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LT 5330-2005
2012-03-25 | 阅:  转:  |  分享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DL/T5330-2005

2005-11-28发布2006-06-01实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电水利工程水工混凝土及砂浆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水工混凝土及砂浆的配合比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75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200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GB/T208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GB1344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GB/T1346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GB/T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GB/T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

DL/T5055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

DL/T5057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DL/T5082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DL/T5100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

DL/T5112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

DL/T5117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试验规程

DL/T514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DL/T5150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DL/T5151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

DL/T5152水工混凝土水质分析试验规程

DL/T5181水电水利工程锚喷支护施工规范

DL/T5207水工建筑物抗冲磨防空蚀混凝土技术规范

3朮语和符号

3.1.1

水工混凝土hydraulicconcrete

用于水电水利工程的挡水、发电、泄洪、输水、排沙等建筑物,密度为2400kg/m3左右的水泥基混凝土。

3.1.2

水工砂浆hydraulicmortar

指与水工混凝土接触使用的水泥基砂浆,用于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铺筑、混凝土浇筑升层间铺筑、混凝土施工中局部处理等。

3.1.3

大体积混凝土massconcrete

浇筑块体尺寸较大,需要考虑采取温控措施以减少裂缝发生概率的混凝土。

3.1.4

常态混凝土conventionalconcrete

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为10mm~100mm的混凝土。

3.1.5

碾压混凝土rollercompactedconcrete

利用振动碾振动压实的混凝土。

3.1.6

流动性混凝土flowingconcrete

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不低于100mm的混凝土。

3.1.7

结构混凝土structuralconcrete

用于水工建筑物中梁、板、柱等配有钢筋的混凝土。

3.1.8

预应力混凝土prestressedconcrete

施加预应力且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混凝土。

3.1.9

泵送混凝土pumpedconcrete

在混凝土泵的压力推动下,能沿管道输送到浇筑地点进行浇筑的流动性混凝土。

3.1.10

喷射混凝土sprayedconcrete

利用压缩空气或其他动力,将按一定配合比拌制的混凝土混合料沿管路输送至喷头处,以较高速度喷射于受喷面,依赖喷射过程中水泥与骨料的连续撞击,压密而形成的一种混凝土。

3.1.11

抗冲磨混凝土abrasionresistantconcrete

受含沙(石)水流冲刷,强度等级不低于C35的混凝土。

3.1.12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non-dispersibleunderwaterconcrete

掺加了抗分散剂后具有水下不分散性的混凝土。

3.1.13

胶凝材料cementitiousmaterial

水泥混凝土或砂浆中水泥及掺入的粉煤灰、矿渣粉、硅粉等材料的总称。

3.1.14

掺和料pozzolanicmaterial

拌制水泥混凝土或砂浆时掺入的粉煤灰、矿渣粉、硅粉等矿物质材料。

3.1.15

掺和料掺量pozzolanicmaterialcontent

掺和料质量占水泥与掺和料质量之和的百分比。

3.1.16

用水量watercontent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拌和水量(不包括骨料吸收的水)。

3.1.17

水胶比water-cementitiousmaterialratio

水泥混凝土或砂浆中拌和水(不包括骨料吸收的水)与胶凝材料的质量比。

3.1.18

砂率fine-to-coarseaggregateratio

混凝土中砂与砂石的体积比或质量比,本标准中非注明的一般均指体积砂率。

3.1.19

VC值vibratingcompactedvalue

碾压混凝土拌和物在规定振动频率及振副、规定表面压强下,振至表面泛浆所需的时间(以s计)。

3.2符号

?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cu,k—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m,0—砂浆配制抗压强度,MPa;

?m,k—砂浆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t—概率度系数;

б—混凝土(砂浆)抗压强度标准差,MPa;

?ce—水泥28d龄期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w/(c+p)—水胶比;

mw—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mc—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

mp—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和料用量,kg;

ms—每立方米混凝土砂子用量,kg;

mg—每立方米混凝土石子用量,kg;

mc,e—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质量假定值,kg;

mc,c—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质量计算值,kg;

mc,t—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质量实测值,kg;

α—混凝土含气量(以百分数表示);

β—外加剂减水率(以百分数表示);

Pm—掺和料掺量(以百分数表示);

Sv—体积砂率(指砂的体积占砂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Sm—质量砂率(指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的百分比);

pc—水泥密度,kg/m3;

pp—掺和料密度,kg/m3;

Ps—砂子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

Pg—石子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

pw—水的密度,kg/m3;

δ—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

Vs,g—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石的绝对体积,m3;

Vs—每立方米砂浆中砂的绝对体积,m3。

4总则

4.0.1为规范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且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

4.0.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1应根据工程要求、结构型式、施工条件和原材料状况,配制出既满足工作性、强度及耐久性等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混凝土,确定各项材料的用量。

2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较小的用水量;

3在满足强度、耐久性及其他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水胶比;

4宜选取最优砂率,即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并达到要求的工作性时用水量较小、拌和物密度较大所对应的砂率;

5宜选用最大粒径较大的骨料及最佳级配。

4.0.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主要步骤:

1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和耐久性选定水胶比;

2根据施工要求的工作度和石子最大粒径等选定用水量和砂率,用用水量除以选定的水胶比计算出水泥用量(或胶凝材料用量);

3根据体积法或质量法计算砂、石用量;

4通过试验和必要的调整,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各项材料用量和配合比。

4.0.4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有关原材料的资料,并按GB175、GB200、GB/T208、GB1344、GB/T1346、GB/T17671、GB/T18046、DL/T5055、DL/T5100、DL/T5151、DL/T5152等的要求对水泥、掺和料、外加剂、砂石骨料及拌和用水等的性能进行试验,并符合DL/T5144的规定。试验内容包括:

1水泥的品种、品质、强度等级、密度等;

2掺和料的品种、品质、密度等;

3外加剂种类、品质等;

4粗骨料岩性、种类、级配、表观密度、吸水率等;

5细骨料岩性、种类、级配、表观密度、细度模数、吸水率等;

6拌和用水品质。

4.0.5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相关工程设计资料,明确以下设计要求;

1混凝土强度及保证率;

2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抗冻等级及其他性能指标;

3混凝土的工作性;

4骨料最大粒径。

4.0.6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及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配合比计算,并通过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室内试验确定的配合比尚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4.0.7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除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5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5.0.1水工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水工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采用符号C加设计龄期下角标再加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如C9015;若设计龄期为28d,则省略下角标,如C15。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设计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设计保证率的抗压强度,以N/mm2或MPa计。

5.0.2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

?cu,0=?cu,k+tб(5.0.2)

式中:

?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cu,k—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t—概率度系数,由给定的保证率P选定,其值按表5.0.2选用;

б—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MPa。

表5.0.2保证率和概率度系数关系

保证率P(%) 70.0 75.0 80.0 84.1 85.0 90.0 95.0 97.7 99.9 概率度系数t 0.525 0.675 0.840 1.0 1.040 1.280 1.645 2.0 3.0

5.0.3当设计龄期为28d时,抗压强度保证率P为95%。其他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保证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5.0.4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б,宜按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确定。

1统计时,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总数应不少于30组。

2根据近期相同抗压强度、相同生产工艺和配合比的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资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б按下式计算:

б={[∑(?cu,I)2―n(m?cu)2]/(n―1)}-2(5.0.4)

式中:

?cu,i—第i组试件抗压强度,MPa;

m?cu—n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n—试件组数。

3当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小于和等于25MPa,其抗压强度标准差б计算值小于2.5MPa时,计算配制抗压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2.5MPa;当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等于或大于30MPa,其抗压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时,计算配制抗压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3.0MPa。

5.0.5当无近期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时,б值可按表5.0.5取用。施工中应根据现场施工时段强度的统计结果调整б值。

表5.0.5标准差б选用值

设计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15 20~25 30~35 40~45 50 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бMPa 3.5 4.0 4.5 5.0 5.5 6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参数

6.1水胶比

6.1.1混凝土的水胶比应根据设计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DL/T5144的规定。

6.1.2混凝土的水胶比还应满足设计规定的抗渗、抗冻等级等要求。混凝土抗渗、抗冻等级与水泥的品种、水胶比、外加剂和掺和料品种及掺量、混凝土龄期等因素有关。对于大中型工程,应通过试验建立相应的关系曲线,并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满足设计技术指标要求的水胶比。在没有试验资料时,抗冻混凝土的水胶比,宜根据混凝土抗冻等级和所用的骨料最大粒径按DL/T5082的要求选用。

6.1.3掺掺和料时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适当降低,并通过试验确定。

6.2用水量

6.2.1混凝土用水量,应根据骨料最大粒径、坍落度、外加剂、掺和料以及适宜的砂率通过试拌确定。

6.2.2常态混凝土用水量:

1水胶比在0.40~0.70范围,当无试验资料时,其初选用水量可按表6.2.2选取。

表6.2.2常态混凝土初选用水量kg/m3

混凝土坍落度

mm 卵石最大粒径 碎石最大粒径 20mm 40mm 80mm 150mm 20mm 40mm 80mm 150mm 10~30 160 140 120 105 175 155 135 120 30~50 165 145 125 110 180 160 140 125 50~70 170 150 130 115 185 165 145 130 70~90 175 155 135 120 190 170 150 135 注1:本表适用于细度模数为2.6~2.8的天然中砂,当使用细砂或粗砂时,用水量需增加或减少3kg/m3~5kg/m3。

注2:采用人工砂时,用水量需增加5kg/m3~10kg/m3。

注3:掺入火山灰质掺和料时,用水量需增加10kg/m3~20kg/m3;采用Ⅰ级粉煤灰时,用水量可减少5kg/m3~10kg/m3。

注4:采用外加剂时,用水量应根据外加剂的减水率作适当调整,外加剂的减水率应通过试验确定。

注5:本表适用于骨料含水状态为饱和面干状态。

2水胶比小于0.40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6.2.3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宜按下列步骤计算:

1以表6.2.2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用水量增加5kg/m3,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

2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mw=mw0(1—β)(6.2.3)

式中:

mw—掺外加剂时混凝土用水量,kg;

mw0—未掺外加剂时混凝土用水量,kg;

β—外加剂减水率。

3外加剂的减水率应通过试验确定。

6.2.4碾压混凝土用水量:

水胶比在0.40~0.70范围,当无试验资料时,其初选用水量可按表6.2.4选取。

表6.2.4碾压混凝土初选用水量kg/m3

碾压混凝土VC值

s 卵石最大粒径 碎石最大粒径 40mm 80mm 40mm 80mm 1~5 120 105 135 115 5~10 115 100 130 110 10~20 110 95 120 105 注1:本表适用于细度模数为2.6~2.8的天然中砂,当使用细砂或粗砂时,用水量需增加或减少5kg/m3~10kg/m3。

注2:采用人工砂时,用水量需增加5kg/m3~10kg/m3。

注3:掺入火山灰质掺和料时,用水量需增加10kg/m3~20kg/m3;采用Ⅰ级粉煤灰时,用水量可减少5kg/m3~10kg/m3。

注4:采用外加剂时,用水量应根据外加剂的减水率作适当调整,外加剂的减水率应通过试验确定。

注5:本表适用于骨料含水状态为饱和面干状态。

6.3骨料级配及砂率

6.3.1石子按粒径依次分为5mm~20mm、20mm~40mm、40mm~80mm、80mm~150mm(120mm)四个粒级。水工大体积混凝土宜尽量使用最大粒径较大的骨料,石子最佳级配(或组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以紧密堆积密度较大,用水量较小时的级配为宜。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6.3.1选取。

表6.3.1石子组合比初选

混凝土种类 级配 石子最大粒径

mm 卵石

(小:中:大:特大) 碎石

(小:中:大:特大) 常态

混凝土 二 40 40:60:0:0 40:60:0:0 三 80 30:30:40:0 30:30:40:0 四 150 20:20:30:30 25:25:20:20 碾压

混凝土 二 40 50:50:0:0 50:50:0:0 三 80 30:40:30:0 30:40:30:0 注:表中比例为质量比。 6.3.2混凝土配合比宜选取最优砂率。最优砂率应根据骨料品种、品质、粒径、水胶比和砂的细度模数等通过试验选取。当无试验资料时,砂率可按以下原则确定:

1混凝土坍落度小于10mm时,砂率应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坍落度为10mm~60mm时,砂率可按表6.3.2-1初选并通过试最后确定。混凝土坍落度大于60mm时,砂率可通过试验确定,也可在表6.3.2-1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表6.3.2-1常态混凝土砂率初选

骨料最大粒径

mm 水胶比 0.40 0.50 0.60 0.70 20 36~38 38~40 40~42 42~44 40 30~32 32~34 34~36 36~38 80 24~26 26~28 28~30 30~32 150 20~22 22~24 24~26 26~28 注1:本表适用于卵石、细度模数为2.6~2.8的天然中砂拌制的混凝土。

注2:砂的细度模数每增减0.1,砂率相应增减0.5%~1.0%。

注3:使用碎石时,砂率需增加3%~5%。

注4:使用人工砂时,砂率需增加2%~3%。

注5:掺用引气剂时,砂率可减小2%~3%;掺用粉煤灰时,砂率可减小1%~2%。 碾压混凝土的砂率可表6.3.2-2初选并通过试验最后确定。

表6.3.2-2碾压混凝土砂率初选%

骨料最大粒径

mm 水胶比 0.40 0.50 0.60 0.70 40 32~34 34~36 36~38 38~40 80 27~29 29~32 32~34 34~36 注1:本表适用于卵石、细度模数为2.6~2.8的天然中砂拌制的VC值为3s~7s的碾压混凝土。

注2:砂的细度模数每增减0.1,砂率相应增减0.5%~1.0%。

注3:使用碎石时,砂率需增加3%~5%。

注4:使用人工砂时,砂率需增加2%~3%。

注5:掺用引气剂时,砂率可减小2%~3%;掺用粉煤灰时,砂率可减小1%~2%。

6.4外加剂及掺和料掺量

6.4.1外加剂掺量按胶凝材料质量的百分比计,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4.2掺和料的掺量按胶凝材料质量的百分比计,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4.3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必须掺用引气剂,其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含气量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对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最小含气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当没有试验资料时,混凝土的最小含气量应符合DL/T5082的规定。混凝土的含气量不宜超过7%。

7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

7.0.1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应以饱和面干状态骨料为基准。

7.0.2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

1计算配制强度?cu,0,求出相应的水胶比,并根据混凝土抗渗、抗冻等级等要求和允许的最大水胶比限值选定水胶比;

2选取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或胶凝材料用量);

3选取砂率,计算砂子和石子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

7.0.3根据混凝土配制强度选择水胶比。在适宜范围内,可选择3~5个水胶比,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试验,建立强度与水胶比的回归方程(式7.0.3-1)或图表,按强度与水胶比关系,选择相应于配制强度的水胶比。

?cu,0=A?ce[(c+p)/w-B](7.0.3-1)

w/(c+p)=A?ce/(?cu,0-AB?ce)(7.0.3-2)

式中:

?cu,0—混凝土的配制强度,MPa;

?ce—水泥28d龄期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c+p)/w—胶水比;

w/(c+p)—水胶比;

A、B—回归系数,应根据工程使用的水泥、掺和料、骨料、外加剂等,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

7.0.4根据工程需要,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强度增长率,即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其他龄期的强度与28d龄期的强度之比的百分数。

7.0.5混凝土的水胶比应符合6.1的规定。

7.0.6混凝土的用水量可按6.2确定。

7.0.7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mc+mp)、水泥用量(mc)和掺和料用量(mp)按下式计算:

mc+mp=mw/[w/(c+p)](7.0.7-1)

mc=(1―Pm)(mc+mp)(7.0.7-2)

mp=Pm(mc+mp)(7.0.7-1)

式中:

mc—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

mp—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和料用量,kg;

mw—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Pm—掺和料掺量,kg;

w/(c+p)—水胶比。

7.0.8混凝土的砂率可按6.3确定。

7.0.9砂、石骨料用量由已确定的用水量、水泥(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根据“体积法”或“质量法”计算。

1体积法:基本原理是混凝土拌和物的体积等于各项材料的绝对体积与空气体积之和。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石的绝对体积为:

Vs,g=1-[mw/pw+mc/pc+mp/pp+α](7.0.9-1)

砂子用量:

ms=Vs,gSvPs(7.0.9-2)

石子用量:

mg=Vs,g(1-Sv)Pg(7.0.9-2)

式中:

Vs,g—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石的绝对体积,m3;

mw—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mc—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

mp—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和料用量,kg;

ms—每立方米混凝土砂子用量,kg;

mg—每立方米混凝土石子用量,kg;

α—混凝土含气量;

Sv—体积砂率;

pw—水的密度,kg/m3;

pc—水泥密度,kg/m3;

pp—掺和料密度,kg/m3;

Ps—砂子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

Pg—石子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

2)各级石子用量按选定的组合比例计算。

2质量法:基本原理是混凝土拌和物的质量等于各项材料质量之和。

1)混凝土拌和物的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计算时可按表7.0.9选用。

表7.0.9混凝土拌和物质量假定值

混凝土种类 石子最大粒径 20mm 40mm 80mm 120mm 150mm 普通混凝土kg/m3 2380 2400 2430 2450 2460 引气混凝土kg/m3 2280(5.5%) 2320(4.5%) 2350(3.5%) 2380(3.0%) 2390(3.0%) 注1:适用于骨料表观密度为2600kg/m3~2650kg/m3的混凝土。

注2:骨料表观密度每增减100kg/m3,混凝土拌和物质量相应增减60kg/m3;混凝土含气量每增、减1%,拌和物质量相应增、减1%。

注3:表中括弧内的数字为引气混凝土的含气量。 砂石总质量

ms,g=mc,e–(mw+mc+mp)(7.0.9-4)

砂子用量:

ms=ms,gSm(7.0.9-5)

石子用量:

mg=ms,g–ms(7.0.9-6)

式中:

ms,g—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石总质量,kg;

mc,e—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质量假定值,kg;

mw—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mc—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

mp—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和料用量,kg;

ms—每立方米混凝土砂子用量,kg;

mg—每立方米混凝土石子用量,kg;

Sm—质量砂率。

2)各级石子用量按选定的组合比例计算。

7.0.10列出混凝土各项材料的计算用量和比例。

8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和确定

8.1试配

8.1.1在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混凝土的拌和,应按DL/T5150进行。

8.1.2在混凝土试配时,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拌和量应符合表8.1.2的规定,当采用机械拌和时,其拌和量不宜小于拌和机额定拌和量的1/4。

表8.1.2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拌和量

骨料最大粒径mm 拌和物数量L 20 15 40 25 ≥80 40 8.1.3按计算的配合比进行试拌,根据坍落度、含气量、泌水、离析等情况判断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对初步确定的用水量、砂率、外加剂掺量等进行适当调整。用选定的水胶比和用水量,每次增减砂率1%~2%进行试拌,坍落度最大时的砂率即为最优砂率。用最优砂率试拌,调整用水量至混凝土拌和物满足工作性要求,然后提出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用的配合比。

8.1.4混凝土强度试验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水胶比的配合比,其中一个应为8.1.3确定的配合比,其他配合比的用水量不变,水胶比依次增减,变化幅度为0.05,砂率可相应增减1%。当不同水胶比的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与要求值的差超过允许偏差时,可通过增、减用水量进行调整。

8.1.5根据试配的配合比成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件,标准养护到规定龄期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根据试验得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水胶比关系曲线,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与混凝土配制强度(?cu,0)相对应的水胶比。

8.2调整

8.2.1按8.1试配结果,计算混凝土各项材料用量和比例,并按8.2.2进行校正。

8.2.2经试配确定配合比后,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校正:

按确定的材料用量用下式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的质量:

mc,c=mw+mc+mp+ms+mg(8.2.2-1)

2按下式计算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δ:

δ=mc,t/mc,c(8.2.2-1)

式中:

δ—配合比校正系数;

mc,c—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质量计算值,kg;

mc,t—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质量实测值,kg;

mw—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mc—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

mp—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和料用量,kg;

ms—每立方米混凝土砂子用量,kg;

mg—每立方米混凝土石子用量,kg;

3按校正系数δ对配合比中各项材料用量进行调整,即为调整的设计配合比。

8.3确定

8.3.1当混凝土有抗渗、抗冻等其他技术指标要求时,应用满足抗压强度要求的设计配合比,按DL/T5150进行相关键性能试验。如不满足要求,则应对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直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8.3.1当使用过程中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调整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1混凝土性能指标要求有变化时;

2混凝土原材料品种、质量有明显变化时。

9特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9.0.1特种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与常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相同。

9.0.2碾压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尚应符合DL/T5112的规定。

9.0.3结构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DL/T5057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当掺用掺和料较多时,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进行钢筋锈蚀及混凝土碳化试验。

9.0.4预应力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用强度等级不底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2应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中粗砂。

3应选用连续级配骨料,骨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0mm。

4不宜掺用氯离子含量超过水泥质量0.02%的外加剂。

5不宜掺用掺和料。

6混凝土早期强度应能满足施加预应力的要求。

9.0.5泵送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用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2应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中粗砂。

3应选用连续级配骨料,骨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0mm。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符合表9.0.5的规定。

4应掺用坍落度经时损失小的泵送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引气剂等。

5宜掺用粉煤灰等活性掺和料。

表9.0.5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

石子品种 泵送高度m 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 碎石 <50 ≤1:3.0 50~100 ≤1:4.0 >100 ≤1:5.0 卵石 <50 ≤1:2.5 50~100 ≤1:3.0 >100 ≤1:4.0 6水胶比不宜大于0.06。

7胶凝材料用量不宜低于300kg/m3。

8砂率宜为35%~45%。

9当掺用掺和料较多时,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进行钢筋锈蚀及混凝土碳化试验。

9.0.6喷射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DL/T5181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泥用量应较大,宜在400kg/m3~500kg/m3。

2干法喷射水泥与砂石的质量比宜为1:4.0~1:4.5,水胶比宜为0.40~0.45,砂率宜为45%~55%;湿法喷射水泥与砂石的质量比宜为1:3.5~1:4.0,水胶比宜为0.42~0.50,砂率宜为50%~60%。

3用于湿法喷射的混合料拌制后,应进行坍落度测试,其坍落度宜为80mm~120mm。

4当掺用钢钎维时,钢钎维的直径宜为0.3mm~0.5mm;钢钎维的长度宜为20mm~25mm;钢钎维的掺量宜为干混合料质量的3.0%~6.0%。

9.0.7抗冲磨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应符合DL/T5207的规定。

9.0.8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应符合DL/T5117的规定。

10水工砂浆配合比设计

10.1砂浆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10.1.1砂浆的技术指标要求与其接触的混凝土的设计指标相适应。

10.1.2砂浆所使用的原材料应与其接触的混凝土所使用的原材料相同。

10.1.3砂浆应与其接触的混凝土所使用的掺和料品种、掺量相同,减水剂的掺量为混凝土掺量的70%左右。当掺引气剂时,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以含气量达到7%~9%时的掺量为宜。

10.1.4采用体积法计算每立方米砂浆各项材料用量。



10.2砂浆配制强度的确定

10.2.1砂浆的强度等级应按砂浆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水工砂浆的强度等级采用符号M加设计龄期下角标再加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如M9015;若设计龄期为28d,则省略下角标,如M15。砂浆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试件,在设计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设计保证率的抗压强度,以N/mm2或MPa计。

10.2.2砂浆配制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m,0=?m,k+tб(10.2.2)

式中:

?m,0—砂浆配制抗压强度,MPa;

?m,k—砂浆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t—概率度系数,由给定的保证率P选定,其值按表5.0.5选用;

б—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MPa。

10.2.3当设计龄期为28d时,抗压强度保证率P为95%。其他龄期砂浆抗压强度保证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10.2.4砂浆抗压强度标准差б,宜按同品种砂浆抗压强度统计资料确定。

1统计时,砂浆抗压强度试件总数应不少于25组;

2根据近期相同抗压强度、相同生产工艺和配合比的同品种砂浆抗压强度资料,砂浆抗压强度标准差б按下式计算:

б={[∑(?m,i)2―n(m?m)2]/(n―1)}-2(5.0.4)

式中:

?m,i—第i组试件抗压强度,MPa;

m?m—n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n—试件组数。

3当无近期同品种砂浆抗压强度统计资料时,б值可按表10.2.4取用。施工中应根据现场施工时段抗压强度的统计结果调整б值。

表10.2.4标准差б选用值

设计龄期砂浆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10 15 ≥20 砂浆抗压强度标准差MPa 3.5 4.0 4.5 10.3砂浆配合比的计算

10.3.1可选择与其接触混凝土的水胶比作为砂浆初选水胶比。

10.3.2砂浆配合比设计时用水量可按表10.3.2确定。

表10.3.2砂浆参考用水量(稠度40mm~60mm)

水泥品种 砂子细度 用水量kg/m3 普通硅酸盐水泥 粗砂 270 中砂 280 细砂 310 矿渣硅酸盐水泥 粗砂 275 中砂 285 细砂 315 稠度±10mm 用水量±(8kg/m3~10kg/m3) 10.3.3砂浆的胶凝材料用量(mc+mp)、水泥用量(mc)和掺和料用量(mp)按下式计算:

mc+mp=mw/[w/(c+p)](10.3.3-1)

mc=(1―Pm)(mc+mp)(10.3.3-2)

mp=Pm(mc+mp)(10.3.3-3)

式中:

mc—每立方米砂浆水泥用量,kg;

mp—每立方米砂浆掺和料用量,kg;

mw—每立方米砂浆用水量,kg;

w/(c+p)—水胶比;

Pm—掺和料掺量,kg。

10.3.4砂子用量由已确定的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根据体积法计算:

Vs=1―[mw/pw+mc/pc+mp/pp+α](10.3.4-1)

ms=PsVs(10.3.4-2)

式中:

Vs—每立方米砂浆中砂的绝对体积,m3;

mw—每立方米砂浆用水量,kg;

mc—每立方米砂浆水泥用量,kg;

mp—每立方米砂浆掺和料用量,kg;

α—含气量,一般为7%~9%;

pw—水的密度,kg/m3;

pc—水泥密度,kg/m3;

pp—掺和料密度,kg/m3;

Ps—砂子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

ms—每立方米砂浆砂子用量,kg;

10.3.4列出砂浆各项材料的计算用量和比例。

10.4砂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和确定

10.4.1按计算的配合比进行试拌,固定水胶比,调整用水量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稠度。由调整后的用水量提出进行砂浆抗压强度试验用的配合比。

10.4.2砂浆抗压强度试验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应为10.4.1确定的配合比,其他配合比的用水量不变,水胶比依次增减,变化幅度为0.05。当不同水胶比的砂浆稠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通过增、减用水量进行调整。

10.4.3测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浆稠时每立方米砂浆的质量、含气量及抗压强度,根据28d龄期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绘出抗压强度与水胶比(或砂灰比)关系曲线,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与砂浆配制强度(?m,0)相对应的水胶比(或砂灰比)。

10.4.4按式(10.3.3-1)、式(10.3.3-2)、式(10.3.3-3)、式(10.3.4-1)、式(10.3.4-2)计算出每立方米砂浆中各项材料用量及比例,并经试拌确定最终配合比。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3术语和符号

3.1.3美国混凝土学会ACI116R―00“CementandConcreteTerminology”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是“各向尺寸都较大,以致需要采取温控措施以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开裂的混凝土”。该学会还认为,结构最小尺寸大于0.6m,即应考虑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体积变化与开裂问题。

日本建筑学会JASS5―2004“JapaneseArchitecturalStandardSpecificationforReinforcedConcreteWork”的定义是“结构断面尺寸在0.8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之为大体积混凝土”。

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IPRecommendations:DesignandConstructionofConcreteSeaStructures,4thEd.,1985”规定,“凡是混凝土一次浇筑最小尺寸大于0.6m,特别是水泥用量大于400kg/m3时,应考虑采用水化热低的水泥或采取其他降温散热措施”。

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定义是“混凝土结构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

3.1.9泵送混凝土是流动性混凝土的一种,必须要满足泵送施工的工艺要求,即要求有较好的可泵性。泵送施工时的坍落度不宜低于140mm。

3.1.11抗冲磨混凝土是指过水的水工建筑物遭受水流速度不小于12m/s,且水中会有悬移质和推移质磨蚀作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5的混凝土。

4总则

4.0.6室内试验与现场情况有一定差别,本条强调室内试验确定的配合比应在现场进行复核试验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5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5.0.2现据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材料强度统一用符号“?”(force)表达,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符号“?cu”表达,其中“cu”是英文立方体cube的缩写。而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符号“?cu,k”表达,其中k是标准值的意思。

标号改为强度等级后,混凝土强度计量单位改用国际单位制表示,一般以1N/mm2=106N/m2(MPa)作为混凝土强度的计量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毫米”或“兆帕”。本标准中强度计量单位采用MPa表达。

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规定,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

?cu,0=?cu,k+tб(1)

现行国家标准及国内各行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混凝土生产管理,均采用以标准差б为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混凝土配制强度都采用公式(1)的形式。因适用于工民建工程的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中,混凝土强度保证率均采用95%,对应的概率度系数t值为1.645,故采用现行的材料强度符号后,混凝土配制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cu,0=?cu,k+1.645б(2)

水电水利工程结构复杂,不同工程部位有不同的保证率(P)要求。如大体积混凝土一般要求P为80%,体积较大的钢筋混凝土工程要求P为85%~90%,薄壁结构工程要求P为95%等。不同的保证率要求,必须采用不同的t值。本条已给出了不同保证率要求时的t值取用表。

6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参数

6.1水胶比

6.1.1在选择水胶比时,还应考虑最低胶凝材料用量的要求,DL/T5144―2001规定,大体积内部常态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不宜低于140kg/m3,水泥熟料含量不宜低于70kg/m3。DL/T5112―2000规定大体积永久建筑物碾压混凝土总的胶凝材料用量不宜低于130kg/m3。

6.1.2本条规定当混凝土有抗渗、抗冻等级要求,而又没有试验资料时的水胶比选择原则,对于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必须通过试验确定。

6.1.3水工混凝土一般都掺用掺和料,其中掺粉煤灰最为普遍。根据试验结果,在粉煤灰掺量较低时,对混凝土的抗冻性影响不大,但粉煤灰掺量较大时,混凝土的抗冻性显著降低,因此在掺用掺和料时应适当降低水胶比。

6.2用水量

6.2.2常态混凝土用水量受配制混凝土原材料品种与性能等因素影响,在本标准的制定中,系统地进行了混凝土用水量和最佳砂率的关系试验。使用长江天然骨料和花岗岩人工骨料混凝土用水量和最佳砂率试验结果见表2及表3。

从表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⑴人工骨料混凝土用水量比天然骨料混凝土用水量高30kg/m3左右,砂率增加4%~6%。

⑵骨料级配不同时,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差别较大,从二级配到三级配,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0kg/m3~25kg/m3,砂率减少5%~6%;从三级配到四级配,混凝土用水量减少10kg/m3~15kg/m3,砂率减少3%~4%。

表2天然骨料混凝土用水量、砂率、强度关系

级配 水胶比 用水量 砂率 坍落度 抗压强度 和易性 推荐值 28d 90d 棍度 抹平 离析 砂率 用水量 二 0.60 152 40 70 34.3 40.7 好 好 轻 34~36 145 0.60 149 38 80 34.7 41.9 好 好 轻 0.60 146 36 60 36.1 42.9 较好 较好 轻 0.60 144 34 80 36.5 43.3 较差 较差 较轻 0.60 142 32 75 35.8 42.3 差 差 严重 0.50 150 36 90 42.1 45.2 好 好 轻 32~34 145 0.50 148 34 65 42.6 42.9 好 较好 轻 0.50 145 32 80 43.0 46.5 较差 较差 较轻 0.50 142 30 90 41.8 42.8 差 差 严重 0.45 151 37 80 36.8 48.9 好 好 轻 32 145 0.45 148 34 68 42.7 54.6 好 好 轻 0.45 145 32 60 45.2 57.8 较好 较好 较轻 0.45 142 30 87 44.8 57.0 较差 较差 严重 三 0.50 126 29 72 38.2 45.1 好 好 轻 26~28 125 0.50 123 27 74 40.3 46.8 较好 较好 轻 0.50 120 25 96 40.5 47.0 较差 较差 较轻 0.50 115 23 103 39.3 45.3 差 差 严重 四 0.50 112 26 72 42.5 45.8 好 好 轻 22~24 110 0.50 110 24 70 45.3 47.9 好 好 轻 0.50 107 22 75 45.4 48.1 较好 较好 较轻 0.50 105 20 80 44.5 47.2 差 较差 严重 表3人工骨料混凝土用水量、砂率、强度关系

级配 水胶比 用水量 砂率 坍落度 抗压强度 和易性 推荐值 28d 90d 棍度 抹平 离析 砂率 用水量 二 0.60 182 42 80 33.4 37.0 好 好 轻 38~40 180 0.60 179 40 61 35.7 38.2 好 好 轻 0.60 176 38 60 34.6 37.6 较好 较好 较轻 0.60 173 36 72 33.6 36.4 差 差 严重 0.50 179 40 65 42.6 47.5 好 好 轻 36~38 175 0.50 176 38 70 44.2 51.1 好 好 轻 0.50 173 36 77 44.0 50.9 较好 较好 较轻 0.50 170 34 62 43.3 48.6 差 差 严重 0.45 179 39 71 49.7 54.0 好 好 轻 3537 175 0.45 175 37 62 51.0 57.6 好 好 轻 0.45 173 35 63 50.9 51.5 好 较好 较轻 0.45 170 33 75 49.0 55.9 差 较差 严重 三 0.50 156 35 50 39.6 50.2 好 好 轻 31~33 150 0.50 152 33 55 43.1 51.7 好 好 轻 0.50 149 31 56 43.0 51.6 较好 好 较轻 0.50 147 39 65 41.2 50.2 差 较差 严重 四 0.50 146 32 50 38.2 49.5 好 好 轻 28~30 140 0.50 143 30 51 41.4 51.7 好 好 轻 0.50 138 28 50 41.7 52.3 较好 较好 较轻 0.50 134 26 49 40.9 50.2 差 较差 严重

6.2.4碾压混凝土VC值的大小应合适,既能承受住振动碾在其上行走不陷落,又不能过于干硬,以免振动碾难于甚至无法将其碾压密实。过去碾压混凝土VC值一般为10s±5s,现代的碾压混凝土倾向于采用较小的VC值,一般3s~7s较合适。天然骨料和人工骨料碾压混凝土VC值与单位用水量的关系见图1。

使用外加剂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各种性能,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均掺外加剂。近年来,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得到了普遍应用,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Ⅰ级粉煤灰也有一定的减水效果,优质Ⅰ级粉煤灰的减水率可达10%左右。高效减水剂、引气剂、Ⅰ级粉煤灰联合掺用可使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30%以上。

6.3骨料级配及砂率

6.3.1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所用骨料粒径较大,一般分级生产和堆贮,各级骨料的最佳级配(或组合比)可根据石子紧密堆积密度试验结果,并考虑抗分离能力选定。若骨料级配良好,则空隙率和总的比表面积都较小,可减少填充骨料空隙的灰浆量,相应降低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使混凝土的性能得到改善。

对天然骨料和花岗岩人工骨料进行了二、三、四级配堆积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

表4骨料堆积密度试验结果

骨料种类 级配(大:中:大:特大) 堆积密度(kg/m3) 紧密堆积密度(kg/m3) 空隙率(%) 人工骨料 40:60:0:0 1500 1760 36.0 60:40:0:0 1440 1730 37.0 50:50:0:0 1480 1750 36.3 45:55:0:0 1480 1750 36.2 25:25:50:0 1480 1780 35.3 30:20:50:0 1520 1820 34.0 20:30:50:0 1500 1760 36.1 30:30:40:0 1530 1810 34.2 25:25:20:30 1540 1820 33.8 30:20:25:25 1520 1790 34.7 20:20:30:30 1530 1790 35.0 天然骨料 40:60:0:0 1680 1890 39.5 60:40:0:0 1690 1870 39.8 50:50:0:0 1690 1880 39.5 45:55:0:0 1690 1890 29.6 25:25:50:0 1700 1930 28.2 30:20:50:0 1730 1970 26.5 20:30:50:0 1670 1920 28.8 30:25:45:0 1730 1940 27.7 22.5:22.5:20:30 1860 2090 23.1 25:25:20:30 1900 2120 22.0 30:20:25:25 1880 2170 19.9 20:20:30:30 1890 2110 22.2 从表4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骨料级配为二级配时,无论是花岗岩人工骨料还是天然骨料,当小石与中石的比列为40:60时,堆积密度最大,而空隙率最小。粗骨料级配为三级配时,对于花岗岩人工骨料和天然骨料,当小石:中石:大石的比列为30:20:50和30:30:40时,堆积密度最大而空隙率最小。当粗骨料为四级配时,表中所列几种级配的堆积密度及空隙率除个别级配外差别不大。

对于碾压混凝土,一般选用粗骨料(最大粒径80mm)级配为小石:中石:大石比列为30:40:30,这时堆积密度略小,但抗分离能力较强。我国许多已建和在建碾压混凝土工程的粗骨料均选用此比例。

6.3.2混凝土配合比宜选取最优砂率。最优砂率是在满足和易性要求下,用水量较小、混凝土拌和物密度较大时所对应的砂率。

常态混凝土砂率的确定参见表2及表3。

三级配天然骨料碾压混凝土砂率的最优值在28%左右,人工骨料碾压混凝土砂率的最优值在32%左右。……

为了减少骨料分离和保证碾压混凝土的可碾性,碾压混凝土的砂率宜比常态混凝土大3%~5%。

表5、6分别为国内部分坝高在100m以上的碾压混凝土坝所用的配合比参数。

掺加高效减水剂、引气剂和Ⅰ级粉煤灰的人工骨料混凝土可采用表7所列的用水量和砂率进行试拌。

表7人工骨料混凝土用水量和砂率参考值

混凝

土种类 二级配 三级配 四级配 备注 用水量 砂率 用水量 砂率 用水量 砂率 常态

混凝土 120

~130 36 100

~110 31 85

~95 28 水胶比0.55,坍落度30mm50mm,掺高效减水剂、引气剂(含气量4.5~5.5%)、20~40%Ⅰ级粉煤灰 碾压

混凝土 85

~95 37

~39 75

~85 32

~34 — 水胶比0.55,VC值10s±5s,掺高效减水剂、引气剂(含气量4.5~5.5%)、40~60%Ⅰ级粉煤灰 6.4外加剂及掺和料掺量

6.4.1外加剂在现代混凝土中使用越来越普遍,而其掺量则因所用的品种、性能不同而异,可参照国家现行行业标准DL/T5100及有关产品标准,通过试验确定。

6.4.2水工混凝土普遍使用粉煤灰等掺和料。混凝土中掺和料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满足现行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DL/T5055、GB/T18046、DL/T5108、DL/T5057、DL/T5082等对掺和料最大掺量都有规定。

6.4.3掺用引气剂是提高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有效措施,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7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

7.0.1配合比计算时,以骨料饱和面干状态为基准,是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特点之一,也是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建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不同之处,比较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的实际情况。

7.0.3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加入了掺用掺和料时的计算方法,使其更具有普遍性。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在胶凝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混凝土强度与水胶比[w/(c+p)]的倒数即胶水比[(c+p)/w]成直线关系。

回归系数宜按工程使用的水泥、掺和料、外加剂、骨料等,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由于我国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全面采用ISO标准,新标准检测出的水泥强度与老标准有相当大的差异,全国大中型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的水泥,用新、老两种不同检验方法进行检测,其强度相差10MPa左右。因此,对按新标准生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与水胶比的试验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回归系数A和B的确定,考虑了上述水泥品种的不同使用情况,并增加了不同粉煤灰掺量(Ⅰ级粉煤灰)时的影响。回归系数A和B列于表8和表9。当不具备试验统计资料时,A和B可初步按表8和表9选用。

7.0.4水工大体积混凝土多以90d龄期的强度为设计标准,回归系数A和B的确定是以90d龄期的混凝土强度资料为依据。其他设计龄期的混凝土可参考表10和表11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率换算为90d龄期的强度,再根据式(7.0.3-1)计算水胶比。表10和表11是根据三峡工程、构皮滩工程、索风营工程等的试验数据统计的混凝土强度增长率,表中列出了不同粉煤灰(Ⅰ级粉煤灰)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表8常态混凝土回归系数A和B参考值(90d龄期)

骨料品种 水泥品种 粉煤灰掺% A B 碎石 中热

硅酸盐水泥 0~10 0.545 0.578 20 0.533 0.659 30 0.503 0.793 40 0.339 0.447 碎石 普通

硅酸盐水泥 0~10 0.478 0.512 20 0.456 0.543 30 0.326 0.578 40 0.278 0.214 卵石 中热硅酸盐水泥 0 0.452 0.556 低热硅酸盐水泥 0 0.486 0.745 表9碾压混凝土回归系数A和B参考值(90d龄期)

骨料品种 水泥品种 粉煤灰掺% A B 碎石 中热

硅酸盐水泥 40 0.474 0.619 50 0.569 0.935 60 0.520 0.980 低热

硅酸盐水泥 20 0.575 0.613 30 0.571 0.704 40 0.546 0.732 50 0.429 0.639 卵石 中热

硅酸盐水泥 40 0.588 0.883 50 0.496 0.779 60 0.417 0.868 低热

硅酸盐水泥 30 0.402 0.433 40 0.463 0.604 50 0.296 0.291 表10常态混凝土强度增长率%

水泥品种 粉煤灰掺 龄期 7d 28d 90d 180d 普通

硅酸盐水泥 0 80.2 100 118 127 20 75.0 100 131 145 30 70.7 100 133 155 中热

硅酸盐水泥 0 73.6 100 117 120 20 67.9 100 129 141 30 61.6 100 141 156 40 55.7 100 155 164 表11碾压混凝土强度增长率%

水泥品种 粉煤灰掺 龄期 7d 28d 90d 180d 普通

硅酸盐水泥 30 71.4 100 119 131 40 65.8 100 132 147 50 65.3 100 139 160 60 62.9 100 143 177 中热

硅酸盐水泥 30 70.3 100 132 162 40 66.7 100 140 165 50 62.5 100 144 173 60 57.6 100 151 199 8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和确定

8.1.3本条规定了最优砂率的确定原则。

8.1.4本条规定混凝土试配时采用不同的水胶比(一般为3~5个)进行强度试验,以获得强度—水胶比关系曲线。在这些水胶比变化范围内,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可能会有波动,若用变动砂率调整无法实现时,亦允许适当增减用水量来调整。

8.1.5根据不同水胶比所对应的强度,按线性比例关系或作图法求出与5.2.2条确定的配制强度?cu,0对应的水胶比,或选出试验强度中的一个所对应的水胶比,该强度值应等于或稍大于混凝土的配制强度?cu,0。

9特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9.0.1特种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方法、步骤与常态混凝土一致。

9.0.4本条规定预应力混凝土不宜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是因为其早期强度低,难以满足早期施加预应力的要求。根据JTJ275―2000《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技术规范》的规定,不宜掺用氯离子含量超过水泥质量0.02%的外加剂。预应力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应能满足早期施加预应力的要求,一般要求5d龄期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80%。

9.0.5本条对泵送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和配合比参数的选择作了一些特殊规定:

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需水量大,泌水多,易导致混凝土骨料分离,产生堵管现象,故规定不宜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与JGJ/T10―1995《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的规定是相同的。

泵送混凝土掺用泵送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能有效减少用水量,增加流动性,降低在泵送中产生的泌水和离析现象。在夏季高温施工和长距离泵送时,应选用坍落度经时损失小的外加剂。

工程实践表明,泵送混凝土掺加Ⅰ级粉煤灰和Ⅱ级粉煤灰能有效降低混凝土在输送过程中管壁产生的摩阻力,改善其可泵性。

泵送混凝土水胶比不宜过大,胶凝材料用量不宜过少,砂率不宜过低,否则混凝土易离析或干涩,粘聚性差,不利于泵送。

9.0.6本条对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作了一些特殊规定:

为了满足强度要求,降低回弹率,喷射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应较大,但当水泥用量超过400kg/m3时,喷射混凝土强度并不随水泥用量增大而提高,甚至可能降低。水泥用量过多,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也较大。

规定水泥与骨料的比例,主要是考虑既满足喷射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又可减少回弹率。实践证明,当砂率低于50%时,管路易堵塞;若砂率高于60%,则不仅会降低喷射混凝土强度,也会增加收缩。

用于湿法喷射的混合料拌制后,应进行坍落度测试,其坍落度宜为80mm~120mm。

当掺用钢钎维时,钢钎维的直径宜为0.3mm~0.5mm;钢钎维的长度宜为20mm~25mm,且不得大于25mm;钢钎维的掺量宜为干混合料质量的3.0%~6.0%。

10水工砂浆配合比设计

10.1砂浆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10.1.1水工砂浆用于水工建筑物的基岩处理和水工混凝土层间处理和局部处理,为保证水工建筑物的整体性,水工砂浆的技术指标要求应与接触混凝土的技术指标要求相同,主要包括强度和耐久性等技术指标。

10.1.2为保证水工砂浆与接触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原材料的相容性,以及硬化后性能的均一性,要求水工砂浆使用与接触混凝土相同的原材料。

10.1.3掺和料的品种或掺量不同,砂浆的强度增长规律就不同,为保证水工砂浆与接触混凝土具有相近的强度增长规律,规定水工砂浆应使用与接触混凝土相同的掺和料品种及掺量。调查结果表明,水工砂浆的减水剂掺量为混凝土减水剂掺量的70%左右,两者的减水率相近。因此规定,水工砂浆的减水剂掺量为混凝土减水剂掺量的70%左右。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当水工砂浆的含气量达到7%~9%时,具有较好的抗冻耐久性,因此规定水工砂浆的引气剂掺量以使砂浆的含气量达到7%~9%掺量为准,引气剂的引气效果与温度、原材料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引气剂的掺量需通过试验确定。

10.1.4砂浆配合比的设计、原则上与混凝土相同,可采用体积法计算每立方米各项材料用量。



10.2砂浆配制强度的确定

10.2.1根据国家和国际通用的规定,建筑材料强度,均以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加强度标准值来表达。故砂浆强度等级以英文砂浆Mortar的第一个字母及其后面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来表达。如M15、M20等。因建工系统砌筑砂浆均采用28d龄期,因而在强度等级符号上不再注明龄期,如M15、M20系指28d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20MPa。水工砂浆的技术指标要求与接触混凝土相同,而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普遍采用90d或180d龄期,因此参照5.0.1水工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号的表示方法,水工砂浆的强度等级采用符号M加设计龄期下角标再加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

10.2.2根据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材料强度统一用符号“?”表达,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以符号“?m”表达,其中“m”是英文砂浆mortar的缩写。而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符号“?m,k”表达,其中k是标准值的意思。

过去,砂浆配合比设计中没有砂浆配制强度的概念,而要设计出满足设计强度标准值的砂浆配合比,砂浆的配制强度应考虑实际生产管理中的标准差。现行国家标准和国内各行业砂浆配合比设计及生产管理,均采用以标准差б为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砂浆的配制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m,0=?m,k+tб(3)

因水电水利工程结构复杂,不同工程部位有不同保证率P要求,必须采用不同的t值。本条给出了不同保证率要求时的t值取用表。

10.2.3根据建筑材料强度等级的定义,当按28d龄期设计时,其抗压强度保证率值P均为95%;其他龄期砂浆抗压强度保证率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10.2.4本条规定了按统计方法确定砂浆强度标准差б值的原则。当无近期同品种砂浆强度统计资料时,本条给出了不同强度砂浆的标准差参考值。本条统一了不同设计龄期砂浆强度的标准差参考值。

10.3砂浆配合比的计算

10.3.1水工砂浆的水胶比,不宜大于接触混凝土的水胶比。因此可选择接触混凝土的水胶比作为砂浆的初选水胶比。

10.3.2砂浆用水量受原材料品种与性能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得到了普遍应用,降低了砂浆的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掺和料中Ⅰ级粉煤灰也有一定的减水效果。在砂浆的配合比设计中需通过试拌,根据稠度调整砂浆用水量。在表10.3.2中给出了砂浆稠度随用水量增减的规律。

10.3.3水工砂浆配合比计算方法中加入了掺用掺和料时的计算方法,使其更具有普遍性。

10.3.4过去使用“质量法”计算砂浆配合比,用质量法设计的配合比,最后还需调整配合比以符合实际的砂浆质量。本标准通过确定砂浆的用水量和水胶比,由体积法计算出用砂量,可省略配合比的调整过程。

10.4砂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和确定

10.4.1本条规定了通过试拌确定砂浆强度试验配合比的方法。

10.4.2本条规定砂浆试配时采用不同的水胶比(一般为3~5个)进行强度试验,以获得强度―水胶比(灰砂比)关系或曲线。在这些水胶比变化范围内,砂浆稠度可能会有所波动,可通过适当增减用水量来调整。

10.4.3根据不同水胶比所对应的强度,按线性比例关系或作图法求出与10.2.2条确定的配制强度?m,k对应的水胶比,或选出试验强度中的一个所对应的水胶比,该强度值应等于或稍大于砂浆的配制强度?m,k。







表5、6部分碾压混凝土坝体内部三、二级配混凝土配合比

坝名 建成年份 强度等级 水胶比 用水量

kg 水泥用量

kg 煤灰用量

kg 煤灰掺量

% 砂率

% 石子

组合比

(大:中:小) 减水剂

% 引气剂 VC值

s 备注 天生桥二级 1984 C9015W4 0.55 77 56 84 60 34 30:40:30 0.40 ― 15±5 525

普通 普定 1993 C9015 0.55 84 54 99 65 34 30:40:30 0.85 ― 10±5 江垭 1999 C9015W8F50 0.58 93 64 96 60 33 30:30:40 0.40 ― 7±4 木钙 棉花滩 2001 C18015W2F50 0.60 88 59 88 60 34 30:40:30 0.60 ― 5~8 甘肃

龙首 2001 C9015W6F100 0.48 82 60 111 65 30 35:35:30 0.90 0.045 5~7 天然

骨料 新疆

石门子 2001 C9015W6F100 0.55 88 56 104 65 31 35:35:30 0.95 0.010 6 天然

骨料 大朝山 2002 C9015W4F25 0.48 80 67 100 60 34 30:40:30 0.75 ― 3~10 凝灰岩+磷矿渣 三峡三期围堰 2003 C9015W8F50 0.50 83 75 91 55 34 30:40:30 0.60 0.030 1~8 花岗岩 索风营 在建 C9015W6F50 0.55 88 64 96 60 32 35:35:30 0.80 0.012 3~8 灰岩 百色 在建 C18015W2F50 0.60 96 59 101 63 34 30:40:30 0.80 0.015 3~8 大花水 在建 C9015W6F50 0.55 87 71 87 55 33 40:30:30 0.70 0.020 3~5 光照 在建 C9020W6F100 0.48 76 71 87 55 32 35:35:30 0.70 0.20 4 龙滩RI250m以下(在建) C9020W6F100 0.42 84 90 110 55 33 30:40:30 0.60 0.020 5~7 灰岩 龙滩RI250

~342m(在建) C9015W6F100 0.46 83 75 105 58 33 30:40:30 0.60 0.020 5~7 灰岩 思林 在建 C9015W6F50 0.50 83 66 100 60 33 35:35:30 0.70 0.015 3~5 普定 1993 C9020W8F100 0.50 94 85 103 55 38 0:60:40 0.85 ― 10±5 江垭 1999 C9020W12F100 0.53 103 87 107 55 36 0:55:45 0.50 ― 7±4 木钙 棉花滩 2001 C18020W8F50 0.55 100 82 100 55 38 0:50:50 0.60 ― 5~8 甘肃

龙首 2001 C9020W8F100 0.43 88 96 109 53 32 0:60:40 0.70 0.050 6 天然

骨料 新疆

石门子 2001 C9020W8F100 0.50 95 86 104 55 31 0:60:40 0.95 0.010 6 天然

骨料 大朝山 2002 C9020W8F50 0.50 94 94 94 50 37 0:50:50 0.70 ― 3~10 凝灰岩+磷矿渣 三峡三期围堰 2003 C9015W8F50 0.50 93 84 102 55 39 0:60:40 0.60 0.030 1~8 花岗岩 索风营 在建 C9020W8F100 0.50 94 94 94 50 38 0:60:40 0.80 0.012 3~8 灰岩 百色 在建 C18020W10F50 0.50 108 91 125 58 38 0:55:45 0.80 0.015 3~8 大花水 在建 C9020W8F100 0.50 98 98 98 50 38 0:60:40 0.70 0.020 3~5 光照 在建 C9020W12F100 0.45 86 105 86 45 38 0:55:45 0.70 0.25 4 龙滩 在建 C9020W12F150 0.42 100 100 140 58 39 0:60:40 0.60 0.020 5~7 思林 在建 C9020W8F100 0.48 95 89 109 55 39 0:55:45 0.70 0.02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L/T5330-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19







献花(0)
+1
(本文系大龙201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