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分析
2012-03-03 | 阅:  转:  |  分享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分析



──兼谈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

□胡怡亭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与思维方面的个性差异,会直接影响文化交流的质量。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英语学习者时常会把本国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本族语言结构标准去比照英语语言结构。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在《中国人学英语》(修订本)中谈道:“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让他通过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培养学生洞察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容忍、顺应这些差异,使其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



生活产生语言,语言体现文化。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但确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各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似,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养成自觉的英语思维习惯。

1.话题。中国人口众多,在狭小的空间内,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别人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What’syourincome?Whereareyoulivingnow?Howmuchdoesthenewhousecostyou?Whomdoyoulivewith?等等。然而在西方,人们交往互存戒备,免谈隐私,对于婚恋、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如问上述类似的问题,则被认为是干涉了他们的私事,甚或遭到拒答。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以免产生误解。

2.服饰。东方人的取向往往是年轻人穿着鲜艳靓丽,老年人的衣着颜色比较暗淡。在西方,情形恰好相反。年轻人喜穿深色简约的服装,因为年轻人有较好的容貌和健美的体形,青年人的朝气并不因服饰的暗淡而湮没,深色服装穿在年轻人身上只会增添成熟和老练的气度。而老年人却因发色、颜面、体形等不可抗拒的变化,需要用色彩明快的服装来掩饰。中国学生只要明白了这种东西方服饰文化上的差异,就不至于对穿着花哨的西方老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再如,中国女性一般忌戴白花,而在西方婚典场面,新娘通常是头戴白色花环,以示纯洁。因社会习俗不同而带来的类似穿戴观念上的相异,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述清楚,以免学生用英语表达时闹出不必要的笑话,或有失礼仪。

3.称谓。中国是一个重礼仪的国度,不同的辈分得在称呼上反映出来。例如,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被看作缺乏教养,无视礼貌,会遭致长辈的批评或旁人的讥笑。而西方孩子年纪稍长一些就对自己家长不再称爸爸、妈妈,或改称其名或用昵称。父母非但不责怪,反而会觉得与子女关系融洽,人格平等,家庭和谐。再如,英美国家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无论出自父系还是母系,只要与父母平辈的男性一律称uncle,女性称aunt,他们的子女不论性别一概称cousin。而在中国称谓要复杂得多,有时还非得把身份交待得一清二楚。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则能体现说话者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适宜性。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语、受褒奖时的反应及用餐劝吃时的应答等方面,都反映出较大的不同。但是,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正是由于地域、习俗等多种因素的作用,造成了英汉语言无论在词形、字音、口腔发音部位,还是在词汇、语句结构、修饰方式等方面都相去甚远。语言学习者做的最自然的事,就是把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形式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本族语言结构为标准,下意识地套用于英语语句中,而对某些特定的英语语句结构感到困惑不解。然而只要找出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所在,容忍并顺应这些差异,逐渐习惯用英语去思维,去交流,久而久之便会用适当的英语去表达。

1.顺序。用汉语表示时间或地点,顺序一律由大到小,而在英语中表达结构恰恰相反。例如,在英语中,年月日要说成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要从门牌号开始,最后才是省份和国家。中国人讲“7点15分”,英国人常说“aquarterpastseven”;“7点55分”在英语中则常被说成“fivetoeight”。再如,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而英语中须遵循的规律是:单个形容词基本上放在名词前(除少量例外情况),短语或从句必须放在所修饰名词之后。此外,英语中时间、地点等状语的位置比较随意,但在汉语中此类状语往往放在句首。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两种语言在顺序、位置上的相异处,指导学生正确建构英语句式,不断练习,反复活用,直至形成自然的英语思维表达习惯。

2.结构。与汉语相比,英语中有些结构显得较为特殊。例如,所有的学生昨天都没来:Noneofthestudentscameyesterday.如说成:Allofthestudentsdidn’tcomeyesterday.则是错误的。我建议你试一试:Isuggest(that)you(should)haveatry.或Iadviseyoutohaveatry.为正确形式但Isuggestyoutohaveatry.即为错误表达式。又如,汉语中常说:“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为什么A,是因为B”等句式,而在英语中,上述关联用法则被认为是结构性错误。再如,(1)中国人说“昨晚汤姆出事故了”,用英语只能说成:AnaccidenthappenedtoTomlastnight.而不能说成:Tomhappenedanaccidentlastnight.(2)中文“我们城市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正确的英语表达结构应为:Greatchanegshavetakenplaceinourcityinthepastfewyears.而不能说成:Ourcityhastakenplacegreatchangesinthepastfewyears.类似种种特殊结构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以汉语的思维模式根本无法解释。教师可通过比较、分析,重点指出特殊结构的特殊用法,让学生明白英汉两种语言不可一一等同。

此外,我们还常发现有时学生用英语表达的句式给人感觉不那么舒服,不那么纯正,这恰好说明,学习者还不善于运用另一种语言思维方式来适当地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因此,教会学生运用英语去思维、去构建句式极为重要。只有当学生自觉地顺应英语语句结构,才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用英语思维”。



“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交际能力,重视对语言的社会运用能力。单单学习语言材料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材料,还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使用它们。”(B.W.Robinett,)英语教师的根本任务除了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传授准确的语言信息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识别英汉语言异同的敏锐性,并能在关键处帮助学生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

训练学生英语思维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积极合作的过程。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能充分意识到英语思维训练与英语技能提高的对应关系,并着力加强课堂内外多元化训练,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获得英语语言的精髓。

1.坚持。教师应积极营造英语氛围,坚持用英语授课,坚持用英语阐述课文长句、难句,坚持用英语评价学生的语言表现,坚持用英语做归纳总结。教师如果长期在课堂内做到“四坚持”,学生则能长期在英语语境中受到熏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然的英语思维习惯。

2.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英英词典,学会以英语思维方式去理解用英文解释的单词或词组。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多读难度适中的英文原版作品,从原著的文字、文体中体会英语语句的神韵和情趣。

3.辅助。当前音响、影像、电视、碟片等媒体辅助形式众多,学生可借助于这些传媒手段,收看收听英文节目,观赏VCD双语碟片。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收集英文字样的邮票、钱币、包装纸、卡片、商标、广告词等。总之,要以视听说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生活周围的点滴英文,逐渐以正确的英语思维方式,形成得体的英语表达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





献花(0)
+1
(本文系苦乐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