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五——感受评价能力
2012-03-26 | 阅:  转:  |  分享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五——感受评价能力

[阅读指导]

在记叙文阅读中,“感受评价能力”试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作品的鉴赏理解能力,其中包括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评价等方面,解答这类试题的基本原则是结合文本、自主评价。

一、文本是评价的基础。作品中的人物是通过作者的语言描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作者对其态度都包含在文本之中;作品的表现手法更是通过作品本身来表现的。因此,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或评价作品的表现手法,都要结合作品本身。针对具体的问题,反复阅读相应的文段,在此基础上来寻求答案。

二、评价要有自己的主见。这类试题具有开放性,往往不设统一答案,这就要求答题者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看法。

1.评价应有针对性。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及作品本身的哪一个细节、哪种手法等,都要有针对性,应避免泛泛而谈。

2.评价应客观公正。评价难免带有主观性,但是要按照一般的是非观、价值观来评判;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更是宜褒不宜贬,多总结其可取之处。

3.评价应联系实际。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既要看作者的态度,也允许表达不同的观点。可以联系作品对人物的描写,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例题解析]阅读《西伯利亚的熊妈妈》,完成文后各题。



去年夏天,在翻译保郎陪同下,我到南西伯利亚采风。一天,向导辉腾——他是图瓦共和国艺术科学院的秘书——说领我们见一个人。

我们开车走进森林,在一幢木房子前,一人远远迎着。“这是猎人德维·捷列夫涅。"辉腾介绍。

德维·捷列夫涅60多岁,粉皮肤,生就3岁婴儿般好奇的眼睛,缺左小臂。他名字俄语的意思是“两颗树”。

他家墙上挂着熊的头颅标本。熊的眼神像德维一样天真,它微张着嘴,一边的牙齿折断了,顶戴一个新鲜的花环。德维在熊面前述说一大通独白。保郎告诉我,“两颗树”对熊讲的话是:“熊妈妈,安加拉河水涨高了一尺,森林里又有几种野花开放,拜特山峰从下午开始变青。”

我听着脊背发紧,太神秘了。“讲一下熊的故事吧。”保郎说。

“这是一个关于熊妈妈的故事。”德维边喝啤酒边说,“那一年,我领儿子朱格去萨彦岭东麓的彼列兑抓岩羊。朱格喝了山涧的水之后就病了,我们只好在山上住了七天,吃光了干肉。野果还没长出来,我们快要饿死了,朱格会先饿死。

“那时候动物也没有食物,春天嘛,它们不出来,我打不到猎物。有一天傍晚,运气来了。我在一个岩洞边发现了一只熊仔。它饿得走不动了,舔掌、喊叫。我架好猎枪,这时候空气中传来震颤,刚长出来的树叶跟着抖动——母熊在树后发出低吼,就是它(德维指墙上的标本)。我明白,这时枪口不能指向它的孩子,便放下枪。母熊转身走了,它走得很慢,也是缺少食物引起的虚弱。我看它走的方向,突然明白,那是我儿子躺着的地方。我摇晃着回去,见朱格躺在树枝上,他看看我,又转过头。我手里什么猎物都没有。在离我们十几米远的树后,母熊看着我们。过一会儿,它走了。母熊回来时,带着熊仔,站着看我们。”

“这是什么意思?”保郎问。

“意思是,它们没有食物,要饿死了,想吃掉我们。我们也没有食物,想吃掉它们。但是,我没把握一枪打死母熊。它会在我装子弹的空隙扑过来。我可以一枪打死熊仔,母熊也会一掌打死我儿子。然而我有枪,它不敢。

“我们就这样对峙,谁也不动。

“母熊的眼睛始终看着我的枪。它的小眼睛对枪又迷惑又崇拜。好吧,我举着枪,走到悬崖边上——我身后十步左右是一处悬崖——在石头上把枪摔碎,扔下去。母熊见到这个情景,头像斧子一样往地上撞,这是感激,我能看到它流出的眼泪。这回公平了,我想,搏斗吧,要不然你们走开,像陌生人那样。

“熊不走,也不上来扑我们。这下我没办法了,我毁掉枪,表明伤不到你们,还要怎么样?再想,母熊是想为幼仔谋点食物。为了让它们走,也为了我儿子,我闭着眼用刀把左小臂割断扔了过去。上帝呀!熊仔撕咬我的左臂,上面竟然还有我的手指。你们想不到后面的事情,母熊走过来舔我的伤口。它的带刺儿的舌头舔着上面的血,我闭着眼睛对熊说:‘吃掉我吧,但别伤害我的儿子。’

“我可能晕了过去,最后被母熊的吼声弄醒,它看着我,然后,疯了似的奔跑,从悬崖扑下去。”

“告诉他们结果,德维。”向导辉腾说。

“结果就是,我们活到了今天。”

“说熊。”辉腾提示。“唉,我们吃了熊的肉,活了过来。我又趟着冰水给熊仔捞来很多鱼,它吃饱走了,它(指标本)被我带回来。我的伤口被母熊舔好了。”德维给熊的嘴边塞一支红河牌香烟,往它头上洒一些啤酒。

“这是哪一年?”我问。“普京第三次上图瓦打猎那年。”

“2006年。”辉腾说。

2006年,在西伯利亚发生的人和熊为了儿子和生存相互合作的事情,不可思议。为了熊仔,熊妈妈竟有那么大的勇气!

(选自《读者》2008年第15期)1.本文主要内容是德维讲述了他们父子和熊母子间的故事的全过程,其中最能给你心灵带来震撼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2.本文的故事性很强,也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试分析文章在叙述故事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3.谁是本文真正的主角?请淡谈你的认识。

4.故事中的德维和熊妈妈哪—个更令你感动?并简述理由。

[实战演习]阅读《听一场电影》,完成文后各题。

这是一场特殊的电影,一个志愿者组织的一次尝试,观众是30位盲人。

在他们面前,是一面不大的幕布,幕布前还摆放了一排鲜花,站着一位手拿话筒的漂亮姑娘,她是这场电影的讲解员。这一切他们都看不见,但是,他们嗅到了花香,听到了姑娘轻轻的脚步声。

电影开场了,音乐响起,女孩大声讲解,“片名出来了,叫《暖春》,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村庄,在山里面,刚刚早春,山上碧绿一片……”

“姐姐,绿色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男孩问。

女孩迟疑了一下,接到讲解任务后,女孩就将这部电影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一遍一遍练习讲解。她知道因为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将自己难住了,想了想,她告诉男孩,绿色就是小草的颜色,水的颜色,也是我们生命的颜色,男孩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剧情在慢慢展开,每切换一个镜头,女孩都得将画面描绘出来。

“现在,屏幕上是小花(电影里的主人公)和爷爷在草地上,草地上到处都是黄色的花朵,爷爷摘了好多花,编成了一个小花帽,戴在了小花的头上……”

“小花高兴吗?”“戴着花帽的小花很漂亮吧?”“草地很大吧,好看吗?”盲人们叽叽喳喳地问。镜头其实一晃而过,幸亏女孩看了很多遍,在她的脑海里,这片金色的草地早已定格,她努力将自己脑海里的草地描绘出来。

“现在的场景是晚上……”女孩讲解说。

“很黑吗?是不是什么也看不见啊?”有个老奶奶不放心地问道。

女孩告诉她,有淡淡的月光。

“可是,姐姐,月光是什么样子的?”又是那个男孩,女孩笑着告诉他,月光是银白色的,洒在地上,像水银一样,女孩真怕他会问水银是什么样子的,没想到小男孩忽然高兴地说,我听到水银洒在地上的声音了,很清脆的,真好听。女孩笑笑,她只看见了月光,没有听见月光的声音。

……

电影结束了。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他们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里。

那个小男孩忽然站起来,怯怯地对女孩说,“姐姐,你的声音真好听,像电影里的月光一样。”

这是女孩听到过的最好的赞美。她向30位盲人讲解了一部电影,她也第一次听到了月光的声音,那是一群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的人们才能听见的天籁。

(选自《青年博览》20008年第5期,有删节)1.作为记叙性的文章,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对于小男孩“绿色是什么样子的”“月光是什么样子的”的发问,你对讲解员小姑娘的讲解满意吗?要是由你来讲解,你该怎么说?试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3.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画线句子的含义?

4.请你对文中讲解员小姑娘的讲解作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参考答案见“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一”)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四》参考答案



2.使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三岁的孩子竟然当大作家贾平凹的老师,使文章出现波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使用了铺垫的表现手法。通过作者反问,强调了孙涵泊应该做“我”的老师,为下文依次叙述并赞扬孙涵泊的事迹和精神作铺垫。

4.使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倒数第二段,通过面对打斗,大人和孙涵泊不同表现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孩子孙涵泊那种安危度外,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大力提倡的。给成年人以无形的讽刺和提醒。



献花(0)
+1
(本文系贝儿啾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