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答: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离不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
“超长”是修辞的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这必须依靠语境的配合与制约。
此外,修辞的色彩意义、情境意义、形象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例如: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跑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区别词义,如“孙子”的“子”读轻声的时候是指儿子的儿子,不读轻声的时候是古代的人名,“子”是古代对人的敬称;
区别词性,如“大意”的“意”读轻声的时候,“大意”是形容词,不读轻声的时候“大意”是名词。
六书有哪些?并举例。
说文解字》,中国文学理论的奠基人,汉字学的开山鼻祖 东汉许慎。
用六书来解释汉字结构。
答:(一)象形字:表示具体名称。《四个》“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例如:(人、、手:人体器官)(马、牛:动物名称)(日、月:自然现象)木、(车:用具、器具、工具)益、水等。
(二)指事字:表示相对抽象的;在象形的基础上多了点什么。“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例如:一、二、三、四;寸、亦、本、末、刃;等。
(三)会意字:偏旁都表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例如:采、牧、取、涉、明、从、比、及、森、等。
(四)形声字:一个偏旁表意,一个偏旁表音,分工明确。“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例如:沐、梨、鸡、在等。
(五)转注字:“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如:(桥、梁)(呻、吟)
(六)假借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例如:
语言的性质?举例。
语言的符号性。如,
语言的系统性。如,
语言的社会性。如,
语言的民族性。如,
语言的生成性。如,
语言的模糊性。如,
五、常见的语法手段有哪些?举例。
(一):附加如英语中“book/books”flower/flowers”
(二):内部屈折如(一般改变元音)“foot/feet”“send-----sent”汉语中无此语法手段。
(三):异根如“go----went”“we----as”“be---am---is---are---was----were”
(四):重叠如“一个-----一个一个”“认真-------认认真真”
(五):语序如“秋天多美啊”→“多美啊,秋天!”(都是主谓关系,是感情色彩起了变化。)
(六):虚词如助动词:“将”“会”“可能”如英语中“tohaveV---ed”
功能词:“因为”“或”、“把”“被”“在”“向”、“吗”“了”“的”“吧”。
(七):语调:语调产生的语法意义一般分四类: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如:“你叫什么名字?”表示亲切友好时用上扬语气。
表示冷淡敌视时用下降语气。
六、比喻修辞格的分类?举例。
(1)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如“孤儿泪下如雨。”
(2)暗喻:(有本体和喻体无比喻词)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3)借喻:(全无,用借来的“本体”和“喻体”来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如“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七、拟人修辞格的分类?举例。
(1)拟人: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把一切事物人格化)
(2)拟物:如“妾作溪中水,水流不离石”(把人当物来写或一事物当另一事物来写)
八、语素“替代法”,举例。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意结合体。如“天”、“地”(单音节)“踌躇”、“参差”、“尼龙”、(两个音节的)“奥林匹克”、“计算机”、(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
(2)语素的性质:即如何确定一个成分是否是语素,一般可以采用“替代法“,即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例如:“蜡烛”中的
的“蜡和“烛”可以为别的已知语素所替代如蜡----蜡烛花烛、香烛
烛----蜡烛蜡纸、蜡人
由此可见,“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再如“蝴蝶”中的“蝴”虽可被其它语素所替代,如“粉蝶”、“彩蝶”等,“蝶”却不能被别的已知语素所替代,即“蝴-----”不能换填其他语素,因此“蝴蝶”只是一个语素。(条件一须同时被替代才是语素)再如“马虎”按下列方式替代便是错误的。马-----马虎老虎猛虎
虎-----马虎马鞍马车
因为“马虎”中的“马”和“虎”同“马鞍”“老虎”中的“马”和“虎”在意义上毫无关系,即“马虎”中的“马”和“虎”都不能为别的已知语素所替代,所以都不是语素,因此,“马虎”只能是一个语素。(条件二须在意义上要有关联才是语素)
九、音变里包括:(1)变调: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七”、“八”的变调
(2)轻声:如上第三题
(3)儿化
(4)语气词“啊”的音变
十、说明变调的分类,举例。
(一)上声的变调:
(1)两个上声紧相连,如“水果”、“老虎”,前一调值从(214-→35);原读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变为35。一种变为21.
(2)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如:“展览馆“前两个音节有21+35的变化如“有理想”
(3)三个以上上声连念,
(二)“一”、“不”的变调:
(1)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在“一”在序列中,声调不变。如:第一、惟一、就不。
(2)在去声前,一律变为35如:一向、一次、不要、不去。
(3)在非去声前,“一”变51,“不”仍读去声55,如:一朵、一群、不安、不喝。
(4)“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读轻声。如:走一走、聊一聊、去不去、想不想。
(5)“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如:完不成、想不到。
(三)“七”、“八”的变调:
(1)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为35,也可不变,其余场合念原调值55.如:七次、八岁、八块、八路。
十一、儿化的定义及作用,并举例?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儿化这种语音现象跟词汇、语法有密切关系,作用有
区别词义例如“天”(tian)不儿化,指的是“天空”;儿化后“天儿”(tianr)是“天气”
的意思。
区别词性例如“尖”(jian)不儿化,是形容词;“尖儿”儿化后,是名词
表达感情色彩的作用: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等感情色彩
十二、语气词“啊”的音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一)“啊”的变调1、当表示惊异和赞叹时,变调为一声。啊(ā),下大雪啦!啊(ā),今晚月色可真美呀!2、当表示追问或难以相信的情感,变调为二声。啊(á)?你说呀,你为什么回来了/啊(á)?这种话是他说出来的?3、表示惊疑、为难时,变为三。啊(ǎ)?这可怎么办呢?啊(ǎ)?让他去合适吗?4、当表示应诺、认可,或表示明白过来了,或表示较强烈的惊异赞叹,变为四声。啊(à),我是王连长,您是团长吗??“??祖国啊(à),母亲!(三)句子中啊的变调具体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前面音节末尾是a、o、e、i、ü时,“啊”读作“ya”,“呀”。例如:天好热呀!你去说呀!(2)前面音节末尾是u或ao、iao时,“啊”读作“ua”,“哇”。例如:你过得好哇?“手真巧哇!”“他是个多面手哇!”(3)前面音节末尾是n时,“啊”读作“na”,“哪”。例如:你答的真准哪!(4)前面音节末尾是ng时,“啊”读作“nga”。例如:“真静啊!”“一起唱啊!”这孩子多漂亮啊!(5)前面音节是zhi、chi、shi、ri“啊”读作“ra”。例如:“快吃啊!”(6)前面音节是zi、ci、si时,“啊”读作“za”例如:“这东西真次啊!”声母:q
韵母:iang韵腹、韵头、韵尾声调:/35/
↑一般,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如:“行”。两个汉字读一个音节的是儿化音如:“花儿”。音节可以没有辅音如:“饿”。
元音:
音素
↑
(是从音质|音色
的角度划分的)辅音:
十四、韵母和元音、声母和辅音的不同:
声母:是音节前段如“干(gan)。共有22个,包括辅音声母21个和零声母1个。
辅音:在音节的开头或末尾出现,但“n”、“ng”只做韵尾就不作声母。
元音:a\o\e\i\u\u。
韵母:包括元音或元音之后再加辅音eranginguan。至少有一个元音,最多三个元音。只能包含一个辅音
一个汉字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成分。韵母至少要有一个元音,也可以有几个元音,或元音之后再加辅音。由几个音素组成的韵母又可以细分为韵腹(主要元音)、韵头(又称介音)、韵尾,官〔guan〕这个音节中,〔g〕是声母,〔uan〕是韵母。韵母〔uan〕中,〔a〕是韵腹,〔u〕是韵头,元音高元音(闭元音)
半高元音(半闭元音)
舌位高低中元音
半低元音(半开元音)
低元音(开元音)
唇的圆展圆唇元音
不圆唇元音(展唇元音)
声调(字调)
音高
语调(句调)
重音
音强
轻音(轻声)
超音段成分
(节律)
长音
音长
短音
停顿
名词解释:
1、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音素可以分为元音(母音)和辅音(子音)两
如“知识就是力量:zhi----2个shi----2个jiu----4个shi----2个li----2个liang----4个
“端”duan---4个;
2、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
3、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如“霜”shuang这个音节包含4个音位。
“区别特征”:
4、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如“包子“中的“子”和“孢(bao)子”中的“子”的区别主要决定于音强。再如“莲子”的“子”和“帘子”的“子”主要是因为音强不同。
5、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如“衣”、“移”、“以”、“亿”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不同。再如: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声音的差别主要决定于音高。
6、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如
7、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如“迂(yu1)”、“衣”、“乌”的不同,主要是音色的不同。
8、轻声: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
9、声调:又叫字调。指的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主要由音高的变化构成。
10、调值:指的是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11、调类:就是声调的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语音节以元音开头时,习惯上称之为“零声母”习惯“零声母”赵元任先生创造的五度标调法??
15国际音标公布于1888年,它的突出特点是:记音原则是“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
16、语音的性质:有三种属性,1物理属性2生理属性3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17、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篆书(大篆春秋战国;小篆是秦文字)、隶书(汉)、楷书(魏晋)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18、(行书)是楷书的手写体,介于楷、草之间。
19、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今
20、汉字的本质属性:(表意性)。部首是东汉人(许慎)创建的。
21、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分为两大类:1表音文字;2表意文字。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
22、偏旁不一定是部首。
23、文字是从(图画)逐渐演变来的,在没有文字的年代,人们记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利用(实物记事),如结绳、结珠、契(qi4)刻。
二是利用(图画记事),
24、汉字的起源:(一)结绳说、(二)契(qi4)刻说、(三)仓颉造字说、(四)八卦说、(五)起一成文说、(六)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
25、文字的发展分四个阶段:(一)表忆文字、(二)表形文字、(三)表意文字、
(四)表音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辅音文字
26、今天世界上通用较普通的字母有: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
27、
28、
独体字
合体字
是否具有表音的部分
谓半义也,谓半声也。
注意:它与“通假字”的区别:
“通假字”本有其字,不用,却用同音字代替,是古人的错别字。如:“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按发音部位分
音段成分(因素或音位)
按发音方法分
乙表:
语音
连词
介词
语气词
大类。
普通话共有10元音音位,22个辅音音位。
造字法:一般地说古代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
定义如上
●汉字编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