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6
2012-03-31 | 阅:  转:  |  分享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局部修订条文

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

第24号

?????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由国家机械工业局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二○○○年十月一日起施行,原规范中相应的条文同时废止。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0年8月24日 第3.3.4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

Se2≥0.3kcRi(3.3.4)

式中Se2地中距离(m);

kc分流系数,其值按附录五确定。

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说明]增加“信息系统”,因为信息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时必须连接在一起才能起到保护效果,而且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将分流系数kc选值的规定移至附录五。

第六章防雷击电磁脉冲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6.1.1条防雷击电磁脉冲除遵守本规范其它各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本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说明]本章(第六章)全部为新补充内容,主要参考以下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编写而成:

1.IEC61312-1:1995,Protectionagainst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Part1:Generalprinciples

(防雷击电磁脉冲,第1部分:通则)

2.IEC/TS61312-2:1999,Protectionagainst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Part2:Shieldingofstructures,bondinginsidestructuresandearthing

(防雷击电磁脉冲,第2部分:接地、建筑物屏蔽、建筑物内部的等电位连接)

3.IEC60364-4-443:1995,Electricalinstallationsofbuildings--Part4:Protectionforsafety--Chapter44:Protectionagainstovervoltages--Section443:Protectionagainstovervoltagesofatmosphericoriginorduetoswitching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4部分:安全保护,第44章:防过电压,第443节:防大气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

4.IEC60364-5-534:1997,Electricalinstallationsofbuildings--Part5:Selectionanderectionofelectricalequipment--Section534:Devicesforprotectionagainstovervoltages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5/font>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与安装,第534节:防过电压器件)

第6.1.2条一个信息系统是否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应在完成直接、间接损失评估和建设、维护投资预测后认真分析综合考虑,做到安全、适用、经济。

第6.1.3条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没有装设防直击雷装置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的防雷措施。在要考虑屏蔽的情况下,防直击雷接闪器宜采用避雷网。

[说明]防雷击电磁脉冲是在建筑物遭受直接雷击或附近遭雷击的情况下,线路和设备防过电流和过电压,即防在上述情况下产生的电涌(Surge)。

若建筑物已按防雷分类列入第一、二或三类防雷建筑物,它们已设有防直击雷装置。在不属于第一、二或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情况下,用滚球半径60m的球体在所涉及的建筑物四周及上方滚动,当不触及该建筑物时,它即处在其它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反之,则不处于其保护范围内。

第6.1.4条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不知道信息系统的规模和具体位置的情况下,若预计将来会有信息系统,应在设计时将建筑物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的保护接地系统等与防雷装置组成一个共用接地系统,并应在一些合适的地方预埋等电位连接板。

[说明]现在许多建筑物工程,在建设初期甚至建成后,仍不知其用途。许多是供出租用的。由于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中,建筑物的自然屏蔽物和各种金属物以及其与以后安装的设备之间的等电位连接是很重要的。若建筑物施工完成后,要回过来实现本条所规定的措施是很难的。

这些措施实现后,以后只要合理选用和安装SPD以及做符合要求的等电位连接,整个措施就完善了,做起来也较容易。

第6.1.5条为了分析估计在防雷装置和做了等电位连接的装置中的电流分布,应将雷电流看成一个电流发生器,它向防雷装置导体和与防雷装置做了等电位连接的装置注入可能包含若干雷击的雷电流。雷电流的波形和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六选用。

第二节防雷区(LPZ)

第6.2.1条防雷区应按下列原则划分:

一、LPZ0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二、LPZ0B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三、LPZ1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0B区更小;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

四、LPZn+1后续防雷区:当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流和电磁场强度时,应增设后续防雷区,并按照需要保护的对象所要求的环境区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

注:n=1、2、…

[说明]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雷击电磁脉冲的严重程度和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连接点的位置。

各区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通常,防雷区的数越高电磁场强度越小。

一建筑物内电磁场受到如窗户这样的洞的影响和金属导体(如等电位连接带、电缆屏蔽层、管子)上电流的影响以及电缆路径的影响。

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成不同防雷区的一般原则见图6.1。

将一建筑物划分为几个防雷区和做符合要求的等电位连接的例子见图6.2。此处所有电力线和信号线从同一处进入被保护空间LPZ1区,并在设于LPZ0A或LPZ0B与LPZ1区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带1上做等电位连接。这些线路在设于LPZ1与LPZ2区界面处的内部等电位连接带2上再做等电位连接。将建筑物的外屏蔽1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1,内屏蔽2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2。LPZ2是这样构成,使雷电流不能导入此空间,也不能穿过此空间。

第6.2.2条在两个防雷区的界面上应将所有通过界面的金属物做等电位连接,并宜采取屏蔽措施。

注:LPZ0A与LPZ0B区之间无界面。





图6.1将一个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防雷区的一般原则







图6.2将一建筑物划分为几个防雷区和做符合要求的等电位连接的例子



第三节屏蔽、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的要求

第6.3.1条为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宜采取以下的基本屏蔽措施:建筑物和房间的外部设屏蔽措施,以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线路屏蔽。这些措施宜联合使用。

为改进电磁环境,所有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金属件都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与防雷装置相连,但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除外。如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

在需要保护的空间内,当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双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

在分开的各建筑物之间的非屏蔽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管道内,如敷设在金属管、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内,这些金属物从一端到另一端应是导电贯通的,并分别连到各分开的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上。电缆屏蔽层应分别连到这些带上。

[说明]一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等电位连接的例子见图6.3。对一办公建筑物设计防雷区、屏蔽、等电位连接和接地的例子见图6.4。



图6.3一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内等电位连接的例子

1电力设备;2钢支柱;3立面的金属盖板;

4等电位连接点;5电气设备;6等电位连接带;

7混凝土内的钢筋;8基础接地体;9各种管线的共用入口。



图6.4对一办公建筑物设计防雷区、屏蔽、等电位连接和接地的例子

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

屏蔽层仅一端做等电位连接和另一端悬浮时,它只能防静电感应,防不了磁场强度变化所感应的电压。为减少屏蔽芯线的感应电压,在屏蔽层仅一端做等电位连接的情况下,应采用绝缘隔开的双层屏蔽,外层屏蔽应至少在两端作等电位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外屏蔽层与其他同样做了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构成环路,感应出一电流,因此产生减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无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

第6.3.2条在建筑物或房间的大空间屏蔽是由诸如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组成的,这些构件构成一个格栅形大空间屏蔽,穿入这类屏蔽的导电金属物应就近与其做等电位连接。

当对屏蔽效率未做试验和理论研究时,磁场强度的衰减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在闪电击于格栅形大空间屏蔽以外附近的情况下,当无屏蔽时所产生的无衰减磁场强度Ho,相当于处在LPZ0区内的磁场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Ho=io/(2·л·Sa)(A/m)(6.3.2-1)

式中io雷电流(A),按本规范附录六的附表6.1和6.2选取;

Sa雷击点与屏蔽空间之间的平均距离(m)。(图6.3.2-1)



图6.3.2-1附近雷击时的环境情况

Sa:雷击点至屏蔽空间的平均距离

当有屏蔽时,在格栅形大空间屏蔽内,即在LPZ1区内的磁场强度从Ho减为H1,其值应按下式计算:

H1=Ho/10SF/20(A/m)(6.3.2-2)

式中SF屏蔽系数(dB),按表6.3.2的公式计算。

表6.3.2的计算值仅对在LPZ1区内距屏蔽层有一安全距离dS/1的安全空间VS内才有效(见图6.3.2-2),dS/1应按下式计算:

dS/1=w·SF/10(m)(6.3.2-3)

式中w格栅形屏蔽的网格宽(m)。

格栅形大空间屏蔽的屏蔽系数表6.3.2

材料 SF(dB) 25kHz(见注1) 1MHz(见注2) 铜/铝 20·log(8.5/w) 20·log(8.5/w) 钢(见注3) 20·log[(8.5/w)/] 20·log(8.5/w) 注:1适用于首次雷击的磁场;

2适用于后续雷击的磁场;

3相对磁导系数μr≈200;

4w格栅形屏蔽的网格宽(m),适用于W≤5m;

r格栅形屏蔽网格导体的半径(m)。





图6.3.2-2在LPZ1或LPZn区内放信息设备的空间

二、在闪电直接击在位于LPZ0A区的格栅形大空间屏蔽上的情况下,其内部LPZ1区内Vs空间内某点的磁场强度H1应按下式计算:

H1=kH·io·w/(dw·)(A/m)(6.3.2-4)

式中dr被考虑的点距LPZ1区屏蔽顶的最短距离(m);

dw被考虑的点距LPZ1区屏蔽壁的最短距离(m);

kH形状系数(1/),取kH=0.01(1/);

wLPZ1区格栅形屏蔽的网格宽(m)。

式(6.3.2-4)的计算值仅对距屏蔽格栅有一安全距离ds/2的空间Vs内有效,ds/2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ds/2=w(m)(6.3.2-5)

信息设备应仅安装在Vs空间内。

信息设备的干扰源不应取紧靠格栅的特强磁场强度。

三、流过包围LPZ2区及以上区的格栅形屏蔽的分雷电流将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作用,处在LPZn区内LPZn+1区的磁场强度将由LPZn区内的磁场强度Hn减至LPZn+1区内的Hn+1,其值可近似地按下式计算:

Hn+1=Hn/10SF/20(A/m)(6.3.2-6)

式(6.3.2-6)适用于LPZn+1区内距其屏蔽有一安全距离ds/1的空间Vs。ds/1应按式(6.3.2-3)计算。



[说明]形状系数kH中的(1/√m)为其单位。

第6.3.3条接地除应符合本规范其他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每幢建筑物本身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其原则构成示于图6.3.3。

二、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





图6.3.3接地、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系统的构成

注:a防雷装置的接闪器以及可能是建筑物空间屏蔽的一部分,如金属屋顶;

b防雷装置的引下线以及可能是建筑物空间屏蔽的一部分,如金属立面、墙内钢筋;

c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接地体网络、共用接地体网络)以及可能是建筑物空间屏蔽的一部分,如基础内钢筋和基础接地体;

d内部导电物体,在建筑物内及其上不包括电气装置的金属装置,如电梯轨道、吊车、金属地面、金属门框架、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金属管道、金属电缆桥架、地面、墙和天花板的钢筋;

e局部信息系统的金属组件,如箱体、壳体、机架;

f代表局部等电位连接带单点连接的接地基准点(ERP);

g局部信息系统的网形等电位连接结构;

h局部信息系统的星形等电位连接结构;

i固定安装引入PE线的Ⅰ级设备和不引入PE线的Ⅱ级设备;

等电位连接带:

k主要供电力线路的、供电力设备等电位连接用的总接地带、总接地母线、总等电位连接带。也可用作共用等电位连接带;

l主要供信息线路和电缆用的、供信息设备等电位连接用的环形等电位连接带、水平等电位连接导体,在特定情况下,采用金属板。也可用作共用等电位连接带。用接地线多次接到接地系统上做等电位连接,宜每隔5m连一次;

m局部等电位连接带:

1-等电位连接导体,

2-接地导线,

3-服务性设施的金属管道,

4-信息线路或电缆,

5-电力线路或电缆;

进入LPZ1区处,用于管道、电力和通信线路或电缆等外来服务性设施的等电位连接。



第6.3.4条穿过各防雷区界面的金属物和系统,以及在一个防雷区内部的金属物和系统均应在界面处做符合下列要求的等电位连接。

一、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LPZ0A或LPZ0B与LPZ1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当外来导电物、电力线、通信线在不同地点进入建筑物时,宜设若干等电位连接带,并应就近连到环形接地体、内部环形导体或此类钢筋上。它们在电气上是贯通的并连通到接地体,含基础接地体。

环形接地体和内部环形导体应连到钢筋或金属立面等其它屏蔽构件上,宜每隔5m连接一次。

对各类防雷建筑物,各种连接导体的截面不应小于表6.3.4的规定。

各种连接导体的最小截面(mm2)表6.3.4

材料 等电位连接带之间和等电位连接带与接地装置之间的连接导体,流过大于或等于25%总雷电流的等电位连接导体 内部金属装置与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流过小于25%总雷电流的等电位连接导体 铜 16 6 铝 25 10 铁 50 16 铜或镀锌钢等电位连接带的截面不应小于50mm2。

当建筑物内有信息系统时,在那些要求雷击电磁脉冲影响最小之处,等电位连接带宜采用金属板,并与钢筋或其他屏蔽构件作多点连接。

在LPZ0A与LPZ1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用的接线夹和电涌保护器,应采用本规范附录六的附表6.1~附表6.3的雷电流参量估算通过它们的分流值。当无法估算时,可按以下方法确定:全部雷电流i的50%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其另50%,即is分配于引入建筑物的各种外来导电物、电力线、通信线等设施。流入每一设施的电流ii等于is/n,n为上述设施的个数。流经无屏蔽电缆芯线的电流iv等于电流ii除以芯线数m,即iv=ii/m(见图6.3.4-1);对有屏蔽的电缆,绝大部分的电流将沿屏蔽层流走。尚应考虑沿各种设施引入建筑物的雷电流。应采用以上两值的较大者。







图6.3.4-1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之间的雷电流分配

在LPZ0B与LPZ1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用的线夹和电涌保护器仅应按上述方法考虑雷闪击中建筑物防雷装置时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可不考虑沿全长处在LPZ0B区的各种设施引入建筑物的雷电流,其值仅为感应电流和小部分雷电流。

二、各后续防雷区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也应采用本条一款的一般原则。

穿过防雷区界面的所有导电物、电力线、通信线均应在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应采用一局部等电位连接带做等电位连接,各种屏蔽结构或设备外壳等其他局部金属物也连到该带。

用于等电位连接的接线夹和电涌保护器应分别估算通过的雷电流。

三、所有电梯轨道、吊车、金属地板、金属门框架、设施管道、电缆桥架等大尺寸的内部导电物,其等电位连接带或其他已做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物,各导电物之间宜附加多次互相连接。

四、一信息系统的所有外露导电物应建立等电位连接网络。由于按照本章规定实现的等电位连接网络均有通大地的连接,每个等电位连接网不宜设单独的接地装置。

一信息系统的各种箱体、壳体、机架等金属组件与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应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形式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之一(图6.3.4-2):S型星形结构和M型网形结构。

当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信息系统的所有金属组件,除等电位连接点外,应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各组件有大于10kV、1.2/50μs的绝缘。

通常,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可用于相对较小、限定于局部的系统,而且所有设施管线和电缆宜从ERP处进入该信息系统。

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应仅通过唯一的一点,即接地基准点ERP组合到共用接地系统中去形成Ss型等电位连接(图6.3.4-2)。在这种情况下,设备之间的所有线路和电缆当无屏蔽时宜按星形结构与各等电位连接线平行敷设,以免产生感应环路。用于限制从线路传导来的过电压的电涌保护器,其引线的连接点应使加到被保护设备上的电涌电压最小。





图6.3.4-2信息系统等电位连接的基本方法

当采用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一系统的各金属组件不应与共用接地系统各组件绝缘。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应通过多点连接组合到共用接地系统中去,并形成Mm型等电位连接。

通常,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宜用于延伸较大的开环系统,而且在设备之间敷设许多线路和电缆,以及设施和电缆从若干点进入该信息系统。

在复杂系统中,M型和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这两种型式的优点可组合在一起,见图6.3.4-3。一个S型局部等电位连接网络可与一个M型网形结构组合在一起(见图6.3.4-3的组合1)。一个M型局部等电位连接网络可仅经一接地基准点ERP与共用接地系统相连(见图6.3.4-3的组合2),该网络的所有金属组件和设备应与共用接地系统各组件有大于10kV、1.2/50μs的绝缘,而且所有设施和电缆应从接地基准点附近进入该信息系统,低频率和杂散分布电容起次要影响的系统可采用这种方法。



图6.3.4-3信息系统等电位连接方法的组合

[说明]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小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物与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

第四款:当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信息系统的所有金属组件应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各组件有大于10kV、1.2/50μs的绝缘的例子见图6.5。加绝缘的目的是使外来的干扰电流不会进入所涉及的电子装置。



图6.5建筑物内混合等电位连接的设计例子

1低阻抗电缆管道,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一个组合单元;

2单点连接点与电缆管道之间的连接;

3LPZ2区;

4LPZ3区,由设备屏蔽外壳构成,即系统组1的机架;

5、8钢筋混凝土地面;

6等电位连接网络1;

7等电位连接网络1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之间的绝缘物,其绝缘强度大于10kV、1.2/50μs; 9电缆管道、等电位连接网络1、系统组2与地面钢筋的等电位连接;

10单点连接点1;

11LPZ1区;

12连到机架的电缆金属屏蔽层;

13单点连接点2;

14系统组2;

15单点连接点3;

16采用一般等电位连接的原有设备和装置;

17系统组2

第四节对电涌保护器和其他的要求

第6.4.1条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内总配电盘(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

第6.4.2条本章原则上规定要在各防雷区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但由于工艺要求或其他原因,被保护设备的安装位置不会正好设在界面处而是设在其附近,在这种情况下,当线路能承受所发生的电涌电压时,电涌保护器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而线路的金属保护层或屏蔽层宜首先于界面处做一次等电位连接。

第6.4.3条在屏蔽线路从室外的LPZ0A或LPZ0B区进入LPZ1区的情况下,线路屏蔽层的截面SC应符合下式规定:

SC≥iiρclc106/Ub(mm2)(6.4.3-1)

式中ii流入屏蔽层的雷电流(kA),按图6.3.4-1确定;

ρc屏蔽层的电阻率(Ωm),20℃时铁为138×10-9Ωm,铜为17.24×10-9Ωm,铝为28.264×10-9Ωm。

lc线路长度(m),按表6.4.3-1确定;

Ub线路绝缘的耐冲击电压值(kV),电力线路按表6.4.3-2确定;通信线路,纸绝缘为1.5kV,塑料绝缘为5kV。

按屏蔽层敷设条件确定的线路长度表6.4.3-1

屏蔽层敷设条件 lc(m) 屏蔽层与电阻率ρ(Ωm)

的土壤直接接触 当实际长度>8时

取lc=8;

当实际长度<8时

取lc=线路实际长度 屏蔽层与土壤隔离或敷设在大气中 lc=建筑物与屏蔽层最近接地点之间的距离 电缆绝缘的耐冲击电压值表6.4.3-2

电缆的额定电压(kV) 绝缘的耐冲击电压Ub(kV) ≤0.05 5 0.22 15 10 75 15 95 20 125 注:当流入线路的雷电流大于以下数值时,绝缘可能产生不可接受的温升;

对屏蔽线路Ii=8Sc;

对无屏蔽的线路I''i=8n''S''c

式中Ii流入屏蔽层的雷电流(kV);

Sc屏蔽层的截面(mm2);

I''i流入无屏蔽线路的总雷电流(kA);

n''线路导线的根数;

S''c每根导线的截面(mm2)。

第6.4.1条电涌保护器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应符合以下两个附加要求:通过电涌时的最大箝压,有能力熄灭在雷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

在建筑物进线处和其它防雷区界面处的最大电涌电压,即电涌保护器的最大箝压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应与所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为使最大电涌电压足够低,其两端的引线应做到最短。

在不同界面上的各电涌保护器还应与其相应的能量承受能力向一致。

当无法获得设备的耐冲击电压时220/380V三相配电系统的设备可按表6.4.4选用。

230/400V三相系统各种设备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表6.4.4

设备的位置 电源处的设备 配电线路和最后分支线路的设备 用电设备 特殊需要保护的设备 耐冲击过

电压类别 Ⅳ类 Ⅲ类 Ⅱ类 Ⅰ类 耐冲击电压额定值(kV) 6 4 2.5 1.5 注:Ⅰ类需要将瞬态过电压限制到特定水平的设备;

Ⅱ类如家用电器、手提工具和类似负荷;

Ⅲ类如配电盘,断路器,包括电缆、母线、分线盒、开关、插座的布线系统,以及应用于工业的设备和永久接至固定装置的固定安装的电动机等一些其他设备;

Ⅳ类如电气计量仪表、一次线过流保护设备、波纹控制设备。

[说明]在第二段中“为使最大电涌电压足够低,其两端的引线应做到最短”。见图6.6中的a、b图所示。当引线长,产生的电压大,可能时,也可采用图中的c、d图接线。



图6.6SPD连接引线的影响



第6.4.5条选择220/380V三相系统中的电涌保护器时,其最大连续工作电压Uc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按图6.4.5-1接线的TT系统中,Uc不应小于1.55Uo。

二、按图6.4.5-2和图6.4.5-3接线的TN和TT系统中,Uc不应小于1.15Uo。

三、按图6.4.5-4接线的IT系统中Uc不应小于1.15U(U为线间电压)。

注:Uo是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在220/380V三相系统中,Uo=220V。



图6.4.5-1TT系统中电涌保护器安装在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负荷侧

1装置的电源;

2配电盘;

3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保护器;

4电涌保护器(SPD);

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5a或5b;

6需要保护的设备;

7剩余电流保护器,应考虑通雷电流的能力;

F保护电涌保护器推荐的熔丝、断路器或剩余电流

RA本装置的接地电阻;

RB供电系统的接地电阻;





图6.4.5-2TN系统中的电涌保护器

1装置的电源;

2配电盘;

3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保护器;

4电涌保护器(SPD);

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5a或5b;

6需要保护的设备;

7PE与N线的连接带;

F保护电涌保护器推荐的熔丝、断路器或剩余电流

RA本装置的接地电阻;

RB供电系统的接地电阻;

注:当采用TN-C-S或TN-S系统时,在N与PE线连接处电涌保护器用三个,在其以后N与PE线分开处安装电涌保护器时用四个,即在N与PE线间增加一个,类似于图6.4.5-1。



图6.4.5-3TT系统中电涌保护器安装在剩余电流保护器的电源侧

1装置的电源;

2配电盘;

3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电涌保护器(SPD);保护器;

4a电涌保护器或放电间隙;

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5a或5b;

6需要保护的设备;

7剩余电流保护器,可位于母线的上方或下方;

F保护电涌保护器推荐的熔丝、断路器或剩余电流

RA本装置的接地电阻;

RB供电系统的接地电阻;

注:当电源变压器高压侧碰外壳短路产生的过电压加于4a设备时不应动作。在高压系统采用低电阻接地和供电变压器外壳、低压系统中性点合用同一接地装置以及切断短路的时间小于或等于5s时,该过电压可按1200V考虑。



图6.4.5-4IT系统中电涌保护器安装在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负荷侧

1装置的电源;7剩余电流保护器;

2配电盘;F保护电涌保护器推荐的熔丝、断路器或剩余电流

3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保护器;

4电涌保护器(SPD);RA本装置的接地电阻;

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5a或5b;RB供电系统的接地电阻;

6需要保护的设备;

[说明]系数1.15中0.1考虑系统的电压偏差,0.05考虑电涌保护器的老化。

第6.4.6条在供电的电压偏差超过所规定的10%以及谐波使电压幅值加大的场所,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氧化锌压敏电阻SPD提高本章第6.4.5条所规定的Uc值。

[说明]Uc值与产品的使用寿命、电压保护水平有关。Uc选高了,寿命长了,但电压保护水平,即SPD的残压也相应提高。要综合考虑。

第6.4.7条在LPZ0A或LPZ0B区与LPZ1区交界处,在从室外引来的线路上安装的SPD,应选用符合I级分类试验的产品。

应按本章第6.3.4条的规定确定通过SPD的10/350μs雷电流幅值。当线路有屏蔽时,通过每个SPD的雷电流可按上述确定的雷电流的30%考虑。SPD宜靠近屏蔽线路末端安装。以上述得出的雷电流作为Ipeak来选用SPD。

当按上述要求选用配电线路上的SPD时,其标称放电电流In不宜小于15kA。

[说明]现举一例说明如何在LPZ0A或LPZ0B区与LPZ1区交界处选用所安装的SPD。

一建筑物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从室外引入水管、电力线、信息线。电力线为TN-C-S,在入口于界面处在电力线路的总配电箱上装设三台SPD,在此以后改为TN-S系统。

因为是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按附表6.1和附表6.2,雷电流幅值分别为150kA和37.5kA,波头时间分别为10μs和0.25μs。

按图6.3.4-1得ii1=150/2/3=25kA和ii2=37.5/2/3=6.25kA。

每个SPD通过得电流为iV1=25/3=8.3kA和iV2=6.25/3=2.1kA。

所以,选用I级分类试验的SPD时,其Ipeak>8.3kA(10/350μs)。

当电力线有屏蔽层时,所选用的I级分类试验的SPD,其Ipeak>0.3×8.3kA=2.5kA。

对I级分类试验的SPD,在其电压保护水平为4kV的情况下,当SPD上、下引线长度为1m时(电感为1μH/m),电流最大平均陡度为iV2/T1=2.1×0.25=8.4kA/μs(线路无屏蔽层)和iV2/T10.3×2.1/0.25=2.52kA/μs(线路有屏蔽层)。

因此,最大电涌电压(图6.6中a图A、B之间的电压)为UAB=4kV+8.4×1=12.4kV(无屏蔽层)和U''AB=4kV+2.52×1=6.52kV(有屏蔽层)。

第6.4.8条在按本章第6.4.7条要求安装的SPD所得到的电压保护水平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以及反射波效应不足以保护距其较远处的被保护设备的情况下,尚应在被保护设备处装设SPD,其标称放电电流In不宜小于8/20μs3kA。

当被保护设备沿线路距本章第6.4.7条要求安装的SPD不大于10m时,若该SPD的电压保护水平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小于被保护设备耐压水平的80%,一般情况在被保护设备处可不装SPD。

[说明]SPD两端引线的电压见第6.4.7条说明。根据被保护设备的特性(如高电阻型、电容型)或开路时,反射波效应最大可将侵入的电涌电压加倍。

80%是考虑多种安全因素的系数。

第6.4.9条当本章第6.4.7条和第6.4.8条要求安装的SPD之间设有配电盘时,若第一级SPD的电压保护水平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保护不了该配电盘内的设备,应在该盘内安装第二级SPD,其标称放电电流不宜小于8/20μs,5kA。

第6.4.10条在考虑各设备之间的电压保护水平时,若线路无屏蔽尚应计及线路的感应电压,应按附录七计算,雷电流参量应按附表6.2选取。在考虑被保护设备的耐压水平时宜按其值的80%考虑。

第6.4.11条在一般情况下,当在线路上多处安装SPD且无准确数据时,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0m,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5m。

第6.4.12条在一般情况下,仅对表6.4.4中的I、II类设备宜考虑采取防操作过电压的措施。

[说明]根据IEC60364-4-443:1995(防大气和操作过电压)的以下内容编写的。其443.3条注2:“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考虑控制操作过电压,因为统计所测量的数值得出的评价是,操作过电压高于表6.4.4II类耐压水平的危险度是低的”。

注:保护信息线路和设备的SPD另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附录五分流系数kC

1.分流系数kC,单根引下线时应为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时应为0.66,接闪器成团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时应为0.44(附图5.1)。



附图5.1分流系数kc(一)

2.当采用网格型接闪器、引下线用多根环形导体互相连接、接地体采用环形接地体,或者利用建筑物钢筋或钢构架作为防雷装置时分流系数kc应按附图5.2确定。



附图5.2分流系数kc(二)

注:h1~hm为环接引下线各环之间的距离,Cs、Cd为某引下线顶雷击点至两侧最近引下线之间距离,n为引下线根数。

3.在接地装置相同(即采用环形接地体)的情况下,按附图5.1和附图5.2计算出的分流系数值不同时,可取较小的数值。

[说明]附图5.1适用于单层、多层建筑物和每根引下线有自己的接地体或接于环形接地体以及引下线之间(除屋顶外)在屋顶以下至地面不再互相连接。

附图5.2适用于单层到高层,在接地装置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不论层数多少,当引下线(附屋顶外)在屋顶以下至地面不再互相连接时分流系数采用kC1。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和利用钢筋作为防雷装置的情况下,当接地装置利用整体基础或闭合条形基础或人工环形接地体(此时与周边每根柱子钢筋连接)时,附图5.2中的h1~hm为对应于每层高度,n为沿周边的柱子根数。

注:S为空气中距离,1X为引下线从计算点到等电位连接点的长度。

附录六雷电流

1.闪电中可能出现的三种雷击见附图6.1,其参量应符合附表6.1~附表6.3的规定。雷击参数的定义应按附图6.2确定。

2.对雷电流的电荷量Qs和单位能量可近似按下列计算式计算。

Qs=(1/0.7)×I×T2(C)(附6.1)

W/R=(1/2)×(1/0.7)×I2×T2(J)(附6.2)

式中I雷电流幅值(A);

T2半值时间(s)。



图6.1闪击中可能出现的三种雷击



附图6.2雷击参数定义

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参量附表6.1

雷电流参数 防雷建筑物类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I幅值(kA) 200 150 100 T1波头时间(μs) 10 10 10 T2半值时间(μs) 350 350 350 Qs电荷量(C) 100 75 50 W/R单位能量(MJ/Ω) 10 5.6 2.5 注:1.因为全部电荷量Qs的本质部分包括在首次雷击中,故所规定的值考虑合并了所有短时间雷击的电荷量。

2.由于单位能量W/R的本质部分包括在首次雷击中,故所规定的值考虑合并了所有短时间雷击的单位能量。

首次以后雷击的雷电流参量附表6.2

雷电流参数 防雷建筑物类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I幅值(kA) 50 37.5 25 T1波头时间(μs) 0.25 0.25 0.25 T2半值时间(μs) 100 100 100 I/T1平均陡度(kA/μs) 200 150 100 长时间雷击的雷电流参量附表6.3

雷电流参数 防雷建筑物类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Ql电荷量(C) 200 150 100 T时间(s) 0.5 0.5 0.5 平均电流I≈Ql/T

[说明]对平原和低建筑物典型的向下闪击,其可能的四种组合见图2。对约高于100m的高层建筑物典型的向上闪击,其可能的五种组合见图3。

从图2和图3可分析出附图6.1。



图2向下闪击可能的雷击组合



图3向上闪击可能的雷击组合

附录七环路中感应电压、电流和能量的计算

1.在不同的线路结构和敷设路径(附图7.1)以及不同的外部防雷装置下当雷击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时,在该等线路中预期的最大感应电压和能量可近似地按附表7.1中的计算式计算。



附图7.1应用于附表7.1的环路布置

闪电击中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安装在建筑物上的防雷装置时所感应的电压和能量的近似计算式附表7.1

外部防雷

装置的型式 在附图7.1以下分图中的环路形状 a b c d e f a b c d 开路环中感应的峰值电压 短路环中感应的最大能量 kV/m kV/m kV/m kV/m kV/Ω kV/m J/m J/m J/m J/m 引下线(至少四根)间距10~20m 100 2 4 ≈0 100 ≈0 2000 1 10 ≈0 钢构架或钢筋混凝土柱 40 2 4 ≈0 100 ≈0 500 1 10 ≈0 有窗的金属立面① 10 0.4 0.4 ≈0 10 ≈0 30 0.03 0.1 ≈0 无窗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2 0.1 0.1 ≈0 2 ≈0 1.5 0.002 0.005 ≈0 注:①如金属窗框架与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有连接时本栏也适用于这类钢筋混凝土建筑物。

②Ui采用首次以后的雷击电流参量(附表6.2)时预期的最大感应电压;

Uk采用首次雷击电流参量(附表6.1)时在电缆内导体与屏蔽层之间预期的最大共模电压,RM/l<0.1Ω/m;

Uq屏蔽电缆内导体之间预期的最大差模电压;

w当采用首次雷击电流参量(附表6.1)及环路由于产生火花放电而成闭合环路时,预期产生于环路内的最大能量;

l与引下线平行的电气装置的长度(m);

RM电缆总长的电缆屏蔽层电阻(Ω);

a引下线之间的平均距离(m);

h防雷装置接闪器的高度(m)。

③附表7.1适用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流参量。对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表中的感应电压计算式应乘以0.75(因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流为第一类的75%),能量计算式应乘以0.56(即0.752=0.56,因能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对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表中的感应电压计算式应乘以0.5(因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流为第一类的50%),能量计算式应乘以0.25(即0.52=0.25)。

2.格栅形屏蔽建筑物附近遭雷击时在LPZ1区内环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

在LPZ1区Vs空间内的磁场强度看成是均匀的情况下(见图6.3.2-1和图6.3.2-2),附图7.2所示为无屏蔽线路构成的环路,其开路最大感应电压Uoc/max宜按下式确定:

Uoc/max=μ0·b·l·H1/max/T1(V)(附7.1)

式中:μ0真空的磁导系数,其值等于4π·10-7[V·s/(A·m)];

b环路的宽(m);

l环路的长(m);

H1/maxLPZ1区内最大的磁场强度(A/m),按式(6.3.2-2)确定;

T1雷电流的波头时间(s)。



注:①当环路不是矩形时,应转换为相同环路面积的矩形环路。

②图中的电力线路或信息线路也可以是邻近的两端做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物。

若略去导线的电阻(最坏情况),最大短路电流isc/max可按下式确定:

isc/max=μ0·b·l·H1/max/L(A)(附7.2)

式中L环路的自电感(H)。

矩形环路的自电感可按下式计算:

L=SIZE="6">{0.8SIZE="5">√l2+b2-0.8(l+b)+0.4·l·lnSIZE="6">[(2b/r)/SIZE="6">1+SIZE="5">√1+(b/l)2SIZE="6">]

+0.4·b·lnSIZE="6">[(2l/r)/SIZE="6">1+SIZE="5">√1+(l/b)2SIZE="6">]}·10-6(H)(附7.3)

式中r环路导线的半径(m)。

3.格栅形屏蔽建筑物遭直接雷击时在LPZ1区内环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在LPZ1区Vs空间内的磁场强度H1应按式(6.3.2-4)确定。根据附图7.2所示环路,其开路最大感应电压Uoc/max宜按下式确定:

Uoc/max=μ0·b·ln(1+l/dl/w)·kH·(w/SIZE="5">√d1/r)·io/max/T1(V)(附7.4)

式中dl/w环路至屏蔽墙的距离(m),根据式(6.3.2-5)dl/w≥ds/2;

dl/r环路至屏蔽顶的平均距离(m);

io/maxLPZ0A区内的雷电流最大值(A);

kH形状系数(1/SIZE="5">√m),取kH=0.01(1/SIZE="5">√m);

w格栅形屏蔽的网格宽(m)。

若略去导线的电阻(最坏情况),最大短路电流isc/max可按下式确定:

isc/max=μ0·b·ln(1+l/dl/w)·kH·(w/SIZE="5">√d1/r)·io/max/L(A)(附7.5)

4.在LPZn+1区(n等于或大于1)内的感应电压和电流

在LPZn+1区Vs空间内的磁场强度Hn+1看成是均匀的情况下(见图6.3.2-2),附图7.2所示环路,其最大感应电压和电流可按式(附7.1)和式(附7.2)确定,该两式中的H1/max应根据式(6.3.2-2)或式(6.3.2-6)计算出的Hn+1/max代入。式(6.3.2-2)中的H1用Hn+1/max代入,Ho用Hn/max代入。



图4外墙无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

1通信系统;

2电力系统;

G1I级设备(有PE线);

G2II级设备(无PE线);

U1水管与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压;

U2通信系统与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压; d1G2设备与水管之间的平均距离,d1=1m;

h建筑物高度,h=20m;

l金属装置与防雷装置引下线平行路径的长度;

s分开距离;

w金属水管或其他金属装置。 注:本例设定水管与引下线之间在上端需要连接,因为它们之间的隔开距离小于所要求的安全距离。 [说明]计算举例,以图4和图5两种装置作为例子。建筑物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以附表7.1中给出的计算式为基准,指出其实际的应用。两个例子中的线路敷设均无屏蔽。



图5外墙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

注:1.图例和标注的意义见图4;

2.U2和U3是通信系统和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压,其大小取决于感应面积。

第I种情况:以图4所示的装置作为例子。外部防雷装置有四根引下线,它们之间的距离a设定为10m。

为评价电压U1(它决定水管与设备G2之间的最小分开距离S),采用附表7.1的(a)列和附图7.1的(a)图。

U1=0.75×l×√a/h×100=0.75×6×√10/20×100=318kV

式中l从水管至设备的最近点向下至水管水平走向的高(m)。

若由于过大的电压U1而引发的击穿火花,其能量按附表7.1的相关计算式评价:

w1=0.56×l×a/h×2000=0.56×6×10/20×2000=3.36kJ

为评价电压U2(信息系统与低压电力装置之间的电压)采用附表7.1的(b)列和附图7.1的(b)图。

U2=0.75×l×√a/h×2.0=0.75×6×√10/20×2.0=8.5kV

评价击穿火花的相应能量则采用附表7.1第一行的相关计算式:

w2=0.56×l×a/h×1=0.56×6×10/20×1=1.68J

第II种情况:以图5的装置为例子。建筑物为无窗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方法与第I种情况相似。管线的路径与第I种情况相同。所采用的计算式为附表7.1的最后一行。

U1=0.75×l×1/√h×2.0=0.75×6×1/√20×2.0=2kV

w1=0.75×l×1/h×1.5=0.75×6×1/20×1.5=0.25J

U2=0.75×l×1/h×0.1=0.75×6×1/√20×0.1=22.5kV

w2=0.56×l×1/h2×0.002=0.56×6×1/400×0.002=(略去不计)

比较第I种和第II种情况的U1,可清楚地证实外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得到的屏蔽效率。

图4中的U2电压和图5中的U3电压,其大小取决与低压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所形成的有效感应面积的大小。

第II种情况所示的通信线路路径很明显是不利的,以致感应电压U3大于第I种情况采用的路径所产生的电压,即图5中虚线所示的线路路径产生的U2。

图5所示的线路路径的U3电压预期可达到U1=2kV的值。

参照现今实际的一般装置,由于等电位连接的规定,保护线(PE线)是与水管接触的。所以采用I级设备时U1电压可能发生于设备内的电力系统与通信系统之间。因此,采用无保护线的II级设备是有利的。



附录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附表8.1

本规范用

名词 解释 接闪器

(Air-terminationsystem) 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引下线

(Down-conductorsystem)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ation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 接地体

(Earthelectrode)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 接地线

(Earthconductor)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体 防雷装置

(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的总合 直击雷

(Directlightningflash) 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雷电感应

(Lightninginduction) 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静电感应

(Electrostaticinduction) 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迅速中和,在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如不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 电磁感应

(Electromaneticinduction) 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雷电波侵入

(LightningSurgeonincomingServices)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信息系统

(Informationsystem) 建筑物内许多类型的电子装置,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控制装置等的统称 向下闪击

(Downwardflash) 开始于雷云向大地产生的向下先导。一向下闪击至少有一首次短时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后续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雷击 向上闪击

(Upwardflash) 开始于一接了地的建筑物向雷云产生的向上先导。一向上闪击至少有一其上有或无叠加多次短时雷击的首次长时间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雷击 雷击

(Lightningstroke) 闪击中的一次放电 短时雷击

(Shortstroke) 脉冲电流的半值时间T2短于2ms的雷击 长时间雷击

(Longstroke) 电流从波头起自峰值10%至波尾降至峰值10%之间的时间长于2ms且短于1s的雷击 雷击点

(Pointofstrike) 雷击接触大地、建筑物或防雷装置的那一点 雷电流

(Lightningcurrent) 流入雷击点的电流 单位能量

(Specificenergy) 一闪击时间内雷电流平方对时间的积分。它代表雷电流在一单位电阻上所产生的能量 雷击电磁脉冲

(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LEMP) 是一种干扰源。本规范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和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电磁辐射干扰 防雷区

(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环境的那些区 续附表8.1

本规范用

名词 解释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bonding,bonding) 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等电位连接带

(Bondingbar)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等电位连接导体

(Bondingconductor) 将分开的装置诸部分互相连接以使它们之间电位相等的导体 等电位连接网络

(Bondingnetwork) 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做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earthingsystem) 一建筑物接至接地装置的所有互相连接的金属装置,包括防雷装置 接地基准点

(Earthingreferencepoint,ERP) 一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与共用接地系统之间唯一的那一连接点 电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以前称过电压保护器)

(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件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

(Maximumcontinuousoperatingvoltage) 可能持续加于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方均根电压或直流电压,等于电涌保护器的额定电压 标称放电电流In

(Nominaldischargecurrent) 流过SPD、8/20μs电流波的峰值电流。用于对SPD做II级分类试验,也用于对SPD做I级和II级分类试验的预处理 冲击电流Iimp

(Impulsecurrent) 规定包括幅值电流Ipeak和电荷Q II级分类试验的最大放电电流Imax

(MaximumdischargecurrentImaxforclassIItest) 流过SPD、8/20μs电流波的峰值电流。用于II级分类试验。Imax大于In I级分类试验

(CalssItests) 用标称放电电流In、1.2/50μs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Iimp做的试验。最大冲击电流在10ms内通过的电荷Q(As)等于幅值电流Ipesk(kA)的二分之一,即Q(As)=0.5Ipesk(kA) II级分类试验

(CalssItests) 用标称放电电流In、1.2/50μs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Imax做的试验。 混合波

(Combinationwave) 发生器产生1.2/50μs冲击电压加于开路电路和8/20μs冲击电流加于短路电路,开路电压的符号为Uoc III级分类试验

(CalssIIItests) 用混合波(1.2/50μs、8/20μs)做的试验 电压开关型SPD

(VoltageswitchingtypeSPD) 无电涌出现时为高阻抗,当出现电压电涌时突变为低阻抗。通常采用放电间隙、充气放电管、闸流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做这类SPD的组件。有时称这类SPD为“短路开关型”或“克罗巴型”SPD 限压型SPD

(VoltagelimitingtypeSPD) 无电涌出现时为高阻抗,随着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阻抗跟着连续变小。通常采用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做这类SPD的组件。有时称这类SPD为“箝压型”SPD 组合型SPD

(CombinationtypeSPD) 由电压开关型组件和限压型组件组合而成,可以显示为电压开关型或限压型或这两者都有的特性,这决定于所加电压的特性 [说明]原规范附录五改为本附录八。原规范附录六应改为附录九。附录中增加本局部修订条文的附录五、附录六和附录七。第六章为新加条文。

本附录八中从“电涌保护器”至最后的“组合型SPD”等的名词解释均引自IEC61643-1:1998(Surgeprotectivedevicessonnectedtolow-voltagepowerdistributionsystem-Part1:Performancerequirementsandtestingmethods,连接至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献花(0)
+1
(本文系科技以人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