟我说,我爸爸一点也不好玩,都是我给他讲故事。然后,他就看到他爸爸的摩托车,他大声向我喊:老师,再见!再见,老师!





(10)



1、这个小说我写得很慢,最慢的时候,感觉不到进展,总是空白,然后来回读着写过的部分,像是在喂养自己的写作。

2、慢有时有慢的好,好像可以一直写下来。写作似乎就是在克服自身的烦躁和毛手毛脚的举动。

3、有时我画好了人物的线路图,但是语言并不是这样出发和到达的,语言在拐弯,它走了另一条路。

4、一个作家为什么对什么都有感觉?他是怎么打开自己身体的每个器官,他要比显微镜更细腻地捕捉了瞬间的真实和微妙。

5、声音、光线、色彩、人性、语言,它们是如何在一本扎实的小说中充分体现出来的?它们如何远离了故事会和报告性的可能?有时我读着写过的片段,疑虑这里是否有我所固执己见的部分?

6、丰富性。我的人物是否会站出来反对我假想中的看法。

7、我希望笔下的世界在舒展着密密麻麻的神经和枝叶,但它们又是那样明朗而开阔。

8、我是否写过类似我读到的那些激动人心的小说的紧张感?

9、情节是否可靠?叙述是否真实?结构是否完整?从最后往前看,我读到的又是什么,如果不是那些让人惦念的激动人心的世界又是什么?

10、有时我也写得很快,我只听到键盘在不断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人物开始在步行、交换眼神、争辩、疑虑等等,我知道这是在织网,试图把自己圈住。

11、我喜欢那些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瞬间,那忽隐忽现的感觉,那疯狂中的真实,那不断繁殖的故事,内心不断舒展的触角。

12、我迷恋那些叙述的语调。我总是想在叙述中找到作者得意的蛛丝马迹。

13、好作家不是为了打开一扇门,而是为了给你看他开门后,你会惊讶地看到多么美妙的世界。小说似乎就是在这里被我们所惊叹。

14、小说人物的出场和世界的出场。布尔加科的《大师与玛格丽特》用了一个“魔术”表演同时让人物和世界出场。

15、《大师与玛格丽特》最动人的一章写到雨中大师与玛格丽特心心相惜的一节,但是作家几乎很少去写他们的对话,而是写那不断掉落的雨水,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头顶上去,身体的每个地方都在粘着雨,但大师的手稿是干枯的,大师的屋子是灰暗的,大师在写的作品就在他的审视中,手稿中的世界似乎脱离了作家本人,玛格丽特的动人似乎拒绝了世界的残暴,而他们仿佛是最后的孤儿,只能相依为命。

16、全身心地在一个作品中呼吸。

17、好的小说好像随处都在呼应,相辅相成。

18、因为我们的现实呼吸是那么艰难,所以我们只能在小说中寻找一片空旷之地。

19、米兰-昆德拉曾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好就好在我们不知道他是坏人还是好人,而且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看起来就是一个丰富的人,你完全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是赫塔-米勒可能要补充了,她会认为这个作家背后肯定站着一个角度,他不可能是冷眼旁观的。

20、赫塔-米勒实际上要告诉我们,在我们现在写作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如果你是真的自觉认识到写作的意义的话,你就不可能绕过地球的,你不可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你对作家的职责应该有所认识,你对某些事情应有所断然的拒绝。她说,如果有人跟你说他很幸福,你要警惕。因为在这样一种残酷的环境中,他的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如果一个当官的人告诉你,他很幸福,你更要警惕。这和鲁迅最后写给他孩子的遗言是一样的。对人与事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就会导致写作是困难的。因为你发现介入是那么困难,而不介入又违背了良知,用一种最佳的方式介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你变得闪烁其词,你变得言不由衷,你变得鱼目混珠,你变得连自己都厌恶,这个时候写作的难度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小说有无精神力量也在这里,它区分了故事会和报告新闻。

21、每每把作品放在某个位置考量时候,写作变得犹豫不决,写作就变得慢了,变得杞人忧天。

22、我希望笔下的人物他会反对我的自以为是和一意孤行。但我们几乎没有协调的可能,因为这是黑暗中的一种可能。





献花(0)
+1
(本文系麦子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