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相交线教学设计
2012-03-30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设计

题目 5.1相交线 总课时 1 学校 红星一中 教者 郭晓敏

陈鹤鹏 年级 七年 学科 数学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2年3月1日—3月2日 教





析 本节课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邻补角和对顶角,重点研究对顶角的性质,结合图形描述这两个知识点,教会学生如何在图形中辨认,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为以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做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上学期初步学习了几何知识,但推理论证的过程还不是很熟练,从学习状态上看,学习热情很浓,愿意接受新知。在课堂上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











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重



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



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课前准备 学生:直尺、笔记本、预习

教师:三角尺、剪刀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情境引入

3分钟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学生欣赏章首图片,使之能主动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15分钟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12分钟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4)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5)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让学生辨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

巩固练习

10分钟 教科书3页练习

教科书8页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强化基础,熟练应用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总结拓展

4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布置作业

1分钟 35页2题 △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知识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献花(0)
+1
(本文系兰西县红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