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的古诗词,最杰出的两大词人居然都姓李,一个是宋时遭受乱世流离之苦的李清照,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
他在七夕这一天出生,他的降临,如同一颗横空出世的星子照亮了当时那个战祸连年,王朝迭更的时代。
他不应该出生在帝皇之家,他应该遨游于山林水乡之间。
他是一名天生的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
他才华横溢,他俊若天神。
他生命终结的这一天,也是七夕。那一夜,喜鹊欢快的架着姻缘之桥,七姑娘与董咏在桥上卿卿我我。李煜在完成了他生命最辉煌的那一首《虞美人》,在喝下太宗皇帝给他的牵机子后,完结了他凄美婉转的一生。遥遥银河的那一边,牛郎与织女有没有为他感到哀叹呢?
在他生命的最后那段日子,他是阶下之囚,但他有他最爱的女子陪在身旁,没有了国,还有家。但饱读诗书,崇尚礼义廉耻的堂堂皇帝,却强行占有了他的妻子,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根稻草。
皇帝夺了他的江山,又侵了他的美人,纵有千愁百转,最后只能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就是作者的怀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发起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莫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唱。
李煜出生时就一目重瞳,他字重光即由此而来。中国历史上,李煜之前,一目重瞳的只有舜和项羽,也就是说,李煜一出生就命定了日后要执掌南唐三千里河山。
谈到《虞美人》,就不能不提到李煜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从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没了荣华富贵,没了自由,没了尊严,没了风花雪月,甚至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也无法保全,这一切对脆弱的他来说,是何等的情何以堪。正是在这种极端苦闷中,抑郁难端的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将满腔的忧郁化作了无限愤怒,对自己软弱无能的不满,对命运的不满,对世界的不满,真想和这个无良的苍天一同化为灰烬!在整首词中,尤以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和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能打动人心,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道尽了人类难以言楚的悲哀,春花年年开,秋月年年圆,这一年又一年的重复什么时候才能到头?过去的那么多岁月是怎么熬过来的?我的忧愁会不会像这春花秋月流水一般,永无尽头?这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无限恐惧和绝望,如果未来真的如死水一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联想到我自己的生活,虽然未如李煜那般绝境,却也好不了多少。正因如此,我才渐渐读懂了《虞美人》,也被作者当时无限苦闷的心思所打动,每每读到这首词,眼眶都会不知不觉的红半截。此情绵绵无绝期,何处是尽头?在永无尽头,无限递延的时间面前,人的出现到底能说明什么?既然什么也说明不了,生命如此虚无,我又哪来那么多忧愁?恨天恨地恨自己,可以读出一代亡国之君的无奈与苦闷亡国之主,词坛之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