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题目 《捣练图》中国画欣赏 总课时 1 学校 红星一中 教者 曹淑玲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美术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2年3月6日 教
材
分
析
。本节的选择意在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古代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欣赏中国画,掌握临摹中国古代绘画相当难,需要加强练习和临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提高欣赏能力。
能力目标:能够临摹中国古代绘画,提高绘画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珍惜古代绘画作品,学习古代绘画的艺术特色。 重
点 能够临摹中国古代绘画,提高绘画能力。 难
点 提高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美术教科书。
2.教师课前准备:美术教科书《范画。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组教
1分
导言4分
欣赏
10分
练习
28分
作业布置
2分
师生互礼》
今天我们来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借鉴和学习古代绘画的艺术特色。
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捣练图》张萱(唐)
2.《簪花仕女图》周昉(唐)
练习临摹《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
练习临摹《簪花仕女图》和《捣练图》
板书课题
中国画《捣练图》欣赏。
仕女图》
宋徽宗赵佶。
《捣练图》张萱(唐)。
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提高绘画能力。
提高绘画能力和想像构思能力。
。 直观了解中国古代绘画,十分注重构思的巧妙。
◇欣赏中国唐朝古代绘画作品,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魅力。
□本节教学是欣赏,讲解,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临摹和绘画,提高绘画能力。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
、三课时 学唱《森林水车》
○反思应引导学生能大胆自信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
二
、三课时 课。
教学设计
题目 《敦煌莫高窟》 总课时 一 学校 红星一中 教者 曹淑玲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美术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2年3月4日
教
材
分
析
本节的选择意在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修建时间及内容.了解石窟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石窟艺术有了解,但了解的不具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修建及艺术特点.
能力目标:能临摹莫高窟壁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美术,热爱中国的文化遗产。 重
点 了解及掌握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难
点 提高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美术教科书。
教师课前准备:美术教科书。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组教
1分导言
4分
欣赏
10分
讲解
15分
练习
13分
作业布置
2分
师生互礼.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艺术的宝库。今天我们就来具体了解莫高窟的有关内容。
欣赏莫高窟的石窟艺术和壁画。了解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及壁画的艺术特点。
莫高窟的修建时间及内容。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练习临摹莫高窟的壁画,掌握其绘画特点。
练习临摹《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
板书设计
敦煌莫高窟
一.敦煌莫高窟:是敦煌石窟艺术最重要的一处》它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现存洞窟492个,窟内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躯。
直接了解莫高窟是中国的古代艺术宝库。
欣赏莫高窟,提高欣赏能力。
掌握莫高窟的有关内容。
提高绘画能力。
○反思直接了解莫高窟修建的历史及艺术特点.◇欣赏莫高窟的艺术作品,感受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壁画及雕塑的艺术魅力。□本节以欣赏,练习为主○引导学生掌握莫高窟的艺术特带你。。 教学设计
题目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总课时 二 学校 红星一中 教者 曹淑玲 年级 7 学科 美术 设计来源 自行设计 教学时间 2012年3月16日—3月22日 教
材
分
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学情分析 学生对谈论电影人物话题较熟悉、由此展开话题学生会感兴趣,易于接授并会积极做出相应的回答。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
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难
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
一
课
时 情景导入3分
分层教学体验新知20分
交流实践拓展延伸
10分
反馈归纳
巩固新10分
布置作业
巩固提升2分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
(五)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幻灯片
△培养总结能力
□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提高学生
的做题能力。
感受在多媒体事物环境中学习口语
○学生在进行讨论环节积极性很高知识理解全面。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
二
课
时 板书设计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三)美术作品赏析。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五)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六)结束语:
(七)课后拓展
一、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二、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三、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
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幻灯片
△培养总结能力
□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提高学生
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进行讨论环节积极性很高知识理解全面。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设计
题目 2.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的多视角表达 总课时 1 学校 红星一中 教者 曹淑玲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美术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2年3月27日
教
材
分
析
。本节的选择意在能够在平面纸上表现物像的空间,能够描绘立体图像和平面图像。 学情分析 手绘线条图像需要长期的练习,要表达直观感受的物像,需要多方面欣赏和领悟艺术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特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能够用手绘线条图像的方式描绘物体的外部轮廓。
能力目标:领悟艺术作品的外在特点,提高绘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欣赏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重
点 提高绘画能力。
难
点 提高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美术教科书。
教师课前准备:美术教科书。范画。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1分
导言
4分
欣赏
10分
讲解
10分
练习
19分
作业布置
1分
师生互礼。
艺术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是智慧的喜悦。观察大自然,练习用手绘线条图像。板书课题。
欣赏美术教科书中的手绘线条作品。
多媒体展示有关手绘线条图像作品。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能最直观,最形象地反映出它们的形象,结构特征。
练习用手绘线条图像,提高绘画能力
通过对一个物体多方位观察,画出它多视角的图像
板书课题。
2.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的多视角表达。
一.平面表达。
二.立体表达。
欣赏美术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掌握有关速写的相关知识。
提高绘画能力。 △设计意图直接了解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利用多媒体展示绘画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3.本节教学主要以欣赏、讲解、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4.欣赏观察大自然,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3、知识小结
4、课堂小结: ④歌曲分析
节拍:4/4拍,结构:方整的二部曲式,由四个乐句组成。
⑤试唱歌曲。
(3)《走进新时代》
听赏
总结该曲
这是一首现代歌曲,以什么演唱形式演唱呢?(领唱与合唱)歌颂了什么呢?(歌颂党和人民)曲调深情柔美。
全班同学一起演唱这首歌,归纳出颂歌的特点及类型。
(1)颂歌的特点:
节奏平稳、速度缓慢,旋律宽广、庄严、宏伟、亲切、热情。
(2)颂歌的类型。
艺术是个大门类,音乐体裁众多,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的颂歌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2)搜集各种各样的颂歌给同学们欣赏。
○反思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学生基本乐理知识的引入,能促使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
教学设计
题目 3.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的立体表达 总课时 1 学校 红星一中 教者 曹淑玲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美术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2年3月27日
教
材
分
析
。本节的选择意在能够在平面纸上表现物像的空间,能够描绘立体图像和平面图像。 学情分析 手绘线条图像需要长期的练习,要表达直观感受的物像,需要多方面欣赏和领悟艺术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特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能够用手绘线条图像的方式描绘物体的外部轮廓。
能力目标:领悟艺术作品的外在特点,提高绘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欣赏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重
点 提高绘画能力。
难
点 提高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美术教科书。
教师课前准备:美术教科书。范画。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1分
导言
4分
欣赏
10分
讲解
10分
练习
19分
作业布置
1分
师生互礼。
艺术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是智慧的喜悦。观察大自然,练习用手绘线条图像。板书课题。
欣赏美术教科书中的手绘线条作品。
多媒体展示有关手绘线条图像作品。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能最直观,最形象地反映出它们的形象,结构特征。
练习用手绘线条图像,提高绘画能力
通过对一个物体多方位观察,画出它多视角的图像
板书课题。
2.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的多视角表达。
一.平面表达。
二.立体表达。
欣赏美术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掌握有关速写的相关知识。
提高绘画能力。 △设计意图直接了解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利用多媒体展示绘画作品,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3.本节教学主要以欣赏、讲解、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4.欣赏观察大自然,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3、知识小结
4、课堂小结: ④歌曲分析
节拍:4/4拍,结构:方整的二部曲式,由四个乐句组成。
⑤试唱歌曲。
(3)《走进新时代》
听赏
总结该曲
这是一首现代歌曲,以什么演唱形式演唱呢?(领唱与合唱)歌颂了什么呢?(歌颂党和人民)曲调深情柔美。
全班同学一起演唱这首歌,归纳出颂歌的特点及类型。
(1)颂歌的特点:
节奏平稳、速度缓慢,旋律宽广、庄严、宏伟、亲切、热情。
(2)颂歌的类型。
艺术是个大门类,音乐体裁众多,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的颂歌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2)搜集各种各样的颂歌给同学们欣赏。
○反思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学生基本乐理知识的引入,能促使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 教学设计
题目 4.单色版画 总课时 1. 学校 红星一中 教者 曹淑玲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美术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2年4月2日。
教
材
分
析
本节选取单色版画让学生了解只有一种颜色的版画所需的材料及制作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版画的了解不是太多。需要加强实践练习。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单色版画及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
2、掌握单色版画的制作过程及制作材料.
3.喜欢单色版画及制作过程. 重
点 让学生随着音乐,学习制作单色版画。
难
点 能够独立制作单色版画,提高设计制作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美术教科书。
教师课前准备:美术教科书》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1分
导言
4分
欣赏
10分
讲解
10分
。
练习
19分
作业布置
1分
师生互礼。
单色版画就是一种颜色的版画。今天来了解有关单色版画的制作过程。
欣赏单色版画。
。
单色版画的制作。
单色版画的制作材料。
。练习用白色卡纸制作单色版画。
练习制作单色版画。
板书设计
单色版画。
单色版画的制作。
单色版画的制作材料。
了解和掌握单色版画的制作材料及制作过程。
提高版画的制作能力。 △了解和掌握单色版画的制作过程。◇资源准备
直观欣赏单色版画的艺术魅力。□本节是欣赏、讲解、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单色版画的制作过程及制作材料、能制作新颖的版画。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传统的民乐合奏形式有四种基本形式:
欣赏吹打乐《将军令》
8、民乐小合奏——《紫竹调》
9、课堂小结
传统的民乐合奏形式有四种基本形式:
1、清锣古乐:打击乐器合奏。
2、吹打乐: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
3、弦索乐:拉弦乐器与弹钹乐器合奏。
4、丝竹乐:弦乐器与吹管乐器合奏。
吹打乐在戏曲中作开场音乐或为战争摆阵等场面伴奏,民间艺人也常通过它来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吹打震山河”这句话就非常形象地表述了吹打乐的音乐特点。
分段欣赏,比较前三部分主旋律,试唱主题。
吹打乐与丝竹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音乐性格截然不同。
思考:
在欣赏的音乐当中,采用了哪些主要乐器?刻画了什么意境? ○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侧重对学生民族音乐知识的培养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导言
2、琵琶独奏曲《阳春白雪》
3、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了解三种弦乐器:琵琶、古筝、二胡。
乐器简介:弹拨乐器之一。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就是对琵琶这一乐器的音色特点非常生动的描绘。
该曲又名《阳春古曲》,是一首优秀琵琶古曲,采用的的是循环变奏体结构,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常见的一种曲式。
视唱,记住主题一。
1)乐器简介:弹拨乐器之一。
2)欣赏全曲:该曲是娄树华根据古曲《归去来》发展而成。
3)引导学生视厂唱主题一,并结合图文提示,谈谈该曲音乐形象。
欣赏全曲,结合标题体会乐曲意境。
学生互评,小节学生发言。
○反思
教师一味的传授,不利于学生对音乐探索兴趣的培养,应注重引导性学习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 4、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
(五)欣赏推荐曲目。
(六)本课总结
乐器简介:拉弦乐器之一。
刘天华为二胡作有一系列练习曲及十首独奏曲。他吸收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某些长处,把二胡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为我国近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定了基础。
2)欣赏全曲:
该标题取自唐代王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鸟”代“人”。乐曲用拟声手法模仿百鸟鸣叫,刻画了一幅美丽清幽的山林景观,音乐化的鸟鸣声使乐曲达到了造型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3)分段欣赏:
引子
第一部分主旋律(第一、二段)
第二部分主旋律(第三、四、五段)
尾声(再现主题一)
学生自由发言,谈欣赏感受。
欣赏推荐曲目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己有意识的去倾听音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