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tdrhg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走近大宋词人范仲淹
2012-03-04 | 阅:  转:  |  分享 
  
走近大宋词人范仲淹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有很多文学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这也是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和了解范仲淹的根本原因。譬如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学习过他的五言绝句《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谁知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想必大家人人都会背诵。再如,被选入初中课本的《岳阳楼记》,就是他的千古名篇、代表佳作。当然,还有他的词《渔家傲》和《苏幕遮》大家更是印象深刻。

范仲淹作为北宋名臣,一代文豪,却是一位幼年丧父,少年贫寒,青年苦读的寒门子弟。他进士及第后,仕途也是坎坷多变,屡遭奸佞诬谤,数度遭贬,以至于最后病死在贬官的任上。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命运多舛的经历,造就了范仲淹一生勤学刻苦、立志高远、心系天下、百折不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人格,也使得他能够看破人生得失,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准则,从而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刚满一百天时随家人迁往去无锡望亭。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公元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不幸在公元990年病故,当时范仲淹还不满两岁。父亲去世后,范仲淹和母亲谢氏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母亲谢氏为了生计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给了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的朱文翰为妾。范仲淹也因此改姓为朱,并取名朱说,从此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就勤奋好学,刻苦读书,但是他毕竟不是朱家的亲生的孩子,常常受到朱家人的歧视。母亲为了使范仲淹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就让他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青年时代的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埋头苦读。可是,有一天,范仲淹与朱家的公子发生了口角,在对方的恶言攻击中,范仲淹知道了自己身世的秘密,本来就心气高傲的范仲淹自然受不了如此刺激,他决定自立门户,不再遭受朱家的白眼,他简单收拾了自己的衣物,身佩上剑,带上一把琴、几本书,不顾母亲的苦苦阻拦,流着眼泪依然辞别母亲,徒步前往南京的应天府书院求学,宋朝的南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了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当时宋代着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校舍一百五十余间,藏书数千卷。这里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学子,而且在书院读书是免费的。范仲淹十分珍惜在书院的学习,读书也更加刻苦,以至于通宵达旦,他立志要出人头地,博取功名,接母亲离开朱家,不再过寄人篱下、遭人白眼的生活。

在书院读书的日子里,范仲淹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粥,等粥凉了以后,就用刀子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拌上一点盐腌的韭菜末,就是他一天的食物。他有一个同学是当时南京(商丘)留守的儿子,这位同学看到范仲淹天天喝冷粥吃咸菜,而且还学习非常刻苦用功,因此对范仲淹十分的敬佩和同情,于是他便从家里拿来一些鱼肉美食送到范仲淹的住处给他吃。几天后,这位留守的公子又到范仲淹的住处去看望,他发现自己送给范仲淹的美食,范仲淹竟然一口没动,而且都已经发霉变质了。他非常生气地问范仲淹:“我好心送给你的食物,你为何任其霉烂也不吃呢?真是太不近人情啦!”范仲淹见到同学责怪,急忙作揖致谢说:“我不是不想吃你送来的美食佳肴,只是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喝粥吃咸菜的贫苦生活,我是担心一但享受了你送来的美食,今后我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所以我不敢享用。”听了范仲淹的一席话,这位留守的公子对范仲淹是更加敬佩了。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皇帝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当时整个应天书院都轰动了,众学子们听说皇帝驾临,都争先恐后地到大街上一睹龙颜,唯独范仲淹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仍然埋头读书,不为所动。有个同学特意跑过来对他说:“快去看看皇帝吧,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哪知道,范仲淹头也不抬,随口说到:“将来再见也不迟,以后有的是机会。”仍然继续埋头读他的书。功夫不亏有心人,第二年范仲淹果然高中进士一甲,也就是前三名。而且和他一起曾经考试的大词人柳永却名落孙山,足见范仲淹的文才的确非同一般。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后,被任命为从九品的广德司理参军,很快又升任为从八品的集庆军节度推官。他于是把母亲从山东朱家接过来赡养,并恢复了范姓,自己改名为范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为官后,刚直不阿,施政清廉,体恤民情。他在泰州海陵任盐仓监官时,看到当时沿海的农田民宅,屡次受到海潮的威胁,成千上万的灾民流离失所。他为民上书,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修筑一道拦海堤堰,以阻挡海潮。得到上级批准后,调他任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秋,范仲淹亲率四州的数万民夫修筑海堰。修堰工程刚开工不久,便遇到了暴风,一个巨大的海潮扑面而来,一下子吞噬了一百多个民工的生命。但是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定不移,始终坚守在修堰的工地上,最终完成了绵延数百里拦海长堤,从此让沿海的盐场和农田农舍不再受害。人们为了感激范仲淹的功绩,把这条海堰叫“范公堤”,遗址至今尚存。

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回到南京(今商丘)的家中料理母亲的后事,并在家中为母亲守孝。当时南京(今商丘)的留守是大词人晏殊,晏殊早就听说过范仲淹的才学,主动邀请范仲淹帮助他管理应天书院的教务工作。范仲淹欣然领命,亲自给学子们授课,同时还把自己的好友富弼,推荐给晏殊。富弼后来成为了晏殊的女婿,也是大宋有名的宰相。三年后,天圣六年,范仲淹守孝期满,经南京留守词人晏殊推荐,被朝廷任命为秘阁校理,开始步入京师为官。当时的秘阁设在皇宫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就是皇上的文学侍从。这也应了范仲淹过去在应天书院的那句话,现在他果然能经常见到皇帝了。当时的宋仁宗皇帝才二十出头,朝中的大权全凭刘太后一手处置,范仲淹刚到朝廷为官,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上书请太后还政与当今皇帝,结果被贬离京师,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任通判。直到三年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才把范仲淹召回京师,任右司谏。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江淮一带遇到大旱和蝗灾,民不聊生。范仲淹又为民请命,奏请仁宗皇帝派人前去救灾,怎奈仁宗皇帝不理会他。他反而质问仁宗皇帝:“如果陛下半天不吃东西会怎么样?”仁宗惊然省悟,于是就让范仲淹前去赈灾。范仲淹赈灾归来,还带把灾民充饥吃的的野草拿回来,送给仁宗皇帝,让皇帝和后宫嫔妃尝尝。后来,吕夷简重登相位,范仲淹在废除郭皇后一事上,受到宰相吕夷简的打击和排挤,被贬到睦州(今浙江建德)做知州。几年后,又改为苏州知州,因范仲淹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任开封知府。但是,一身正气的范仲淹不能为奸相吕夷简所容,不久又被贬为饶州知州,结果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范仲淹五十岁时,先被调任润州(今江苏镇江)知州,后又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

从公元1039年起,西夏军队就大举进犯宋朝边境,第二年正月,元昊大军进逼延州(今陕北延安),延州以北的36个寨堡全部被西夏军队荡平,延州岌岌可危,西北告急。在如此严重的形势下,宋仁宗又想到了范仲淹,急忙召他入京,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并调解宰相吕夷简与范仲淹之间的过节,范仲淹在国家利益面前,高风亮节,以大局为重,主动写了《上吕相公书》与宰相吕夷简讲和。当时52岁的范仲俺已经是霜染鬓发,他临危受命,毅然披挂上阵,赶赴西北前线。战争给宋朝边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西北前线到处是狼烟四起、断壁残垣,范仲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他着名的词《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三年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夏两朝开始议和,西北边境才得以转危为安。范仲淹也被调回京都开封,升任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入朝后,宋仁宗亲赐诏书给范仲淹,让他起草庆历新政改革方案。很快范仲淹向朝廷呈上了着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底,范仲淹从改革吏治入手,大张旗鼓地推行庆历新政。他坐镇朝廷,对不称职的官员毫不留情,一笔勾掉。当时他的同学--枢密副使富弼对范仲淹说:“您一笔勾掉这些官员很容易,你可知道?你这一笔之下可能使人家一家人痛哭啊!”范仲淹听后,用笔点着这些官员的名字愤慨地说:“一家人哭总比一州一县的人哭要好吧!”当然,改革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一大批官僚的特权,保守派对此恨之入骨,于是他们勾结在一起攻击新政,诬蔑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结党营私,铲除异己,诬陷改革派阴谋另立皇帝。以至于流言四起,人心惶惶。最后宋仁宗终于动摇了,庆历五年初,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知州,富弼贬至青州(今山东益都),欧阳修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庆历新政,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结束。

范仲淹贬到邓州后不久,就接到了好友滕宗谅从岳州(今湖南岳阳)的来信。滕宗谅,字子京,和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也是庆历新政的改革派。庆历四年春,滕宗谅被贬为岳州知州。滕宗谅到岳州任知州以后,见当地名胜岳阳楼年久失修,于是他重新修竣了岳阳楼,特邀请范仲淹一睹新修的岳阳楼风采,并请范仲淹为岳阳楼写一篇记。但是,当时的范仲淹已经是多病缠身,未能成行。于是滕子京就请画工为岳阳楼画了一幅画,寄给范仲淹。范仲淹接到滕子京的画后,欣赏良久,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笔撰写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虽然一生没有到过岳阳楼,但是他用精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景色,并借景抒情,失意而不失志,告诫同僚看破个人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国为民始终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这句话经典名句,被一代代为官者作为座右铭,而为之终身践行。

后来,范仲淹又先后调任杭州知州、青州知州、颍州知州,但是他无论在何处为官,都是一心为民,始终坚持带病工作,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公元1052年,范仲淹又调任徐州知州,五月二十日,他刚到徐州就突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死后,被葬在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朝廷谥号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献花(0)
+1
(本文系tdrh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