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简易脉学
2012-03-26 | 阅:  转:  |  分享 
  
一、绪言

脉学最为繁琐,28脉条理难明,触指之间,浑浑茫然。历代医家众说不一,至使后人也难得其宗。脉诊是诸诊中最难学,也是最能洞悉脏腑变化,阴阳之升化的诊法。愚学脉数年,潜心不得其奥秘,今稍有开阔,提笔诎言,望请见笑。

浮,沉,长,短,虚,实,细,

濡,芤,洪,革,散,伏,牢,

微,弱,动,速,迟,缓,疾,

代,结,促,弦,紧,滑,涩

现代脉诊走向,可分三类:1、传统派:仍以28脉或24脉为准,以八纲为辨;2、现代派:也以28、24脉为准,但基本不用八纲辩证,而是直接道出病名;3、气道派:不受28、24脉所限,取其共性,合于阴阳气机变化。

上述三类中,我不赞成第二类,中医就是用阴阳五行,气机升降来辩证论治,如果诊出西医病名,那么就与中医基础脱节。应该要坚持传统派,最终达到气道派。

不过,也有第一、二类结合,即尊传统,又融现代,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也有不少。

二、五位法

诊脉之要,在识脉之别,犹如辩证,辩证不清,不得病机;识脉不清,不得所然。历来医家识别脉象可为尽思竭旦。然识脉之前,在于归类。众观之,唯五位法最易可取。

五位:表里,速度(寒热),宽度,长度,虚实

表:浮,洪,芤,革,濡,散(共6种) 余:长,短,动,速,迟,缓,

表里 疾,代,结,促,弦,紧,

里:沉,伏,牢,微,弱 (共5种) 实,虚,滑,细,涩

快:速,疾,动,洪,促,滑(共6种) 余:浮,沉,芤,革,濡,散,

速度 沉,伏,牢,微,弱,弦,

(寒热) 慢:迟,缓,代,结 (共4种) 紧,实,虚,长,短,涩

粗:洪,牢,紧,散,实,芤,革(共7种)余:浮,沉,伏,长,短,动,

宽度 速,迟,缓,疾,代,结,

细:濡,弱,细,微 (共4种) 促,弦,滑,涩,虚

长:长,洪,牢,弦,紧,滑(共6种) 余:浮,芤,濡,散,沉,伏,

长度 微,弱,速,迟,缓,疾,

短:短,动 (共2种) 代,结,促,虚,实,细

革,涩

实:实,洪,牢,长,动,促,紧,滑,结(共9种)余:迟、速,疾,缓,

虚实 浮,沉,伏,弦

虚:虚,芤,革,濡,散,微,弱,短,细,涩,代(共11种)

三、表里

诊脉由表及里是有一个深度,这个深度的分层就体现出表,中,里,伏。那么如何来定这个深度呢?由于人体手臂粗细不同,因此不可死定深度多少。而是诊脉之前,先触及皮肤,然后重按至骨,那么这个深度就是表里的范围,再用力,即里至着骨的范围,则为伏层。

表里范围的分配:表,中,里各占二份。 表

中 表里范围

里 (共分六个单力度)



四、力度,柔度,峰度

脉的力度与柔度体现在虚实中,但两者有区别,就好比钢与铁一样,钢有硬度但同时也有柔韧性,而铁只有硬度。峰度是脉从指下流过时搏动感,象紧脉最为明显,而弦脉则无。

力 有力:正气或邪气足 柔 柔:正气足 峰 搏:正气或邪气足

(过柔则虚)

度 无力:正气弱 度 硬:邪气足 度 静:

五、元脉

拼音有声母,韵母,一切读音皆由此组成。同样脉也有元脉,余脉皆有此合成。

共十二种:浮,沉,伏,迟,速,疾,细,长,短,虚,实,(截)

1.浮: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释:浮取即得,稍按反弱。凡脉在表层即有明显感觉就是浮。

临:这种只是理论,临床上浮就是脉象在表层,浮即脉在表,至于有余,不足不必理睬。

2.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经》

释:中取方得,重取才明显感觉。凡脉在里层才有明显感觉就是沉。

临:临床上也是如此,沉脉即在里层方有明显感觉。

3.伏:重按著骨,指下裁动《脉经》

释:一般是按至脉没有感觉(脉按扁了),按至不能再按为止。凡脉在伏层才感觉到就是伏。

临:伏层一般无脉可得,28脉中只有牢脉在伏层。

4.迟:一息三至,来去极慢《脉经》

释:脉速在45-55次/分之间。

临:碰到的机会不多。一些运动员如果是迟脉则为正常。

5.速:一息六至《脉经》

释:脉速在75-90次/分之间。

临:碰到的机会比较多,速脉对于婴幼儿来讲是正常。

6.疾:七至为及为疾《濒湖脉学》

释:脉速在100-110次/分之间。

临:这种脉象一般在高热病人或者重危病人身上出现。

7.细: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释:细就是细,没有什么软不软,表里层俱可见。

临:此脉在临床很多见,一般主阴虚。

8.长: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张氏医通》

释:三指诊脉,脉从尺部向寸部流动时超过寸部范围直入鱼际。

临:长脉一般临床不多见,因为现在人大多是亚健康。

9.短: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

释:三指诊脉,脉不能满寸关尺三部。

临:短脉临床较多见。

虚: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释:凡无力之脉即为虚,这里的虚代表正气虚。

临:此脉多见。

实: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辟辟然《脉经》

释:凡有力之脉即为实,实不仅仅代表正气,也代表邪气。

截:脉气流动时,中有一止而再动。

释:此为了结,代,促脉而临时制订的脉。

表里 速度 宽度 长度 虚实 浮 + 沉 — 长 + + 短 — 迟 - 速 + 疾 + 虚 — 实 + 细 — — 伏 — 注:+(阳):表,快,粗,长,实 —(阴):里,慢,细,短,虚

上述脉临床上不会单纯出现。在临床中,脉如同病一样,很少会单纯的出现,总夹有一些其它症状。倘若理上再明,用之临床差距很大,此又有何意义呢?中医疗效到了现代如老牛耕地,越来越低。为了使脉学通俗易懂,人人可学,能让许多人能学会,制订此十二种元脉甚为必要。

六、复脉

除之以上十二种脉,余下十七脉即为复脉。

洪,濡,芤,革,散,牢,微,弱,动,缓,代,结,促,弦,紧,滑,涩

洪: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濒湖脉学》---在时应夏,在脏应心

释:洪脉在表层即应指明显,来时体宽而有力,去时体细而乏力,一般讲所谓来即是从尺部来而,去即是从寸部而出。脉在表层从尺到关之间粗大搏指有力,而到寸部变细而乏力的脉。

病:邪热在气分(阳明经)。

辨:洪脉难诊处在于去衰,一秒之内脉体流过,去衰仅在半秒之内,倘若稍有走神,即难诊得。

误:沉洪脉,许多书籍有此相兼脉,临床由于指的重按,脉势被挤压在很窄的里层范围内,是不可能体现去来盛去衰。洪脉是五位占全(在表,呈速,为粗,为长,属实),有力搏指,唯独柔度相兼。

兼:①可与柔度相兼:洪柔脉,洪硬脉。

濡:软脉,极软而浮细,按之无有,举之有余。《脉经》

释:濡脉在表层感觉很明显,稍按至中层则没有感觉;脉细柔软力度小、指下稍有搏动感。

病:①气血两虚;②湿证;③推断病情:是重病好转的迹象。

辨:诊濡脉一般不难,但会与浮细脉相混,这个时候要诊明柔度、峰度、力度。

兼:①可与速度类元脉兼:速、疾、迟、缓;②可与长度类元脉兼:长、短;③可与截元脉相兼:结、代、促。

3.芤: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

释:《濒湖脉学》解释最好,如按葱管。临床上初按感觉体粗、柔度足,按至中层反而没有,再按至里层又出现粗软。这个脉象历代上争论,其争论点在“两边实”:①两侧脉体实;②表里两边实。自从李明珍比喻成葱管后,后人就陷入这根葱管里,葱管,不要说山东大葱,就是江南小葱的葱管也要比脉粗几倍,在葱管上试诊,那么会出现指峰陷入葱体而感觉到两边实中空,但毕竟那是葱不是脉,比喻可以,但不能死搬硬 紧 + + + 硬 ++ 寒;宿食胀痛;痉;疼痛 滑 + + + 柔 + 妊娠;痰饮;实热;食积 涩 — — — + 稍硬 稍+ 气滞血瘀;痰食积;失血伤精 缓 + 柔和 稍+ 正常;湿 代 — — 气衰;风证;痛证;惊恐;妊娠;健康者 结 — + 阴寒内盛;积聚、瘕症;正气虚;健康者 促 + + + 表热;瘀热;痰热;郁热;积热;暴逆昏倒 注:+(阳):表,快,粗,长,实 —(阴):里,慢,细,短,虚























铁清大夫

2008年7月17日星期四
献花(0)
+1
(本文系书籍天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