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DL/T_5175-2003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2012-03-21 | 阅:  转:  |  分享 
  
ICS27.

P61

备案号:

100

J224-20030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DL/T5175-2003

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

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Technicalrulefordesigningthermodynamic

controlsystemoffossilfuelpowerplants

2003-01-09发布2003-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

DL/T5175一2003

目次

1

1

2

八、



4

7

7

n



1

4

4

4

llJ

On

n,

n,

八,

1

八、



,l

lee

劝.1

11

1且

,1

11

曰es

ll

l

ll

2

2

月叮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总则····························································……

4一般规定······················································……

5模拟量控制·························……“‘.’“’““’““”‘’“‘”

5.1模拟量控制功能·……””””””’‘”‘”‘’.““‘’““””“”””

5.2模拟量控制项目·········……’‘”””””””‘”’‘”’‘”””””’

5.3模拟量远方操作··············……““““’“““““““““’“’

6开关量控制···························……‘”’‘””””’‘””””’

6.1开关量控制功能·············……””””“’‘’“’“’“.““‘.““

6.2顺序控制·····························……“’‘”””’‘”””””

6.3连锁·························································……

6.4远方控制···································……””””’“’‘’“

7设备选择·······································……‘·‘’二””””’

一般规定…

常规设备选择

,1

2

:



︻刃矛

附录A(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DL!T5175一2003

}}1言

本规定是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热工

自动化部分的补充和具体化,在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时应执行《火

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以及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并满足本规定的要求。

本规定修订NDGJ16-1989的相关部分。

本规定实施之日起替代NGGJ16-1989的相关部分。

本规定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定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

口。

本规定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

本规定起草人:魏守鑫、王树昌、施用防。

本规定委托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负责解释。

DL1T5175一2003

1范围

本规定给出了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在模拟量控制、开关

量控制及设备选择等方面应遵循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

本规定适用于机组容量为125MW^}600MW新建或扩建的凝

汽式发电厂机组、高温高压及以上参数供热机组的热电厂的热工

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上述机组的发电厂改建工程的设计可参照使

用。涉外工程应考虑供货方或订货方所在国的情况,也可参照使

用。

DL/T5175一200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

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

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

使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L50(}一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DLlT701一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

DL/T5175一2003

3总则

3.0.1为了在火力发电厂(以下简称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中

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统一和明确建设标准,保证发

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DL500(〕正确实施,

特制订本规定。

3.0.2热工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必须针对机组特点进行设计,应选用技术先进、质量

可靠的设备和元件。新产品、新技术应经过试验获得成功后方可

在设计中采用。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也应是技术先进并有成功应用

经验的产品。

3.0.3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应积极采用经过审定的标准设

计、典型设计、通用设计和参考设计。

3.0.4本规定是DL5000热工自动化部分的补充和具体化,在热

工控制系统设计时应执行DL500()以及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行

业标准,并满足本规定的要求。

DL/T5175一2003

4一般规定

4.0.1热工控制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机组容量、工艺系

统、主辅机可控性及自动化水平确定。

4.0.2热工控制系统应遵循在确保设备及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保证

机组得到较好的可用性、经济性的原则设计。

4.0.3集中控制的机组应有较高的热工自动化水平,应按照在少

量就地操作和巡回检查配合下在单元控制室内实现机组的启动、

运行工况监视和调整、停机和事故处理的自动化水平进行设计。

控制室应以操作员站为监视控制中心,对于单元机组应实现

炉、机、电统一的单元集中控制。

4.0.4控制回路应按照保护、连锁控制优先的原则设计,以保证

机组设备和人身的安全。设计控制回路时,应遵循下列规定:

1控制系统应满足安全可靠、运行操作灵活和便于维护的要

求。

2模拟量控制、顺序控制、保护连锁控制及单独操作在共同

作用同一个对象时,控制指令优先级应为保护连锁控制最高、单

独操作次之、模拟量控制和顺序控制最低的顺序。

3模拟量控制、顺序控制、保护连锁控制操作在共用同一个

开关量信号时,开关量信号首先送入优先级最高的保护回路,即

几个回路共用的开关量信号接入具体回路的优先级或分配次序,

也应是保护连锁控制最高、模拟量控制和顺序控制最低。

4控制回路在共用同一个模拟量信号时,模拟量信号应一首先

送入模拟量控制回路。

4.0.5模拟量控制宜采用能直接反映过程质量要求的参数作为被

调量。当这种参数在测量上有困难或测量迟延过大时,可选择与

上述参数有单值对应关系的间接参数作为被调量。

DL/T5175一2003

4.0.6模拟量控制项目及策略应根据机组特点、工艺过程对控制

质量的要求和对象的动态特性确定,应立足于简单、可靠、适用,

并能适应启、停及中间负荷情况下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需要。

4.0.7采用分散控制系统控制的单元机组,可按照控制系统分层

分散的设计原则设计。

模拟量控制可分为下列三级:

1协调控制级;

子回路控制级;

执行级。





,j

开关量控制也可分为下列三级:

1功能组级;

2子功能组级;

3驱动级。

4.0.8控制站的配置可以按功能划分,也可按工艺系统功能区划

分。策划配置时应考虑项目的工程管理和电厂的运行组织方式,

并兼顾分散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控制站的划分应满足现场运行

的要求。

4.0.9分配控制任务应以一个部件(控制器、输入/输出模件)

故障时对系统功能影响最小为原则。按工艺系统功能区配置控制

器时,一局部工艺系统控制项目的全部控制任务宜集中在同一个

控制器内完成。按功能配置控制站时,如一个模拟量控制回路的

前馈信息来自另一个控制器时,不应在系统传输过程中造成延迟。

4.0.10控制器模件和输入/输出模件(UO模件)的冗余应根据

不同厂商的分散控制系统结构特点和被控对象的重要性来确定。

1对于控制器模件通过内部总线带多个UO模件的情况,完

成数据采集、模拟量控制、开关量控制和锅炉炉膛安全监控任务

的控制器模件均应冗余配置(对于取消硬后备“手动/自动”操作

手段的模拟量控制系统、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的重要信号应由

不同输入模件输入)。

DL/T5175一2003

2对于控制器模件本身带有控制输出和相应的信号输入接口

又通过总线与其他输入模件通讯的情况,完成模拟量控制、锅炉

炉膛安全监控任务的控制器模件以及完成重要信号输入任务的模

件应冗余配置。

4.0.11机柜内的模件应允许带电插拔而不影响其他模件正常工

作。模件的种类和规格应尽可能标准化。

4.0.12在配置冗余控制器的情况下,当工作控制器故障时,系

统应能自动切换到冗余控制器工作,并在操作员站上报警。处于

后备的控制器应能根据工作控制器的状态不断更新自身的信息。

4.0.13冗余控制器的切换时间和数据更新周期,应保证系统不

因控制器切换而发生控制扰动或延迟。

DL/T5175一2003

5模拟量控制

5.1模拟量控制功能

5.1.1模拟量控制系统应满足机组正常运行的控制要求,并应考

虑在机组事故及异常工况下与相关的连锁保护协同控制的措施。

在主辅设备可控性较好的情况下,可考虑部分模拟量控制回路实

现全程控制。

125MW及以上机组宜考虑给水全程控制。采用全程控制时,

应选用控制性能满足相应要求的锅炉给水控制阀门。

5.1.2300MW及以上机组的模拟量控制系统应满足机组启动、

停止及正常运行的控制要求,并应考虑在机组事故及异常工况下

与相关的连锁保护协同控制的措施。

5.1.3125MW及以上机组应配置汽轮机电调系统。汽轮机电调

系统应至少具有调节汽轮机功率和频率、自动升速、停机等功能。

当电网要求机组热工控制系统接收电网调度指令时,在汽轮机控

制系统与协调控制系统有可靠接口的条件下,300MW及以上单元

机组还宜配置汽轮机热应力监视功能。

5.1.4机、炉协调控制系统应能协调控制锅炉和汽轮机,满足机

组快速响应负荷命令、平稳控制汽轮机及锅炉的要求,并具有下

列几种可选的控制方式:

—机、炉协调控制;

—汽轮机跟踪控制;

—锅炉跟踪控制;

—手动控制。

5.1.5单元机组模拟量控制系统应能满足滑压运行的要求,在不

投油最低燃煤负荷到100}MCR负荷变动范围内应保证被控参数

DL/T5175一2003

满足机组有关验收标准的要求。

5.1.6机、炉协调控制系统中的各控制方式之间的切换,应设切

换逻辑及具备双向无扰切换功能。

受控对象或控制项目应设置手动/自动操作手段及相应的状态

显示,并具备双向无扰切换功能。

5.1.7当采用分散控制系统时,应在操作员站上实现软手动/自动

操作功能。

5.1.8协调控制系统应与汽轮机电调系统相协调。根据机组负荷

指令协调控制系统向汽轮机电调系统发出汽轮机功率或汽轮机调

门开度指令。汽轮机电调系统内应具有直接响应系统频率变化的

特性。当某种原因限制了汽轮机控制阀的调节时,协调控制系统

应能自动转换至合适的运行方式,以保证工艺参数不偏离正常范

围。

5.1.9锅炉控制系统应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在锅炉运行的全负荷

范围内使这些子系统协调运行。子系统的控制策略宜具有前馈特

征,使锅炉能灵敏、安全、快速、稳定的运行。

5.1.10炉膛负压控制通过控制引风机叶片(或入口挡板)的开

度维持炉膛压力为设定值。300MW及以上机组宜采用风量指令作

为超前变化的前馈信号,使炉膛负压波动最小。炉膛负压控制宜

设方向闭锁,在炉膛压力低时,应闭锁引风机叶片(或入口挡板)

开度进一步增大;在炉膛压力高时,应闭锁引风机叶片(或入口

挡板)开度进一步减小。在发生总燃料跳闸(MFf且风量大于30

时,应能根据负压超弛信号使引风机叶片开度(或入口挡板)快

速减小,直至恢复正常的负压控制。

5.1.11送风控制通过控制送风机叶片(或入口挡板)的开度控

制风量达到最佳燃烧工况。300MW及以上机组送风控制宜设置方

向闭锁,当炉膛压力高时,应闭锁送风机叶片(或入口挡板)开

度进一步增大:炉膛压力低时,应闭锁送风机叶片〔或入口挡板)

开度进一步减小。当总风量低于吹扫额定值时,应发出报警信号。

DL/T5175一2003

5.1.12采用氧量校正的送风控制系统的氧量定值应能跟随负荷

变化进行校正。

5.1.13300MW及以上的机组,过热蒸汽温度控制宜采用串级调

节,并将经过校正的锅炉总风量信号或能够表征锅炉烟气量变化

及负荷变化的信号作为温度控制的前馈,在规定的锅炉运行参数

范围内,控制第一级和第二级过热器的出口温度。

5.1.14300MW及以上机组的燃烧控制系统宜设燃料/空气交叉

限制功能,并具有根据燃料种类及低位发热量的变化,对单位负

荷所需空气量及燃料量进行校正的功能。

5.1.15模拟量控制系统平行控制两个及以上被控对象时,该控

制系统应有被控对象的负荷分配和负荷自动转移匹配功能。

5.1.16在出现保护信号时,控制系统应及时响应,中断自动和

手动控制,按保护系统的指令实施控制,保证工艺系统处于安全

状态。

5.1.17模拟量控制系统中,宜设下列报警:

1控制系统设备的故障;

2主要参数变送器的故障;

3测量值与设定值的偏差大;

4系统输出与执行器位置的偏差大;

S手动/自动操作在连锁保护信号作用时的自动切换;

6控制系统电源和气源故障。

5.1.18模拟量控制系统的下列一次测量信号应有补偿:

t汽包水位应有汽包压力补偿;

2给水流量应有给水温度补偿;

3送风量应有空气温度补偿;

4主蒸汽流量应有主蒸汽压力、温度补偿。

5.1.19电动备用调速给水泵的给水调节机构(在制造厂允许时)

应跟踪运行泵的给水调节机构。

5.1.20模拟量控制系统设计时,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积极采

DL/T5175一2003

用经成功应用考验的各种优化控制算法和系统。

5.2模拟量控制项目

5.2.1确定机组的自动控制项目,应根据自动化水平的要求、机

组的可控性以及主、辅设备的控制特点等统一考虑。

5.2.2125MW及以上机组应设给水、燃料、送风、炉膛负压、

过热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及汽轮机控制。300MW及以上机组

还应设置辅助风挡板控制。采用汽轮机驱动的给水泵,应设给水

泵汽机转速控制。

5.2.3在汽轮机采用电调装置的单元机组上,应设机、炉协调控

制系统,协调控制系统的型式选择要考虑到汽机控制系统是否具

有可靠的接口。协调控制系统的功能应根据机组容量确定。

各类机组的协调控制功能见表5.2.3-10

表5.2.3-1协调控制功能

功能izshtwzaoMw300MW600MW

手动/自动方式切换JJJJ

协调控制方式JJJJ

炉跟机控制方式JJJJ

机跟炉控制方式JJJJ

辅机故障减负荷(RB)JJJ

禁止增负荷(BI)JJ

禁止减负荷(BD)JJ

迫升功能(RU)JJ

迫降功能(RD)JJ

5.2.4采用一次风机送粉的制粉系统及中储式热风送粉系统宜设

一次风总风压控制。

5.2.5钢球磨煤机仓储式制粉系统宜设磨煤机负荷控制、磨煤机

出口温度、磨煤机入口负压控制。

DL/T5175一2003

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宜设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磨煤

机风量控制。

风扇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宜设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磨煤

机风量控制。

5.2.6采用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锅炉机组,可设置空气预热器冷

端温度控制;若一次风机、送风机入口已装设了暖风器,也可不

设空气预热器冷端温度控制。

5.2.7汽轮发电机应设下列模拟量控制:

1凝汽器水位(不采用低水位运行时);

2加热器水位;

3轴封供汽压力;

4氢/油密封压差(发电机氢冷系统);

5高、低压旁路的蒸汽压力及温度;

6200MW及以上机组汽轮机润滑油温度;

7汽轮机的EH油温度(采用EH油控制时)。

5.2.8除氧器应设水位和压力控制。滑压运行除氧器应控制备用

汽源保证除氧器最低压力和压力下降速度在规定范围内;定压运

行除氧器应设恒定除氧器压力控制系统。

5.2.9蒸发器应设一、二次侧水位控制。

5.2.10减压减温器宜设压力和温度控制。

5,2.11热网水系统应设补给水压力控制,也可设出口水温度控

12对生水加热的预处理系统,可设生水温度控制。

13闭式工业水系统,可设高位水箱水位、差压管水位、冷

c

洲J



门之



5

5

却水温度、供水母管与回水母管压差的控制。

5.2

5.2

需要保持一定液位运行的容器,宜设液位控制。

模拟量控制中主要参数的变送器应冗余配置。主要模拟

月兮





刁万

JI

量控制回路中变送器的配置见表5.2.15a

DL/T5175一2003

表5.2.15主要模拟控制变送器的配1

序号测量项目名称三冗余二冗余单独设置备注

i给水流量J

2汽包水位J

3蒸汽流量M

4过热蒸汽温度J

5减温器后温度J

6总送风量J

7烟气含氧量J

8汽包压力J

9炉膛压力J

10磨煤机出口温度J不与保护合用时为2支

ll磨煤机入口负压J

}2汽机前蒸汽压力J

13再热蒸汽温度J

14一次风压力J

巧进油量J

16除氧器压力J

1}除氧器水位J

IS旁路压力J

19旁路温度J

2}汽轮机第一级压



寸不用于计算主汽流量时

为1支

5.3模拟量远方操作

5.3.1控制对象可控性差、相关参数在测量上有困难或测量迟延

过大,对控制质量要求不严格时,可不设模拟量自动控制回路而

12

DLlT5175一2003

仅采用模拟量远方操作。

5.3.2当机组采用分散控制系统(DCS)时,对于凝汽器水位、

加热器水位、轴封供汽压力和温度及润滑油温等控制宜纳入DCS

系统。当采用基地式调节器时,可不设模拟量远方操作手段。

DL/T5175一2003

6开关量控制

6.1开关量控制功能

6.1.1开关量控制的功能应满足机组的启动、停止及正常运行工

况的控制要求,并能实现机组在事故和异常工况下的控制操作,

保证机组安全。

6.1.2开关量控制应完成以下功能:

1实现主l辅机、阀门、挡板的顺序控制、单个操作及试验操

作;

2大型辅机与其相关的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密封系统的连

锁控制;

3在发生局部设备故障跳闸时,连锁启动备用设备;

4实现状态报警、联动及单台辅机的保护。

6.1.3采用分散控制系统控制的机组,在顺序控制系统处于手动方

式时,应能在CRT上以图形方式或文本方式为运行人员提供操作指

导。操作指导应按照设定的顺序显示下一步应执行的操作步骤。

6.2顺序控制

6.2.1需要经常进行有规律性操作的工艺系统宜采用顺序控制。

6.2.2控制顺序及方式由工艺特点及运行方式决定。控制顺序的

编排应力求简单、实用、在满足工艺过程控制要求的情况下,应

尽量考虑其通用性。

6.2.3顺序控制系统宜以子功能组为主。对于采用分散控制系统

实现顺序控制时,每一个子功能组项目及其相关设备的状态、启

动许可条件、操作顺序和运行报警,均应在CRT上显示。

6.2.4300MW及以上机组的主要辅机、工艺子系统(送风机、

DL1T5175一2003

引风机、一次风机、锅炉给水泵等)均应采用顺序控制。

6.2.5下列辅助系统宜采用顺序控制:

1化学水除盐系统(按化学专业设计规定的具体要求设置);

2容量为300MW及以上机组的凝汽器胶球清洗或反冲洗系

统;

3凝结水精处理系统;

4气力除灰及除渣系统;

5空调系统。

6.2.6采用顺序控制时,可根据被控对象的重要性考虑设置单个

对象操作手段。当顺序控制系统设置上位机时,运行人员应以CRT

和键盘监控每一个被控对象。应考虑相应的措施,以防运行人员

误操作。

6.2.7顺序控制设计应遵守保护、连锁操作优先的原则。在顺序

控制过程中出现保护、连锁指令时,应将控制进程中断,并使工

艺系统按照保护、连锁指令执行。

6.2.8顺序控制系统应设有工作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信号。复杂

的顺序控制系统还应设步序显示。

6.2.9顺序控制在自动进行期间,发生任何故障或运行人员中断

时,应使正在进行的程序中断,并使工艺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6.2.10单台辅机/子系统的顺序控制功能及其相应的连锁、保护

功能应在同一控制器内实现。互为备用的辅机r子系统的顺序控制

用UO信号应接入不同的UO模件,以保证工艺子系统/辅机设备

安全及工艺子系统/辅机设备冗余有效。

6.3连锁

6.3.1工艺系统及工艺设备的连锁条件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采

用分散控制系统时,连锁应由分散控制系统实现;当采用常规系

统时,连锁应由编程序控制器实现。

6.3.2连锁控制逻辑应尽量简捷,不应采用时序逻辑控制。连锁

DL/T5175一2003

回路设计应遵守保护闭锁优先的原则,不应设置解除保护的手段。

6.3.3锅炉燃烧系统应设下列连锁:

1吸风机、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和送风机之间在启停及跳闸时

的顺序连锁;

2吸风机、回转式空气预热器、送风机与相关的烟风道挡板

之间的启、闭连锁;

3两台并列运行的吸风机(送风机)中的一台跳闸时,应自

动隔离已跳闸的风机;在两台运行的吸风机均跳闸时,必须连锁

跳闸所有运行的送风机和一次风机,并保证炉膛自然通风;

4一次风机送粉时,全部一次风机跳闸应连锁停止全部给粉

机。排粉机送粉时,任一台排粉机跳闸应连锁停止相应的给粉机;

5烟气再循环风机跳闸时,应自动关闭该风机的入、出口挡板;

6燃油(燃气)锅炉的燃油(燃气)压力低于规定值时,应

连锁切断燃油(:''气)供应。

6.3.4钢球磨煤机仓储式制粉系统应设以下连锁:

1排粉机跳闸时,应停止相应的磨煤机;

2磨煤机跳闸时,应停止相应的给煤机、连锁关闭磨煤机入

口热风挡板、打开磨煤机入口冷风挡板(以炉烟为干燥介质,磨

制有爆炸危险的煤种例外);

3磨煤机出口温度高至规定值时,应连锁打开磨煤机入口冷

风挡板(以炉烟为干燥介质,磨制有爆炸危险的煤种例外)。

6.3.5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应设以下连锁:

1一次风机跳闸时,应停止相应的磨煤机,并关闭其入口风

挡板及出口挡板;

2磨煤机跳闸时,应停止相应的给煤机;

3磨煤机出口温度高至第一规定值时,应打开相应的入口冷

风挡板(以炉烟为干燥介质,磨制有爆炸危险的煤种例外);在

磨煤机出口温度高至第二规定值时,应立即跳闸磨煤机,并按制

造厂规定的磨煤机着火保护程序处理。

DL/T5175一2003

6.3.6风扇磨煤机跳闸时,应停止相应的给煤机,并关闭磨煤机

入口热风挡板。

6.3.7风机或磨煤机的润滑油系统应设以下连锁:

l工作润滑油泵跳闸或润滑油压(高位油箱油位)低至第一

规定值时,应连锁投入备用润滑油泵;

2润滑油压(高位油箱油位)低至第二规定值时,应停止相

应的风机或磨煤机。

6.3.8汽轮机润滑油系统应设以下连锁:

1润滑油压低至第一规定值时,应投入交流油泵;

2润滑油压低至第二规定值时,应投入直流油泵;

3交、直流电动机驱动同一润滑油泵时,在直流电动机启动

后,应切断交流电动机的电源;

4润滑油压低至第三规定值时,应停止汽轮机盘车。

6.3.9配有出口电动门的离心式水泵,应设以下连锁:

1水泵跳闸时,关闭相应的出口电动门;

2水泵关门启动,延时打开相应的出口电动门。

6.3.10锅炉给水泵应设以下连锁:

1定压运行的机组,当工作给水泵事故跳闸或给水母管压力

低至规定值时,应自动投入备用给水泵;

2在润滑油压达到规定值时,方可启动给水泵;

3在润滑油压低至第一规定值时,应投入备用润滑油泵;

4在润滑油压低至第二规定值时,应停止给水泵。

6.3.11经常运行并设有备用的水泵、油泵、风机或工艺要求根

据参数控制的水泵、油泵、风机、电动门、电磁阀门,应有以下

连锁:

1工作泵(风机)事故跳闸时,应自动投入备用泵(风机);

2相关工艺参数达到规定值时自动投入(切除)相应的泵(风

机):

3相关工艺参数达到规定值时自动打开(关闭)相应的电动

DL/T5175一2003

门、电磁阀门。

6.4远方控制

6.4.1采用分散控制系统或带上位机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时,

远方控制应由控制系统的软手操实现,即运行人员能在CRT和键

盘上操作每一个被控对象;对于单元机组重要的保护操作可在操

作台上设置由硬接线实现的后备操作。

6.4.2对于200MW及以下机组和可控性较差、不具备顺序控制

条件的机组,需要远方控制的对象主要有:

1运行中经常操作的辅机、阀门及挡板;

2启动过程和事故处理需要及时操作的辅机、阀门及挡板;

3改变运行方式时需要及时操作的辅机、阀门及挡板。

6.4.3对于300MW及以上机组和可控性较好、具备顺序控制条

件的机组,远方控制操作均应在分散控制系统中实现。用于紧急

安全停机的操作,应在控制台上设后备操作手段。

对于不经常操作且人力操作较为困难的阀门和挡板,可在就

地设电动操作。

6.4.4同时动作的同类对象宜采用成组控制。

6.4.5主要辅机与其有固定动作顺序的被控对象(如给水泵与出

口门等),宜采用(顺序控制或)联动控制。

6.4.6联动或成组控制的对象,应设单独控制手段并具有操作地

点的切换逻辑和相应的显示功能。操作控制设备宜布置在就地,

也可布置在控制室内。

6.4.7不需要紧急操作及运行中较少操作的被控对象,可按类别

采用选线控制。

6.4.8除交流润滑油泵、直流润滑油泵、汽包事故放水门、凝汽

器真空等重要被控对象在控制室应设置硬接线的后备操作手段

外,其余被控对象均可仅设CRT软操作手段。

DLlT5175一2003

7设备选择

7.,一般规定

机组的主要控制设备宜采用分散控制系统。

控制阀的最小、最大控制流量及漏流量必须满足运行(包

停和事故工况)控制要求。

对工艺专业选用的控制阀的配置情况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校

阀门开度:开度为SS}}-90%时应满足运行的最大需要

刁.







q



1

1.

1.



1.

7.

7.



7.



量;

2阀门差压:对泄漏量有严格要求时,宜取流量为零时的最

大差压;对泄漏量无特殊要求时,宜取最小流量下的最大差压,

其值应不大于该阀门的最大允许差压;

3阀门特性:控制阀门的工作流量特性应满足工艺系统的控

制要求:

4阀门配套的附件应能满足控制系统的接口要求。

7.2常规设备选择

7.2.1容量为125MW及以上机组变送器的选择,应根据技术的

发展,经技术经济论证,选择高性能的模拟式变送器、模拟式智

能变送器或现场总线智能变送器。

7.2.2125MW及以上机组辅助系统的单冲量控制,可考虑进入

分散控制系统,也可采用基地式控制仪表。

7.2.3执行机构宜采用电动或气动执行机构。环境温度较高或力

矩较大的被控对象,宜选用气动执行器。要求动作速度较快的被

控对象,也可采用液动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力矩的选择要留有适

DL/T5175一2003

当的裕量。

7.2.E电动执行机构和阀门电动装置应具有可靠的制动性能和双

向力矩保护装置;当执行机构失去电源或失去信号时,应能保持

在失信号前或失电源前的位置不变,并具有供报警用的输出接点。

7.2.5气动执行机构应根据被操作对象的特点和工艺系统的安全

要求选择保护功能,即当失去控制信号、失去仪用气源或电源故

障时,保持位置不变或使被操作对象按预定的方式动作。

7.2.6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执行机构与拉杆之间及被控制机构与拉

杆之间的连接宜采用球型铰链。当连接杠杆与转臂不在同一平面

时,应采用球型铰链。

7.2.7辅助系统(车间)的顺序控制设备宜采用可编程序控制装

置。简单的顺序控制及连锁控制回路也可采用继电器组成的装置

实现。

DL/T5175一200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用词说明

A.,在执行本规定时,对一些表示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

下,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

A.1.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A.1.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A.1.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A.1.4表示有选择,

;反面词采用“不宜”。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采用“可”。

A.1.5表示一般情况下均应这样做,但硬性规定这样做有困难时,

采用“应尽量”。

DL/T5175一2003

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

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DL/T5175一2003

目次

‘J

孟U





八,

八,

1





八j

八j

内j

4

ll



孟U

孟U



U

2

2

2

2

2

内j

内、



内J





内j

岛、



气J





,J

内、



1范围

3总则

4一般规定

5模拟量控制

5.1模拟量控制功能························……‘.‘’‘”’.’““‘””“

5.2模拟量控制项目····················……’二”’.’“.””‘二“二”’

5.3模拟量远方操作························……‘’二‘’.’二“‘.”二’.‘

6开关量控制

6.1开关量控制功能··················……’.‘…”.’.‘.…’‘二”二’.’

6.2顺序控制

6.3连锁···································……“’二‘””二‘二”.”’.

6.4远方控制························……,.‘二”’.“二’二’.”’.‘’.’

7设备选择

一般规定

常规设备选择

DL/T5175一2003

拮困

.‘

系对NDGJ16-89中1.0.2的修改。重点阐明本规定的适用范

围。为适应近年来国外进口机组及出口机组逐年增多的情况,根

据DL500()中对热工自动化建设标准的规定,在本规定中增加了

适应当前新设备技术潮流的部分,以利于把握进口机组热工控制

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在国外建设电厂的情况。

DL/T5175一2003

3总则

文字修改说明:根据DIJT701-1999《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

化术语》的要求,“自动调节”一词改用“模拟量控制”或“模

拟量自动控制”,凡本规定中引用NDGJ16-1989原条文均进

行了相应文字修改,并在条文说明中注明“文字上的修改”。

3.0.1新增条文

本条重点阐明编制《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的目的。

3.0.2系DL500-200()中的12.1.1和12.1.2的补充和综合。

3.0.3系I}TDGJ16-1989中1.0.5的修改。

3.0.4系I}TDGJ16-1989中1.0.1的修改。

本条执行本规定的前提和执行方法。本规定属于火力发电厂

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的一个部分,是重点阐述火力发电厂热

工自动化中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技术规定,是DL500()热工自动化

部分的补充和具体化。控制系统设计是决定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水

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正确地实施DL5000,贯彻国家的经济政

策和技术政策,设计出技术先进、能保证机组安全、经济、稳定

发电的控制系统,在执行本规定时,应结合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

化设计技术规定的其他部分统一进行。

DL/T5175一2003

4一般规定

4.0.,热工控制系统属于机组热工自动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

其设计的原则应根据机组热工自动化水平确定。

条文中的“自动化水平”指机组的热工自动化水平,在《火

力发电厂热工控制方式和控制室设计技术规定》中具体阐述。

4.0.2热工控制系统与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有密切的关系,在

控制系统设计中应将保证安全的原则放在首位,同时兼顾机组可

用性和运行经济性。

4.0.3条文中的(在少量就地操作和巡回检查配合下)与DL5000

-2000的12.2.3对应。

4,0.4控制系统设计中保证设备安全的措施之一是保护、连锁操

作优先。控制设备及控制功能的在线试验,是保证控制系统可用

率的重要措施。根据控制操作的类别对机组运行安全影响的大小,

确定共享信号分配的优先级,是保证安全的措施之一。

4.0.5主要指直流锅炉“燃料胎水比率”控制中的锅炉蒸发段中

间点温度测量及烩值计算回路。

4.0.6系对DLSOOo--2000的12.8.1的补充。

4.0.7条文中“三级控制”,是指控制系统结构按功能组控制组

织的一种方式,不仅适用于开关量控制,也适用于模拟量控制。

按照功能组控制的概念,对象(机组/局部工艺系统/辅机及相应的

支持设备)运行全过程(包括启、停、运行、事故等状态)的控

制操作由对应功能组实现。功能组全部控制操作中的一部分称为

“模拟量控制”。

4.0.8明确对分散控制系统结构及组态原则。分散控制站的划分

应满足现场运行的要求。

控制站的配置按功能划分即按照数据采集(DAS)、模拟量

DL/T5175一2003

控制(MCS、开关量控制(SCS)和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

功能分别设置控制站。

4.0.11系对分散控制系统设备可维护性的最低要求,目前引进

的分散控制系统均可满足此项要求。

4.0.12系对分散控制系统设备中的冗余配置处理器单元在故障

切换过程的性能要求。

4.0.13系对分散控制系统在发生冗余处理器故障切换时,保证

外部控制质量的最低要求。

DL/T5175一2003

5模拟量控制

5.,模拟量控制功能

5.1.1目前国内200MW及以下机组多为国产机组,主辅设备可

控性较差;因而只能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考虑个别模拟量

控制项目全程调节。

5.1.2系对DL5000--2000的12.8.1的补充。

5.1.3条文中对“汽轮机电调系统”的功能己有概括,可对应西

屋公司的DEH(数字电液控制装置)。其他公司的“汽轮机电调

系统”则有不同的名称,而且各公司的“汽轮机电调系统”的控

制功能、覆盖范围亦不同;为了名词及含义上统一,故统称之为

“汽轮机电调系统”。

条文中对“汽轮机电调系统”综合功能的阐述,包含了汽轮

机的开关量控制及其他功能;因该装置的模拟控制功能在汽轮机

运行中使用频度最高,故将其归入模拟量控制一章。

5.1.4系对NDGJ16-1989的4.2.2的补充;明确机、炉调控制

系统的任务。

5.1.5系对NDGJ16-1989的4.2.3的修改:为适应机组滑压运

行,除机、炉协调控制系统外,其他模拟量控制系统设计与定压

运行机组也有不同。

5.1.6系NDGJ16-19&9的4.2.5及对NDGJ16~一1989的4.2.4补

充的综合。

5.1.7系对DL5000--2000的12.9.4第2款:“单元机组顺序控

制系统以及锅炉及汽轮机的模拟量控制系统可不配置后备操作

器”的补充。手动/自动操作功能应由CRT和键盘来实现。

5.1.8新增加条文,本文重点阐述了协调控制系统对汽机主控的

DL/T5175一2003

要求,并强调了汽轮机主控与DEH系统的配合关系。

5.1.9新增加条文,本文阐述了锅炉控制系统的组成。协调控制

系统对锅炉控制的要求,及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关系。

5.1.10新增加条文,为了保证炉膛安全对于300MW及以上机

组的炉膛负压调节应设方向闭锁,以防炉膛的内爆和外爆。

5,1.11新增加条文,为了保证炉膛安全对于300MW及以上机

组的送风调节应设方向闭锁,以防炉膛的内爆和外爆。

5,1.12系对NDGJ16-1989的4.2.6文字上的修改。

5.1.13新增加条文,采用经过修正的锅炉总风量信号作为汽温

控制前馈信号,设计汽温控制回路时应考虑下列条件:

1表征喷水流量与锅炉负荷特性的关系。

2用负荷变化作为控制的前馈信号。

3在滑压运行时,应考虑负荷改变与喷水减温的关系。

4考虑过热器控制和再热器控制的相互影响。

5负荷暂时不稳,引起风量变化时,应以进汽压力偏差的函

数来修正负荷系数。

6在末级过热汽温度达到设定值之前,用于闭锁增减负荷的

指令应退出运行。

5.1.14系对NDGJ16-1989的4.2.7文字上的修改;增补了燃料

/燃料空气交叉限制内容。

5.1.15系对NDGJ16-1989的4.2.8文字上的修改。

5.1.16系对NDGJ16-1989的4.2.11文字上的修改;明确保护

操作优先。

5.1.17系对NDGJ16-1989的4.2.12文字上的修改;并补充了

控制系统设备故障的内容,以适应当前控制设计中普遍采用自诊

断技术的情况。

5.1.18系对NDGJ16-1989的3.1.9的补充。

5.1.19系对NDGJ16-1989的4.2.10的修改,采用液力偶合器

的大容量电动调速水泵,在大负荷连锁启动时易造成工作油超温,

30

DLlT5175一2003

导致连锁启动失败;因而,在设计上考虑电动备用泵调速机构跟

踪时,应根据制造厂提出的具体条件。

5.2模拟量控制项目

5.2条文中仅概括性地规定了模拟量控制项目,具体设计中应根

据具体情况确定。例如,燃料自动控制包含燃料量控制,也包含

燃油温度、燃油压力等控制;又如,给水泵密封水压力控制、磨

煤机磨辊压力控制等保证设备性能附带的一些控制项目,因采用

的设备而异,故未在条文中规定。

5.2.,新增条文,确定自动控制项目一般原则。

5.2.2系对NDGJ16-1989的4.1.1的修改,适应目前300MW及

以上机组的模拟量控制项目设置水平。

5.2.3系对NDGJ16-1989的4.2.2的修改;目前容量为SOMW}-

200MW中可控性较好的机组,已经采用了机、炉协调控制,并取

得好的效果。

5.2.4系对NDGJ16-1989的4.1.3文字上的修改。

5.2.5系对NDGJ16-1989的4.1.5的修改,增补了直吹式制粉

系统的有关内容。

5.2.6新增条文,针对目前200MW及以上机组采用回转式空气

预热器较多的情况。

5.2.7系对NDGJ16-1989的4.1.6的补充。

5.2.8系对NDGJ16---1989的4.1.7文字上的修改和补充。

5.2.9系对NDGJ16-1989的4.1.8文字上的修改。

5.2.10系对NDGJ16-1989的4.1.9文字上的修改。

5.2.11系对NDGJ16-1989的4.1.10文字上的修改;补充了温

度控制的内容。

5.2.12系对NDGJ16-1989的4.1.11文字上的修改。

5.2.13系对NDGJ16-1989的4.1.12文字上的修改。

5.2.14系对NDGJ16-1989的4.1.13文字上的修改。

DL1T5175一2003

5.2.15系对NDGJ16-1989的4.1.14文字上的修改。

5.2.16系对DL500}一200(〕的12.8.4中“重要热工模拟量控制

项目的变送器宜双重(或三重)化设置”的细化。

5.3模拟量远方操作

5.3.1新增条文,说明模拟量远方操作的内容。

5.3.2新增条文,说明设置模拟量远方操作的一般原则。

5.3.3系对NDGJ16-1989的43.6-2的修改。对该项为自动控

制时,其远方操作为自动控制的后备手段,对该项为远方控制时,

其操作为唯一的操作手段。

DL/T5175一2003

6开关量控制

6.1开关量控制功能

6.1.1新增条文。开关量控制(ONJOFF控制)的定义包含了机

组控制的全部逻辑控制和位式操作行为;但在本规定中,仅包含

"NDGJ16-1989”中除保护控制以外的逻辑控制和位式操作行

为。

6.1

6.1

新增条文,定义本规定中开关量控制的内容和范围。

新增条文,采用分散控制系统的机组,分散控制系统应给





Q



出操作指导,是对分散控制系统基本功能的要求。

6.2顺序控制

6.2.1系对NDGJ16-1989的4.4.1增补。

6.2.2新增条文,规定顺序控制设计的一般原则。

6.2.3新增条文,大机组应以功能组、子功能组为主采用顺序控

制,并应能在CRT上显示设备运行状态。

6.2.4系对NDGJ16-1989的4.42的增补。

6.2.5系对NDGJ16-1989的4.4.2的增补;近年来大量采用辅

机顺序控制,对于提高机组可用率、减轻运行人员劳动强度、减

少因人工操作错误引发的故障和事故,作用显著。

6.2.6系对NDGJ16-1989的4.4.3的修改,顺序控制中重要对

象的操作手段一般应设置在便于操作人员接近的地点。

6.2.7系对NDGJ16-1989的4.4.4的修改,顺序控制设计应完

全体现保护控制优先的原则,在出现保护、连锁指令时应立即执

行。

6.2.8系对NDGJ16-1989的4.4.5的修改,以适应采用运行员

DL/T5175一2003

操作站的情况。

6.2.9新增条文,程序中断应能回到安全状态,这是对顺序控制

的基本要求,应在CRT上显示导致程序中断原因。

6.2.10新增条文,主要指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或分散控制系统

设计顺序控制系统时应遵循的方法。这种设计使控制和对象的对

应关系更加明确,能显著地提高顺序控制与对应工艺系统的自主

能力。

6.3连锁

6.3.1系根据DLSOOQ-200(〕的12.7.5,对NDGJ16-1989的7.1.3

的修改。

6.3.2系对NDGJ16-1989的7.1.2的修改,考虑解除保护措施

的目的是便于系统的分项调试。

6.3.3系对NDGJ16-1989的7.1.1的修改及补充。

6.3.4系对NDGJ16-1989的7.2.2的修改,为适应目前使用的

磨煤机型式较多的情况,将各类制粉系统的连锁控制规定分别阐

述;本条阐述钢球磨煤机仓储式制粉系统的连锁控制。

6.3.5新增条文,本条阐述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的连锁控

制。

6.3.6新增条文,本条阐述风扇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的连锁控

制。

6.3.7新增条文,本条阐述风机、磨煤机辅助系统及设备连锁的

一般要求。

6.3.8系对NDGJ16-1989的7.3.1的补充。

6.3.9系对NDGJ16-1989的7.3.2的修改。

6.3.10新增条文,对目前较多采用给水泵连锁及锅炉调速给水

泵的辅助系统连锁设计的一般规定。

6.3.11系对NDGJ16-1989的7.4.2的修改及补充。

DL!T5175一2003

6.4远方控制

6.4条文中“远方控制”的对象是开关量控制对象;是描述运行

员在远离被控对象时,通过特定的运行员操作站/开关操作装置对

被控对象进行位式操作的行为。远方控制可以是被控唯一的操作

手段;也可以作为顺序控制系统的手动操作后备手段。

6.4.1新增条文,由于大机组操作设备布置位置较紧张,一般不

应重复设置。

6.4.2系对NDGJ16-1989的4.3.1的修改及补充。

6.4.3新增条文,系对NDG716-1989的4.3.1的补充。

6.4.4系NDGJ16-1989的4.3.20

6.4.5系NDGJ16-1989的4.3.3。

6.4.6系NDGJ16-1989的4.3.40

6.4.7系NDGJ16-1989的4.3.50

6.4.8系对NDGJ16-1989的4.3.6及表4.3.6-1和4.3.6-2的修改。

在采用分散控制系统实现顺序控制时,则全部显示操作集中于运

行员操作站,仅保留机组安全停止所必需操作的被控对象的常规

操作装置。

DL1T5175一2003

7设备选择

7.1一般规定

7.1.1系对DLSOOo---200()中12.1的补充。

7.1.2系对NDGJ16一一1989的4.5.1的修改。根据DL5000--2000

中12.1.2及12.2的原则要求,提高了设备选择的要求。

7.1.3

7.1.4

系对NDGJ16-1989的4.5.5a

系对NDGJ16-1989的4.5.60

7.2常规设备选择

7.2.1系对NDGJ16-1989的4.5.2的补充,以适应新技术的发

展。

7.2.2系对NDGJ16-1989的4.5.3的修改,适应目前应用电动

基地式调节的情况。

7.2.3系对NDGJ16-1989的4.5.4的补充。

7.2.4系对NDGJ16-1989的4.5.4的修改。

7.2.5系对NDGJ16-1989的4.5.4的修改。

7.2.6系对NDGJ16--1989的4.5.4的修改。

7.2.7系对NDGJ16-1989的4.5.4的修改,适当提高设备水平。

献花(0)
+1
(本文系科技以人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