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全国2010年1月自考犯罪学
2012-03-19 | 阅:  转:  |  分享 
  
全国2010年1月自考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学科性质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是一门(B)

A.规范性科学 B.事实性或陈述性科学

C.理论性科学 D.形式性科学

2.在分析犯罪原因时,龙勃罗梭认为气候(A)

A.会影响犯罪 B.不会影响犯罪

C.决定犯罪的产生 D.仅对犯罪的数量有影响

3.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A)

A.犯罪的社会预防 B.犯罪的心理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C)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5.加罗法洛赞成“天生犯罪人论”,提出了(B)

A.犯罪原因三元论 B.自然犯罪的概念

C.同心圆说 D.犯罪饱和法则

6.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B)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B.边沁学说的核心

C.费尔巴哈学说的核心 D.萨瑟兰学说的核心

7.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B)

A.犯罪率 B.犯罪现象

C.犯罪行为 D.犯罪明数

8.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犯罪区域分布取决于(D)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犯罪人的因素 D.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

9.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C)

A.外显性 B.客观性

C.综合性 D.主观性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D)

A.横向比较分析 B.纵向比较分析

C.描述性分析 D.解释性分析

11.在犯罪数量统计方面,犯罪学常用的指标是(A)

A.发案数 B.立案数

C.判决数 D.犯罪明数与犯罪暗数之和

12.在我国的犯罪数量统计中,公安机关的立案数约占全部立案数的(D)

A.45% B.65%

C.75% D.90%

13.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4.新中国社会治安的“黄金时代”是指(B)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

15.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

A.体格性格分型说 B.模仿论

C.中性化说 D.智能低下理论

16.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C)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7.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犯罪现象为中心,与一切犯罪现象都发生联系的因素组类是(D)

A.犯罪情境 B.犯罪的一般原因

C.犯罪的具体原因 D.犯罪根源

18.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C)

A.社会形态 B.宏观社会制度

C.中观社会制度 D.微观社会制度

19.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之间(C)

A.存在着同步增长的规律 B.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C.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D.没有任何关系

20.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个体(B)

A.体质发育的影响 B.人格形成的影响

C.生理异常的影响 D.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21.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D)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22.世界各国衡量犯罪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B)

A.被害数量 B.被害率

C.被害风险率 D.被害死亡率

23.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是(B)

A.被害的可猎性 B.被害的诱发性

C.被害的易感性 D.被害的受容性

24.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A)

A.暴露理论 B.幸福计算理论

C.社会控制论 D.社会防卫论

25.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C)

A.状态性被害人 B.流动型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疏忽型被害人

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A)

A.犯罪预测的内容 B.犯罪预测的时间

C.犯罪预测的条件 D.犯罪预测的空间

27.在犯罪预测的定量分析中,依据连续性原理与数理逻辑进行推断的方法是(D)

A.特尔菲法 B.对比类推法

C.相关推断法 D.比例推断法

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D)

A.惩戒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堵塞性预防

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C)

A.首要环节 B.积极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重要措施

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D)

A.预防重新犯罪 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 D.抑制犯罪动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BE)

A.康德 B.贝卡利亚C.加罗法洛 D.李斯特E.边沁

32.犯罪现象的属性有(ABDE)

A.政治性 B.历史性C.恒长性 D.社会性 E.文化性

33.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BCD)

A.犯罪发生的根源 B.犯罪发生的条件C.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

D.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犯罪产生的原因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

34.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是(AB)

A.互相对立的 B.互相依存的C.互相包容的 D.互相认同的 E.互为主从的

35.影响个体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ABCDE)

A.不良的认识观念 B.畸形的需要C.不良的动机倾向 D.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 E.消极的心理状态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的发展变化。

37.犯罪组织形式——是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38.犯罪原因等级——是指由于构成犯罪原因系统的各种因素在对犯罪结果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力度和范围不同,从而形成的组类层次的差别。。

39.职业型被害人——是指由于其职业特证,容易成为犯罪行为的侵害目标的被害人。

40.因果分析预测法——是从分析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入手,通过统计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揭示预测目标与其他相关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来进行定量预测的方法。

41.疏导性预防——是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劝导和帮助,疏缓和排解他们的郁闷、仇恨、偏激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困难和挫折感,促进他们消除犯罪意念,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社会学在现代犯罪学研究中的地位及其体现。

答:(1)在现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2)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②社会原因被视为犯罪的主要原因;③犯罪的社会预防成为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

43.简述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之间的关系。

答: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犯罪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性;犯罪行为是外在的活动表现。(2)犯罪动机支配犯罪行为,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力;犯罪行为是犯罪动机的外在表现,是犯罪动机实践的承担者。

44.简述差异交往论。

答:(1)差异交往论亦称不同接触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2)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犯罪行为,包括方法、动机、冲动、态度和合理化解释的特定倾向等,是在交往的互动中习得的。(3)这种习得主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在这种群体中,群体成员频繁接触,其中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都会在互动中学到,这种接触是不同接触,故称为差异交往。

45.简述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答:(1)犯罪预防可避免和减少犯罪对社会造成的损害。(2)犯罪预防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根本性措施。(3)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述情境犯罪预防理论。

答:(1)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形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2)情境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其理论基础是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3)情境犯罪预防的关键是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抑制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决断,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4)通过采取情境犯罪预防的各种措施,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①增大犯罪的代价;②增加犯罪的风险;③减少犯罪的收益。

47.试论述人格障碍的特征及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

答:(1)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状态的人格畸形。(2)人格障碍的特征是:①自童年或少年期开始,人格偏离后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②心里紊乱不定,但无智能缺陷;③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④意志失控,自制力差,易盲动;⑤药物治疗、教育和惩罚措施等都难以矫正。(3)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人格障碍的人,易发生暴力行为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其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偶然性,较少预谋,手法不隐蔽,动机目的短浅,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同时也造成对自己的不利和伤害。























献花(0)
+1
(本文系My book21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