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2-03-22 | 阅:  转:  |  分享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迅速发展,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这个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加盟,使语言文字也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给语文审美教学注入美的生机无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容量也增大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下面我对在新课程中把多媒体技术完美的融入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参与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最多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消除了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



教《长城》一课书中的插图不足以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于是我在网上寻找有关长城的录像资料,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对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有了整体的感知,进而对长城的结构,如城墙,瞭望口和城台的布局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建造的万里长城”一段时是理解的难点,完全借助于录像视频来得以突破和深化,最后大屏幕出示长城背景图,播放《国歌》,从歌声中揭示了长城像一座历史的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从而让学生们感到身为炎皇子孙而自豪。同学们的情感完全溶入到课文之中,学习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不能预料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简单文字,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有利于语感的训练与培养。



二、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增加了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话题,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仅板书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只要用鼠标轻轻点击,所要板书的内容就投影到大屏幕上了,决不会因为书写潦草杂乱而带来视觉困难,可以轻松地做到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教师将板书的时间节省出来后,有着充裕的时间讲析更多的内容,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或思考问题。在过去,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在一个课时就能轻松完成,而且,课堂效率更好。



例如,在教《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制作了课件: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全诗并配乐朗诵,这样既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又能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然后我引导学生猜测本诗作者及朝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给出答案,显示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从而加深了印象。学生开始自由吟诗时我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吟诗的节奏映入学生的眼帘,激发了学生有节奏的吟诗的欲望,使课堂的学习气氛热情高涨。



在学习诗句理解时,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诗中只字未提。我考虑到学生对庐山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备课时就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关于庐山的图片信息,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观察庐山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进行自主探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最后,我又突破了课本的限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出还有哪些事物属于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结果也不相同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其中有一名同学学回答:“我们画杨桃时,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形状像个五角星,”其他同学也各抒已见。这样,既扩充教学知识量,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又丰富了课堂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味诗歌的意境,这比用优美的语言去阐述诗歌的意境效果更好,因为学生更相信自己的切实感受,并且通过自己切实感受深层地领悟作者的情感。在这种情境教学设计中,我们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兴趣越高,学习就越轻松,掌握的信息就会越多,记忆会更牢固,在生活应用中也越灵活。多媒体教学模拟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凸显能力培养,深化感悟积累



我们在教学环节中提倡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比如,我们班男生多,女生少,同学们都非常活泼好动,课堂上坐不住。我在课件中运用了一些特殊的音响效果,引起学生时刻的注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课堂中我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画风》这篇课文,写的是星期天三个小朋友去野外画风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为了使学生吃透重点,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旗子飘、小树弯、雨点斜、风车转的动画片断,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你喜欢哪位小朋友的画?你是怎样画风的?”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从而表达出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设计给了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深化感情积累,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成为美文朗诵,品味赏析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风的诗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把《画风》这篇文章创作成朗朗上口的诗句。使学生逐渐爱上语文课,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各种资源为辅助,学生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语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献花(0)
+1
(本文系hai007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