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不管非语言符号有多少种和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连贯性
语言符号是依据语法、逻辑的规则排列的。在一个句子中,不同性质、特点的词汇都有自己大体的位置,而且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此,语言符号也是数位符号。非语言符号“则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W.Littlejohn,1989)就是说,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因此,它也可称作连贯符号。
2、相似性
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比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食指勾动中指可以代表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用双手可以表示某一物件的大小或形状,等等。语言中的表意文字(如汉字)在产生的初始阶段也许具有某种相似性(如日、月、山、水),但一旦成熟即失去相似性,而表音文字(除拟声词)则没有相似性。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符号之中。
3、通义性
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更是如此。但是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比如,向人作恫吓或威胁的姿态,向人表示乞求或可怜的行为,向人做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这些身体符号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
4、协同性
雷蒙德·罗斯(1986)写道: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如果它们不是这样,你的意图就要受到怀疑。”①当你愤怒至极时,尽管你竭力克制,但沁出的汗珠、迅速的眨眼、轻微的哆嗦、沙哑的声音等非语言符号却在“协同造反”,纷纷暴露真相。即使你为迷路者指示路径,你的眼睛、表情、身体也会随着你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动。除了单幅图片,现实中的非语言符号都是协同传播、同时送出的。
5、即时性
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才输出,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驾驶汽车,红灯一亮即踩刹车;看电影电视,一出现人体的敏感部位,观者的瞳孔立即放大;一看到美味佳肴,饥者就忍不住要流口水;突然一声巨响,听者立即大惊失色。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立即作出反应,输出非语言符号,是精神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则可能是不正常的。
6、真实性
言语是行为的指标,眼睛是心灵的符号。人浑身都可遮盖,唯独面目无法掩饰。因此,除非训练有素的演员,一般人很难以非语言符号骗人。如果你的讲话同你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不一致,聪明的听者总是依据非语言符号作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连孩子也会从父母严厉批评之后的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中,将批评的份量降到适当程度。因为,非语言符号显得更加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