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符号与非言语交际符号:同中存异
[摘要]某些学者对言语交际符号与非言语交际符号的研究呈现两种倾向,割裂两种交际符号的关系和片面
夸大非言语交际符号的作用。本文以求同存异的视角,通过分析两种交际符号在遵守规则、符号体系与后天习得三
方面的异同,及分析非言语交际符号对言语交际符号的作用,强调两种交际符号不可分割与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言语交际符号;非言语交际符号;遵守规则;符号体系;后天习得
一、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人们对体态语研究的深
入,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非言语交际的研究。然而,很
多研究过分强调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的区别,将他们
割裂开来,而且过渡渲染非言语交际的作用,这其实是
对交际行为研究的误导,也不会利于交际的成功进行。
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绝大多数学者进行的界定
是不使用语言的交际。如:非言语交际是使用除语言
之外的手段进行的交际如面部表情、手势、体距、目
光交流、时间观和沉默。(Martin&Nakayama2005:149)
这种定义令人得出的结论就是:言语交际使用语言,口
语的或书面的;而那些通过肢体表达的意义,就是非言
语交际。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但是如何看待聋哑人使用的手语和某些特定职业使用
的手势符号语呢?由于手势符号语的基本特征与口
语、书面语相似,因此它是言语交际而不是非言语交
际。Remland2004:22)。反过来,一些通过口腔器官发
出的声音如??uh??,??shh??,??oooh??,还有笑声、声音的高
低与大小等,是被归入非言语交际中的副语言范畴的。
(Samovar,Porter&Stefani2000:163;Lustig&Koester1999:
226;胡文仲1999:95)
对非言语交际研究的另一个误区是过分渲染非言
语交际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
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送,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
手段,也有的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转引
自胡文仲1999:94)。不能否认人们在无法成功用语言
沟通时(如交流双方使用不同语言或方言),的确自然地
使用手势语交流。但利用非言语交流的内容是否能够
成功传递,往往取决于信息的直观性。如果交流内容很
抽象,无论如何也是非言语交际无法完成的。
二、言语交际符号与非言语交际符号:同中存异
很多学者从求异的角度研究言语交际符号和非言
语交际符号,如Malandro和Baker归结了两种交际手段
的五种差异。(马兰德罗和巴克1991:10-14)事实上,
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存在许多的共同点,在这些共同
点中,非言语交际又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自己的特点。
1.遵守规则
言语交际符号和非言语交际符号都遵守一定的规
则。我们在使用语言时,要遵守语法规则,按照正确的
语序组织句子,使用恰当的词语,句子、段落之间都要符
合逻辑。违背这些规则就会导致交际障碍或失败。同
样,在非言语交际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一些规则。例
如,在禁止喧哗的公共场合我们会自然降低声音讲话;
在家里和办公场所,我们会保持不同的坐姿;我们使用
不同的方式同朋友或领导讲话
语言交际所遵守的规则是固定的,而非言语交际的
规则可能会因为场景、性别、地位、年龄等因素而发生变
化。如果你想鼓励别人,可以拍拍对方的肩膀、或是拍
他的后背(脑袋)、或竖起拇指、或鼓掌等等。没有一条
关于如何鼓励别人的特定规则来约束你的非言语交际
行为。
人们在使用语言规则时,有意选择恰当的词语、正
确的词形和合理的语序来组织语言。而人们使用非言
语交际行为时,很少意识到自己是在按哪个规则行事。
往往在规则被破坏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规则的存在。
例如,一个家长平时不会想到要教导孩子如何进行目光
交际行为。可是某一天,当孩子盯着某人看时,他马上
会意识到孩子破坏了非言语交际规则,告诉他盯视别人
是不礼貌的。
如果人们违反了语言规则,别人会采取较宽容的态
度。因为错误的语法、不正确的发音或颠倒的语序并不
会影响到信息的成功传递。而对非言语交际规则的违
背却会造成更大的影响。Duke等人(1996)认为,如果某
人的语法掌握得不好,大多数人会觉得这个人不够聪
明;而如果某人在非言语交际方面不遵守规则,我们会
觉得他古怪或不善社交。
2.符号体系
言语交际符号和非言语交际符号都是符号系统,因
此都具有符号的特征。皮尔士将符号进行三分,其中主
要提及并被广泛研究的是图像符号(icon)、标志符号(index)
和象征符号(symbol)。(罗婷2004:63)图像符号指
符号与它的所指物相像,如苹果的图片是苹果的图像符
号;标志符号是指与其他事物或人在时间、空间上相关
的事物或人,如有烟就标志有火,温度计的水银柱升高
标志气温的升高;象征符号是人们约定俗成用来代表它
的所指物的符号。
在言语交际符号中,拟声词就可以被看成是图像符
号,因为它们在声音上与所指物相像。某些词汇如??这
里、上面、现在??属于标志符号,因为它们??指被提及事物
的方位和时间??(Danesi1998:42)。语言中的大部分词汇
基本都属于象征符号范畴。词形和它们的意义之间的
关系往往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同样,非言语交际符号也可以分成这三类。当我们
用两只手围成心形表示??心??、在头上竖起两根手指表示
??角??、用手比画出??山??时,这些都是图像符号,因为这些
符号就是要表达意义的??图画??。当我们用手指指示方
向时,这个手势就成了标志符号,它指示了方位。同言
语符号一样,绝大多数非言语符号也是象征的。人们赋
予了许多非言语行为特定的意义。例如,美国人将拇指
与食指合拢成圆,其他三指伸开表示??Ok??,但在其他的
文化里,这个手势就被赋予了其他意义。如在法国,它
表示??零??,而在日本它表示??钱??。
但是在符号的特性方面,二者存在不同。索绪尔提
出语言符号的三大原则: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语言符号
是呈线性的;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不为个体所
改变的。(Saussure1989:67-68;索绪尔1980:106)非言
语符号具有言语符号的其中两个特性,但是却不具有线
性特征。索绪尔的语言线性特征是指语言符号,无论在
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是要一个词接一个词地输出,像
是呈一条直线依次出现。??与口语和书面语不同,非言
语交际符号是多层面的。因此,几种不同的非言语交际
符号可以由同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同时呈现。??(Lustig&
Koester1999:212)。例如,我们在同别人交谈时,同时通
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触摸、声音、姿势等传递信息。
3.后天习得
言语交际符号和非言语交际符号都是后天习得的。
虽然一些学者认为某些非言语交际符号如哭、笑和一些
面部表情是人与生俱来的(胡文仲1999:96),但是在什
么场合可以哭、可以笑,怎样哭或笑则是人们后天按习
得的规则去做的。
言语交际符号的习得过程是从易到难的。儿童往
往先学会单音,然后是词、短语、句子,语法的习得也遵
循由易到难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符号的习得同样经历
这种由易到难的过程。在此,列举两种非言语交际符号
的习得过程。
儿童对目光交流的习得从很早就开始了。研究发
现,新生儿在几天大的时候注视父母的时间比注视陌生
人的时间长,三到四周大的孩子开始有明显的目光交流
活动(Wolff1963)。六个月左右,婴儿会避开陌生人的目
光(LaFrance&Mayo1978)。11至14个月大时,他们会追
随成人的目光看成人正在看的物体(Scaife&Bruner
1975)。
婴儿在学会说话前,就学会用手势语与成人交流。
9个月大的婴儿已开始使用指示手势(deicticgestures)。
最常见的指示手势包括:点指??????伸出手臂指引成人注
意他的目标物体;展示????将某物举至成人视线中吸引
成人注意;呈给????将某物举给成人让成人拿走;索要
????伸开手掌,掌心向上,向成人索要物品(Tomasello&
Camaioni1997:13)。一岁后,幼儿通过模仿学会仿效手
势(mimicgesture),如双臂在身后上下动表示小鸟飞翔,
以及简单的象征手势(emblematicgesture),如摆动手表示
再见。
言语交际符号的规则往往是人们通过语言有意识
地习得的。而非言语交际符号往往是在幼年和童年期
间习得的,但这些规则可能从来没有用语言描述和体现
(Hodgins&Koestner1993:470)。非言语交际符号通常是
通过人们的观察和个人的经历习得的。
言语交际符号的习得过程是正式的。一个人的口
语习得首先从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之后的书面语
习得则是在学校通过老师的教导与训练完成的。而非
言语交际符号的习得往往是人们在孩童时期在成人的
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自觉地习得的。只有个别群体是
由专门训练的,如礼仪人员接受坐姿、站姿、表情的专门
训练;或演讲家接受语音、语速、音高的训练等。另外,
也只有个别非言语交际符号系统的传授过程比较正式。
如:餐桌礼仪、着装规则等。
三、非言语交际符号对言语交际符号的作用
非言语交际符号与言语交际符号是相辅相成的。
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同时也进行非言语交际。综合
Samovar等人(2000:150-151),和Lustig与Koester(1999:
207)的研究,非言语交际符号对言语交际符号的作用可
以归结为六种。
强调:非言语交际符号可以加强言语交际符号传递
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声音、减缓语速等手段强调
言语信息。或者通过某种非言语交际行为进行强调。
例如,当说到??这件事你必须按我说的做??时,同时将拳
头在桌子上一击,这个动作加强了??必须??的意味。
补充:非言语交际符号可以补充言语交际信息中缺
失的信息。如:当你询问别人图书馆的位置时,被问者
答:??在那边。??如果没有配合的用食指指引方向,你是无
法知道那边指哪里。
重复:非言语交际符号可以重复言语交际信息,但
??91??
是没有新的信息的加入。比如,你一边将手伸出,手心
朝外,一边说??停??,这个手势的意义与语言的意义是相
同的。
替换:非言语交际符号可以用来替代言语交际符
号。比如一位教师希望学生们安静下来,他不必说话,
只是把食指放在嘴唇中部,学生们就知道安静下来了。
调节:非言语交际符号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可以调
节话语的轮转。人们在交谈时,说话者通过非言语行为
表示自己是否愿意别人插话,而听话者同样通过非言语
交际符号表示自己是要继续倾听,还是要讲话。??目光
的运用、音调的调整、手势等都可以表达一个人是否有
要交谈的愿望。??(Lustig&Koester1999:207)
对立:有时,非言语交际符号传递的信息与言语交
际符号传递的信息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可能是有意的。
例如,当一个人嘴上说??可以??,同时故意朝一同讲话的
人挤一下眼睛,他的真正意思是??不可以??。但绝大多数
情形下,这种矛盾是无意识的。比如在面试中,被面试
者往往说自己不紧张,但不由自主地摆弄手指或声音颤
抖。??言语交际符号与非言语交际符号的矛盾说明某种
差错的出现。虽然这种矛盾可以被解释为动作发出者
可能有欺骗意图,但是也可以理解成言语交际的信息不
是发出者想传递的全部。??(Lustig&Koester1999:207)
四、结语
虽然我们采用言语交际符号和非言语交际符号两
个概念,但是目的是更深入地了解非言语交际符号的特
点。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清楚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
辅相成的。??言语交际行为与非言语交际行为是紧密相
连的。无论它们是互补还是矛盾,它们在人际交往中是
共同作用的。??(Ramsey1979:111)人们只有通过言语交
际符号和非言语交际符号的共同作用,才能成功地进行
交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