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常用中药表
2012-03-15 | 阅:  转:  |  分享 
  
常用中药表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第一药,



宣肺平喘之良药,



宣肺利尿之要药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风寒表实证

2.肺实咳喘

3.风水水肿

4.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配附子(先煎)、细辛,煎服,治心动过缓有效) 3~10 1.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不纳气的虚喘慎用

2.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捣绒用发汗和缓

3.小儿,老人等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炙麻黄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 长于散寒,通阳。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外感风寒表虚、实证

2.寒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

3.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3~10 1.外用治子宫出血、寻常疣较效

2.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紫苏(辛温,归肺胃经) 善疗表寒兼脾胃气滞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外感风寒证

2.脾胃气滞证

3.气滞胎动

4.食鱼蟹中毒 3~10

1.叶长于发表,梗偏于理气安胎

2.不宜久煎

3.治鱼蟹中毒单用可至30~60克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脾经) 有“夏月麻黄”之称,最宜治疗阴暑证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阴暑证

2.水肿,小便不利 3~10 1.汗多表虚者忌用

2.不宜久煎

3.利水退肿须浓煎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 为“呕家圣药”,胃寒呕吐尤宜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外感风寒表证

2.多种呕吐证,胃寒呕吐尤宜

3.风寒客肺咳嗽

4.解半夏、南星及食鱼虾中毒 3~10 1.阴虚内热及热盛者慎用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药性和缓,为发表散风通用 祛风解表

透疹止痒

止血 1.风寒、风热表证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炒炭)

5.外治手足癣较效 3~10 1.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

2.荆芥、防风温性不大,善祛风,故用时可不辨寒热而取其疏风之性。

3.不宜久煎。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治风通用之品,为风药之润剂(微温不燥)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 1.风寒、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2.风寒湿痹证

3.破伤风,小儿惊风

4.煎汤送服蜈蚣散,治面神经麻痹有良效 3~10 1.燥热、阴虚血亏、热病动风者慎用或忌用

2.其性兼甘,故为“风药中之润剂”

3.祛风而不燥,防风秦艽之类也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气味烈雄,升浮发散,偏上偏表;擅治外感风寒夹湿表证,风寒头痛 发散风寒

胜湿止痛 1.外感风寒夹湿表证,风寒头痛

2.风寒湿痹证 3~10 1.阴虚燥热证忌用

2.治痹常用药,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为佳(独活反之)

3.脾胃虚弱者用量过大易致呕吐 藁本(辛温,归肝膀胱经) 于散太阳经风寒湿痹见长,颠顶头痛首选药 祛风散寒

胜湿止痛 1.外感风寒夹湿表证,颠顶头痛

2.风寒湿痹证

3.头面及遍身风湿瘙痒证 3~10 1.血虚头痛及热证均慎用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性善走窜,长于祛风散寒止痛,为少阴头痛,牙痛之常用品 祛风解表

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

通窍 1.外感虚寒及阳虚外寒证

2.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等诸痛

3.寒饮咳喘

4.通关开窍醒神 3~5 1.气虚多汗、阴虚阳亢或血虚引起的头痛等忌用

2.反黎芦

3.入丸散剂:0.5~1

4.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中毒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辛温而芳香上达,为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牙痛之要药

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

燥湿止带 1.风寒感冒,头痛牙痛

2.鼻塞、鼻渊

3.疮痈肿毒

4.寒湿带下

5.多种皮肤病(祛风燥湿止痒,祛斑除臭) 3~10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为治鼻渊之要药,又是治疗风寒头痛的常品 散风寒

通鼻窍祛风、除湿止痛 1.风寒表证夹湿,鼻渊

2.痹证

3.风湿疹瘙痒,疥癣(祛风杀虫止痒)

4.麻风病(须配大风子等) 3~10 1.血虚头痛不宜用

2.过量服用易中毒

3.苍耳、辛夷皆用于鼻渊头痛、风寒表证 辛荑(辛温,归肺胃经) 为治鼻渊之专药,又为治风寒头痛,鼻塞之佳品 散风寒

通鼻窍 1.风寒头痛,鼻塞

2.鼻渊头痛 3~10 1.阴虚火旺者忌服

2.内服宜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 外能发寒解表,内能

散寒通阳 发寒解表

散寒通阳 1.外感风寒的轻证

2.阴盛格阳证

3.外敷能散结通络下乳,治乳汁郁积,乳房胀痛;解毒散结,治疮痈肿毒 3~10 1.不宜久煎.

2.捣烂敷脐治小儿遗尿、秋季腹泻;熬膏敷患处治面神经麻痹。均有良效。 胡荽(辛温,归肺胃经) 为药食两用之佳品 解表透疹

健胃消食 1.麻疹透发不畅

2.胃寒食滞 3~6 1.热毒壅滞而疹出不透者忌用

柽柳(辛平,归肺胃心经)

麻疹透发不畅常用药

解表透疹

祛风除湿 1.麻疹透发不畅

2.风寒湿痹

3.外邪闭肺,肺失宣降的咳喘 3~10 1.麻疹已透者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心烦

? 鹅不食草(辛温,归肺肝经)

既为治风寒头痛,鼻塞目翳之良药,又为治鼻渊之妙品

祛风散寒

宣通鼻窍

化痰止咳 1.风寒头痛及鼻渊鼻塞

2.湿疮肿毒,无名肿毒,跌打肿痛

3.寒痰咳喘证 6~9 1.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

2.鲜品煎液治百日咳有效;本品研细末,加凡士林为软膏,外用治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疗效





发散风热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 长于发汗散热,是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咽痛目赤,麻疹不透或皮肤疮疹的常用药 发散风热

清利咽喉

透疹解表

疏肝解郁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2.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

4.肝气郁滞,胸闷胁痛等 3~6 1.不宜久煎,后下

2.其叶长于发汗,梗长于理气

3.阴虚多汗者不宜,阴虚血燥者慎用

4.还可治暑邪内郁引起的痧胀呕吐等证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 外散风热,内解热毒,上宣肺气,下利大便;风热表证兼便秘者用之尤宜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外感风热,症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风热及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热毒疮痈及痄腮

5.性偏滑利,通利二便 6~12 1.本品有滑肠通便之弊,脾虚腹泻者慎用

2.炒研末,开水冲服,治偏头痛;本品配苎麻根、甘草,煎服治鼾症。均有良效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 长于清肺肝热 发散风热

润肺止咳

平肝明目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症见头痛咽痛

2.肺热或燥热伤肺

3.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9~12 1.治目疾可外用煎水洗眼



2.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炙桑叶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之要药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目疾

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疔疮肿毒 10~15 1.疏风多用黄菊(杭),平肝明目多用白菊(滁),解毒消疔多用野菊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 表证发热无汗、头痛、项背强痛之主药,脾虚泄泻佳品,麻疹不透之常品 解肌退热

透发麻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1.外感风热,头痛项强

2.麻疹透发不畅

3.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4.热泻热痢,脾虚久泄 10~15 1.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生津以鲜葛根为优

2.煨用治脾虚泄泻之佳品

3.配红花、地龙,煎服治脑血栓形成有良效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为治少阳证主药,治肝气郁结证要药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1.少阳热往来,外感发热

2.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痛经

3.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及子宫下垂

4.疟疾 3~10 1.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多醋炙,升举阳气多用蜜炙,行血调经多用酒炙,骨蒸劳热用鳖血炒

2.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外感风热、咽痛喑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证的常用药 发散风热

透疹止痒

祛风止痉

退翳明目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2.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热瘙痒

3.小儿惊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

4.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3~10 1.可单味研末冲服(治破伤风、经行头痛、面神经麻痹、荨麻疹),一般症用量宜少,止痉量宜大

2.孕妇慎用 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擅治风热所致头面诸证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外感风热所致头昏、头痛及偏正头痛等证

2.风热目赤肿痛或目昏多泪

3.风湿痹痛(配祛风湿药) 5~10 “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为升阳举陷之要药

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1.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

2.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尤擅清阳明经热毒

3.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等 3~10 1.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均当忌用

2.升阳举陷生用,发表透疹制用3.配枳壳或牡蛎,水煎服,对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均有效 淡豆豉(甘辛凉,归肺胃经) 发汗力平稳,无清热作用 解表

除烦 1.外感表证

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3.护胃和中 10~15 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多用治风热感冒,以麻黄紫苏发酵则多用于风寒 浮萍(辛寒,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1.外感风热,发热无汗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水肿,小便不利 3~10 表虚自汗者勿用 木贼(甘苦平,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翳障多泪

2.便血,痔血 3~10 气虚血虚目疾者慎用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肺热咳嗽、胃火牙痛良药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收敛生肌

加速骨缺损愈合 1.气分实热证

2.肺热咳喘、气喘

3.胃火牙痛

4.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5.研粉内服治大骨节病;生石膏配桐油外用治单纯性阑尾炎;在辩证的基础上,重用生石膏(60~90g),治癌症多汗。均有良效 15~60 1.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2.其功偏于清解,重用石膏善透肌肤之热

3.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宜生用,先煎;外用敛疮宜煅用

4.主含CaSO4·2H2O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为治气分实热之要药,

滋阴润燥而退虚热之常品,

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1.气分实热证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阴虚消渴

4.骨蒸潮热 6~12 1.脾虚便溏者慎用

2.清肺胃实热之力逊于石膏,而重在清润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甘寒,性不滋腻,生津不恋邪 清热生津

除烦止呕

利尿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吐

3.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

4.热淋涩痛 15~30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善清肺胃之热,养胃阴而生津止渴。为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的良药及肺热咳嗽的常品 清热生津

消肿排脓 1.热病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或燥咳

3.痈肿疮疡 10~15 1.孕妇忌服(中期引产)

2.反乌头

3.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桅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长于泄三焦郁火,尤善清心火,为治热病烦闷要药 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热病烦闷

2.湿热黄疸

3.血热出血

4.热毒疮疡 3~10 1.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止血

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 治肝火目赤、目珠疼痛之要药 清肝明目

消肿散结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痛

2.瘰疬瘿瘤 10~15 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既清肝热,又益肾阴,治目疾无论肝热或阴亏皆宜 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1.目赤肿痛,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配桑寄生治高血压)

3.肠燥便秘 10~15 气虚大便溏泄者慎用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长于清心泻火除烦

清热除烦

利尿

生津

1.热病烦渴

2.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3.热病后期气津两伤 6~15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长于清热利尿渗湿 清热除烦

利尿 1.热病烦渴

2.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10~15 明代以前方书中所用的为竹叶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 清热解毒

清肝明目

息风止痉 1.惊痫抽搐

2.肝热目赤

3.疮痈,痔疮肿痛 1~2 多入丸散剂 寒水石(咸寒,归心胃肾经) 清热泻火 1.热病烦渴

2.丹毒,烫伤 10~15 1.内服外用均可,脾胃虚寒者慎2.为碳酸钙的矿石(方解石)或硫酸钙的矿石(红石膏)。主含CaSO4·2H2O或CaCO3 鸭跖草(甘苦寒,归肺胃膀胱经) 清热泻火

解毒

利水 1.热病

2.咽痛,疮疡,毒蛇咬伤

3.水肿,热淋 15~30 莲子心(苦寒,归心肾经) 清心安神

涩精止血 1.热病高热神昏

2.失眠,遗精

3.血热吐血 1.5~3 脾胃虚寒者慎用 谷精草(辛甘凉,归肝胃经) 风热上攻所致目赤翳障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1.目赤翳障

2.头痛齿痛 6~15 密蒙花(甘微寒,归肝经) 治目赤翳障,无论虚实皆可用之 清肝养肝

明目退翳 目赤翳障 6~10 专入肝经 青葙子(苦微寒,归肝经) 清肝明目

退翳 目赤翳障 6~10 专入肝经

青光眼患者忌服

清热燥湿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善清中上焦湿热及肺火,

为治湿温暑湿、胸脘痞闷及肺热咳嗽之要药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

安胎 1.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

2.肺热咳嗽

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

4.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5.血热出血

6.胎动不安 3~10 1.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

黄莲(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善清中焦湿热及心火,既为湿热泻痢及胃热呕吐要药,又为心热烦躁失眠之良品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1.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

2.热病高热

3.心烦失眠,胃热呕吐,肝胃失和,呕吐吞酸

4.痈肿疮毒,皮肤湿疮,目赤肿痛

5.血热出血证 2~5 1.清热燥湿、泻火生用。

2.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清肝胆火。炒用降低寒性。

3.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善清下焦湿热,为下焦湿热诸证的常用药;为实热、虚热两清之品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退虚热 1.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

2.疮痈肿毒,湿疹湿疮

3.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5~10 1清热燥湿、泻火生用,退虚热盐水炒

2.脾胃虚弱者慎用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善清下焦湿热、肝胆实火 清热燥湿

泻肝火 1.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

2.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 3~6 1.脾胃虚弱者不宜;津伤阴亏者慎用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下焦湿热 清热燥湿

杀虫

利尿 1.湿热之泻痢,黄疸,带下

2.皮肤瘙痒,疥癣,麻风

3.小便涩痛 3~10 1.脾胃虚弱及阴虚津伤者慎用

2.反藜芦

3.苦参片、苦参碱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效较好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 治湿热黄疸、疥癣、湿疮见长 清热燥湿

解毒

祛风 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

2.湿热黄疸

3.湿热痹痛 6~10 脾胃虚寒者慎用 椿皮(苦涩寒,归大肠肝经 清热燥湿

涩肠止泻

止血止带 1.湿热泻痢,久泻久痢

2.赤白带下

3.崩漏,便血,痔血 3~10 1.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2.脾胃虚弱者慎用

清热解毒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通用药,治疮痈要药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1.疮痈疔肿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热毒血痢 10~15 1.脾胃虚寒或气虚疮疡脓稀者慎用

2.金银花露内服治肿瘤化疗口干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为表里气血两清之品。“疮家圣药”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疏散风热 1.疮痈肿毒,瘰疬结核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6~15 1.脾胃虚寒或气虚疮疡脓稀者慎用

蒲公英(苦甘寒,归肺胃经) 为热毒内外痈肿之常用药,尤善治乳痈 清热解毒

利湿

消痈散结 1.疮痈,乳痈,内痈

2.热淋,黄疸。

3.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10~30 1.大量可致缓泻

紫花地丁(苦寒,归心肝经) 治疔疮要药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1.疮痈疔肿,乳痈、肠痈,丹毒肿痛

2.毒蛇咬伤 15~30 体质虚寒者忌服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肺肝经) 清热解毒 1.疮痈疖肿

2.咽喉肿痛,风火赤眼 10~15

大青叶(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长于凉血消斑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1.疮痈丹毒,口疮,咽痛

2.外感发热,温病初起

3.热入营血,高热斑疹 10~15 脾胃虚寒者慎用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善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1.用于温病发热头痛,喉痛或身发斑疹

2.大头瘟疫,丹毒痄腮 10~15 脾胃虚寒者忌用

青黛(咸寒,归肝肺经) 治热毒发斑之要药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 1.痄腮喉痹,疮痈丹毒

2.热毒发斑,吐血衄血

3.肝热惊痫

4.咳嗽痰血 1.5~3 1.入丸散剂

2.胃寒者慎用



贯众(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对风热感冒有治防双重作用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杀虫 1.风热感冒,热毒班疹,痄腮

2.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3.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10~15 1.清热解毒、杀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2.不宜过量。脾胃虚寒者慎用

穿心莲(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可治多种湿热病证 清热解毒

燥湿 1.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

2.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3.湿热泻痢,湿热搔痒,热淋 6~10 1.味苦,用量不宜过大

2.汤剂无效,有效成分由石灰水提取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专入肺经,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要药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利尿通淋 1.肺痈,肺热咳嗽

2.热毒疮痈

3.热淋 15~30、 1.不宜久煎

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肠痈要药,又治肺痈及疮痈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1.肠痈、肺痈、疮痈

2.产后瘀阻腹痛 6~15 脾胃虚弱者慎用

射干(苦寒,归肺经) 治咽喉肿痛要药 清热解毒

利咽祛痰 1.咽喉肿痛

2.痰壅咳喘 3~10 1.孕妇慎用

2.水煎内服治乳糜尿



山豆根(苦寒,归肺胃经) 治热毒咽痛之第一要药 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 1.热毒壅结之咽喉肿痛

2.牙龈肿痛 3~10 1.本品还可用于黄疸,肺热咳嗽2.配桔梗、甘草,煎服治银屑病;山豆根粉高压消毒后,局部涂敷,治宫颈糜烂

2.过量易致呕吐、腹泻、胸闷

白花蛇舌草(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治外痈内痈之常品 清热解毒

消痈

利湿通淋 1.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2.肠痈腹痛

3.热淋 15~30 1.用于多种癌症治疗

2.岭南地区多以水线草代用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热毒血痢良药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1.热毒血痢

2.与秦皮煎汤外洗,治阴痒

3.配黄芪制成糖浆,治消化性溃疡

4.鲜品捣汁外用,治神经性皮炎 6~15 虚寒泻痢者忌服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治梅毒要药 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1.梅毒

2.热淋,带下,湿疹 15~30 以本品大量(60~150g)配甘草,煎服,治钩端螺旋体病,效较好

马齿苋(酸寒,归肝大肠经) 热毒血痢常品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通淋 1.热毒血痢2.疮痈肿毒

3.崩漏便血4.热淋血淋

5.鲜品取汁或煎水外用治急性荨麻疹、白癜风;或以本品制成霜型面膜药,治黄褐斑,良效 15~30 肠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半边莲(甘淡寒,归心小肠肺经) 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2.大腹水肿 10~15 虚证水肿忌用

半枝莲(辛苦寒,归肺肝肾经) 清热解毒

散瘀止血

利水消肿 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吐衄,血淋

3.大腹水肿 15~30 1.血虚者及孕妇慎用

2.单用或复方用于消化道肿瘤



蚤休(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为治疮痈肿痛、毒蛇咬伤之要药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

3.小儿惊风 5~10 1.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2.阴证疮疡忌用

3.广泛用于多种癌症治疗

三丫苦(苦寒,归心经) 清热解毒

祛风除湿

散瘀止痛 1.疮痈肿毒,蛇虫咬伤

2.外感疫气诸证

3.风湿痹痛 15~30 脾胃虚寒者慎服

马勃(辛平,归肺经) 清热解毒

利咽

止血 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3~6

秦皮(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清热解毒

燥湿止痢

清肝明目 1.热毒泻痢,湿热带下

2.目赤肿痛,目生障翳 3~10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热毒血痢,休息痢之常品 清热解毒

止痢

截疟

腐蚀赘疣 1.热毒血痢,休息痢

2.疟疾

3.鸡眼赘疣 10~15粒(疟疾)10~30粒(痢) 1.内用须龙眼肉包服或入胶囊服

2.胃肠出血及肝病者忌服或慎服3.研碎水煎灌肠治大肠癌;10%鸦胆子油口服乳剂治中晚食管癌

白蔹(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适用于疮痈各阶段 清热解毒

消痈敛疮 1.疮痈肿痛,溃久不敛

2.水火烫伤 3~10 1.反乌头



2.消散初起疮痈,溃脓成未溃者,敛疮生肌,治疮痈要药

山慈菇(辛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痈疽疔毒,发背恶疮,瘰疬痰核 3~6 正虚体弱者慎用

漏芦(苦寒,归胃经) 治乳痈要药 清热解毒

消痈

通乳 1.疮痈,乳痈

2.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5~10 1.正虚体弱,孕妇及疮面平塌者慎用



金荞麦(苦微寒,归肺脾胃经) 清热解毒

消痈利咽

祛风湿 1.肺痈吐脓,痈肿疮疔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3.风湿痹痛 15~30

绿豆(甘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

消暑

利尿 1.疮痈肿毒

2.药食中毒

3.暑热烦渴,小便短赤 15~30 脾胃虚寒,滑肠泄泻者慎用

四季青(苦涩寒,归肺心经)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敛疮 1.水火烫伤,下肢溃疡,湿疹,疮痈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涩痛

3.外伤出血 15~30

红藤(苦平,归大肠肝经) 肠痈要药,兼治疮痈肿痛,又擅治跌打损伤,经行腹痛 清热解毒

活血止血 1.肠痈,疮疡

2.跌打损伤,经行腹痛,风湿痹痛 10~15 1.孕妇慎用

2.大剂量15~30



地锦草(苦辛平,归肺胃大肠经) 止血不留瘀 清热解毒

活血止血

利湿退黄 1.热毒泻痢

2.热毒疮痈,毒蛇咬伤

3.多种出血证

4.湿热黄疸 15~30

金果榄(苦寒,归肺大肠经) 清热解毒

利咽止痛 1.咽喉肿痛

2.疮痈肿毒,泻痢腹痛,脘腹疼痛 3~10

肿节风(辛苦平,有小毒,归肝肺大肠经) 清热解毒

祛风除湿

活血止痛 1.感冒发热,咽痛咳嗽,泻痢腹痛

2.风湿痹痛

3.跌打损伤 6~12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千里光(苦寒,归肝经) 被称为“外科圣药” 清热解毒

清肝明目 1.疮痈疖肿,水火烫伤

2.目赤肿痛 15~30

木芙蓉(辛平,归心肝肺经)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痈肿疮毒,丹毒,水火烫伤,跌打损伤 外用适量 1.外治痈肿疮毒之要药

2.阴疽不红不肿者忌用

胖大海(甘寒,归肺大肠经) 咽痛失音之佳品 清热利咽

润肺开音

清热通便 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燥热便秘 2~4枚 泡服或煎服

橄榄(甘酸平,归肺经) 清热解毒

利咽生津 1.咽喉肿痛

2.酒毒或鱼蟹毒 6~15

木蝴蝶(苦甘凉,归肺肝胃经) 治音哑 清热利咽

疏肝和胃 1.咽喉肿痛

2.肝胃气痛 3~6 亦名千层纸



清热凉血药

土牛膝(苦酸平,归肺肝经) 清热解毒

活血散瘀

利水通淋 1.咽喉肿痛

2.痛经,经闭,风湿痹痛

3.热淋 10~15

朱砂根(苦辛凉,归肺大肠经) 清热解毒

利咽

散瘀止痛 1.咽喉肿痛

2.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3~9

余甘子(甘酸涩凉,归肺脾胃经) 清热解毒

利咽生津

润肺化痰 咽痛咳嗽 3~15

铁苋菜(苦涩凉,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1.热毒泻痢

2.血热出血,外伤出血 15~30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入心肝血分,清热凉血要药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1.热入营血证

2.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热毒斑疹

3.热病口渴,内伤消渴,肠燥便秘 10~30 1.鲜品养阴力弱,清热生津力

强,脾虚便溏者不宜

2.干生地煎服治席汉综合症。生地配黄芩、苦参煎服治红斑狼疮性肢痛。生地配黄酒煮成药液内服,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均良。 玄参(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似生地,偏于滋阴解毒 清热凉血

滋阴解毒 1.热入营血证

2.咽喉肿痛,瘰疠痰核,脱疽

3.劳嗽咳血,阴虚发热,消渴便秘 10~15 1.脾虚大便溏薄者不宜



2.反藜芦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治无汗骨蒸佳品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1.血热斑疹,吐衄

2.虚热证

3.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4.疮痈,肠痈 6~15 1.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2.清热凉血生用,活血散瘀宜酒炒,止血宜炒炭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专入肝经。凉血而无

留瘀之弊,主要用于

瘀热互结证。

血热斑疹、吐衄等

证常用药 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 1.血热之斑疹,吐衄

2.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毒

3.目赤肿痛 6~15 1.血虚经闭不宜

2.反藜芦

3.煎服治冠心病

紫草(甘咸寒,归心肝经) 治热毒血滞之斑疹、麻疹要药 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1.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2.痈疽疮疡,湿疹搔痒,水火烫伤 3~10 1.脾虚便溏者忌服

2.性寒而滑,有轻泻作用,可用于排毒

水牛角(苦咸寒,归心肝胃经) 临床多以之代犀角 清热凉血

解毒消斑 1.热入营血

2.血热吐衄

3.疮痈,喉痹 15~30 1.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宜先煎或锉末冲服



清虚热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治暑热外感要药,又善清虚热 清虚热

凉血

解暑

截疟 1.热病伤阴,夜热早凉

2.阴虚发热

3.暑热外感

4.疟疾 3~10 1.脾胃虚弱、肠滑者不宜用

2.不宜久煎

地骨皮(甘寒,归肺肝肾经) 凉血退蒸之佳品 清虚热

清热凉血

清肺降火 1.阴虚发热

2.血热出血

3.肺热咳嗽

4.内热消渴 6~15 1.外感风寒发热或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2.煎以代茶治糖尿、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专清虚热,除疳热 清虚热

除疳热 1.阴虚发热

2.疳积发热 3~10 胡黄莲(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既清虚热,疗疳热,又能清湿热。除胃肠实热效果佳 清虚热

除疳热

清湿热 1.阴虚发热

2.疳积发热

3.湿热泻痢,痔疮肿痛 3~10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 2.最主要用于阴虚或产后发热(不一定是低热) 清虚热

清热凉血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1.阴虚发热,产后虚热

2.温病热入营血

3.热淋血淋

4.疮痈咽痛,毒蛇咬伤 3~12 1.脾胃虚弱者忌用











泻下药

攻下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力猛善行,有“将军”之称

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之要药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止血

解毒

活血祛瘀

清泄湿热 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之出血,火邪上炎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证

3.热毒疮痈,丹毒及烧烫伤

4.瘀血证

5.黄疸,淋证 5~10 1.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妊娠,月经、哺乳期忌服

2.生用泻下力强,宜后下或泡服,酒制活血力较强,炒炭多用于出血证

3.煎服治急性胰腺炎;生品末冲服治肠梗阻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实热积滞,大便秘结之常品 泻下

软坚

清热 1.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2.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

3.外敷可回乳、治急性乳腺炎 10~15 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服

2.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服

3.外敷尚治顽固瘙痒、痔疮等 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 专治热结便秘 泻下导滞

行水消胀 1.用于便秘

2.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

1.5~3(泡)

5~9(煎) 1.一般单味泡服,煎宜后下,小量可以作为缓泻剂

2.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3.剂量过大偶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芦荟(苦寒,归肝大肠经)

治肝经实火热结便秘者尤宜



泻下

清肝

杀虫 1.热结便秘(通便兼清肝火)

2.肝经实火

3.小儿疳积

4.癣疮(外用) 1~2

入丸散 1.味臭,入丸散。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2.泻下力强于大黄,但伴有剧烈腹痛

润下药





峻下逐水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 最宜年老、体虚、产妇阴津不足肠燥便秘。是常用润肠通便药 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10~15 1.去外壳,打碎入煎

2.以火麻仁馏油外用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有效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 善治肠燥便秘,兼治水肿及脚气浮肿 润肠通便

利水消肿 1.肠燥便秘

2.水肿腹满,脚气浮肿 6~12 打碎入煎,孕妇慎用 松子仁(甘温,归肺肝大肠经) 治津枯肠燥便秘和肺燥咳嗽之佳品 润燥滑肠

润肺止咳 1.肠燥便秘

2.肺燥咳嗽

3.血燥生风眩晕、风痹等 5~10 1.脾虚便溏、有湿痰者慎用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甘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苦寒,泻下逐饮峻剂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1.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

2.风痰癫痫

3.痈肿疮毒 入丸散

0.5~1 1.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

2.内服宜醋制。外用适量生用

3.体虚及孕妇忌服

4.反甘草 京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泻水作用稍逊于甘遂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1.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2.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煎:1.5~3

丸散:1/次 1.来源于大戟科(红大戟茜草科,长于消肿散结)

2.内服宜醋制减毒,外用适量生用

3.体弱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善泻胸胁水饮,现用治老慢支寒湿偏重者,疗效较佳 泻水逐饮

祛痰止咳

杀虫疗疮 1.胸胁停水,水肿,臌胀

2.咳嗽痰喘

3.痈疽肿毒,秃疮,顽癣 煎:1.5~3

丸散:0.6/次 1.内服宜醋炒减毒

2.体虚及孕妇慎用

3.反甘草 商陆(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于水肿,臌胀等证兼二便不利者佳 泻下利水

消肿散结 1.水肿,臌胀,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2.疮痈肿毒 5~10 1.醋制可减低毒性

2.孕妇忌服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善泻下逐水,通利二便 泻下

逐水

驱虫

去积 1.水肿臌胀

2.痰壅喘咳

3.热结便秘,食滞

4.虫积腹痛 煎:3~9

丸散:1.5~3 1.炒用性减缓

2.不宜与巴豆同用

3.孕妇忌用 巴豆(辛热,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辛热大毒,善峻下寒积,有斩关夺门之力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 1.寒邪食积阻滞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气急口噤者

2.腹水臌胀

3.喉痹痰阻及寒实结胸

4.痈疽,疥癣,恶疮 入丸散剂0.1~0.3/次 1.内服宜用巴豆霜

2.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3.畏牵牛

4.得热助泻,得冷泻止,故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

千金子(辛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 内服逐水,外用杀虫 泻水逐饮

破血消瘕 1.水肿,臌胀,二便不利

2.癥瘕,经闭

3.外用治顽癣,瘶疮,黑痣疣赘,蛇伤 制霜入丸散:0.5~1 外用适量

体弱及孕妇忌用

袪风湿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独活(辛苦温,归肾膀胱经) 性善下行入里,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痹止痛 祛风湿

止痹痛

解表 1.风寒湿痹痛

2.头风头痛,风寒表证及表证夹湿 5~15 1.以下部寒湿之腰膝酸痛为宜

2.独活羌活古时不分,本经只有独活,并谓独活一名羌活。

2.气血亏虚者慎用 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 善治风湿热痹及水肿兼热者,水肿无论风水、皮水、腹水均可选用 祛风湿

止痛

利水消肿 1.风湿痹证

2.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5~10 1.祛风湿宜木防己,利水退肿宜汉防己

2.阴虚体弱、脾胃虚汗者慎用。木防己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 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 入心脾肝肾经,毒大力强之品,善祛风湿、散寒止痛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1.风寒湿痹,拘急疼痛

2.寒湿诸痛、心腹冷痛,寒疝腹痛,手足厥冷

3.局部麻醉(外用)

4.以制川乌、制草乌各5g煎服,治小儿风湿舞蹈症属卫阳虚者有效 煎服:3~9

散剂酒剂:1~2 1.入汤剂要先煎0.5~1小时

2.宜炮用。生用宜慎,一般只外用

3.不宜久服,孕妇忌用

4.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 蚕砂(甘辛温,归肝脾胃经) 风寒痹痛无论寒热新久均宜,最宜风寒湿痹之肢节疼痛、屈伸不利者 祛风除湿

舒筋活络

和中化浊 1.风湿痹痛

2.吐泻转筋

3.风疹,湿疹瘙痒 5~15 1.包煎

2.外用适量

3.现代以本品炒炭,细末内服,治崩漏良效 松节(苦温,归肝肾经) 善祛筋骨间风寒湿邪而止痹痛 祛风燥湿

止痛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10~15 阴虚血燥者忌用 公丁藤(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祛风除湿

消肿止痛 1.风寒湿痹,半身不遂

2.跌打肿痛

3.风寒表实证无汗之证 3~6 本品辛温有毒,有强烈的发汗作用,故孕妇忌服,体虚多汗者慎用 独一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祛风除湿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1.风湿痹痛

2.跌打筋骨,闪腰岔气。

3.本品研末外敷,可治外伤出血。 3~15 1.浸酒或入丸散剂。

2.孕妇忌服。

3.现代煎服以治口腔疾病(包括出血、炎证)有良效 闹羊花(辛温,有大毒,归肝经) 祛风除湿

散瘀定痛 风寒湿痹,跌打肿痛 0.3~0.6 本品辛温燥烈毒大,故不宜多服久服。体虚及孕妇忌用 马钱子(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 通络止痛

散结消肿 1.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2.痈疽肿痛

3.炒黄研末装胶囊,治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性疼痛 入丸散:0.3~0.6 本品辛温燥烈,毒性大。服用过量可引起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中毒昏迷,故内服须严格控制用量及炮制方法,孕妇忌用 雷公藤(辛苦温,有大毒,归心肝经) 作用强烈,善治风湿顽痹之疼痛拘挛;现可用治慢性肾炎、红斑狼疮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活血消肿

杀虫解毒 1.风湿顽痹

2.疔疮肿毒,腰带疮,麻风,顽癣 1~5 1.久煎(文火煎2个小时以上),外敷不超过半个小时,否则起泡

2.有大毒,内服宜慎。孕妇、体虚弱者忌用。凡有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 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 祛风止痛

活血通络

止痒 1.风湿痹痛及其它各种痛证。

2.跌打损伤。

3.风疹,湿疹,顽癣

4.本品尚解蛇毒 煎:3~10

研末服:1.5~3 入汤剂不宜久煎,或浸酒服 两面针(辛苦平,有小毒,归肝胃经) 祛风通络

活血散瘀

行气止痛 1.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2.跌打伤痛

3.胃痛,牙痛。

4.解毒疗伤,治毒蛇咬伤及治水火烫伤 5~10 有小毒,服用不能过量,忌与酸



味食物同服 寻骨风(辛苦平,归肝经) 既可祛风湿,又善止痛,可用治一切风湿痹痛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伤痛 0.6~10 阴虚内热者不宜服。不宜大量或



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 海桐皮(苦辛平,归肝经) 专入肝经,性平不偏,直达病所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杀虫止痒 1.风痹痛,四肢拘挛

2.疥癣,风疹,湿疹 5~15 八角枫(辛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祛风除湿

疏筋活络

散瘀止痛 1.风湿痹痛,瘫痪麻木

2.跌打损伤

3.还可用于手术麻醉止痛 2~6 本品有毒,孕妇、小儿及年老体虚弱者忌服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 通经络,通行十二经,为治全身风湿痹痛的要药,用于中风后遗证。 祛风湿

通经络

消痰水

治骨鲠 1.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

2.痰饮积聚(亦为要药)

3.诸骨鲠喉 5~15

治骨鲠:30~50 1.体弱者慎用

2.煎服对胆结石、泌尿系结石;外用治腮腺炎、急性乳腺炎、小儿鞘膜积液等均有良效 秦艽(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风药中的润剂(微寒),风湿痹痛无论寒热新久均宜,兼热者尤宜 祛风湿

舒筋络

退虚热

清湿热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手足不遂

2.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3.湿热黄疸 5~15

大剂量多致30 1.不宜久煎

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经) 入心肝血分,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挛急兼热者 祛风通络

凉血消肿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喉痹,疮肿 5~15 木瓜(酸温,归肝脾经) 为风湿顽痛,筋脉拘挛之要药,也是治疗湿浊中阻、升降失常之呕吐、腹泻转筋之要药 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

2.吐泻转筋

3.消食生津,用于津伤口渴,消化不良 10~15 1胃酸过多者不宜用

2.性温不燥

3.制成片剂内服,治急性黄疸有明显疗效 靳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善走窜,“内走脏腑,外达皮肤”无论内风外风,还是外风诱发内风所致的病证均可选用。为惊风抽搐要药 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1.风湿顽痹,口眼斜,半身不遂

2.麻风,疥癣,皮肤瘙痒

3.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煎:5~15

研末服:1~1.5 1治惊风抽搐的要药,但肝热引起的惊风一般不用



2.阴虚血热者忌服



3.内走脏腑,外达皮肤 乌梢蛇(甘平,归肝经) 风疾无论内外均可用。为惊风抽搐要药 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1.风湿痹痛

2.麻风,疥癣,皮肤瘙痒

3.小儿急惊风,破伤风 煎:5~10

研末:2~3 治惊风抽搐之要药 豨莶草(苦辛寒,归肝肾经) 祛风除湿

通经活络

清热解毒 1.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2.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内服外用均可)

3.降血压 10~15 1.治痹证宜制用,治疮痒、湿疹宜生用



2.酒制补肝肾,强筋骨 臭梧桐(辛苦凉,归肝经)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降压 1.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2.周身瘙痒,湿疹瘙痒(仅供外用)

2.降血压病 5~15 1.用于降压不宜高温久煎,花开前采叶降压作用好。

2.外用适量 丝瓜络(甘平,归肺胃肝经) 祛风通络

化痰解毒 1.风湿痹痛

2.胸胁痛

3.咳嗽痰多

4.疮痈,乳痈

5.乳汁不下(配漏芦,路路通,王不留行等同用) 6~10

大剂量可至60 1.药力平和,用量宜大



2.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 桑枝(苦平,归肝经) 横走肢臂,治风湿肩臂疼痛 祛风通络

行水消肿 1.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2.水肿,脚气浮肿 15~30 药力平和,用量宜大 伸筋草(苦辛温,归肝经) 治痹痛拘挛及伤损瘀肿要药 祛风除湿

舒筋活血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皮肤不仁

2.跌打损伤 10~25 1.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2.得槟榔良(滇南本草)

3.有利尿、增进尿酸排泄作用

老鹳草(辛苦平,归肝大肠经) 祛风除湿

舒筋活络

解毒止痢 1.风湿痹痛

2.湿热泻痢 10~30 煎服治乳腺增生症。 路路通(辛苦平,归肝胃膀胱经) 祛风活络

利水

通经下乳 1.风湿痹痛,肢麻拘挛,跌打损伤

2.水肿,小便不利

3.经闭,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4.风疹瘙痒(祛风止痒) 5~10 穿山龙(苦辛平,归肝肺经) 治风湿痹痛与咳嗽痰多,无论寒热均宜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化痰止咳 1.风湿痹痛,跌打伤肿

2.咳嗽痰多

3.疮痈,乳汁不下,经闭 15~30 海风藤(辛苦微温,归肝经) 专入肝经 祛风湿

通经络 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及跌打损伤之瘀血肿痛 5~15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 善祛风湿,补肝肾。于风湿痹痛,肾虚有寒者为宜 祛风湿

强筋骨

利尿 1.风湿痹痛

2.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水肿,脚气浮肿 5~15 阴虚火旺,舌干口苦者忌服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 强筋骨力强,尤宜风湿痹痛与肝肾不足互欠者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10~15 降血压良,以本品60g、决明子50g,日一剂,煎服。 狗脊(苦甘温,归肝肾经) 强腰膝作用良 祛风湿

补肝肾

强腰膝 1.风湿腰痛脊强,肾虚腰膝软弱

2.肾虚尿频,遗尿,白带过多 10~15 肾虚有热之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口苦口干者忌用 千年健(苦辛温,归肝肾经) 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不足者,尤宜老人 祛风湿

强筋骨

止痹痛 风湿痹痛,筋骨无力 5~10 浸酒为佳,亦可水煎服 鹿衔草(苦甘平,归肝肾肺经) 祛风湿

强筋骨

调经止血

补肺止咳 1.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2.崩漏经多及肾虚之白带不止

3.肺痨咳血,肺虚久咳

4.外伤出血 10~20 煎服或研末炖肉 雪莲花(微苦甘温,归肝肾经) 祛风湿

强筋骨

温肾阳

活血通经 1.风寒湿痹,筋骨无力

2.肾虚阳痿

3.月经不调,痛经,白带 3~10 阴虚火旺者慎用,孕妇忌用



化湿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广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化湿和中要药 化湿

解暑

止呕 1.湿滞中焦证

2.暑湿证及湿温初起证

3.湿阻呕吐

4.表证夹湿 5~10 1.叶长于发表梗善和中



2.阴虚火旺者忌用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 似藿香,亦化湿和中要药。善治脾经湿热之口甜腻、口臭、多涎等证 化湿

解暑 1.湿滞中焦证

2.外感暑湿证或湿温初起证 5~10 善醒脾而除中洲陈腐秽浊之气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 可祛上下表里之湿邪,长于内化湿浊,燥湿健脾之功较强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湿滞中焦证

2.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5~10 1.生用燥性强,炒稍弱

2.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3.煎服治胃下垂、痛风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善燥湿、行气,为消湿滞痞满之要药、食滞胀满常用药 燥湿

行气

消积

平喘 1.湿阻中焦证

2.肠胃积滞证

3.痰饮喘咳 3~10 1.体虚及孕妇慎用

2.苦温燥湿,常为苍术之辅助药

3.厚朴花,辛苦微温,芳香化湿,行气宽胸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 醒脾调胃之要药。凡脾胃寒湿气滞所致病证均可选用 化湿和中

温脾止泻

理气安胎 1.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

2.脾胃虚寒吐泻

3.妊娠气滞恶阻,胎动不安 5~10 1.后下

2.阴虚有热者忌服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 偏治中上二焦,善治湿阻中焦及寒湿气滞呕吐反胃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1.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2.寒湿气滞之呕吐 3~6 1.入丸散剂较好。其壳力稍弱

2.入汤剂宜后下

3.火升作呕者不宜 草豆蔻(辛温,归脾胃经) 燥湿行气

温中止呕 1.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证

2.虚寒夹湿久泻 5~10 阴虚血少者忌用,不宜久煎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 燥湿散寒

除痰截疟 1.湿阻中焦证

2.疟疾 3~6 1.去壳,取仁捣碎用

2.阴虚血少者忌用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之要药,健脾安神之常品。

勿论寒热,诸湿水患皆可用之 利水渗湿

健脾安神 1.水肿,小便不利

2.脾虚诸证

3.心悸失眠 10~15 1..煎服(60g/次,日一剂),治精神分裂症

2.烘干,细末,内服(6g/次,日二次)治斑秃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专利水,阴虚水肿之要药 利水渗湿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5~10 1.无水湿者忌服

2.猪苓多糖注射液,治病毒性肝炎、银屑病等有效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善利水渗湿,泻肾于膀胱之热

利水渗湿

泄热 1.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

2.湿热带下,淋浊 5~10 1.在滋阴品中常用此品,以泻相火而保真阴。

2.配白术治耳源性眩晕;配茯苓、石菖蒲治中耳积液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利水不伤正,补脾不滋腻,尤宜于脾虚湿滞 利水渗湿

健脾止泻

清热排脓

除痹 1.水肿,小便不利

2.脾虚泄泻

3.肺痈,肠痈

4.湿痹筋脉拘挛 10~30 1.清热利湿宜生,健脾止泻宜炒

2.食疗佳品

3..内服治扁平疣、坐骨结节滑囊炎、消化道在肿瘤,配萹蓄治鞘膜积液 赤小豆(甘平,归心小肠经) 性质平和的利水消肿、退黄之佳品 利水消肿

解毒排脓

利湿退黄 1.水肿小便不利

2.疮痈肿毒

3.黄疸 10~30 外用适量 冬瓜皮(甘微寒,归肺小肠经) 水肿偏热者为宜 利水消肿 1.水肿

2.暑热烦渴 15~30 1.煎剂内服,短期内可使尿量显著增加

2.冬瓜子性味与皮同,清肺化痰、利湿排脓 玉米须(甘平,归膀胱肝胆经) 药性平和,阴黄阳黄均可选用 利水消肿

利湿退黄 1.水肿,小便不利,淋证

2.黄疸 15~30 葫芦(甘平,归肺小肠经) 功专利水消肿 利水消肿 面目浮肿,大腹水肿,脚气水肿等 15~30 煎剂内服,利尿作用显著 香加皮(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主入肝肾经 利水消肿

祛风湿

强筋骨 1.水肿,小便不利

2.风湿痹痛

3.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无力 3~10 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泽漆(辛苦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肺经) 利水消肿

化痰止咳

散结 1.大腹水肿、四肢面目浮肿

2.肺热咳嗽及痰饮喘咳

3.瘰疬,痰核,癣疮 5~10 1.内服外用均可。

2.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孕妇及气血虚弱者忌用。

3.本品(30g/日)煎服治乳糜尿 蝼蛄(咸寒,归膀胱胃经) 利水消肿 1.水肿小便不利

2.石淋、癃闭 3~5 气虚体弱者及孕妇忌用

利水通淋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 尤适于湿热下注而小便淋沥涩痛 利尿通淋

渗湿止泻

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1.热淋,水肿,小便不利

2.暑湿泄泻

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

4.热痰咳嗽 5~15 1.宜包煎。2.炒车前子研细末(饭前,4.5g,日3服,治胃溃疡、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等有效)

3.车前草兼能清热解毒、止血 滑石(甘淡寒,归膀胱胃经) 治热结膀胱之热淋、石淋、小便涩痛及暑湿、湿温、暑热烦渴之要药 利尿通淋

清热解暑

祛湿敛疮 1.热淋,石淋

2.暑热烦渴,湿温初起

3.清热收敛湿疮 10~15 1.宜布包煎

2.外用,配冰片等研细末,治复发性口疮、腋臭等;以滑石粉为主的九华膏外涂,治Ⅰ~Ⅲ度烧伤,有较好效果 关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 清热利水

通淋

通经下乳 1.热淋,脚气肿胀

2.口舌生疮,心烦尿少

3.血瘀闭经,乳少

4.湿热痹痛 3~6 1.关木通60克水煎服有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作用

2.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用

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膀胱经) 药力缓,每配相关药以取效 利尿通淋

下乳 1.湿热淋证

2.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5~10 今之木通,古书称通草;今之通草,古书称通脱木。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利尿通淋 热淋 10~15 1.孕妇忌用

2.利尿排钠 萹蓄(苦微寒,归膀胱经) 利尿通淋

杀虫止痒 1.用于热淋,血淋

2.湿疹阴痒,虫积腹痛 10~30 配薏仁治鞘膜积液;配金樱子治遗精;鲜品捣烂外敷治腮腺炎 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 清热利湿

止痒 1.热淋

2.湿疹,风疹,皮肤瘙痒,阴痒 10~15 1.为皮肤科常用药

2.煎服治急性乳腺炎;外用治扁平疣。均有效 海金沙(甘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专利尿通淋止痛,尤擅治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利尿通淋 各种淋证 6~12 1.宜包煎

2.本品鲜叶连同孢子,捣烂外敷,治带状疱疹;加黄酒、睡各半煎服,治急性乳腺炎等。有良效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 为治血淋、石淋之要药 利尿通淋

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1.热淋,石淋,血淋

2.肺热咳嗽

3.血热出血证 5~10 配鸡血藤、太子参、阿胶煎服,治苯中毒性贫血,效较好 冬葵子(甘寒,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利水通淋

下乳

润肠通便 1.热淋水肿

2.产后乳汁不下,乳房胀痛

3.肠燥便秘 10~15 孕妇慎用 灯心草(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利尿通淋

清心除烦 1.热淋

2.心烦失眠,小儿夜啼

3.口舌生疮,咽痛,喉痹等 2~5 萆薢(苦平,归肾胃膀胱经) 功善利湿而分清去浊,为治膏淋要药 利湿浊

祛风湿 1.膏淋,白浊

2.风湿痹痛

3.妇女湿盛带下 10~15

利水退黄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茵陈(苦寒,归脾胃肝胆经) 治黄疸要药,最宜湿热阳黄 清热利湿

利胆退黄 1.用于黄疸

2.用于湿温,湿疮,湿疹。(配桑白皮、丹参等煎服治痤疮) 10~30 1.血虚痿黄慎用

2.水煎代茶治高脂血症;配土茯苓、桃仁治前列腺炎;均有一定效果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治石淋要药、治湿热



黄疸佳品 除湿退黄

利尿通淋

解毒消肿 1.湿热黄疸

2.石淋,热淋(胆结石)

3.痈,恶疮肿毒,毒蛇咬伤 30~60 1.鲜品捣汁涂患处治烧烫伤

2.以之为主救治雷公藤中毒;配薏仁、淮山煎服治乳糜尿;或配紫草,制成浓缩液外用,治瘢痕疙瘩。均有效。 虎杖(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善泻肝胆湿热而利胆退黄,又善祛瘀以通经

利胆退黄

清热解毒

活血祛瘀

祛痰止咳 1.湿热黄疸,带下

2.痈疮肿毒,烧烫伤,毒蛇咬伤

3.血瘀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烧烫伤,癥瘕

4.肺热咳嗽 10~30 1.孕妇忌用

2.本品还有泻下通便作用,用于热结便秘

3.本品研粉内服治上消化道出血。配银花、丹参,煎服治银屑病。配柴胡治胆石症。 地耳草(苦平,归肝胆经) 苦平之品 利湿退黄

清热解毒

活血消肿 1.湿热黄疸

2.肺痈肠痈

3.跌打损伤 15~30 垂盆草(甘淡微酸凉,归肝胆小肠经) 利湿退黄

清热解毒 1.湿热黄疸

2.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15~30 积雪草(苦辛寒,归肝脾肾经) 清热利湿

解毒消肿 1.湿热黄疸

2.痈疮肿毒,中毒腹泻 15~30 有利水通淋,活血疗伤之效,可用于石淋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溪黄草(苦寒,归肝胆大肠经) 清热利湿

利湿退黄

凉血散瘀 1.湿热黄疸、湿热泻痢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3.癃闭 3~5 鲜品配石韦、车前草等水煎服治癃闭

温里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之要药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1.亡阳证

2.阳虚证(配生地、淫羊藿、补骨脂等制成温阳片内服,治支气管哮喘)

3.寒痹证 3~15 1.有大毒,宜先煎30~60分钟去毒,以患者舌尝无麻感为度

2.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3.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肉桂(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为治命名火衰及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脾肾阳虚之常用品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1.肾阳虚证

2.寒凝血滞的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

3.寒凝血滞的痛经闭经

4.阴疽

5.解马钱子之毒(10g) 煎2~5;

研末1~2 1.畏赤石脂

2.入汤剂后下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为温中散寒之要药,治寒饮伏肺喘咳之常品 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1.脾胃寒证

2.亡阳证

3.寒饮伏肺喘咳 3~10 以干姜粉(高压灭菌),用鲜蛋清调敷,治褥疮有良效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为治中寒肝逆或寒滞肝脉诸痛之要药 散寒止痛

疏肝降逆

助阳止泻 1.寒凝肝脉诸痛

2.呕吐吞酸

3.虚寒泻泄 1.5~6 1.不宜多用久服

2.阴虚有热忌用

3.配胆南星,末,陈米醋调糊,敷贴涌泉,治小儿多涎,效显 丁香(辛温,归脾胃肾经) 治胃寒呕逆要药 温中降逆

散寒止痛

温肾助阳 1.胃寒呕吐,呃逆

2.脘腹冷痛

3.肾虚阳痿 3~6 1.畏郁金

2.酒精浸液外涂治霉菌病及体癣、足癣,有良效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

理气和中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2.中寒气滞证 3~9 治寒疝腹痛之要药。

外用适量 花椒(辛热,归脾胃经) 长于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 温中止痛

杀虫止痒 1.脾胃寒证

2.湿疹瘙痒,阴痒,蛔虫腹痛 2~5 1.配硫磺研末,涂擦患处,治股癣、体癣等,有良效。

2.种子称椒目,苦寒,利水平喘 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 入脾胃,温中焦之寒,止痛止呕 散寒止痛

温中止呕 1胃寒腹痛.

2胃寒呕吐 3~10

研末:3/次 入煎剂或末服 胡椒(辛热,归胃大肠经) 温中止痛

下气消痰 1.脾胃虚寒证

2.癫痫 2~4

末:0.5~1 内服外用均可 荜茇(辛热,归胃大肠经) 温中散寒 脾胃虚寒证,龋齿疼痛 3~6 内服外用均可。

本品配胡椒研末填龋齿中治龋齿痛 荜澄茄(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温中散寒

行气止痛 1.脾胃虚寒证

2.寒疝腹痛

3.下焦虚寒之小便不利 2~5 山柰(辛温,归胃经) 专入胃经 温中止痛

健胃消食 1.脘腹冷痛,胸膈胀满

2.食积不化证 6~9 入煎剂或丸散

理气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 为理气健脾之佳品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1.脾胃气滞证

2.痰湿壅滞证 3~10 1.温而不峻,在补益方中常佐少许,以助脾运

2.配赤芍、瓜蒌煎服治急性乳腺炎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长于疏肝气,破结气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1.肝气郁结诸证

2.食积气滞证

3.气滞血瘀证 3~10 1醋炒止痛力加强。

2气虚者慎用 枳实(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长于破滞气、行痰湿、除痞满 破气消积

化痰除痞 1.食积气滞,脘腹痞满证

2.痰湿阻滞,胸脘痞满证 3~10

大剂量可到30 1.炒后性较平和

2.脾胃虚弱及孕妇慎用

3为脾胃气分药 枳壳(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长于理气宽胸 理气宽胸

消胀除痞 胸腹气滞,痞满胀痛等 3~10 作用较缓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 为行气止痛要药,行脾胃大肠气滞而止痛要药 行气

调中

止痛 1.脾胃气滞诸证

2.大肠气滞,泻下后重

3.肝胆气滞证 3~10 1.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多用于止泻

2.若在滋补剂中稍加之可使补而不腻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三焦经) 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调经止痛之主药 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 1.肝郁气滞诸痛证

2.月经不调诸证 6~12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李时珍) 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寒郁气滞之胸腹胀痛、疝痛、痛经与膀胱虚冷之尿频遗尿的常用品 行气止痛

温肾散寒 1.寒凝气滞所致的胸腹诸痛证

2.下元虚冷之尿频、遗尿证 3~10 上走脾肺,能疏理胸腹之气;下达肾与膀胱,能温肾散寒以除膀胱冷气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 理气良品,治冷气、逆气、气结,殊为要药,又治肾气虚寒,气逆喘息要药 行气止痛

降逆止呕

温肾纳气 1.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证

2.胃寒呕吐

3.虚喘证 1~1.5 1.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

2.气虚下陷,阴虚火旺者慎用3.水煎浓缩液配蜂蜜内服,治老年性肠梗阻有效 檀香(辛温,归脾胃肺经) 理气调中

散寒止痛 寒凝气滞,胃脘冷痛及呕吐食少等证 1~3 对四逆汤、五加皮中毒所致心律不齐有拮抗作用 川楝子(苦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 善行气止痛、疏肝泄热 行气止痛

疏肝泄热

杀虫疗癣 1.肝郁化火,胁肋胀痛之证

2.虫积腹痛 3~10 1.炒用寒性降低

2.本品苦寒有毒,脾胃虚寒者不宜用,亦不可过量或长期用 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 善行血中之气 理气止痛

祛寒散结 1.疝气疼痛,睾丸肿痛

2.痛经及产后腹痛 10~15 1.捣碎或盐水炒用

2.尚可治肝胃不和之胃脘久痛,配木香研末服,如荔香散;3.烘干研末内服治糖尿病有效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 醒脾和胃,理气快膈之功较佳 疏肝解郁

理气和中

燥湿化痰 1.肝郁气滞证

2.脾胃气滞证

3.痰湿壅肺证 3~10 性平和,清香之气尤佳,醒脾和胃,理气快膈,为药食两用佳品 香橼(辛微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力比佛手弱,唯化痰之功略胜 疏肝解郁

理气宽中

化痰止咳 1.肝脾气滞证

2.湿痰壅滞证 3~10 玫瑰花(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药力平和 行气解郁

活血止痛 1.肝胃不和证

2.气滞血瘀证

3.外伤肿痛 3~6 对白血病病毒和T细胞白血病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有抑制作用 薤白(辛苦温,归肺心胃大肠经) 为治胸痹的要药,多用于阴寒痰浊凝结,气机不畅的胸痹

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1.胸痹证

2.肠胃气滞,泻痢后重 5~10 2.气虚无滞者及脾弱纳呆、不耐蒜味者不宜用 青木香(马兜铃的干燥根,辛苦微寒,归肝胃经) 善行肝胃气滞而治胸胁胀痛,脘腹疼痛等证 行气止痛

解毒消肿 1.肝胃气滞证

2.夏令饮食不慎,秽浊内阻之腹痛吐泻

3.痈疮疔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 煎:3~16

散:1.5~2 1.不宜多用,多服易致恶心呕吐。外用适量

2.肾病者忌用

3.明代以前本草著作所称的青木香均指菊科的木香 大腹皮(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性善下行,善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行气导滞

利水消肿 1.胃肠气滞证

2.水肿,脚气肿痛 5~10 柿蒂(苦平,归胃经) 专入胃经,性平和,为止呕专药(寒热虚实均宜) 降气止呕 呃逆证 6~10 刀豆(甘温,归胃肾经) 性偏温,善治中焦虚寒呃逆 降气止呃

温肾助阳 1.虚寒呃逆

2.肾虚腰痛 10~15 甘松(辛甘温,归脾胃经) 醒脾开胃要药 行气止痛

开郁醒脾 1.中焦寒凝气滞证

2.脾胃不和证

3.龋齿作痛 3~6 1.长于行气止痛、醒脾暖胃

2.可煎服,外用适量 九香虫(咸温,归肝脾肾经) “壮脾肾之元阳,理胸膈之凝滞,气血双宣” 理气止痛

温肾助阳 1.肝胃气滞之胸胁胀痛或寒阻中焦之脘腹胀痛

2.肾阳不足之阳痿早泄等证 3~10



消食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为消油腻肉积之要药,近年来用治冠心病、高血脂 消食化积

行气散瘀 1.肉食积滞证

2.泻痢腹痛(研粉细加糖冲服)

3.瘀阻肿痛(单行煎服,或配归、芎、益母等) 10~15,大剂量可30g 1.生用消食散瘀,焦山楂用于止泻止痢

2.近年治冠心病、高脂血症也取得较好疗效 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 略有解表之功,对伤食发热,或食滞兼外感者尤宜 消食和胃 1.饮食积滞证(饮食不化、纳呆呕恶、腹痛泻痢、脘腹胀满)

(2.建曲,又名泉州神曲,苦微温,功似神曲,并能理气化湿解表) 6~15,消食宜炒焦用 1.在金石类药丸中常用神曲糊丸以护脾胃助消化

2.“焦三仙”:神曲、炒麦芽、炒山楂 麦芽(甘平,归肺胃肝经) 食积腹满良药,有宜于米面芋薯等积滞 消食和中

回乳消胀 1.食积不化

2.妇女断乳,乳汁郁积、乳房胀痛 煎服:10~15

大剂量:30~120 1.授乳妇女不宜

2.宜治米面类食滞

3.大剂量(100~200g/d)内服治乳溢 谷芽(甘平,归脾胃经) 善消谷面积滞,作用较麦芽缓 消食健胃 食积停滞证 9~15

大剂量:30 生用偏于消食,炒用长于和中 莱菔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善治食积腹胀 消食除胀

降气化痰 1.食积气滞证(炒内服,治老年便秘)

2.痰成气喘证

3.生用捣烂外敷,可治跌打损伤 3~10 1.生用长于祛痰,炒用长于消食除胀。

2.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脾虚而无食积者不宜与人参同用 鸡内金(甘平,归肺胃小肠膀胱经) 善消各种食积。

小儿疳积要药 消食健胃

固精止遗

软坚散癥通淋消石 1.饮食积滞及小儿疳积

2.遗精遗尿(大人小便淋沥)

3.结石(泌尿系: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等;胆石:金钱草、郁金、茵陈等)癥块(胁下癥块、痞硬腹胀,可配沉香、砂仁、鳖甲等) 3~10

末:1.5~3 1.研末服效果优于煎服

2.生鸡内金浸泡液外用,治扁平疣 鸡矢藤(甘苦微寒,归脾胃肝肺经) 治食积腹痛之良药 消食健胃

化痰止咳

清热解毒

止痛 1.饮食积滞,小儿疳积

2.热痰咳嗽(单行有效,或配栝蒌皮、胆星、枇杷叶等)

3.热毒泻痢,咽喉肿痛,疮痈肿毒,单行有效,或配芩、银花等

4.多种痛证(以酊剂为良,注射剂尤佳) 15~60

驱虫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使君子(甘温,归脾胃经) 驱蛔杀虫要药 驱虫消积 1.蛔虫证,蛲虫证

2.小儿疳积

(3.配明矾、冰片,共研细末,将药粉吹入耳内,治化脓性中耳炎) 煎:10~15

炒香嚼服:6~9 1.小儿1~1.5粒/天·岁,总量不超过20粒

2.大量或与热茶同服可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忌茶及热食 苦楝皮(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杀虫

疗癣 1.蛔虫,蛲虫,钩虫

2.疥癣湿疮

3.外洗治脓胞疮,浓煎漱口治牙虫 6~9

鲜:15~30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久服,体虚者慎用,肝病忌用 槟榔(苦辛温,归大肠胃经) 广谱驱虫药,治绦虫症最佳 驱虫消积

行气利水 1.多种肠道寄生虫

2.食后气滞,泻痢后重,小儿疳积

3.水肿,脚气肿痛

4.截疟 6~15 1.单用驱杀绦虫、姜片虫时须用至60~120

2脾虚便溏,中气下陷者忌用

南瓜子(甘平,归胃大肠经) 甘平无毒,杀虫不伤正,治绦虫显著,常与槟榔相须为用 杀虫 绦虫证,对蛔虫证、血吸虫、蛲虫证也有效 研粉,冷开水调服60~120 生品带壳研粉调服可治产妇乳汁不通;生南瓜子捣泥,加开水冲服,治产后缺乳;其仁研粉内服,治多种原因的膀胱刺激征 鹤草芽(苦涩凉,归肝小肠大肠经) 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并有泻下作用,治绦虫病要药 杀虫 1.绦虫证

(2.现代以鹤草根煎服治急慢性痢疾) 研粉,晨起空腹顿服30~45 1.小儿0.7~0.8g/kg

2.本品有效成分不溶于水,不宜入煎剂,部分病人服后见恶心呕吐头晕冷汗等,一般可自行缓解。外用适量 雷丸(苦寒,有小毒,归胃大肠经) 不入煎剂,有效成分蛋白酶加热易被破坏(60℃) 杀虫 绦虫、钩虫、蛔虫病 丸散:6~15/次 1绦虫用12~18/次,研粉冷开水调,饭后服,连服3天

2.驱绦虫为佳 芜荑(辛苦温,归脾胃经) 治虫积腹痛之要药 杀虫消积 1.虫积腹痛

2.小儿疳积 煎:3~10,丸散:2~3/次 外用适量,研末调服

脾胃虚弱者慎服

鹤虱(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杀虫消积 虫积腹痛 5~15 孕妇及体弱者慎用

鹤虱内酯与巴比妥类有协同作用 榧子(甘平,归肺胃大肠经) 甘平质润,

杀虫不伤胃 杀虫消积

通便

润肺 1.虫积腹痛

2.肠燥便秘

3.肺燥咳嗽 15~30 1.炒熟嚼服15/次

2.大便溏薄者不宜用

3.日本产者,所含生物碱缩宫

止血药

凉血止血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大蓟(苦甘凉,归心肝经) 为治血热出血要药,痈肿疮毒常用之品 凉血止血

散瘀

解毒消痈 1.血热出血证

2.热毒疮痈(鲜品为佳)

3.降血压,利胆退黄 10~15 煎服鲜品可至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小蓟(苦甘凉,归心肝经) 功似大蓟而稍逊,然擅治尿血、血淋 凉血止血

散瘀

解毒消肿 1.血热出血证

2.热毒疮痈 10~15 煎服治传染性肝炎有效;鲜小蓟、鲜苎麻根捣烂外敷,治风湿性关节炎,有消肿止痛之效 地榆(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偏于下焦,又善泻火解毒敛疮。

治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的要药,又为治烫伤要药 凉血止血

解毒敛疮 1.各种血热出血证

2.痈疽肿毒

3.水火烫伤,湿疹,皮肤溃烂 10~15 1.大面积烧伤不宜外涂,以防吸收大量鞣质致中毒性肝炎2.配白花蛇舌草煎服,治小儿肠伤寒;配乌贼骨、延胡索、黄芩,治慢性胃炎属胃热型者 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善治血热之便血、痔血 凉血止血

清肝明目 1.血热出血证

2.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 10~15 1.清热降火宜生用,止血宜炒用或炒炭用

2.槐花茶治高血压防脑溢血;炒黄末服治银屑病。均有效。 侧柏叶(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凉血兼具收敛之性,以血热出血疗效最佳 凉血止血

祛痰止咳 1.各种出血证

2.咳嗽痰多证

3.外治丹毒、痄腮烫伤

4.制酊治脱发及须发早白 10~15 1.止血炒炭,祛痰止咳生用

2.单用(鲜佳)煎服,治百日咳,良效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尿而伤阴,惟作用平缓,用量宜大 凉血止血

清热利尿 1.血热出血证

2.淋证、消肿、小便不利及湿热黄疸

3.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及肺热咳嗽等 15~30

鲜:30~60 1.鲜品尤佳

2.亦可捣汁服用

苎麻根(甘寒,归心肝经) 血热出血之常品,治热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之要药 凉血止血

安胎

清热解毒 1.血热出血证

2.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3.热毒疮痈,蛇虫咬伤

4.小便淋漓不畅,淋证水肿 10~30 治鼾症,见牛蒡子备注 荠菜(甘淡凉,归肝肺经) 凉血止血

清肝明目

清热利湿 1.血热出血证

2.肝经热盛之头痛目胀,翳障

3.湿热之痢疾,水肿淋浊 15~30

鲜:60~120 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点眼 景天三七(甘微酸平,归肝心经) 有止血不留瘀之长,各种出血均可用 化瘀止血

消肿止痛

宁心安神 1.各种出血证

2.跌打损伤

3.惊悸、失眠、蜂蝎蛰伤 10~15

鲜:50~100 用治惊悸、失眠可配猪心炖食;蜂蝎咬伤多用鲜品捣敷

化瘀止血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血证良药与伤科要药 化瘀止血

消肿定痛 1.体内外各种出血证

2.跌仆瘀肿疼痛

3.胸痹心痛,癥瘕,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等 煎:3~10

末:1.5~3 1.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2.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后遗症等良效 茜草(苦寒,归肝经) 专入肝经血分,止血不留瘀,适于血热兼淤的出血证,尤宜于妇科血瘀证 凉血止血

活血通经 1.血热夹瘀之出血证

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10~15 1.止血宜炒炭,其它宜生用或炒用

2.煎服治念珠菌病;配生地、玄参、丹皮等,治过敏性紫癜。均有效 蒲黄(甘微辛平,归肝心经) 寒热及有无瘀血皆可选用,以属实夹瘀为宜 化瘀

止血

利尿 1.各种内外出血证(寒热皆可)

2.瘀滞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阻

3.血淋

4.重舌、木舌、舌胀满口、口舌生疮(末撒) 3~10 1.包煎。外用适量末撒或调敷

2.止血多炒,化瘀多生用

3.孕妇慎用

4.“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 五灵脂(苦甘温,归肝脾经) 治血滞诸痛证之要药 化瘀止血

活血止痛 1.瘀血内阻之出血证

2.瘀血内阻之诸痛证

3.小儿疳积 3~15 1.包煎,化化瘀止血炒用,活血止痛生用

2.血虚无瘀服孕妇慎用,畏人参 降香(辛温,归肝脾经) 治跌打损伤内伤出血有良效 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降气避秽 1.瘀阻出血证

2.血瘀气滞所致的胸胁心腹疼痛及跌打损伤疼痛

3.夏日秽浊之气内阻脾胃,吐泻腹痛 煎:3~6

末:1~2 1.后下

2.外用适量,末敷

花蕊石(酸涩平,归肝经) 专入肝经,止血兼化瘀,尤宜于出血兼瘀滞者 收敛止血

化瘀 各种出血证,跌打损伤,血瘀肿痛 10~15 1打碎先煎

2专入肝经血分

收敛止血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白及(苦甘涩微寒,肺胃肝经) 收敛止血要药,尤善治肺胃出血,且可促进病灶愈合。收血不留瘀。 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1.体内出血诸证

2.疮疡肿痛,烫伤及肛裂、手中皲裂 煎:3~10

丸:2~5 1外感咯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慎服;反乌头

2.配苦参、地榆、防风水煎保留灌肠治慢性结肠炎,有效 仙鹳草(苦涩平,归肺肝脾经) 长于收敛止血,广泛用于身体各部位出血证(寒热虚实皆可) 收敛止血

补虚

止痢

杀虫 1.多种出血证是(寒热虚实皆可)

2.泻痢

3.脱力劳伤

4.疟疾,滴虫性阴道炎

5.疮疖痈肿、痔疮肿痛 10~15 1.大量可用30~60;外用适量

2.煎服治糖尿病有效 紫珠(苦涩凉,归肝肺胃经) 血热出血尤宜,肺胃有出血更佳 凉血

收敛止血

清热解毒 1.各种内外出血证

2.痈疽疮毒,毒蛇咬伤,烧烫伤 10~15

末:1.5~3/次 1.外用适量

以大叶紫珠粉剂、片剂、针剂三种剂型,治溃疡病出血;或以本品煎液温敷,治化脓性皮肤溃疡;均有良效 棕榈(苦涩平,归肺肝大肠经) 作用较强的止血药,收涩性很强,主多种出血证,尤多用于崩漏以无瘀滞者为宜 收敛止血 各种出血证,

及久泻久痢,妇女带下等证 煎:10~15

末:3~6 1出血兼有瘀滞、湿热下痢初起及带下有邪热者慎用

2.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纲目》)

3.以煅炭入药为宜 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膀胱经) 止血不留瘀 收敛止血

化瘀

利尿 1.各种出血证

2.小便不利,石淋,血淋;瘀阻黄疸 煎:5~10

末:1.5~3/次 1.外用敛疮生肌

2.煎服或末服,治声带粘膜下出血、慢性声带炎;末,麻油调敷,治带状疱疹;均有效 藕节(甘涩平,归肝肺胃经) 止血不留瘀;吐血、咯血、衄血尤为多用 收敛止血

散瘀 各种出血证 10~30 药力和缓,多作辅助药 鸡冠花(甘涩凉,归肝大肠经) 下焦出血多用 收敛止血

清热凉血

止泻

止带 1.各种出血证

2.泻痢带下

3.敛疮消肿,治痔疮肿痛,痈疽疮疖 9~15 1.10%鸡冠花注射液宫腔内给药,对孕动物有中期引产作用

2.20%煎液可使人阴道毛滴虫虫体在5~10分钟内消失 花生衣(甘微苦涩平,归肝脾经) 无论寒热出血均可用,性缓力弱 收敛止血 各种出血证 10~30 作辅助药 檵木(甘苦涩凉,归肝胃大肠经) 现代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各类型子宫出血有效 收敛止血

清热解毒

止泻 1.各种出血证

2.泄泻痢疾

3.疮疡湿烂,水火烫伤 10~30 或捣汁服。外适量

温经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艾叶(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善温暖下焦,长于治疗崩漏、胎漏下血,又能调经散寒安胎,为妇科常用药 温经止血

散寒止痛

调经安胎

祛湿止痒 1.虚寒性出血,尤宜于崩漏

2.虚寒性腹痛

3.虚寒性月经不调及胎动不安

4.泻痢霍乱,妇女带下及湿疹、疥癣

5.寒性咳嗽 3~15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敷或捣绒作艾条、艾柱熏灸 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 为脾阳虚,脾不统血之出血证得要药 温经止血

温中止痛

温中止泻 1.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

2.虚寒性腹痛腹泻 3~6 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灶心土(辛温,归脾胃肝经) 脾虚不统血之吐血、便血、崩漏,以吐血、便血为佳 温中止血

温胃止呕

温脾止泻 1.脾气虚寒出血

2.虚寒性呕吐,反胃,妊娠恶阻

3.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久泻不止 15~30 1.布包先煎或60~120克煎汤化水煎药

2.亦名伏龙肝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善走窜,上行颠顶,下走血海,旁通四肢,为“血中气药”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1.血瘀气滞诸证(川芎注射液静滴治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缺血性中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川芎红花注射液静滴,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均有效)

2.头痛

3.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3~10

丸:1~1.5 1.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

2.善“上行头目”,为头痛要药

3.祛瘀生新,补而不滞 延胡索(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活血

行气

止痛 血瘀气滞诸痛;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率失常 3~10

末:1.5~3 1.醋制力捷

2.延胡索粉口服,治各种心律失常,有效 郁金(辛苦寒,归肝心胆经) 入血分行血凉血,入气分行气解郁 活血止痛

行气解郁

凉血清心

利胆退黄 1.血瘀气滞之胸胁疼痛

2.热病神昏,癫痫

3.肝胆湿热证

4.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及妇女经闭 5~12

末:2~5 1.广郁金(黄郁金)主产四川,为姜黄块根,色黄,偏于行气解郁;川郁金(黑郁金)主产浙江温州,为郁金块根,色暗灰,偏于活血化瘀。

2.畏丁香

3.川郁金粉(片)治各种心律失常;白金丸(白矾、郁金),治高脂血症。疗效较好 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 血瘀气滞寒凝之胸胁刺痛、经闭腹痛,跌打损伤,尤长于行肢臂而通痹止痛 破血行气

通络止痛 1.血瘀气滞诸证

2.风寒湿痹

3.痈疡疔疖初起 3~10 1.外用适量,研末油调外敷

2.姜黄浸膏片内服,治高脂血症,疗效显著 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为外伤科要药 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 1.血瘀诸痛证(偏于行气活血伸筋)

2.疮疡痈肿,瘰疬。(配没药、冰片共研细末,蜂蜜调糊,涂于烫伤创面,治Ⅰ°~Ⅱ°烧烫伤有较好疗效) 3~10 煎服。气浊味苦,易致呕,胃弱者慎服;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生用或炒去油用。外适量。 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 乳香、没药相须为用,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痛皆能治之 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 瘀血阻滞之证(偏于活血散瘀)

可助乳香药力 3~10 1.气浊味苦,易致呕,胃弱者慎服;外适量

2.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3.配银花,制成煎液外用,治皮肤病(急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脚癣等。均有较好疗效)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 重通不重补,为活血化瘀之要药,活血而不伤正

妇科调经之要药(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活血调经

凉血消痈

清心安神 1.血瘀经闭,经痛,月经不调及产后瘀滞腹痛

2.血瘀之心腹疼痛,癥瘕积聚

3.温热病热入营血,烦燥不安,惊悸失眠、斑疹

4.疮疡痈肿 5~15 1.反藜芦

2.酒炒增强活血之功

3.丹参注射液肌注或静滴,对慢性肾功能不全、青光眼、急慢性肝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均有良效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菊科二年生草本红花的干燥花 善活血调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瘀阻疼痛之常品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 1.血瘀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

2.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瘀阻疼痛

3.血热瘀滞,斑疹紫暗 3~10 1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2.善活血通经,有活血化斑之功

3.红花油不宜涂出血伤口 西红花(甘寒,归心肝经) 活血通经

凉血解毒 尤宜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斑疹紫暗者 1~1.5 1.煎服或泡服,孕妇忌用

2.又称藏红花,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番红花的花柱头 桃仁(苦甘平,小毒,归心肝大肠经) 善于破瘀,妇科血瘀经产诸证常用。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等多种瘀血证之必须 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

止咳平喘 1.多种血瘀证

2.肺痈,肠痈

3.肠燥便秘

4.咳嗽气喘 5~10,用时捣碎 1.孕妇忌用,过量易中毒,出现头晕、心悸、甚至呼吸衰竭而亡

2.其煎剂促进初产妇子宫收缩,有助于其子宫复原和止血;对炎症初起有较强的抗渗出作用;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所含苦杏仁苷水解后产生氢氰酸和苯甲醛,可抑制组织内呼吸而减少其耗氧量,用于咳嗽;同时通过静脉窦反射性使呼吸加深,使痰宜于咳出。现代用苦扁桃仁甙注射液静脉滴注,治血吸虫性肝硬化,有显著疗效

益母草(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 妇科经产要药,故称“益母”

活血祛瘀

利水消肿

清热解毒 1.妇人血瘀经产诸证,跌打瘀痛

2.水肿,小便不利

3.疮痈肿毒,皮肤瘙痒 10~30 1.孕妇忌用

2.煎服或熬膏用

3.外适量,或煎汤外洗

4.配黄芪煎服,治肺心病 泽兰(苦辛微温,归肝脾经) 药性平和不峻,主入肝经血分;又入脾经,芳香舒脾而行水消肿,可治水瘀互结之水肿 活血化瘀

利水消肿通经

1.血滞痛经,主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

2.跌打损伤,胸胁刺痛及痈肿等

3.产后水肿,小便不利 10~15 牛膝(苦酸甘平,归肝肾经) 引药下行,引火(血)下行

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甜牛膝)偏于活血化瘀 活血通经

补肝肾

强筋骨

引火下行

利尿通淋 1.血瘀之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胞衣不下及跌打损伤

2.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无力

3.上部火热证

4.淋证,水肿,小便不利 6~15 1.孕妇及月经多者慎用

2.补肝肾强筋骨宜酒制用,余皆宜生用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经) 祛瘀血,生新血,为治血瘀或兼血虚之常用要 活血补血

疏筋活络 1.血瘀或血虚之月经不调、经闭、经痛

2.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10~15 大剂量可至30克

王不留行(苦平,归肝胃经) 善通利血脉而上通乳汁,消痈,下通经水。行而不住。 活血通经

下乳

消痈

利水通淋 1.血瘀经痛,经闭

2.产后乳汁不下或乳痈

3.热淋、血淋、石淋等 5~10 1.孕妇慎用

2.现代以本品焙黄研粉,温开水调敷患处,治带状疱疹

月季花(甘温,归肝经) 活血调经

解郁消肿 1.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胸腹胀痛

2.疮痈肿毒,瘰疬,跌打损伤等 3~6 1.多服久服易至腹泻,脾虚便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2.煎服或开水泡服。3.外适量 凌霄花(辛微寒,归肝经) 破血通经

凉血祛风 1.血瘀经闭,月经不调,癥瘕积聚

2.风热痒疹 3~10 孕妇忌用 凤仙花(甘微苦温,归肝经) 活血消肿止痛祛风 1.血瘀经闭,经痛,产后恶露不尽及跌打损伤

2.风湿痹痛,肢体偏废,卧床不起

3.痈毒疔疮,鹅掌风,灰指甲 3~6 1.血虚无瘀者慎用

其成熟种子为急性子,辛微苦温有小毒,主血瘀经闭、难产、胞衣不下、噎膈、痞块、疮疡 土鳖虫(咸寒,小毒,归肝经) 为妇科通经,内科消癥,伤科接骨所习用 破血逐瘀

续筋接骨 1.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肿疼痛

2.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癥瘕 3~10 1.或研末,黄酒送服1~1.5

2.孕妇忌用 自然铜(辛平,归肝经) 善骨折愈合,为伤科接骨续筋要药 散瘀止痛

接骨疗伤 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肿疼痛 10~15 1.入丸散0.3g/次

2.不可久服

3.外适量 苏木(甘咸辛平,归心肝脾经) 为骨伤科常用药 活血疗伤

祛瘀通经

消肿止痛 1.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肿疼痛

2.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瘀痛,痈肿疮毒 3~10 1.孕妇忌用。

2.外适量,末外撒或调敷

骨碎补(苦温,归肝肾经) 伤科之佳品,尤宜于骨折伤筋之证 活血续筋

补肾强骨 1.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肿疼痛

2.肾虚腰痛,足膝痿软,耳鸣耳聋,牙痛及久泻 10~15 1.煎服或泡酒服

2.阴虚内热及无瘀者慎用

3.以之浸泡于70%酒精中,取浸液外涂,治寻常疣、斑秃、白癜风;以之煎服,防治链霉素毒性及过敏反应等,均有效 血竭(甘咸平,归心肝经) 伤科要药 活血化瘀

止痛

止血

敛疮生肌 1.跌打损伤,瘀滞心腹刺痛等

2.外伤出血及疮疡不敛 内服多研末或入丸散:1~1.5 外适量,末外撒或调敷 儿茶(苦涩凉,归心肺经) 多外用于外伤瘀肿出血或疮疡久不收口等证 活血疗伤

止血生肌

敛疮 1外伤瘀肿,出血,湿疮

2肺热咳嗽 1~3 1.包煎或入丸散。外适量,末外撒或调敷

2.内服治各种原因导致的腹泻;水煎口服或灌肠,治溃疡性结肠炎、顽固性霉菌性肠炎等;有较好疗效 刘寄奴(南刘寄奴,菊科草本奇蒿,有“化食丹”之称,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破血

通经

止血

止痛

消食化积 1.跌打损伤(研末酒调服、鲜品捣烂外敷)

2.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

3.食积不化,脘腹胀满 3~10 1.孕妇忌用。外适量,末外撒或调敷

2.北刘寄奴,玄参科植物阴行草带果全草,苦凉,破血通经止血止痛外,又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血淋、带下及水肿等,东北、华北多用之 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 药力颇强,为破血消癥要药

莪术偏入气分,破气之力优于三棱; 破气行血

消积止痛 1.血瘀气滞所致之癥瘕积聚,经闭,心腹刺痛等

2.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3.跌打损伤 3~10 1.醋制止痛力加强

2.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3.莪术注射液以局部病灶注射为主,配合静脉给药,治宫颈癌;以莪术软膏外用,治宫颈糜烂,均有较好疗效 三棱(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苦辛平,归肝脾经) 三棱偏入血分,破血之力优于莪术 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 1.血瘀气滞所致之癥瘕积聚

2.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3~10 1.醋制止痛力加强;

2.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3.另有莎草科多年生草本荆三棱的块茎,在部分地区亦作三棱使用,药材名“黑三棱” 水蛭(咸苦平,小毒,归肝经) 专入肝经,破血逐瘀消癥瘕之良药

破血逐瘀

消癥 癥瘕积聚,血瘀经闭,跌打损伤 煎:1.5~3

焙干研末吞服:0.3~0.5 1.孕妇忌用

2.用活水蛭吸血消肿

3.水蛭粉治高脂血症、颅内血肿、脑梗死、肺源性心脏病等 虻虫(苦微寒,小毒,归肝经) 苦微寒,专入肝经血分,药力峻猛 破血通经

逐瘀消癥 1.癥瘕痞块,血瘀

2.跌打损伤,血瘀肿痛 煎:1.5~3

焙干研末吞服:0.3~0.6 1孕妇及体虚无瘀滞者忌用,脾虚腹泻者慎用。外适量

2.米炒或焙干可降低其毒性和腥臭气味 斑蝥(辛寒,大毒,归肝肾胃经) 辛寒,大毒 破血逐瘀

消癥

攻毒蚀疮

散结 1.经闭,癥瘕

2.痈疽,顽癣,瘰疬,狂犬咬伤

3.促进毛发生长(以酒浸液捈斑秃) 0.03~0.06 1.外适量,研末敷贴发泡,或久醋浸涂。

2.外涂皮肤,即令发赤起泡,故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用 穿山甲(咸微寒,归肝胃经) 性善走窜,内通脏腑,外透经络 活血消癥

通经

下乳

消肿排脓 1.瘀血阻滞之癥瘕积聚,经闭,风湿痹痛

2.产后乳汁不下

3.痈肿疮毒,瘰疬 3~10

末服:1~1.5 1.孕妇及脓已溃者忌用

2.末服效果较好

3.癃闭散(6:4的穿山甲、肉桂)内服,治前列腺增生有效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治湿痰、寒痰及呕吐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消肿止痛 1.湿痰,寒痰

2.胃气上逆呕吐

3.胸痹,结胸,心下痞满,梅核气

4.瘰疬瘿瘤,痈疽肿痛及毒蛇咬伤 3~10 1.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清半夏长于化痰,半夏曲功能消食化痰,竹沥半夏性寒凉善清热化痰熄风

2.反乌头

3.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

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善治寒湿顽痰。是祛风痰要药 燥湿化痰

祛风解痉

消肿止痛 1.湿痰,寒痰

2.风痰所致的眩晕,中风癫痫及破伤风

3.痈疽肿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3~10 1.多制用;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白附子(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 其性上行,善祛头面部风痰(要药) 燥湿化痰

祛风止痉

解毒散结

止痛 1.风痰所致的中风,口眼歪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

2.瘰疬痰核,痈疽肿痛及毒蛇咬伤 3~6

末:0.5~1 1阴虚血虚动风或热盛动风者,燥痰及孕妇慎用

白芥子(辛温,归肺经) 善疏凝聚于经络之痰;除“皮里膜外之痰”要品 温肺化痰

利气散结

通络止痛 1.寒痰壅肺,悬饮

2.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关节疼痛,阴疽流注 3~10 1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内服不宜过大,易致胃肠炎。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者忌用

皂荚(辛咸温,小毒,归肺大肠经) 善祛胶结之顽痰 祛顽痰

开窍通闭

祛风杀虫 1.顽痰阻肺之咳嗽痰多证

2.痰涎壅盛,关窍闭阻 煎:1.5~5

末:1~1.5 1非顽痰实证体壮者不宜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皂角刺(辛温,归肺胃经) 消肿托毒

排脓

杀虫 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皮癣,麻风 3~9 痈疽已溃者忌用 旋覆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为治肺、胃气逆病证之要药 降气化痰

降逆止呕 1.痰饮壅肺或痰饮蓄结证

2.噫气、呕吐

3.胸胁痛 3~10 1.宜布包煎

2.阴虚劳咳,津伤燥咳者忌用

白前(辛苦微温,归肺经) 长于降气祛痰,为肺家咳嗽要药 降气

消痰

止咳 肺气壅实,肺气上逆,咳嗽痰多,或咯痰不爽,胸满喘急 3~10 1肺虚干咳不宜;对胃有刺激性,用量不宜过大,有胃溃疡及胃出血倾向者慎用











清化热痰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前胡(苦辛微寒,归肺经) 能降能宣,善治肺失宣降咳嗽有痰者 降气化痰

宣散风热 1.痰热阻肺证

2.外感风热之咳痰证

3.麻疹初期透发不畅兼咳嗽者 6~10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 为肺经气分开提肺气之要药,载药上行之舟楫 开宣肺气

祛痰排脓

利咽 1.肺气不宣之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2.热毒壅盛之肺痈

3.咽喉肿痛,失音 3~10 凡气机上逆之证不宜;过量易致呕吐

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甘寒质润,尤宜肺虚久咳、肺热燥咳 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

散结消肿 1.肺热、肺燥及阴虚咳嗽

2.瘰疬及乳痈,肺痈,疮痈 3~10 1.寒痰,湿痰不宜用

2.反乌头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 苦寒清泻,长于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清热散结

化痰止咳 1.风热、痰热咳嗽

2.瘰疬,瘿瘤,疮痈,肺痈 3~10 1.寒痰,湿痰不宜用

2.反乌头

瓜蒌(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善宽胸利气以开痹,为治胸痹要药

清热化痰

利气宽胸

散结消痈

润燥滑肠 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

3.肺痈、肠痈、乳痈

4.肠燥便秘 全:10~12

皮:6~12

仁:10~15 1.脾虚便溏及湿痰、寒痰者忌用

2.反乌头

3.瓜蒌仁功偏润肺滑肠;瓜蒌皮功偏利气宽胸 竹茹(甘微寒,归肺胃经) 为治痰热咳嗽、心烦及胃热呕吐佳品 清化热痰

开郁除烦

清胃止呕 1.肺热咳嗽

2.痰火内扰之心烦失眠

3.胃热呕吐 6~10 生用清化热痰,姜汁炙止呕力强

竹沥(甘寒,归心肺肝经) 性寒滑,祛痰力强,治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 清热滑痰

定惊利窍 1.肺热痰壅咳喘

2.中风痰迷,惊痫癫狂 15~30ml 1.冲服

2.寒痰及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天竺黄(甘寒,归心肝经) 小儿痰热惊风之要药 清热化痰

清心定惊 痰热癫痫,中风痰壅,小儿痰热惊风,热病神昏 3~6

粉冲:0.6~1 海藻(咸寒,归肝胃肾经)

均为瘿瘤,瘰疬专药

消痰软坚

利水消肿 1.瘿瘤瘰疬,睾丸肿痛

2.脚气浮肿及水肿 10~15 力缓。反甘草 昆布(咸寒,归肝胃肾经) 消痰散结

利水消肿 1.瘿瘤,瘰疬

2.水肿、脚气浮肿等证 6~12 力强。善痰滞经络、郁结成肿块诸证 黄药子(苦寒,小毒,归肺肝经) 善治痰火凝结所致的瘿瘤 化痰软坚

散结消瘿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1.瘿瘤

2.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及毒蛇咬伤

3.血热出血 5~15

末:1~2 1.脾胃虚弱者慎用

2.过量、久服可引起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3.有肝损害作用 海蛤壳(苦咸寒,归肺胃经) 善消老痰胶结积块。治痰火郁结喘咳、痰核、瘿瘤、瘰疬之常品 清热化痰

软坚散结利尿消肿

制酸止痛 1.肺热,痰火之咳喘(肺热盛,咳嗽喘满,痰黄粘稠者,配桑白皮、枇杷叶;痰火内郁,灼伤肺络,咳嗽,胸胁疼痛,痰黄带血者常配青黛,即黛蛤散)

2.痰核,瘿瘤,瘰疬

3.水气浮肿,小便不利(配泽泻、防己)

4.胃痛吐酸、烫伤湿疹(煅用) 10~15

丸:1~3 1.蛤粉宜包煎;制酸宜煅用

2.脾胃虚寒及气虚寒咳不宜3.主含碳酸钙,壳角质。尚含多种微量元素 海浮石(咸寒,归肺经) 善消老痰胶结积块 清热化痰

软坚散结利尿通淋 1.肺热,痰火之咳喘(肺热盛,咳嗽喘满,痰黄粘稠,胶结成块者,配胆星、浙贝、黄芩等;痰火内郁,灼伤肺络,咳嗽,胸胁疼痛,痰黄带血者配栀子、青黛、瓜蒌等)

2.瘿瘤,瘰疬

3.热淋,石淋、血淋 10~15 宜打碎先煎

为胞孔科突苔虫和瘤苔虫的骨骼(习称石花,主含碳酸钙),或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习称浮石,主含铝、钾、钠组成的硅酸盐,尚含氯、镁等)。 瓦楞子(咸平,归肺胃肝经) 消痰软坚

化瘀散结

制酸止痛 1.顽痰积结,瘰疬,瘿瘤

2.癥瘕痞块

3.肝胃不和,胃痛泛酸(煅) 10~15

末:1~3 宜打碎先煎 礞石(甘咸平,归肺肝经) 坠痰下气

平肝镇惊 1.顽痰老痰胶结,气逆咳喘之实证

2.痰火内盛的癫狂惊风

3.痰食积聚等 5~10 1.打碎布包先煎

2.非痰热内结证不宜;脾胃虚寒,小儿慢惊风及孕妇忌用 蔊菜(辛凉,归肺肝经) 清肺化痰

清热解毒

活血通经

利湿退黄 1.痰热咳喘

2.血瘀闭经,跌打损伤,痹证

3.热毒疮痈,漆疮,咽喉肿痛,蛇伤(宜鲜品捣烂外敷)

4.湿热黄疸 15~30

止咳平喘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苦杏仁(苦微温,小毒,归肺大肠经) 苦温润降,为治咳喘要药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1.咳喘诸证

2.肠燥便秘 5~10 1.宜打碎入煎,生用宜后下

2.婴儿慎用,阴虚咳嗽、大便溏泄忌用

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 为治痰壅气逆咳喘之要药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1.痰壅气逆咳喘

2.肠燥便秘 5~10 1阴虚咳喘及便溏者慎用

百部(甘苦微温,归肺经) 为治肺痨咳嗽、久咳虚咳之要药 润肺止咳

杀虫灭虱 1.新久咳嗽,顿咳,肺劳咳嗽

2.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 5~15 1.久咳虚咳宜蜜炙

2.脾虚食少,便溏者忌用

紫苑(苦甘微温,归肺经) 款冬长于止咳,紫苑长于化痰。 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咳嗽有痰,开宣肺气 5~10 1外感暴咳宜生用,肺虚久咳宜炙用

2.长于润肺下气化痰而止咳 款冬花(辛温,归肺经) 润肺下气

止咳化痰 多种咳嗽 5~10 1.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

马兜铃(苦微辛,寒,归肺大肠经) 有清肃、开泄、化痰、平喘作用,尤宜于肺热喘咳 清肺化痰

止咳平喘 肺热咳嗽

清大肠积热而治痔疮肿痛 3~10 1.虚寒咳喘及脾虚便溏慎

2.一般生用,肺虚久咳蜜炙

3.注意肾毒性、致突变、致癌 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 肺热咳嗽胃热呕逆常品

清肺化痰

止咳

降逆止呕 1.肺热咳嗽

2.胃热呕吐

3.热病口渴,消渴 10~15 止咳炙用

桑白皮(甘寒,归肺经) 长于泻肺中无形热邪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 1.肺热咳喘

2.水肿 5~15 1.肺虚咳嗽宜蜜炙,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

2.肺寒咳喘,小便量多者慎用3.配生地、地榆,煎服,治小儿鼻出血,有良效 葶苈子(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长于泻肺中有形痰饮。为泻肺平喘之要药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 1.痰涎壅盛咳喘

2.胸腹积水实证 5~10

末:3~6 1.肺虚寒喘促,脾虚肿满忌用

2.药力峻猛,用当慎

3.有北葶苈子和南葶苈子两种 白果(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 治带下白浊良药 敛肺定喘

收涩止带

固精缩尿 1.哮喘咳嗽

2.带下白浊,小便频数,遗尿 5~10 1.生食有毒

2.咳喘痰稠、咯吐不爽者慎用

矮地茶(苦辛平,归肺肝经) 肺热咳嗽,痰多喘咳尤宜 止咳平喘

清热利湿

活血化瘀 1.咳喘痰多证

2.黄疸、淋证、水肿

2.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闭经等 10~30 少数服后有胃脘不适证 洋金花(辛温,有毒,归肺肝经) 善治咳喘无痰、它药无效者;又善麻醉止痛 止咳平喘

止痛

止痉 1.咳嗽哮喘

2.诸痛证

3.癫痫及慢惊风

4.麻醉 多作散:0.3~0.6

麻醉:20 1卷烟吸不超过1.5g/天

2.为麻醉镇咳平喘药

3.体虚、外感及痰热咳喘、青光眼及孕妇禁用 罗汉果(甘凉,归肺大肠经) 善清肺润肠、生津止渴,最宜肺与大肠津伤之证 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

滑肠通便 1.肺热燥咳

2.邪热伤津、咽痛失声

3.肠燥便秘 10~30 药食两用之清润佳品

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养心安神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朱砂(甘寒,有毒,归心经) 善镇心、清心而安神,为安神之要药 镇心安神

清热解毒 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

2.惊风,癫痫

3.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0.3~1g/次,日2~3次 1.入丸散剂或冲服

2.主含HgS.不宜过服或久服。煅后有剧毒,忌煅 磁石(咸寒,归心肝肾经) 既能镇心又能潜阳;为潜阳安神要品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定喘 1.心神不宁,惊悸,癫痫

2.肝阳上亢眩晕

3.肝肾亏虚,目暗耳聋

4.肾虚喘促

5.治白内障以改善视力 15~30

入丸散:1~3 1.打碎先煎,不可多服

2.脾胃虚弱者慎用;

3.聪耳明目、纳气平喘宜醋淬,潜阳安神生用 龙骨(甘涩平,归心肝肾经) 生用为镇惊安神、平肝潜阳之要药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 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

2.肝阳眩晕

3.滑脱诸证

4.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愈(煅) 15~30 1.宜先煎

2.煅用有收敛固涩、吸湿敛疮生肌之效,余效生用 琥珀(甘平,归心肝膀胱经) 既安神又活血;善治诸淋,血淋尤宜 镇惊安神

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

2.瘀血阻滞证

3.淋证癃闭

4.疮痈肿毒 1.5~3 1.不入煎剂,研末冲服

2.所含琥珀酸有中枢抑制作用 珍珠(苦咸寒,归心肝经) 安神、定惊、明目、生肌之佳品,善治心虚有热之虚烦不眠 镇惊安神

明目祛翳

收敛生肌 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

2.惊风,癫痫

3.目赤翳障,视物不清

4.口舌生疮,咽喉溃烂,疮疡久不收口 0.3~1 1.入丸散,不入煎剂

2.现代以珍珠粉外用治子宫颈糜烂、皮肤溃疡、肿瘤化疗后口腔糜烂等有良效;用珍珠、牛黄、青黛等组成的溃疡宁胶囊,对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糜烂性胃炎等有显著疗效,无毒副作用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酸枣仁(甘酸平,归心肝胆经) 为滋养阴血,养心安神之要药 养心益肝

安神

敛汗 1.心悸失眠

2.体虚多汗 煎:10~20

丸散:1.5~3 1.煎服或研末吞服

2.炒酸枣仁粉6g,睡前服,治失眠。大剂量应用酸枣仁(20g以上),有镇痛作用,对虚证痛的作用优于实证 柏子仁(甘平,归心肾大肠经) 甘平滋润,交通心肾。心肾不交,心悸失眠宜用 养心安神

润肠通便 1.心悸失眠

2.肠燥便秘 10~20 1.便溏及多痰者慎用

2.复方柏子丸(柏子仁、首乌、当归等),口服,治斑秃较好 远志(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 长于交通心肾。开心气而宁心安神,通肾气而强志不忘,心肾不交健忘宜用 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1.惊悸,失眠健忘

2.痰阻心窍,癫痫发狂

3.咳嗽痰多

4.痈疽疮毒,乳房肿痛 5~15 有胃炎及胃溃疡者慎用 合欢皮()甘平,归心肝经 疏肝解郁、悦心安神,忿怒忧郁之烦躁不宁、失眠多梦宜用 安神解郁

活血消肿 1.忿怒忧郁,烦躁不眠

2.跌打骨折,血瘀肿痛及痈肿疮毒 10~15 孕妇慎用

合欢花(甘平,归心肝经) 尤长于安神解郁 安神解郁

活血消肿 虚烦不眠,抑郁不欢,健忘多梦 5~10 首乌藤(甘平,归心肝经) 善养阴血而安神,适用于阴血虚少之心神不宁、虚烦不眠尤其是多梦者为好 养心安神

祛风通络 1.虚烦不眠,多梦

2.血虚身痛,风湿痹痛

3.皮肤痒疹(宜煎汤外洗) 15~30 灵芝(甘平,归心肾肺经) 补虚安神佳品 安神补虚

祛痰止咳 1.惊悸、失眠、健忘、多梦

2.痰多咳嗽、喘促

3.虚劳、久病体虚、年老体衰 煎:3~15

丸散:1.5~3 治心气虚、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等心神失养之心神不宁











平肝息风药

平肝抑阳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石决明(咸寒,归肝经) 为凉肝镇肝,肝热目疾之要药 平肝潜阳

清肝明目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15~30 1.宜打碎先煎;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



珍珠母(咸寒,归肝心经) 同石决明兼能安身 平肝潜阳

清肝明目

镇心安神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目赤肿痛,视物昏花

3.惊悸失眠,心神不宁 15~30 1.宜打碎先煎

2.以珍珠层粉眼膏涂结膜囊,治角膜白斑;用珍珠层粉配冰片、硼砂制成眼膏,涂眼,治角膜瘢痕 牡蛎(咸涩微寒,归肝肾经) 生用为平肝潜阳之要药,善治阴虚阳亢、头晕目眩之证 平肝潜阳

软坚散结

收敛固涩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痰核,瘰疬,癥瘕积聚

3.滑脱诸证

4.胃痛泛酸 10~30 1.宜打碎先煎;收敛固涩,制酸止痛宜煅用,余皆生用

2.以煅牡蛎配煅龙骨为基本方,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良效 赭石(苦寒,归肝心经) 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为清镇潜阳降逆要药 平肝潜阳

重镇降逆

凉血止血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呕吐,呃逆,噫气

3.气逆喘息

4.血热吐衄,崩漏 煎:10~30

丸散:1~3 1.止血煅用

2.含微量砷。孕妇慎用,不宜长期服用

3.为纯降之品,善降逆气

4.潜阳降逆,是其专长;凉血止血,用治血妄。

5.现代配芦荟制成丸剂内服,治顽固性便秘 蒺藜(苦辛平,归肝经) 苦泻辛散性平,专入肝经,既能平肝,又能疏肝,且能祛风明目。实为治肝经疾患常品 平肝疏肝

祛风明目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肝郁气结,胸胁胀痛及乳闭胀痛

3.风热上攻,目赤翳障

4.风疹瘙痒,白癜风 6~15 现代以本品制成冲剂,治白癜风。配柴胡、葛根、丹参等,治血管性疼痛 罗布麻(甘苦凉,归肝经) 是近代治高血压、高血脂及各种原因引起水肿的常用佳品 平抑肝阳

清热

利尿 1.头晕目眩

2.水肿,小便不利 3~15 1不宜过量和长期服用,以免中毒

2.治肝阳眩晕宜用叶片,治水肿多用根 紫贝齿(咸平,归肝经) 同珍珠母,力稍逊 平肝潜阳

镇惊安神

清肝明目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惊悸失眠

3.目赤翳障 10~15 1.脾胃虚弱者慎用

2.主含碳酸钙

3.宜打碎先煎

息风止痉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羚羊角(咸寒,归肝心经) 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热极生风者 平肝息风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

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煎:1~3g,

磨汁或研粉服:0.3~0.6g 1.另煎2小时以上,取汁服。

2.山羊角10~15g代之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要药,三效均卓 息风止痉

化痰开窍

清热解毒 1.温热病及小儿惊风之高热神昏、惊厥抽搐

2.温热病之热入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蒙敝心窍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鸣等

3.咽喉肿痛、溃烂及痈疽疔毒等热毒壅滞郁结之证 入丸散,0.2~0.5g;外适量,末敷。 1.孕妇慎用

2.以牛黄醒脑注射液灌肠,治小儿高热,有良效

钩藤(甘微寒,归肝心包经) 治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之要药;

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多用于小儿 息风止痉

清热平肝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2.头痛眩晕

3.小儿夜啼 10~15 1.不宜久煎,不超过20分钟,以免破坏有效成分

2.20%钩藤煎剂,有温和的降压作用,除三期高血压病人以外,多数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还可治偏头痛、链霉素反应等。 天麻(甘平,归肝经) 平肝定眩要品;治风动眩晕之良药。风药之润剂 息风止痉

平抑肝阳

祛风通络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3.肢麻痉挛抽搐,风湿痹痛 煎:3~10

末:1~1.5 天麻必须与密环菌共生 地龙(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善走窜,长于通络,清热力强,所治病症,均以热邪为患为佳。尤宜治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之热痹 清热息风

通络

平喘

利尿 1.高热惊痫,癫狂

2.气虚血滞,半身不遂

3.痹证,热痹尤宜

4.肺热哮喘

5.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 煎:5~15,鲜品10~20

末:1~2 鲜地龙,洗净,加开水炖服,治乙脑后遗症;以地龙粉(烘干、研粉),口服,治消化性溃疡。地龙注射液肌注,治癫痫、荨麻疹等有效 全蝎(辛平,有毒,归肝经) 善息风止痉,为止痉抽搐之要药。辛平有毒,药力逊于蜈蚣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1.痉挛抽搐

2.疮疡肿毒,瘰疬结核

3.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 煎:2~5

丸:1~3 1.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用

2.配蜈蚣、土鳖虫,研末服,治骨结核



开窍药

蜈蚣(辛温,有毒,归肝经) 辛温有毒,药力较全蝎强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1.痉挛抽搐

2.疮疡肿毒、瘰疬、结核

3.风湿顽痹

4.顽固性头痛 煎:1~3

末:0.6~1 1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用

2.有比全蝎更强的息内风及搜风通络作用 僵蚕(咸辛平,归肝肺经) 治多原因所致的惊癎抽搐,惊风、癫痫挟有痰热者尤宜 息风止痉

祛风止痛

化痰散结 1.惊痫抽搐

2.风中经络,口眼斜

3.风热头痛,目赤,咽肿或风疹瘙痒

4.痰核、瘰疬 煎:3~10

末:1~1.5 散风宜生用,余多制用







补虚药

补气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麝香(辛温,归心脾经) 为醒神回苏、治闭证神昏之要药 开窍醒神

活血通经

止痛

催产 1.闭证神昏

2.疮疡肿毒,咽喉肿痛

3.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0.06~0.1 1.入丸散,不宜入煎剂

2.孕妇忌用

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 为凉开代表药。开窍醒神力不及麝香 开窍醒神

清热止痛 1.用于闭证神昏

2.目赤肿痛,喉痹口疮

3.疮疡肿痛,溃后不敛 0.03~0.1 1.入丸散,不入煎剂

2.孕妇慎用

3.50%冰片醇溶液外用,对晚期肿瘤疼痛有效,尤对肺癌、乳腺癌效果较好。冰片和芒硝10:1,混匀研末,局部外敷,治外科感染性炎症,有较好疗效 苏合香(辛温,归心脾经) 为温开代表药。治寒闭之要药 开窍醒神

辟秽止痛 1.寒闭神昏

2.胸腹冷痛,满闷 0.3~1 1.入丸散,不入煎剂

2.苏合香丸内服,治冠心病心绞痛、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等,均获良效 石菖蒲(辛苦温,归心胃经) 善治痰湿蒙蔽清窍 开窍宁神

化湿和胃 1.痰湿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头晕、耳鸣

2.湿阴中焦,脘腹胀闷,痞塞疼痛 5~10,鲜品加倍 尚可用于声音嘶哑,风湿痹痛,痈疽疥癣、跌打损伤 蟾酥(辛温,有毒,归心经) 为治痧胀腹痛、吐泻、神昏之佳品;又具较强的内攻外拔之力,擅长攻毒,又为治痈疔疖肿、阴疽恶疮要药 开窍醒神

止痛

解毒 1.痧胀腹痛,吐泻、神昏

2.恶疮瘰疬、咽喉肿痛及各种牙痛 0.015~

0.03g 1.入丸散剂;孕妇忌用;忌入眼

2.心宝(蟾酥、人参皂甙、鹿茸等组成),治慢性心功能不全有较好疗效;用华蟾素肌注,治肝癌等有效,对不能手术和放化疗的晚期肝癌尤宜 安息香(辛苦平,归心脾经) 3.最宜痰湿秽浊蒙蔽心窍之闭证神昏 开窍醒神

祛痰辟秽

行气活血

止痛 1.闭证神昏

2.心腹疼痛

3.产后血晕,口噤垂死

4.促进疮面愈合(外) 0.3~1.5 1入丸散,不入煎剂

2.阴虚火旺者慎用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 大补元气,为救脱扶危之良剂,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

又为治脾肺气虚诸证之主药 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

2.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证

3.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4.热病气津两伤之身热口渴及消渴证

5.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 5~10 1.急重证用加至15~30g,宜文火另煎兑服

2.反藜芦,畏五灵脂。不宜与莱菔子同用,不宜同吃白萝卜或喝茶

3.人参注射液静滴,治病毒性心肌炎有效。 西洋参(苦微甘寒,归心肺胃经) 似人参而偏寒,为治气阴不足而火盛之佳品 补气养阴

清火生津 1.阴虚火旺,肺失清肃的咳喘痰血证

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口渴 3~6,宜另煎兑服 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用,忌铁器

党参(苦平,归脾肺经) 为治脾肺气虚证之常品,除大补元气外,余均可作人参的代用品 补中益气

生津

养血 1.中气不足的食少便溏,四肢倦怠等证

2.肺气亏虚的气喘咳短,言语无力,声音低弱等证

3.热伤气津,气短口渴之证

4.气血两亏的面色痿黄,头晕心悸等 10~30 1.气滞,肝火盛者忌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

2.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

3.本品30~60g,煎服,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太子参(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补中清品,气阴不足轻症多用;尤宜于小儿 补气生津 1.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

2.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 10~30 邪实正不虚者慎用。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 具较强的生发升举外达之性。

补气升阳(“补气之长”,兼善升举阳气);

为“疮痈圣药”;

气虚浮肿尿少之要药。 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1.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2.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等。

3.气虚水湿失运的水肿及小便不利。

4.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5.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倦脉虚。

6.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

7.气虚血滞不行的关节痹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8.气虚阴亏的消渴证。 10~15 1.大剂量:30~60g。

2.益气、补中、升阳、止血宜蜜炙用,余宜生用。

3.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等均忌用。

4.30~90g,煎服,治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黄芪注射液肌注或静滴,治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等;有较好疗效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为健脾要药,适用于脾胃虚弱诸证

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 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固表止汗

安胎 1.脾胃气虚、运化不力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

2.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

3.脾虚气弱,肌表不固的自汗。

4.脾虚气弱,胎动不安之证 10~15 1.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2.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燥渴者慎用;气滞胀闷者忌用。

3.大剂量(30~60g),治肝硬化腹水。本品配泽泻、薏仁煎服,治美尼尔氏综合症等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 为平补肺脾肾气阴之良药 益气养阴

补脾肺肾

固精止带 1.脾胃虚弱证。

2.肺肾虚弱证。

3.阴虚内热,口渴多饮,小便频数的消渴证。 10~30,大剂量:60~250g。

1.研末吞服:6~10/次。

2.湿盛中满而积滞者忌用。

3.配车前子煎服治小儿消化不良。配孩儿参研末服用,治小儿遗尿。均有效 剌五加(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 有人参样作用 健脾益气

补肾强腰

养心安神

化痰平喘 1.脾肺气虚证。

2.肾虚腰膝酸软证。

3.心脾两虚证。 5~12 1.一般用其制剂,片剂、冲剂、酊剂、口服液等。

2.热证及实证忌用。 绞股蓝(苦甘寒,归脾肺经) 健脾益气兼理气、活血、除湿、生津,对气虚兼气滞、瘀血、湿阻、津伤等证尤宜 健脾益气

化痰止咳

清热解毒 1.脾虚的多种兼夹证候。

2.痰浊阻肺证。

3.热毒证。 15~30 1.研末吞服:3~6;亦可泡茶服

2.少数患者服用后出现中毒现象,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头晕、眼花、耳鸣。2.现代以绞股蓝冲剂,治白血病减少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绞股蓝口服液,治血小板减少症。以绞股蓝皂甙片,治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高脂血症等。均有较好疗效 红景天(甘涩寒,归脾肺经) 尤治脾虚体倦乏力及脾虚带下 健脾益气

清肺止咳

活血化瘀 1.脾气虚证。

2.肺热证。

3.血瘀证。 3~9 外适量,治跌打损伤及烧烫伤。亦可制成胶囊、粉剂、糖浆等 白扁豆(甘微温,归脾胃经) “补而不腻,化湿不燥”,为脾虚夹湿常品。有擅消暑,是暑湿伤中时令佳品 健脾化湿

和中消暑

解毒 1.脾虚湿盛,运化失常之食少便溏或泄泻,及脾虚而湿浊下注之白带过多诸证。

2.暑湿吐泻。

3.食物中毒。 10~30 1.本品内含毒性蛋白,生用有毒,加热后毒性大大减少,故生用研末服宜慎。

2.健脾止泻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国老”,调和诸药要剂 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1.心气不足的心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

2.痰多咳嗽。

3.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

4.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调和药性。

5.热毒疮痈,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 3~10 1.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2.湿盛胀满,浮肿者忌用。

3.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4.久服生甘草或引起浮肿。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养血,药食两用之常品;和营要品(生姜助卫气发汗,大枣补益气血,防止汗多伤营,共奏调和营卫之效) 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缓和药性 1.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证。

2.血虚萎黄及妇女脏燥,神志不安等。

3.于峻烈方剂中调和药性,固护胃气。 10~30 1.湿盛脘腹胀满、食积、虫积、龋齿作痛以及痰热咳嗽均忌用。

2.宜撕烂或去核入煎。

3.本品煎服,治过敏性紫癜。配白屈菜制成胶囊内服,治萎缩性胃炎等。均有效。 饴糖(甘温,归脾胃肺经) 为甘润缓急之良药 补中益气

缓急止痛

润肺止咳 1.中虚里急,脘腹疼痛。

2.肺虚干咳少痰。 30~60 1.入汤剂须烊化冲服。

2.湿阻中满,湿热内蕴及痰湿甚者忌用。

蜂蜜(甘平,归肺脾大肠经) 善补中、缓急、润燥。

生用性凉,清热润肺;熟用性温,补中益气,缓急止痛。甘以解毒,调和药性,“与甘草同功”。 补中缓急

润燥

解毒 1.中虚脘腹疼痛。

2.肺虚燥咳及肠燥便秘。

3.解乌头类毒药之毒。 15~30 1.忌用热开水冲服(引起咽喉不适)

2.凡湿阻中满,湿热痰滞,便溏或泄泻者慎用。





补阳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鹿茸(甘咸温,归肾肝经) 峻补元阳,为治元阳不足,精血亏虚之要药 壮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固带脉

托疮毒 1.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尿频不禁,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肢冷神疲等证。

2.肝肾不足的筋骨痿软,小儿发育不良,囱门过期不合,齿迟,行迟等。

3.冲任虚寒,带脉不固的崩漏不止,带下过多等。

4.疮疡久溃不敛,脓出清稀,或阴疽内陷不起等。 研细末,1日三次分服,1~3g。

1.服用本品宜小量开始,以免阳动升风,头晕目赤,或助火动血,而致鼻衄等。

2.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亢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忌用。

3.鹿茸注射液肌注治乳腺增生、房室传导阻滞等,有效

鹿角(咸温,归肝肾经) 补肾助阳

活血散瘀

消肿 疮痈肿毒、乳痈、瘀血作痛及腰脊筋骨疼痛等证 5~10 阴虚火旺者忌用。 鹿角胶(甘咸温,归肝肾经) 温补肝肾

益精血

止血 1.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虚劳羸瘦。

2.吐血衄血,崩漏,尿血等属虚寒者。

3.阴疽。 5~10 入汤剂烊化兑服或入丸散膏剂 鹿角霜(咸涩温,归肝肾经) 温肾助阳

收敛止血 1.肾阳不足、脾胃虚寒的崩漏带下,食少吐泻,小便频数等证。

2.外用对创伤出血,疮疡久不愈合,能止血敛疮。 10~15 巴戟天(甘辛微温,归肾肝经) 为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之常品 补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祛风湿 1.肾阳虚弱的阳痿,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等证。

2.肾阳不足的筋骨痿软,腰膝疼痛或风湿久痹,步履艰难(而一般之风湿痹痛用少)。 10~15 阴虚火旺及有湿热者忌用。 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 补肾壮阳、益精起痿、暖宫助孕之良品 温肾壮阳

强筋骨

祛风湿 1.肾阳虚的阳痿,不孕及尿频等证。

2.肝肾不足的筋骨痹痛,风湿拘挛麻木等证。 5~10 阴虚火旺者忌用。 仙茅(辛热,有毒,归肾肝脾经) 力猛性烈功速,为温肾兴阳专药。

不宜做补药久服 温肾壮阳

强筋骨

祛寒湿

温脾止泻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精冷,遗尿尿频等。

2.肾虚腰膝酸软、筋骨冷痛,或寒湿久痹。

3.脾肾阳虚的脘腹冷痛,泄泻等。 3~10 1.阴虚火旺者忌用。

2.煎剂每日不超过12g。服用过量可引起全身出冷汗、四肢厥逆、麻木、烦躁、继而昏迷等中毒症状。 补骨脂(辛苦温,归肾脾经) 为治脾肾阳虚、下元不固之要药 补肾助阳

固精缩尿

暖脾止泻

纳气平喘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尿频等证。

2.脾肾阳虚泄泻。

3.肾不纳气的虚喘。

4.白癜风(研末用酒浸制20~30%的酊剂外涂)。 煎服:6~15

丸散:1.5~3 1.内服宜炒用,外用宜生用;阴虚火旺及大便秘结者忌用。

2.补骨脂粉3g冲服,日三次,4周为一疗程,治白细胞减少症。

益智(辛温,归肾脾经) 缩尿摄唾之要药 温肾助阳

固精缩尿

温脾止泻

开胃摄唾 1.肾气虚寒之遗精,遗尿尿频等。

2.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涎唾等。 3~10 阴虚火旺或因热而遗精、尿频、崩漏者均忌用。 海狗肾(咸热,归肾经) 肾阳虚惫之阳痿精冷,精少不育佳品。 暖肾壮阳

益精补髓 肾阳虚惫的阳痿精冷,腰膝酸软,精少不育等证。 1~3g/次 日服2~3次,研末冲服;阴虚火旺及骨蒸劳咳忌用。 雄蚕蛾(咸温,归肝肾经) 善治不育不孕,有较好的壮阳起痿和壮阳助孕之功 补肾助阳

固精止遗

止血生肌 1.肾阳不足,肾气不固的阳痿、遗精及不育不孕等证。

2.金疮、痈疮。 6~15 入丸散剂。作壮阳起痿用可至30g。 海马(甘咸温,归肾肝经) 治肾虚阳痿之佳品 补肾壮阳

活血散结

消肿止痛 1.肾阳虚衰的阳痿精少,遗尿,尿频等。

2.癥瘕积聚及跌扑损伤。

3.肾虚作喘。

4.外用治阴疽疮肿,外伤出血等证。 1~1.5 研末服;孕妇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肉苁蓉(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润养之力较强 补肾阳

益精血

润肠通便 1.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

2.肠燥便秘。 10~15 1.单用大剂量煎服可至50g。

2.阴虚火旺,大便溏泄及胃肠实热便结者忌用。 锁阳(甘温,归肝肾大肠经) 温而燥,润养之力逊 补肾阳

益精血

润肠通便 1.肾阳虚的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等。

2.精血亏虚的肠燥便秘。 10~15 阴虚火旺,脾虚泄泻及胃肠实热便结者忌用。 冬虫夏草(甘平,归肺肾经) 既补肺肾之阳气,又益肺肾之阴,是平补肺肾的食疗佳品 益肾壮阳

补肺平喘

止血化痰 1.肾虚腰痛,阳痿遗精。

2.肺虚及肺肾两虚的久咳虚喘,劳嗽痰血。

3.病后体虚不复,自汗畏寒等。 5~15 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独服用。本品为平补之药,久服方效。 紫河车(甘咸温,归心肺肾经) 气血阴阳并补,是久用的扶正要药 温肾补精

益气养血 1.肾气不足,精血亏虚的不孕遗精、腰酸头晕耳鸣等。

2.肺肾两虚的喘嗽等证。

3.气血不足,痿黄消瘦,产后乳少等。 1.5~3,研末或入胶囊吞服,2~3次 ;也可鲜品煨食,每次半个或一个,一周2~3次。药力和缓,温而不燥,久服方效 蛤蚧(咸平,归肺肾经) 为治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良药,对肾不纳气之虚喘尤效 助肾阳

益精血

补肺气

定喘嗽 1.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

2.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的虚喘久咳。 煎服:3~10g。研末服1~2g/次,日3次。 1.一般为成对用。

菟丝子(甘温,归肝肾脾经) 能补能固,既补肾阳,又益阴经,不燥不滞,为平补肝、肾、脾三经之良药 补肾固精

养肝明日

止泻

安胎 1.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带下等。

2.肝肾不足,目失所养所致的目昏目暗,视力减退之证。

3.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

4.肾虚消渴(单用煎汁,任意饮之,以止为度)等。 10~15 1.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及小便短赤者忌用。

沙苑子(甘温,归肝肾经) 甘温不燥,补肾固精,养肝明目之功同菟丝子,补药之中尤长于固涩 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1.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小便遗沥,白带过多及腰痛。

2.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目昏等。 10~15 1.阴虚火旺及小便不利者慎用。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 为治肝肾不足,若腰膝酸痛、筋骨痿软的要药,若胎动不安的良药。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下肢痿软及阳痿、尿频等。

2.肝肾亏虚,下元虚冷的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或习惯性流产等。 10~15 1.炒用疗效更佳。

2.阴虚火旺者慎用。

续断(苦甘辛微温,归肝肾经) 补伤生血,补而不滞,行而不泄。善补肝肾而强筋骨、行血脉、续骨折;为治筋断骨折要品 补肝肾

强筋骨

止血安胎

疗伤续折 1.肝肾不足,腰痛脚弱,风湿痹痛及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症。

2.肝肾虚弱,冲任失调的胎动欲坠或崩漏经多。 10~15 1.治崩漏下血宜炒用。

2.风湿热痹者忌用。

韭菜子(辛甘温,归肾肝经) 治肾虚阳痿、遗精、遗尿、带下常用 温补肝肾

壮阳固精 1.肾阳虚弱的阳痿遗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等。

2.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冷痛。 5~10 阴虚火旺者忌用。 阳起石(咸温,归肾经) 温肾壮阳,除下元极冷较好 温肾壮阳 肾阳虚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等。 3~6 1.入丸散剂;不宜久服;阳虚火旺者忌用。

2.主含硅酸镁、硅酸钙 核桃仁(甘温,归肾肺大肠经) 甘温质润,治肺肾两虚之虚寒咳喘所常用 补肾益精

纳气定喘

润肠通便 1.肺肾两虚的咳喘证。

2.肾阳不足的腰膝酸软痛,遗精尿频

3.肠燥便秘 10~30 1.定喘宜连皮用;润肠通便宜去皮;排石宜食油炸酥,捣如膏状。

2.阴虚火旺,痰热咳嗽及便溏者忌用。 葫芦巴(苦温,归肝肾经) 善治肾阳不足,寒湿凝滞诸痛证 温肾助阳

祛寒止痛 1.肾阳虚衰之阳痿、滑泄等证。

2.肾阳不足,寒湿凝滞下焦的疝痛,经寒腹痛及寒湿脚气等证。 5~10 阴虚火旺及湿热者忌用。



补血药



补阴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当归(甘辛温,归心脾经) 血中气药(血中圣药)

补血,活血,止痛效佳,为补血要药、妇科要药、外伤科良药 补血

活血

调经

止痛

润肠 1.血虚证。

2.血虚或血虚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

3.血虚,血滞或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

4.痈疽疮疡。

5.血虚肠燥便秘。 5~15 1.一般生用,加强活血则酒炒用;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2.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忌用。3.月经过多或崩漏,用之可加重出血。倘属阳气不足之虚寒体质当别论,但仍以配伍参、术、芪等为佳(罗元恺)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 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滋补肝肾阴血之要药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1.血虚痿黄,眩晕,惊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

2.肾阴不足的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

3.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10~30;大剂量可用30~60g 1脾胃虚弱,中满痰盛及食少便溏者慎用。

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 善养血柔肝,益阴抑阳,是治阴血亏虚、肝阳偏亢、肝失柔和而治诸证的要品。 养血调经

平肝止痛

敛阴止汗 1.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

2.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

3.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 常用量:10~15;大剂量可用15~30g

1.平肝敛阴多生用;补血调经多炒用或酒炒用。

2.阳衰虚寒之证不宜单用。

3.反藜芦。

4.白敛阴益营,赤散邪行血;白于土中泻木,赤于血中活滞5.现代以生白芍配生甘草,煎服,治便秘、面肌抽搐;以杭白芍、炙甘草,煎服,治肌肉性痉挛;芍药注射液肌注治各种痛证;白芍总苷片内服,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有较好疗效 制首乌(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补肝肾、益精血、敛精气。为治须发早白、早衰之要药 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 血虚而头晕目眩,惊悸失眠,痿黄乏力及肝肾精血亏虚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崩带,须发早白等证。 10~30 1.大便溏泄及湿痰盛者不宜服

2.配夜交藤红枣,治精神分裂症;赤首乌软膏外敷治带状疱疹。均有一定疗效 生首乌(甘苦平,归心肝大肠经) 补益力弱,且无收敛之性 截疟

解毒

润肠通便 体虚久疟,肠燥便秘及痈疽瘰疬等证。 10~30 大便溏泄及湿痰盛者不宜服

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 为补血、止血、滋阴要药,且具清肺润燥之功 补血

止血

滋阴润燥 1.血虚痿黄,眩晕,惊悸等。

2.多种出血证。

3.阴虚证及燥证。 5~15 1.止血常用阿胶珠或蒲黄炒;润肺用蛤粉炒阿胶。

2.胃弱便溏者忌服。

3.烊化兑服

龙眼肉(甘温,归心脾经) 平和滋补良药,

药食两用佳品 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 心脾虚损,气血不足的惊悸失眠健忘等。 10~15 1.大剂量可用30~60g

2.内有郁火,痰饮气滞,湿阻中满者忌用。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北沙参(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既养肺胃之阴,又能清肺胃之热。 养阴清肺

益胃生津 1.肺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喘嗽久咳,咽干音哑等。

2.胃阴虚或热伤胃阴,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舌质红绛或胃脘隐痛,嘈杂、干呕等。 10~15;鲜品15~30g 1.感受风寒而致咳嗽及肺胃虚寒者忌用。

2.反藜芦。 南沙参(甘微寒,归肺胃经) 同北沙参,而养阴力较弱,但长于祛痰,兼能益气 养阴清肺

祛痰

益气 1.肺阴虚的燥热咳嗽,见干咳少痰,或痰粘不易咯出者。

2.热病后气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而见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食少不饥者。 10~15 1.风寒咳嗽,寒饮喘咳及脾胃虚寒者均慎用。

2.反藜芦。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既能养肺胃之阴,又能清心而除烦热。对此三经,无论阴虚有热或温病热邪伤及其阴所致之证,皆为常用要药。尤以养胃阴、生津液之功长 养阴润燥

益胃生津

清心除烦 1.肺阴不足,而有燥热的干咳痰粘、劳咳咳血等。

2.胃阴虚或热伤胃阴,口渴咽干,大便燥结等。

3.心阴虚及温病热邪扰及心营,心烦不眠,舌绛而干等。 10~15 1外感风寒或痰饮湿浊的咳嗽,以及脾胃虚寒泄泻者均忌用。

天冬(甘苦寒,归肺肾经) 清热降火之力较强,为治肺、肾阴虚有热之良品 养阴润燥

清火

生津 1.阴虚肺热的燥咳或劳嗽咯血。

2.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 10~15 1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外感风寒咳嗽者忌用。

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 长于润肺止咳,又善清心安神 养阴润肺

止咳

清心安神 1.肺阴虚的燥热咳嗽及劳嗽久咳,痰中带血等。

2.热病有余热未清之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 10~30 1.清心宜生用;润肺宜蜜炙用。

2.风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忌用。

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 善养胃阴、生津液、退虚热,治胃阴不足之佳品,兼血热证尤宜 养阴清热

益胃生津 1.热病伤津之低热烦渴、阴虚虚热不退等证。

2.胃阴不足等证。 10~15 1温热病不宜早用;湿热尚未化燥者忌服。

玉竹(甘微寒,归肺胃经) 养肺胃之阴而不滋腻,清热而不甚寒凉。养阴不恋邪。可用治阴虚外感 养阴润燥

生津止渴 1.阴虚肺燥之干咳少痰。

2.热病烦渴之消渴等。

3.阴虚外感(养阴而不恋邪)。

常用量:10~15

1.脾虚有湿痰者忌服。

2.又名葳蕤、女萎。“性纯,功甚缓。且萎蕤补阴,必须人参补阳,则阴阳既济,功用实奇。故中风之证,萎蕤与人参并服,必无萎废之忧;惊狂之病,萎蕤与人身同饮,断无死亡之痛”(《本草新编》)

3.以玉竹25g煎服,日一剂,治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和肺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有较好疗效 黄精(甘平,归脾肺肾经) 滋肾阴、益肾精,养肺阴、润肺燥,补脾阴、益脾气。为平补脾肺肾三经久服滋补佳品。 滋肾润肺

补脾益气 1.肺燥干咳少痰、阴虚劳嗽久咳等。

2.脾胃虚弱证。

3.肾虚精亏的头晕,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及消渴等。 常用量:10~30g

1.脾虚有湿、咳嗽痰多及中寒便溏者均忌服。

2.对肺结核(黄精2500g,蒸晒干燥,切碎,加水5倍,文火熬煮24h,滤去渣,在浓缩熬成浸膏约500g(每毫升约含黄精5g)每次服10ml,日4次,对浸润型和卡他性肺结核有效)、子宫内膜结核(黄精作主药配草药铁包金、穿破石、百部、甘草等治子宫内膜结核之月经量少或经闭)、皮癣(黄精2500g,切碎,以95%酒精浸1~2日,蒸馏去大部分酒精,使浓缩,加3倍水,沉淀,取其滤液,蒸去其余酒精,浓缩至稀糊状。能外治皮癣,涂擦患处,日二次,愈为止。对足癣、股癣、手癣等有效)等内治或外治均有效

3.配玄参、甘草煎服治高血压;配芪、茅根,治流行性出血热;黄精注射液肌注,治药物中毒性耳聋。均有良效 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 为滋补肝肾、益阴养血补精、明目之良药 补肝肾

明目

润肺 1.肝肾不足的腰酸遗精及头晕目眩,视力减退,内障目昏,消渴等。

2.阴虚劳嗽。 10~15 桑椹(甘寒,归肝肾经) 阴血双补,兼能生津润肠;须发早白、津伤者尤宜 滋阴补血

生津

润肠 1.阴血亏虚的头晕耳鸣,目暗昏花,失眠,须发早白,遗精等。

2.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及肠燥便秘等。 煎服:10~15

桑椹膏:15~30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小儿多食会引起出血性肠炎,宜慎。

银耳(甘平,归肺胃经) 治肺胃阴虚之良药,食疗保健佳品 滋阴润燥

养胃生津 1.阴虚肺燥或虚劳久咳,干咳痰少,痰中带血等。

2.热病伤津或素体虚弱,胃阴不足,口渴咽干等。 3~10 1外感风寒咳嗽,湿阻痰滞而中满者均不宜用。变质银耳切忌食用,以免发生中毒。

墨旱莲(甘酸寒,归肝肾经) 既善滋阴益肾养肝,又善凉血止血 补肝肾阴

凉血止血 1.肝肾阴虚的头晕目眩,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遗精耳鸣等。

2.阴虚血热的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10~15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女贞子(甘苦凉,归肝肾经) 功同墨旱莲而偏补肝阴,名目多用 补肝肾阴

乌须明目 肝肾阴虚的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须发早白,腰酸耳鸣及阴虚发热等。 10~15 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黑芝麻(甘平,归肝肾大肠经) 补肝肾

益精血

润肠燥 1.肝肾精血不足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等。

2.血虚津亏的肠燥便秘。 10~30 大便溏泄者忌服。 龟甲(甘咸寒,归肝肾心经) 滋阴退热潜阳要药;滋阴益肾、养血补心之佳品;阴虚血热月经过多或崩漏之良药 滋阴潜阳

益肾健骨

固经止血

养血补心 1.阴虚内热,阴虚阳亢及热病阴虚动风等证。

2.肾虚骨痿,小儿囟门不合等证。

3.阴虚血热,冲任不固的崩漏,月经过多等。

4.心虚惊悸,失眠,健忘等。 15~30 1.宜打碎先煎。

2.龟胶补血养心力更强

3.脾胃虚寒者忌服;孕妇慎用。

鳖甲(咸寒,归肝肾经) 为治阴虚发热、阴虚阳亢、阴虚动风之要药 滋阴潜阳

软坚散结 1.阴虚发热,阴虚阳亢,阴虚风动等证。

2.癥瘕积聚,疟母等。 15~30 1.宜打碎先煎;滋阴潜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宜醋炙用。

2.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均忌服。



收敛药

止汗药



敛肺涩肠药



固精缩尿止带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麻黄根(甘平,归肺经) 止汗专药,止汗力强 收敛止汗 自汗盗汗 3~10 1.内服外用均可。外用研末

2.有表邪者忌用。 浮小麦(甘凉,归心经) 养心敛汗,固表实卫之佳品 止汗

益气

除热 1.自汗盗汗。

2.骨蒸劳热。 15~30 研末服:3~5g/次。 糯稻根须(甘平,归心肝肺经) 清退虚热而不苦泻。固表实卫止汗,具补益之功 止汗退热

益胃生津 1.自汗盗汗。

2.虚热不退,骨蒸潮热。 15~30 大剂量60~120,鲜品为佳。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肾心经) 上敛肺气而止咳,下滋肾阴而涩精,外收敛止汗,内涩肠止泻,益气生津。

收敛固涩要药 敛肺滋肾

生津敛汗

涩精止泻

宁心安神 1.久咳虚喘。

2.津伤口渴,消渴。

3.自汗盗汗。

4.遗精滑精。

5.久泻不止。

6.惊悸失眠多梦。 2~6 1.研末:1~3;

2.凡表证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起均不宜服用。

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治蛔厥证之要药 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

生津止渴

安蛔止痛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

3.虚热消渴。

4.蛔厥腹痛,呕吐。 3~10 1.大剂量:30g;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2.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3.乌梅40~50g,日一剂,煎服,治病毒性肝炎。乌卤水(乌梅、泸水)治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有一定疗效。 五倍子(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收敛固涩力强,且性寒,涩中有清,故滑脱诸证兼有热者为宜 敛肺降火

涩肠止泻

固精止遗

敛汗止血 1.肺虚久咳,肺热咳嗽。

2.久泻,久痢。

3.遗精滑精。

4.自汗盗汗。

5.崩漏下血,便血,尿血等出血证。 3~9 外用尚有解毒、消肿收湿、敛疮等功效 罂粟壳(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 上敛肺,中涩肠,止痛良 涩肠止泻

敛肺止咳

止痛 1.久泻久痢。

2.肺虚久咳。

3.心腹及筋骨疼痛。 3~6 1.止咳炙用;止痛止泻醋炒用;

2.本品易成瘾,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咳嗽及泻痢初起不宜用。

3.配银花、山药,煎服,治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以罂粟碱静滴,治突发性耳聋有效。 诃子(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久泻久痢、肺虚久咳或久咳失音常用要品 涩肠止泻

敛肺止咳

利咽开音 1.久泻久痢,脱肛。

2.肺虚久咳或久咳失音。 3~10 1.敛肺清火开音宜生用;涩肠止泻宜煨用。

2.本品水煎,以纱布蘸药液湿敷,治急性湿疹,有显著疗效 石榴皮(酸涩温,归大肠经) 涩肠止泻

杀虫 1.久泻久痢,脱肛。

2.虫积腹痛。

3.遗精滑精,崩漏带下。 3~10 入汤剂生用;入丸散剂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肉豆蔻(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涩而不滞气、行而不破气,能暖脾胃,降浊气,固大肠,止泻痢

理脾开胃、消宿食、止泻痢(久泻久痢、五更泄泻)之要药 涩肠止泻

温中行气 1.久泻久痢。

2.胃寒胀痛,食少呕吐。 3~10 1.内服须煨去油

2.湿热泻痢者不宜用。

赤石脂(甘酸涩温,归大肠胃经) 治久泻久痢夹血的常用药 涩肠止泻

收敛止血

敛疮生肌 1.久泻久痢。

2.崩漏带下,便血。

3.疮疡不敛,湿疹,湿疮。 10~20 可替代灶心土 禹余粮(甘涩平,归胃大肠经) 本品固下、止血、止带作用较赤石脂强 涩肠止泻

收敛止血

止带 1.久泻,久痢。

2.崩漏带下。 10~20 1孕妇慎用。

2.常与禹余粮相须为用

涌吐药



杀虫止痒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山茱萸(酸微温,归肝肾经) 补敛并俱。

为补益肝肾、平补阴阳之要药;

秘藏精气、固摄下元要药 补益肝肾

收敛固涩 1.肝肾亏虚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等证。

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

3.崩漏下血,月经过多。

4.大汗不止,体虚欲脱证。 5~10 1.急救固脱20~30g

2.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小便淋涩者不宜用。

3.干品,末,陈醋调成糊丸,敷于双足涌泉,纱布包扎,次晨揭开洗净,10日1疗程,治

复发性口腔溃疡有效 覆盆子(甘酸微温,归肝肾经) 能补能涩,长于固肾涩精 固精缩尿

益肾养肝 1.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2.肝肾不足,目暗不明。 3~10 肾虚有火,小便短涩者不宜用。 桑螵蛸(甘咸平,归肝肾经) 为治肾阳不足、固摄无权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证的常用药 固精缩尿

补肾助阳 1.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2.肾虚阳痿。 3~10 1阴虚火旺或膀胱湿热所致的遗精尿频等忌用。

金樱子(酸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专固涩,偏治标 固精缩尿

涩肠止泻 1.遗精滑泄,遗尿尿频,白带过多。

2.久泄久痢。 6~15 以本品制成浓缩液内服,治疗子宫脱垂,有一定疗效 莲子(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能补能涩,平补脾心肾,长于补脾固肠,有脾果之称;药食两用佳品 补脾止泻

固涩止带

益肾固精

养心安神 1.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2.肾虚遗精,滑精。

3.带下证。

4.虚烦,失眠,惊悸。 6~15 1.去心打碎用

2.《本经》: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3.《本草备要》:大便燥者勿服 芡实(甘涩平,归脾肾经) 补益固涩兼并,

药食两用佳品 补脾止泻

益肾固精

除湿止带 1.脾虚久泻。

2.肾虚遗精滑精,遗尿,白浊。

3.带下证。 10~15 海螵蛸(咸涩微温,归肝肾经) 为妇女崩漏带下之良药;

治胃痛吐酸之佳品 固精止带

收敛止血

制酸止痛

收湿敛疮 1.遗精带下。

2.崩漏下血,肺胃出血,创伤出血。

3.胃痛吐酸。

4.湿疮湿疹,溃疡不敛。 6~12 1阴虚多热者不宜服。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常山(苦辛寒,有毒,归肺心肝经) 涌吐痰涎

截疟 1.胸中痰饮

2.疟疾 5~10 体虚忌用 瓜蒂(苦寒,有毒,归胃经) 涌吐痰湿

祛湿退黄 1.痰热壅滞,宿食停滞

2.湿热黄疸,湿家头痛 煎:2.5~5

丸:0.3~1.0 1.体虚、失血及上部无实邪者忌用。

2.麝香解其毒 胆矾(酸涩辛寒,有毒,归肝胆经) 涌吐之功甚捷 涌吐痰涎

解毒收湿

祛腐蚀疮 1.风痰壅盛,喉痹,癫痫,误食毒物

2.风眼赤烂,口疮,牙疳

3.肿毒不溃,胬肉疼痛 0.3~0.6 1体虚忌用

藜芦(辛苦寒,小毒,归肺胃肝经) 涌吐风痰

杀虫疗疮 1.中风,癫痫,喉痹

2.疥癣秃疮 入丸散:0.3~0.9 毒性强烈,内服宜慎,体弱素有失血者及孕妇忌用。若服后吐下不止,饮葱汤解

拔毒生肌药

药名 性味归经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雄黄(辛温,有毒,归心肝胃经) 以毒攻毒,解毒作用颇强 解毒

杀虫 1.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虫蛇咬伤

2.虫积腹痛

3.哮喘疟疾惊痫 入丸散:0.15~0.3 1.孕妇忌用,切忌火煅。

2.本品能通过皮肤吸收,不能大面积涂擦及长期使用 硫黄(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治疥疮要药 外用:

解毒

杀虫止痒

内服:

补火壮阳

通便 1.疥癣,湿疹皮肤瘙痒(外用)

2.肾虚寒喘,阳痿,虚冷便秘 入丸散:1~3 1.阴虚阳亢者及孕妇忌用

2.畏朴硝

白矾(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 外用收湿止痒良药;内服消风痰要品 外用:

解毒杀虫

收涩止痒

内服:

止血止泻

清热消痰 1.湿疹湿疮疥癣

2.吐衄下血,久泻久痢

3.风痰所致昏厥,癫痫,癫狂 入丸散剂:1~3 1.体虚胃弱及无湿热痰火者忌服

2.主含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蛇床子(辛苦温,归肾经) 外用止痒,内服壮阳常用之品 杀虫止痒

祛风燥湿

温肾壮阳 1.阴部湿痒,湿疹,疥癣

2.寒湿带下,湿痹腰痛

3.阳痿,宫冷不孕。 15~30 阴虚火旺或下焦有湿热者不宜内服 土荆皮(辛温有毒,归肺脾经) 作用较强 杀虫止痒 体癣,手足癣,头癣等多种癣证 外用适量 不作内服 木槿皮(甘苦凉,归大肠肝脾经) 治疥癣之良药 清热利湿

杀虫止痒 1.疥癣

2.赤白带下,阴痒

3.湿热泻痢 3~10 1.无湿热者不宜用

蜂房(甘平,有毒,归肝胃经) 痈疽,瘰疬,癣疮不论新久,均可应用 攻毒杀虫

祛风止痒

祛风止痛 1.痈疽,瘰疬,癣疮

2.风湿痹痛,瘾疹瘙痒,牙痛 煎:6~12

末:1.5~3 现代用于多种癌肿,常于全蝎、蜈蚣、山慈菇等攻毒散结药同用,有一定疗效。 大蒜(辛温,归脾胃肺经) 外用内服解毒杀虫良品 解毒杀虫

消肿

止痢 1.痈疮肿毒,疥癣

2.肺痨,百日咳,泻痢

3.钩虫、蛲虫病 5~10 外敷不可过久,灌肠(5%~10%大蒜浸液)孕妇不宜,阴虚火旺者、有目、舌、喉、口齿诸疾者不宜 樟脑(辛热,有毒,归心脾经) 外用治诸疥干痒及瘀滞肿痛常用之品 外用:

除湿杀虫

温散止痛

内服:

开窍辟秽 1.疥癣,湿疮

2.牙痛,跌打损伤

3.痧胀腹痛,吐泻,神昏 外用适量,内服0.1~0.2 1.本品有毒,内服宜慎,并控制剂量,孕妇忌服

2.为一种双环萜酮(C10H16O) 炉甘石(甘平,归肝肾经) 眼科外用要药 解毒

明目退翳

收湿

生肌敛疮 1.目赤翳障,烂眩风眼

2.溃疡不敛,皮肤湿疮 外用适量 1.不作内服。点眼水飞。

2.主含碳酸锌(ZnCO3);

煅炉甘石主含氧化锌

硼砂(甘咸凉,归肺胃经) 五官科外用佳品 外用:

清热解毒

内服:

清肺化痰 1.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

2.痰热咳嗽 入丸散:1.5~3 1.内服现少用

2.主含四硼酸钠(Na2B4O7·10H2O)





























四气功能歌

药物四气即四性,寒热温凉各分明;

寒凉清热主泻火,助阴抑阳为其功;

温热助阳抑阴邪,温中散寒气血通。



五味功能歌

欲行欲散取其辛,甘缓补养理最真;

味苦燥湿主降泻,酸味固阳又敛阴;

软坚润下用咸味,渗湿利水淡味临。



升降浮沉歌

辛甘为阳升浮主,酸苦咸味沉降阴;

升主升清浮趋表,沉者主里降下行。



六陈歌

枳壳橘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吴茱萸;

六般诸药宜陈久,投服方知功效奇。



十八反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注:

乌头反:半夏、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藜芦反:各种参类(除党参)、细辛、白芍、赤芍



十九畏药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黄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



妊娠禁忌药歌

芫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引经报使药歌

太阳小肠足膀胱,藁本羌活桂麻黄;

阳明大肠足属胃,葛芷升麻石膏当;

少阳三焦足为胆,柴胡青蒿茵陈强;

太阴手肺足属脾,杏苏梗桑术干姜;

少阳手心足为肾,黄莲细辛桂附尝;

厥阴心包足经肝,莲心乌梅柴芍防。



心经用药歌

助阳桂附与细辛,泻火黄连栀子心,

龙眼熟地补心血,生地胶冬养心阴,

人参五味益心气,朱砂琥珀定心神,

通窍菖蒲苏合香,豁痰牛黄竹沥临,

欲化瘀阻急性子,桃仁川芎与丹参。



肝经用药歌

羚羊钩藤息肝风,镇肝赭石与决明,

龙胆(草)芦荟泻肝火,滋养肝血首乌贞,

柴胡郁金疏肝郁,柔肝止痛归芍灵,

香附青皮理肝气,丹皮姜黄瘀血通。



脾经用药歌

脾气不足参术山,导滞厚朴积术漆,

温脾干姜吴茱萸,清泻大黄与黄连,

湿性苍术薏苡苓,中阳衰微姜附安,

升清升麻与荷叶,醒脾白蔻与佩兰。



肺经用药歌

麻仁紫苏散肺寒,清肺黄芩地骨前,

葶力白前泻肺饮,干姜细辛化寒痰,

杷叶瓜蒌肃肺气,款冬紫苑润肺金,

参芪五味益肺气,沙参二冬肺阴添,

热痰贝母天花粉,敛肺百合银杏安,



肾经用药歌

助阳肉桂与附子,益火之源消阴翳,

黄柏知母泻肾火,壮水之主生精液,

五味蛤蚧纳肾气,壮阳起痿腽肭脐,

阳起石与淫阳藿,菟丝沙苑盐巴戟,

金樱锁阳固精关,枸杞熟地益精力,

强筋健骨壮腰膝,鹿茸龟板补骨脂。























24









献花(0)
+1
(本文系逸鹤诗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