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马集中心小学束翠萍
【摘要】
信息技术高速的发展今天,改变着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潮流。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无疑将极大地影响当前教育的现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育应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信息技术以它直观形象等优势,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引起了高度重视。当前在探索课堂教学与改革,特别是探讨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形式下,加强电化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用一系列新颖、生动、变化、直观的电教手段,让学生观察、讨论、计算,引发思维,定会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还能为学生创设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这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学概念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数学中有许多易混淆、模糊、类似的概念。如果能分类归纳,通过电脑的排列、组合、运动演变,则能正确建立和发展数学概念体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时,为了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发现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我制作了电脑动画:首先,屏幕上出现平行四边形,作出它的高,然后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沿着那条高慢慢脱离平行四边形,再慢慢地移向另一边,问成为了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缩短一定的距离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正方形);梯形上底慢慢缩为零时,成为了什么图形?(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以及梯形)又慢慢地拼合在一起,又成为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这样,通过直观演变,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以上几种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以及这几种图形之间面积计算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课堂开始可以用课件出示图文:一天下午,小黄狗和斑点狗在门口跑步,小黄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斑点狗沿着圆形的路线跑。师:(1)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是正方形的什么?(2)斑点狗跑的路程,实际上是圆形的什么?(3)猜一猜它们跑的路程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认为谁跑的路线长一些?童话课件不仅吸引学生进入了诱人的学习情境,而且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求法,同时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想象发现问题,进而去探索、去解决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而具体。采用必要的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逐步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由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时,我利用电脑制作了课件,首先出现平均分成七份的纸片,先用去了三份(用去的变为红色),再用去两份(用蓝色),使学生很明显地看出应该用加法,共用去了七份当中的五份,再通过及时的讲解,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算理。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1)先让学生画三个不同的角;(2)在每个角的两边上画一条相交的线段组成一个三角形;(3)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可以分为哪些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分呢?(4)课件出示用一张纸盖住三角形的两个角,猜一猜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这样设计教学,学生经历知识的自主探究、猜想、讨论交流,体验了学习的全过程,找出了三角形的不同分类,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课堂。以其拥有的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德育教师的青睐。在课程改革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内容中还应加强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创新教育等。这些德育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所以倡导新理念、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德育课上始终演绎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声形并茂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以情境激发情感。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可激发相应道德情感。如上《德育》课时,教师先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地劳动、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着的情景,当声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后,引发思考:为什么"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而后,教师又播放地球上美丽、生机勃勃的景色,配以激情的旁白,正当学生遨游在美丽的青山碧山之间,如痴如醉时,教师随着演示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画面─"被污染的小河",鱼儿打着伞挡住人们往河里乱扔的酒瓶、鞋子、垃圾等杂物。教师讲述这条河原先是多么清澈美丽的,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前后两种情境的设置,激起强大的反思,学生在强烈的震惊中激起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燃起强烈的求知欲望的火花,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美丽家园─地球。这样变静为动,动静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家园的情感及责任心。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发展水平以及教材的编排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更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时候,运用电脑编辑出动画小故事,介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后他终于算出了圆周率,并且将圆周率精确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各国,直到1000多年后阿拉伯数学家才超过这一水平。这样,通过这么一个小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伟大,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智慧的民族而自豪;同时,也激起了学生们探索知识,学习知识的欲望。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种媒体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它使小学科学的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加强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究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真正让科学课堂“活”起来。
在课堂电化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变传统教育为创新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要锐意开拓,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求异是创新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电教在教学中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创新人才。例如在讲授四年级科学第二课小电珠时,教师首先对学生说:“这节课我跟同学们一起玩小电珠。”首先,放一段录像演示一组小电珠发光的奇异现象,使学生由此产生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接着学生在录像的诱导下,手持二根电线,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电珠,围绕怎样让小电珠发光,展开了认真的实验探究,经过他们亲自动手动脑的“玩”,不但探究出了能使小电珠发光的两种基本接法,还探究出了其它几种连接方法。这样通过自我探究和协作探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科学课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追求能够体现整体效益的结构,这一切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参与与支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课堂才更优化,才更显出青春的活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革。这不仅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目标,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深刻内涵即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活动,通过网络的交互方式,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
音乐诉诸于人的听觉,美术则诉诸于人的视觉。受小学生年龄、心理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单种感官参与的艺术教育其教育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电化教育则可通过图像与声音的巧妙结合,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增强其求知欲,促进其认知。近几年DVD、小影碟、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已陆继走进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例如执教《小雪花》一课时,首先通过播放隆冬时节大雪纷飞的画面,使学生领会了音乐的意境美,又通过投影映示音乐的节奏,强化训练,随即进行乐谱的教学,突出了重点(附点音符),接着出示歌词,结合唱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音准。用投影片代替了老师的板书,易于引起注意,有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难点。又如在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对于舞蹈中的细节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经常借助视听媒体特有的功能,组织学生细致观察、反复模仿练习。将学生编练的成品舞摄录下来,在全校公开播放,激发了学生的爱校之情,更激起了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它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美术教育,其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加入。传统的美术教育在教学时存在着两大难以克服的缺陷是课堂欣赏难,欣赏内容只能停留在书本、挂图等有限的形式上,提供更多的相关图片无从谈起。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育中,老师也可以运用电视录像,展示活动画面,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例如书法课上,可以安排播放古筝曲,创设审美氛围,激起学生对美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另外老师还可以经常借助投影片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师生共同评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效果也确实不错。
总之,在各种课堂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深化课堂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落实课堂素质教育要求和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新课程课改说到:“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海洋时,可为学生提供千姿百态、音像交融、声情并茂的直观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乐学、好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总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潜力整合到课程中,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以便最佳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在优越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