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零售鬼才
2012-03-24 | 阅:  转:  |  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风起云涌30年,世界500强不乏中国企业的身影。



然而,站在当前的历史节点上,透过“中国买下世界”的头脑发热与“做大做强做上市”的浮躁荷尔蒙,真正能让世界敬佩的中国企业,可谓凤毛麟角。



在这个大背景下,观察以“创新”受到世界认可的兴隆大家庭和其创始人李维龙,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不足以成为一个标杆,它只是一面小小的镜子,伫立在中国企业群进化之路上的某一个侧前方,映射出一片我们从来不曾留意的广阔天空。



沈阳,中街,夜雪。



我踏着铺满薄雪的街道,丈量这条街的商业厚度。中街紧邻著名的沈阳故宫,从清朝发轫至今3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关东地区的商贸中心。如今,比起北京西单、上海南京路和广州上下九,中街更具一种大开大阖的商业气象。



我此行的目的,是位于沈阳故宫傍边的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兴隆大家庭。10年前,它曾以近20万平方米的面积,成为全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商业广场。



十年来,天地苍茫,风云际会。



现在,环伺在这家民营企业周围的,除了老牌国营企业中兴和商业城,还有高端的恒隆广场、时尚的大悦城、生猛的新玛特等,以及在建的新世界百货。它们不仅动辄十几二十万平方米,还都虎踞龙盘地挤在一块,足以构成一部风云变幻的中街争霸史。



不过,兴隆大家庭仍然是整个中街最火的商场,它隶属于辽宁兴隆大家庭商业集团。2010年集团销售120亿元,在中国零售连锁百强榜中排名第46位。



单就这个规模,从全国范围来看,它并非出类拔萃。但引起我注意的是,2010年它一举获得了由世界零售协会颁发的世界零售创新大奖,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获此殊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风起云涌30年,世界500强已不乏中国企业的身影。然而,站在当前这个历史节点上,透过“中国买下世界”的头脑发热与“做大做强做上市”的浮躁荷尔蒙,我们应该看到:真正能让世界敬佩的中国企业,可谓凤毛麟角。



我认为,在这个大背景下,观察一个以“创新”受到世界认可的中国零售企业,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不足以成为一个标杆,它只是一面小小的镜子,伫立在中国企业群进化之路上的某一个侧前方,映射出一片我们从来不曾留意的广阔天空。



在商场第四层的总部办公室,我等待着创始人兼董事长李维龙的到来。奇特的是,这里除了办公家具,居然还摆了两张桌球、一张乒乓球台和一台机麻。



他的秘书事先告诉我,董事长的思维天马行空,不会按常理出牌,采访有一定难度。这几天他在忙工资改革方案,昨晚在办公室一直加班到凌晨四五点。



不一会儿,47岁的李维龙健步如飞地走过来,把几个下属远远地甩在后面,眉头紧锁的他看来心情不太好,一进门,便把负责工资改革方案的人力资源总监训斥一番。



秘书介绍我和他互相认识后,他一坐下来便急匆匆忙地说:“有什么问题你赶快问吧。等会儿他们还要向我汇报方案。”他显然没有心情静下来接受访谈。



我感到有些不悦,立场坚决地强调必须进行深谈。他愣了愣神,估计是对我严正的态度颇感意外。虽然霸气外露,但他亦能察言观色,随即他缓和了一下情绪,友好地对我说:“那等会儿我们回盘锦,一起吃了晚饭再好好唠唠嗑。”



从沈阳出发,沿京沈高速出发,车行2个多小时,便是盘锦市。李维龙与兴隆大家庭的征途,便是从这里开始。油田往事



1987年,盘锦油田中学礼堂,全体教师大会。



看着台下坐得端端正正的同事们投来批评的目光,23岁的历史老师李维龙心里浮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准确地说,这种感觉并不是一种骄傲,而是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



李维龙出身于盘锦辽河油田家庭,父母是油田职工,家底殷实。性格乖张的他一直都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打架、翘课、玩吉他、改饭票、倒粮票样样都来。临上大学前,父亲叮嘱他:要好好学习,以后当大官。



可是,年轻的李维龙对当官不感兴趣。商业启蒙的微风吹开了这颗永不安分的心。油田的广播大喇叭播放着全国各地经商致富的新闻,别人听了不当回事,但李维龙却记在了心里:“我就要做生意赚钱,就要当资本家!”



大学毕业后,李维龙被分配留校任教。然而在同事们眼里,这个李老师总是迟到早退,除了上课常常不见人影。久而久之,李老师的“劣迹”便传到了老校长耳朵里。



教师大会上,出于对李维龙的爱护,老校长含沙射影地批评说,有些人总是晚到早走。谁知,台下的李维龙心想,这不就是说的我吗?他心里一横,索性站起来,在众人吃惊的注视下昂首走上讲台,掷地有声地说,大家都知道这人就是我,以后就扣我奖金,给那些早到晚归的人!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老校长拿他没办法,同事们也再无微词。



其实,不在学校的时候,李维龙并没有闲着。那时的他一心想开一家服装加工厂,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天天往裁缝店里跑,一个大老爷们和一大群女工一起学习裁缝。



1987年暑假,李维龙从学校辞职,将油田分配的底层住房改成了一个微型服装加工厂,摆上6台借钱买来的缝纫机,只留一个狭窄的隔间放一张小床,以供日常生活起居。



一入江湖深似海。初入商海的李维龙很快发现,无论怎么变换款式,自己生产的服装总是难以打开销路,一月下来除去成本,根本赚不到几个钱。不过很快,在与商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发现了问题:来自南方的服装,不仅在价格较低,还在款式上更具优势。



事实上,东北本是老重工业基地,而轻工业兴起得最快的,还是长三角和珠三角。顺着这条线索,李维龙立即赶赴上海和广州,把两地的服装批发市场看了个遍。他一算账,吃了一惊:牛仔裤批发价为10元,衣服为20多元,运到东北便可以分别卖到50多元和70多元,竟比自己做服装都要赚钱。



回到盘锦,李维龙立即调转了经营方向,卖掉了几台缝纫机,在商场里租了个铺面,然后拿着五六万元现金乘上南下的火车,拉一批货回来卖得十几万元。为了充实现金流,他还向亲戚朋友们借钱,一般人向亲戚朋友借钱,都是借多少还多少,而他借钱都主动加上利息,这样一来大家都乐意借钱给他。



两三年后,李维龙的服装贸易生意越滚越大,在盘锦开了10几个铺面,一年销售一两百万元。通过服装贸易,他渐渐完成了原始积累,也渐渐地逼近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机会。



四秀才下海



在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的经济史价值谱系里,企业家是世界的英雄。然而在中国,商业在陈旧传统的压力下仰人鼻息,从未获得真正的主动。不过所幸的是,永远有人在悲观时更悲观,在狂热时更狂热,虽然也有人冷眼看世界,更多人是墙头草两边倒。



任何波澜壮阔的序曲,都离不开大开大阖的时代撞击。1992年邓公南巡,历史的使命开始降临于某些英雄主义者。



风从南方来,吹到辽沈。1993年夏,李维龙得知了一个重要消息,盘锦市兴隆农场刚建成的盘锦大厦即将公开招租。灵敏的商业嗅觉让他的神经一下子兴奋起来,他连忙找到三个大学好友袁英江、许长义和曹溪商量如何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对商场经营还一窍不通的四个年轻人,首先远赴郑州考察了当时全国最火的亚细亚商场。然后找到了一位老商场会计,向其取经。老会计给他们列了一个长长的费用清单,租金、税金、水电、人力,一天的开销就是近10万元。原本把事情想得比较简单的四个年轻人一看,都傻了眼。



大热三伏天,四个年轻人光着膀子挤在李维龙家,对着商场结构图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其他三人都建议只租大厦第四层,用来经营服装,继续扩大服装贸易生意。但李维龙坚决表示要将整个大厦全租下来!



当时,因为油田资源带来的财富,盘锦已经是东北最富裕的地方之一。但整个盘锦都没有一家像样的商场,来满足当地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而在宏观层面上,改革之风愈吹愈烈,李维龙认定中国经济将迎来大发展。



最终,李维龙说服了三个伙伴,大家达成一致,逐渐停掉服装贸易生意,每人筹钱100万元总共400万元,用于拿下盘锦兴隆大厦的租赁权和后期经营开销。



当时,邓公南巡有句话是,步子要快一点,胆子更大一点。而李维龙的胆魄确实异于常人。原本盘锦兴隆大厦200万元的租赁价格,别人来谈时都是砍价,而李维龙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态度,直接报价300万元!



最终还是当地政府对他说:“你就别300万元了,给你减点,就260万元,看你能不能整出来。”一时间,“四秀才下海”的新闻轰动了辽沈。



消息一出,盘锦父老都拭目以待。站在土建刚刚完工、还未进行室内装潢的大厦里,看着1万多平方米、空空荡荡的楼层,李维龙心急如焚:“要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商场谈何容易。”



他立即兵分四路:第一,由同学袁英江建章立制,筹措资金;第二,由同学曹溪负责室内装潢并统管后勤;第三,自己亲自和同学许长义穿梭于北上广,开辟货源指挥进货;第四,派出总经理助理姜凌,带领400名招聘来的新员工,开赴鞍山进行了为期45天的封闭式军训,带出一支作风严谨、吃苦耐劳的队伍。



不辞山万重,花开幽谷中。



为了进货,李维龙和许长义远赴上海。寒冷的深夜里,两人裹着军大衣睡在一个粮库报废的面包车里,6车价值60多万元的食品又让他们提心吊胆、夜不能寐。第二天他们带人装车,从下午累到半夜,一身热汗被北风一吹,结果大病一场。



而在大厦本部,由于供暖不足,大厦暖气片结冰,曹溪带人买尽了盘锦所有市场里的喷灯,连烤了三天三夜,他的手脚都被冻裂了口子,结成了永久的伤疤。这个五尺高的壮汉手持喷灯累倒在了冰冷的暖气片前。



开业前5天,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李维龙率领员工们连续奋战5天5夜,饿了吃面包充饥,渴了喝口冷水,累了就靠着货架睡一会儿,400多个人硬是用肩、用手将四百多车货物、三万多件商品摆进了1万多平方米的商场。



1993年12月28日,盘锦兴隆大厦张灯结彩如期开业,首日销售额达到20万元。看着商场里琳琅满目的货品和接踵摩肩的顾客们,李维龙不禁流下了热泪。从接手至此,他和他的员工们仅仅用了76天,堪称一个奇迹!



盘锦黑马



在一个被无限拉伸的经济变革背后,其丰富的底蕴远远不止经济和政治的裂变那么简单。《爱拼才会赢》这样的口水歌,不经意间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映衬着国民的心态。



市场经济时代的曙光投射在李维龙身上,显得格外耀眼。



商场开起来了,怎样招徕顾客?李维龙的第一招很简单——服务。当时,附近的几个国营商场的营业员们都坐在柜台后面,不是嗑着瓜子就是趴着睡觉,要是有顾客问个价格,他们还会呵斥“自己不会看啊”。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李维龙手下经过了军训的员工们,一律站着营业,而且还必须态度热情、微笑服务。而他自己身先士卒的服务意识,感染着整个团队。



一次,一名顾客带着孩子购买儿童车,在营业员的推介下最终花了30多元带走了一辆崭新的儿童车。不料没过多久,这名顾客带着被压变形的儿童车回到商场,怒气冲冲地要求营业员调换。由于这明显是顾客人为损坏,营业员耐心地向顾客解释不能换,但顾客火气很大也很执拗。恰好李维龙经过柜台看到了这一幕,他二话没说掏出50元,对营业员说:“麻烦你给顾客一辆新车,这辆坏的我买回去给我儿子玩。”



营业员们每天要接待数以千计的不同心态的顾客,有时要忍受不堪入耳的辱骂,甚至挨打,但任何时候都不能跟顾客顶嘴。这几乎成了兴隆大家庭延续至今的一条铁规。而在这背后,李维龙特别设置了委屈奖,以安慰被顾客委屈的员工。



只有服务还不够,紧接着李维龙拿起了价格屠刀:凡大厦出售的商品,若价格高于同行业的同类商品,一经查出,便处罚该部负责人并下调价格。



零售黑马横空出世,狠狠地冲击到了当地的国有商场。1994年,大厦开业第一年的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一举成为当地的零售老大。



可是,有时候挫折就像一则寓言。变革裹挟着急躁的情绪轰隆而过,许多人来不及看清方向便转身而去。日后追忆过往,枉自感慨。



由于经营方向上的分歧,当年一起下海打拼的“四秀才”最终分道扬镳。其他三人抽走了自己部分的资产,分别去开酒楼和饭店,只剩下李维龙一人坚守兴隆大厦。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这四个人的友谊,在其他人生意遇到困难的时候,李维龙都会出手相助。



每每回忆起这段,李维龙都不禁黯然感慨:“我是一个比较霸道、专权的人,不太愿意听从他人意见,我当时没有能力做到让大家互相理解。如果我们不分开,企业的发展要比现在强几倍。”



绝境是最好的试金石。那时,一到年关,资金链紧绷得几乎都可以听到咔嚓断掉的声音,李维龙压力大得常常半夜惊醒。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户上仅仅只剩2万元。



然而,正是在这个生死关头,一名员工的家属得了癌症急需医药费,李维龙得知此事后,竟然毫不犹豫地将这仅有的2万元拿给这个员工救急。周围的高管们无不感动,纷纷找朋友借钱打到公司的账户上。



为了缓解紧绷的资金链,李维龙想尽各种办法,比如找银行开出承兑汇票;让利给厂商让其宽限货款周期……但是,他心里清楚,最根本的出路,还是把商场的销售做上去。



从1994年开始,李维龙率领团队策划了“羊毛衫节”、“中秋月饼节”、“50元游港泰”、“赶大集”等一系列营销活动。



当年,“50元游港泰”一经推出,立刻成为盘锦当地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每次摇奖的时候,商场门口总是人山人海,兴奋的人群纷纷拿着奖券将商场围得水泄不通。旅游回来的人们,又跟周围的同事朋友们讲述旅游港泰的见闻,形成了对商场的二次传播。



为了保证七八月份零售业淡季的销售,李维龙别出心裁地组织员工安排大客车,到周围的乡镇农村去,将偏远的村民们带到商场来购物。去城里赶大集,还有大客车免费接送,村民们的购物热情一下子被引爆了,一辆辆原本定员90人的客车,常常挤上了近200人,人们无不满载而归。短短10天时间,李维龙的商场创下了天天超百万元的销售奇迹。



零售黑马一跃而起。李维龙的这一套营销组合拳,让盘锦兴隆大厦的销售额节节攀升。1995年商场销售达到1.5亿元,1996年一举突破3亿元,一步跨入全国零售单体商场的百强榜。与此同时,李维龙还陆续接收了附近两家经营不善的国营商场,占据了盘锦60%多的市场份额。



一场震撼人心的蛇吞象



商业本就没有一板一眼的行走规则。李维龙属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这一代中国企业家。他们这一代的特别之处在于,总能在宏大的“社会叙事”中,通过自己剑走偏锋式的思维方式,嗅到别人忽略的商业价值,然后以最彻底的草根姿态冲破藩篱,直抵目的。



1997年发生的两件事,刺激了李维龙的神经。一是当地的著名企业沈阳飞龙开始坠落,二是当年的同行榜样郑州亚细亚陷入绝境。残酷的商界沉浮让他必须抬起头来,看看外面更开阔的世界。



当时的中国零售业正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交锋时刻。国有商场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沉疴,展现出一种更能适应市场大潮的面貌;外资巨头度过了最初的试水期,吹响了全面进攻的号角;民营企业在摸爬滚打中完成了经验与资金的积累,以更贴近本土的打法恣意生长。



风云激荡的大格局,使李维龙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念头——让这匹盘锦黑马冲出去,与更强的对手交锋。



机会不期而至。2000年末,位于沈阳中街、开业仅4年的东亚广场由于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深陷高达10亿元的债务危机。作为该项目最大的债权人,广发银行的项目负责人许岩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马上有救星出现,重组东亚广场并让其起死回生。



消息传到盘锦,李维龙立马坐不住了。4年前,号称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亚洲最大单体商场的东亚广场,一经开业便在东北三省引起轰动。当时的李维龙就暗想:要是自己能开一个这样的商业航母,那该多好!



许岩本打算将商场盘给某家国际知名的零售企业。前来打听的零售巨头也有不少,比如日本崇光百货、韩国现代百货和巴黎春天等实力不凡的企业,但一听到负债10亿元、拖欠货款1亿多元,还有4000多名员工需要安置等一系列苛刻条件,这些知名企业都纷纷观望起来。



正在这时,李维龙驱车奔赴沈阳找到许岩,开门见山地声称要全盘接下东亚广场,表现出了很大的决心。但对于这个从小地方来的陌生企业,许岩心里觉得没底。



然而,接下来李维龙三番五次地登门拜访,还是引起了许岩注意。他暗自来到盘锦,在李维龙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考察了兴隆人气爆棚的商场,心里暗暗增加不少对李维龙的信心。最终,他开出条件:李维龙必须以兴隆集团和他本人的全部资产作抵押!



这个条件无异于赌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周围的人都觉得李维龙不可理喻:人家外资巨头都望而却步,你一个小地方的民营企业去接下这么大笔债务,简直就是找死!



但李维龙心里却打着一个精明的算盘:东亚广场紧邻沈阳故宫,位于中街黄金地段,是块独一无二的宝地。即使自己在那里建一栋这样的商场,地价加楼价都不止10个亿,更何况自己一没本事拿到那块地,二没本事撬动10个亿的资金。



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李维龙顶住了压力,说服了团队和家人。一提起“冲向省城,杀奔沈阳”,兴隆上下的激情全被他调动了起来。2001年4月,李维龙入主原东亚广场,并将其更名为兴隆大家庭。



然而,中街商战自古激烈,当时中街商业龙头的地位,被国营的沈阳商业城牢牢把持,其他诸侯难以撼动丝毫。完成收购4个月后,兴隆大家庭试营业,残酷的现实却给了李维龙当头一棒。



开业两个月来,20多万平方米的商场每天只卖十几万元,连当天的水电费都不够缴。月底给员工开工资时,只能从兴隆的其他商场用车将现金拉到沈阳来发。这样耗下去,兴隆大家庭很快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李维龙压力大得浑身长湿疹,头顶掉头发,按东北俗话,这叫“鬼剃头”。为了稳定军心,找到出路,他不得不一边打着点滴,一边与高官们开会商量办法。



穷则思变,怎样将人气聚集到商场里来呢?。



李维龙首先将一层商铺改造为“兴隆大厨房”,以各种美食小吃,吸引人们走进商场。紧接着,他抓住当时沈阳缺乏公共绿化、冬季室外寒冷的地域特点,将顶层改造为布满藤蔓绿叶、花鸟鱼虫,还有各种娱乐游戏设施的室内公园,让其成为沈阳市民不论男女老少的一大休闲去处。



有了人气,自然就有了销量。2002年初,兴隆大家庭的单日销售额开始突破100万元。李维龙趁热打铁,将盘锦闻名全国的河蟹运到沈阳,举办别具特色的“螃蟹节”,引爆了沈阳市民的热情。到了2002年圣诞节,他进而又独树一帜地推出“60小时圣诞狂欢不眠夜”的连续通宵营业活动,引发了中街各路诸侯陷入节日营销的混战。



2003年,思维活络的李维龙想到了一段历史典故:昔日全国劳模张秉贵,凭借“糖果重量一把抓”的绝技,成为北京百货大楼的金字招牌,直接拉动了商品销售。何不让兴隆的员工也练一练职业技能,成为明星售货员?于是,李维龙在内部发起了一项“功夫龙虎榜”的活动,通过内部擂台式的良性竞争,产生技能出众的“功夫明星”。一时间英雄辈出,产生了诸如:一秤准、闻香识茶、看手识鞋码、蒙眼打领带等300多个“功夫明星”,也直接拉动了销售。



比如,有一位“一秤准”的“功夫明星”,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登台亮相,并赢得了挑战英雄的荣誉称号。一位顾客观看了这个节目后,特意慕名而来,在看了这位“功夫明星”的现场表演后,他叹为观止,并立即购买了他现场称重的2000多元商品。



这样的例子在兴隆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这别出心裁的“功夫营销”,2010年兴隆大家庭击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优秀同行,一举摘得世界零售创新大奖。同年,沈阳兴隆大家庭年销售突破30个亿,排在全国零售业单体店销售第13位,亦成为辽沈的零售龙头。



铁腕大家长



曾经有一次,李维龙率领几个高管到北京考察,早上起来发现宾馆的早餐要90多元一位。他嫌太贵,领着高管们去找附近的小餐馆,一连走了好几家,他又都嫌太脏。最终转悠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吃到早饭。



那时公司一年已经有3000多万元的利润。一位高管跟他开玩笑:“我们一天能挣20多万元,一小时能挣1万元,你能不能花10分钟挣的钱,节约这一个小时,请我们吃顿早饭啊?”



对于自己的花销,李维龙一贯抠门,一辆奥迪开了10年都不换。厂商奖励的奔驰车,直接放在公司当公车。但是,对于员工福利,李维龙却出手阔绰。其实,串联起李维龙黑马奇迹的并非偶然,而正是这种“将善待员工落到实处”的管理逻辑。



在每个兴隆的商场内部,虽然寸土寸金,但都会特别划出一块区域,用作员工之家,里面的陈设应有尽有。任何一个兴隆大家庭的员工,都可以在这里阅读书刊,打麻将,打桌球,健身和打盹,甚至还设有儿童区,有专人照看员工因为工作而无暇照顾的子女。



家有家规。员工们收到的回扣一律上缴,违反公司规定的罚款也一律充公,最终全部集中到大病基金里,用于救助遭遇重大疾病的员工和员工家属。2010年度,大病基金共放款33万元,救助了员工及家属40人,另外公司还拿出300万元,让2万多名员工及家属进行健康体检。



李维龙还根据职位、业绩、资历和学历,将经营管理层员工分成珍珠、翡翠和钻石等5个家族级别。目前,共有2500多名员工获得家族级别,并且人数还在增加中。



为了让员工真正把企业当成大家庭,李维龙给不同级别的员工,配以不同份额的干股,集团每年公开财务状况,根据每年的利润,有级别员工可获得一定份额的分红。



另外,集团每年会出资让一定级别的员工及家属外出旅游度假,一名员工可以带5名家属。2010年集团组织了5300名员工及家属分别到大连、海南、台湾、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旅游。不仅如此,集团还推出下一代培训计划,让360多名员工子女分别参加英国、美国的夏令营和广州、北京的冬令营。



这一系列可以比肩海底捞火锅的员工福利制度,造就出一种“视企业如大家庭”的企业文化。翻开整理成册的兴隆员工文集,你会发现许多为了大家庭拼搏不息的励志故事。连中街的同行都说,兴隆人都像打了鸡血。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李维龙也有铁腕治军的一面。



当年李维龙收购东亚广场,同时也接收了2000多名老东亚员工。这些人作风一贯懒散,不接受新东家严格的规章制度。李维龙想了很多办法,试图让他们融入到兴隆大家庭里面来,比如跟他们一起打麻将,组织他们军训等,但都收效甚微。



眼看着重组后的商场要开业了,但各项工作几乎停滞不前,在原来的用工合同即将到期的关口,李维龙决定不再与一部分原东亚员工续约。



结果,这一决定引发了原东亚员工的大罢工。原本春节的销售旺季,他们却在商场里打起白底黑字的“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工作”、“李维龙是黑心资本家”等条幅,喊着“滚出沈阳去”的口号,不让商场正常营业。



李维龙被彻底激怒了,他当即决定开掉这闹事的员工,留下少部分能够融入兴隆的原东亚员工,再立即展开招聘,补充新鲜血液。最终,商场步入节节攀升的正轨。



如今的兴隆大家庭拥有23家店、4万多员工,还有20多个在建项目。每增加一项员工福利,都将是一笔天文数学的开销,这对于大管家李维龙是一大挑战。



2010年由于业绩增长,加上物价上涨,李维龙拿出1.7亿元为全体员工涨工资。一年后的现在,他发现企业增加的利润已经超过了这个数。所以他决定再对工资方案进行一次改革。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确是一个两难命题,为此他已经连续几天深夜加班了。



一片稀缺的内心世界



我与李维龙深谈,是在盘锦他旗下的紫澜门酒店里。偌大的总统套房除了标准陈设,还有一张桌球和一台机麻。满屋都是李维龙的员工,有的玩桌球、打麻将,有的商量业务、汇报工作。



李维龙对我说,这就是他的工作方式——寓教于乐,就像以前的油田一样,整个油田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一起唠嗑。久而久之,员工们也习惯了,“要是哪天董事长正儿八经在办公室坐个半天,我们都会觉得他是不是病了,公司是不是遇到大问题了。”



采访一直进行到深夜两点,他的兴致越来越高,甚至提出与我切磋一番桌球,我欣然接招。第一盘我赢了,他狡黠地笑了笑说:“你功底还不错哦,接下来我们正式开始,三局两胜,赌注100块!”



前两盘我和他打成平手,第三盘在我一路领先的情况下,他一晃神将球打错了。我提醒他这个失误,他却倔强地坚持说自己绝对没有打错球。我正欲向他解释情况,他大手一挥:“哎呀,这盘不算,咱们重来!”



站在旁边观战的员工们,会心地跟我交换偷着乐的眼神,我乐得其所地接受了他的赖皮。最终,在一鼓作气将我击败后,他高兴得乐不可支,欣然笑纳了我奉上的100元钞票。第二天,他的员工私下告诉我:“董事长身上从来不放钱,唯独把昨天赢你的100元钱仔细折好,小心翼翼地放在裤兜里。”



像李维龙这样给人第一印象不佳,但随着深入接触越来越令人感到亲和的人,往往是最真实、最有趣的人,亦是内心极其强大的人。这类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态度,不是去迎合求全而是去征服改变。据我观察,这是很多优秀企业家的一个共性。



对于外界的理论和经验,李维龙仿佛一块坚硬的石头,滴水不进。与他一起创业的副总姜凌,时常把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商业模式讲给他听。他总是坚定地把头一摇:“我不做跟别人一样的东西!”



接受我采访的前一个月,李维龙来到湖南参加行业大会。步步高董事长王填作为东道主,盛情地招待了他,还将他请到自己的商场里,让他多提意见多指点。结果性格温和的王填,在一旁不动声色地听李维龙讲了整整一个下午。



随行的高管回来后对李维龙说:“王填太聪明了,从你这里学了这么多,而你却从他那里毫无所获,太亏了。”可是李维龙却满不在乎,他下巴一抬,傲气十足地回答:“跟这些同行老板在一起,都是我说话他们听,他们讲那些,我还不爱听呢。”



起初,我颇为失望地感到,李维龙不过是一个过度自负的人。但后来我发现,其实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独特的商业逻辑——将每一个商场都当成一件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



他像一个设计大师一样兴致勃勃地向我描述,即将在鞍山开业的、40万平方米的巨型商城,“地下3层,地上9层,每层都有4块足球场那么大。负三负二层是停车场,负一层是商业街和大超市,一层是体育主题公园,里面有50个羽毛球场、10个网球场,还有篮球馆,再往上是百货商城、儿童游乐场、KTV、美食城、真冰场……你想玩什么,里面就有什么,整个一商业迪士尼乐园!”



在当前的中国商界,将企业做大做强做上市,已经成为很多老板常挂在嘴上的豪言壮语和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



几年前,李维龙也曾考虑过上市,他召集高管们连续研究了几个月最后发现,在资本逐利意志下,企业的发展无外乎标准化的复制性扩张,这与自己自由创造的初衷简直背道而驰。



“我就要做成商场不像商场,超市不像超市,只要顾客都愿意上我这儿来。你要我学做沃尔玛、家乐福,我还不如干脆什么都别做,直接去买沃尔玛、家乐福的股票。”



最终,李维龙拍板决定不上市,让企业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他说,其实在很多渴望上市的老板心中,上市仅仅是一种解脱。



李维龙的特立独行,让我思考了很久。



其实,对于成功的标准和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有人认为“强大了,上市了”是成功,也有人认为“实现自我,改变世界”是成功,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求同存异。只是,李维龙和他的兴隆大家庭,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具有稀缺性,而稀缺的就是珍贵的。



如今回想起来,我记不清是从何时开始,对这个并不足够强大的零售企业另眼相看。也许是从沈阳机场出来,乘上他们的商务车时,司机一本正经地提醒坐在后排的我:“请把安全带系上,不然要罚款500元,这是公司的规定。”



很欣慰,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还有这么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胜利样本。







献花(0)
+1
(本文系韩高杰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