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2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第三章知识精讲
2012-04-01 | 阅:  转:  |  分享 
  
更多银行从业考试资料,敬请关注大家网论坛http://club.topsage.com/forum-188-1.html



2012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第三章知识精讲

本章考情分析



第三章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较多,所占分值较大,考生要重点学习。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信用风险的识别,信用风险的计量,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以及信用风险控制,基本上都是考试的重点,约占整个考试分值的30%。

本章基础知识精讲



一、信用风险识别



(一)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二)集团法人客



户信用风险识别1.集团法人客户的整体状况分析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修订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集团法人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1)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2)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3)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两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4)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关联交易是指发生在集团内关联方之间的有关转移权利或义务的事项安排。关联方是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与他方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事业法人。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不应当仅仅因为彼此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



商业银行发现企业客户下列行为/情况时,应当着重分析其是否属于某个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方,以及其行为/情况是否属于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1)与无正常业务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发生重大交易;(2)进行价格、利率、租金及付款等条件异常的交易;(3)与特定客户或供应商发生大额交易;(4)进行实质与形式不符的交易;(5)易货交易;(6)进行明显缺乏商业理由的交易;(7)发生处理方式异常的交易;(8)资产负债表目前后发生的重大交易;(9)互为提供担保或连环提供担保;(10)存在有关控制权的秘密协议;(11)除股本权益性投资外,资金以各种方式供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



总之,在识别和分析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力争做到;第一,充分利用已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如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查询系统、中介征信机构、互联网、媒体等,及时全面收集、调查、核实客户及其关联方的授信记录。



第二,与客户建立授信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当尽职受理和调查评价,要求客户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包括客户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注册地、注册资本、主营业务、股权结构、高级管理人员情况、财务状况、重大资产项目、担保情况和重要诉讼情况等,以有资格机构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第一手材料,必要时可要求客户聘请独立的具有公证效应的第三方出具资料真实性证明。



第三,识别客户关联方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客户的注册资金、股权分布、股权占比的变更情况,通过间接持股方式形成的关联关系,通过非股权投资方式形成的隐性关联关系,客户核心资产重大变动及其净资产10%以上的变动情况,客户对外融资、大额资金流向、应收账款情况,客户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及其亲密亲属的个人信用记录。



第四,集团法人客户的识别频率与额度授信周期应当保持一致。



第五,在定期识别期间,集团法人客户的成员单位若发生产权关系变动,导致其与集团的关系发生变化,成员行应及时将有关材料上报牵头行,牵头行汇总有关信息后报管辖行,管辖行作出识别判断后,决定是否继续列入集团加以统一管理或删除在集团之外,并在集团法人客户信息资料库中作出相应调整。



第六,对所有集团法人客户的架构图必须每年进行维护,更新集团内的成员单位。



2.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特征(1)内部关联交易频繁。集团法人客户内部进行关联交易的基本动机之一是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动机之二是通过关联交易来规避政策障碍和粉饰财务报表。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商业银行很难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连环担保十分普遍。关联方通常采用连环担保的形式申请银行贷款,虽然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但一方面,企业集团频繁的关联交易孕育着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信用风险通过贷款担保链条在企业集团内部循环传递、放大,贷款实质上处于担保不足或无担保状态。



(3)真实财务状况难以掌握。现实中,企业集团往往根据需要随意调节合并报表的关键数据,导致商业银行很难准确掌握客户的真实财务状况。



(4)系统性风险较高。为追求规模效应,一些企业集团往往利用其控股地位调动关联方资金,并利用集团规模优势取得大量银行贷款,过度负债,盲目投资,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和区域,很可能引发关联方“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引发系统性风险并造成严重的信用风险损失。



(5)风险识别和贷后管理难度大。由于集团法人客户经营规模大、结构复杂,商业银行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经营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增加了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难度。



(三)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1.个人客户的基本信息分析个人客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借款申请书、身份证明材料、工作单位及收入证明材料等。



2.个人信贷产品分类及风险分析(1)个人住宅抵押贷款的风险包括:①经销商风险;②“假按揭”风险,主要特征是,开发商利用积压房产套取银行信用。欺诈银行信贷资金;③房产价格下跌,抵押价值不足;④借款人财务情况变化的风险。



(2)个人零售贷款,可以分为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留学贷款、助业贷款等。其风险主要表现在:①借款人的真实收入状况难以掌握,尤其是无固定职业者和自由职业者;②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有可能不稳定(如职业不稳定的借款人、面临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等);③贷款购买的商品质量有问题或价格下跌导致消费者不愿履约;④抵押权益实现困难。



对于助学贷款、留学贷款,除了按照前述的个人客户基本信息分析来识别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外,还应当要求学校、家长或有担保能力的第三方对此类贷款进行担保;对用于购买商品(如汽车)的贷款,商业银行应对经销商的信誉、实力、资格进行分析考察。



由于个人贷款的抵押权实现困难,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要求借款人以不影响其正常生活的、可变现的财产作为抵押,并且要求借款人购买财产保险。



(四)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识别1.宏观经济因素2.行业风险3.区域风险



二、信用风险计量



(一)客户信用评级、



1.客户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



(1)违约的含义①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如变现抵押品,借款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对商业银行的债务;②债务人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90天以上;③银行停止对贷款计息、债务人申请破产等被视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债务。



(2)违约概率的含义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被具体定义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高者。巴塞尔委员会设定0.03%的下限是为了给风险权重设定下限,也是考虑到商业银行在检验小概率事件时所面临的困难。违约概率是实施内级法高级法,都必须按照监管要求估计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的估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单一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二是某一信用等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估计其各信用等级借款人所对应的违约概率,可采用内部违约经验、映射外部数据和统计违约模型等与数据基础一致的技术估计平均违约概率,可选择一项主要技术,辅以其他技术作比较,并进行可能的调整,确保估值能准确反映违约概率。



①内部违约经验。银行可使用内部违约经验估计违约概率,前提是证明估计的违约概率反映了授信标准以及生成数据的评级体系和当前评级体系的差异。



②映射外部数据。银行可将内部评级映射到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或类似机构的评级,将外部评级的违约概率作为内部评级的违约概率。



③统计违约模型。对任一级别的债务人,银行可以使用违约概率预测模型得到的每个债务人违约概率的简单平均值作为该级别的违约概率。



与违约概率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违约频率,即通常所称的违约率。违约频率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而违约概率是分析模型作出的事前预测,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违约频率可用于对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事后检验,但不能作为内部评级的直接依据。违约概率和违约频率通常情况下是不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是事后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2.客户信用评级的发展



3.违约概率模型(1)RiskCalc模型RiskCale模型是在传统信用评分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步骤从客户信息中选择出最能预测违约的一组变量,经过适当变换后运用Logit/Probit回归技术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



(2)CreditMonitor模型CreditMonitor模型是在Merton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在于把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视为期权买卖关系,借贷关系中的信用风险信息因此隐含在这种期权交易之中,从而通过应用期权定价理论可以求解出信用风险溢价和相应的违约率,即预期违约频率。



(3)KPMG风险中性定价模型KPMG风险中性定价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假设金融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风险中立者,不管高风险资产、低风险资产或无风险资产。



(3)死亡率模型死亡率模型,通常分为边际死亡率和累计死亡率。



(二)债项评级1.违约风险暴露(EAD)



违约风险暴露是指债务人违约时预期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的风险暴露总额,包括已使用的授信余额、应收未收利息、未使用授信额度的预期提取数量以及可能发生的相关费用等。



2.违约损失率(LGD)



违约损失率指某一债项违约导致的损失金额占该违约债项风险暴露的比例,即损失占风险暴露总额的百分比(损失的严重程度,LGD=1-回收率)。



计量违约损失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市场价值法。通过市场上类似资产的信用价差(creditSpread)和违约概率推算违约损失率,其假设前提是市场能及时有效反映债券发行企业的信用风险变化,主要适用于已经在市场上发行并且可交易的大企业、政府、银行债券。



(2)回收现金流法。根据违约历史清收情况,预测违约贷款在清收过程中的现金流,并计算出LGD,即LGD=1-回收率=1-(回收金额-回收成本)/违约风险暴露。



(三)信用风险组合的计量1.违约相关性线性相关系数具有线性不变性,对于非线性相关性,可以通过秩相关系数和坎德尔系数进行计量。连接函数最重要和最常用的结论是斯克拉定理。



2.信用风险组合计量模型(1)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本质上是一个VaR模型,目的是为了计算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一个信用资产组合在持有期限内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通常,非交易性资产组合(如借款以及一些私募债券)的价格不能够像交易性资产组合(如股票)的价格一样容易获利,因此,非交易性资产组合的价格波动率(标准差)也同样难以获利。CreditMetrics模型的创新之处正是在于解决了计算非交易性资产组合VaR这一难题。



(2)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直接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参值。CreditPort_folioView模型可以看做是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个补充,比较适用于投机类型的借款人,因为该类借款人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更敏感。



(3)CreditRisk+模型。CreditRisk+模型是根据针对火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对贷款组合违约率进行分析,并假设在组合中,每笔贷款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CreditRisk+模NKN,贷款组合中不同类型的贷款同时违约的概率是很小的且相互独立,因此贷款组合的违约率服从泊松分布。



3.信用风险组合的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用于评估特定事件或特定金融变量的变化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压力测试主要包括六大功能,压力测试主要采用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



1.数量指标数量指标反映一国的经济情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净值)、国民收入、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贸易收支、经营收支等)、国际储备、外债总额等。对不同的国家,数量指标的侧重可能不同,通常对一国的关键部门(例如石油或其他矿产)的指标也要进行分析和预测。



2.比例指标比例指标反映一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外债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该比率反映一国长期的外债负担情况,一般的限度是20%~25%,高于这个限度说明外债负担过重。



(2)偿债比例。该比例是一国外债本息偿付额与该国当年出口收入之比,它衡量一国短期的外债偿还能力,这个指标的限度是15%~25%,超过这个限度说明该国的偿还能力有问题。



(3)应付未付外债总额与当年出口收入之比。该指标衡量一国长期资金的流动性,一般的限度为100%。高于这个限度说明该国的长期资金流动性差,因而风险也较高。



(4)国际储备与应付未付外债总额之比。这一指标衡量一国国际储备偿付债务的能力,一般限度为20%,如果这项指标低于20%说明该国国际储备偿还外债的能力不足。



(5)国际收支逆差与国际储备之比。该指标反映以一国国际储备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的能力,一般限度是150%,超过这一限度说明风险较大。



3.等级指标等级指标是对一国政治、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然后对该国的政治与社会稳定程度作出估价,判断该国的风险等级。



数量指标、比例指标和等级指标是对国家风险关键因素的不同方面进行衡量。只有通过对三类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一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横向对比,才有可能对该国的国家风险作出客观评价



三、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一)风险监测对象



1.单一客户风险监测基本面指标,包括品质类指标、实力类指标、环境类指标;财务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增长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



2.组合风险监测组合风险监测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和资产组合模型。



(1)传统的组合检测方法。传统的组合检测方法主要是对信贷资产组合授信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检测。



(2)资产组合模型法。商业银行在计量每个暴露的信用风险,即估计每个暴露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的基础上,就能够计量组合整体的未来价值的概率分布。通常包括两种方法:①估计各暴露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价值的概率分布;②不直接处理各暴露之间的相关性,而把暴露在该风险类别下的投资组合看成一个整体,直接估计该组合资产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二)风险监测主要指标1.不良资产/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2.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3.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一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4.贷款风险迁徙:(1)正常贷款迁徙率正常贷款迁徙率一(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一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一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2)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一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3)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一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4)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一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5)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一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5.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6.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三)风险预警1.风险预警的程序和主要方法(1)风险预警程序: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后评价。



(2)风险预警的主要方法;我国银行将风险预警方法分为黑色预警法(只考虑警素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循环波动特征)、蓝色预警法(侧重定量分析,分为指数预警法和统计预警法)、红色预警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三种。



2.行业风险预警行业风险预警属于中观层面的预警。



(1)行业环境风险因素①主要包括经济周期、财政货币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及外部冲击等方面;②风险预警指标:国家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变化;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变化;多边或双边贸易关系变化;政府优惠政策调整。



(2)行业经营风险因素(3)行业财务风险因素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行业盈亏系数、资本积累率、行业销售利润率、行业产品产销率、劳动生产率。



(4)行业重大突发事件3.区域风险预警(1)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



(2)区域经营环境出现恶化。



(3)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出现风险因素。



4.客户风险预警(1)客户财务风险的监测。



(2)客户非财务风险的监测。



(四)风险报告1.风险报告的职责和路径(1)风险报告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清醒认识;②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③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④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和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⑤告诉员工在实施和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⑥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⑦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2)报告路径,良好的风险报告路径应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报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



2.风险报告的主要内容(1)从报告使用者来看,可分为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



(2)从类型上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3)银监会规定的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4)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信用风险披露内容。

四、信用风险控制



(一)限额管理



1.单一客户授信限额管理MBC=EQ×LMLM=f(CCR)



MBC(MaximumBorrowingCapacity):最高债务承受额;EQ(Equity):所有者权益;LM(LeverModulus):杠杆系数;CCR(CustomerCreditRating):客户自信等级;f(CCR):客户资信等级与杠杆系数对应的函数关系。



2.集团客户授信限额管理集团客户授信限额管理,应确定对集团的总授信额度。



集团统一授信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根据总行关于行业的总体指导方针和集团客户与授信行的密切关系,初步确定对该集团整体的总授信额度;第二步,按单一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定量计算,初步测算关联企业各成员单位(含集团公司本部)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参考值;第三步,分析各个授信额度使用单位的具体情况,调整各成员单位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同时,使每个成员单位的授信额度之和控制在集团公司整体的总授信额度范围内,并最终核定各成员单位的授信使用额度。



3.国家风险与区域风险限额管理国家风险限额是用来对某一国家的风险暴露管理的额度框架。



区域风险限额是与国家风险限额管理不同的,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区域风险限额是有必要的。



4.组合限额管理(1)通过设定组合限额,可以防止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在组合层面的某些方面。



(2)组合限额分为授信集中度限额和总体组合限额。



(3)组合限额分为五步:按某组合的维度确定资本分配权重一根据资本分配权重,对预期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估算组合的损失一将压力测试估算出的预计组合损失与银行的资本相对比一根据资本分配权重,确定各组和以资本表示的组合限额一根据资本转换因子,将以资本表示的该组合的组合限额转换为以计划授信限额表示的组合限额。



(4)组合限额的应用和调整,该调整包括:经济和市场状况的较大变动、新的监管机构的建议、高级管理层决定的战略重点的变化、年度进行业务计划和预算。



(二)信用风险缓释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时,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1.合格抵(质)押品合格抵(质)押品包括金融质押品、实物抵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合格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同时也可能降低违约概率。



2.合格净额结算(Netting)



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合格净额结算包括:表内净额结算;回购交易净额结算;场外衍生工具及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银行采用合格净额结算缓释信用风险时,应持续监测和控制后续风险,并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的风险暴露。



3.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合格保证的范围包括:(1)主权、公共企业、多边开发银行和其他银行;(2)外部评级在A一级及以上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3)虽然没有相应的外部评级,但内部评级的违约概率相当于外部评级A一级及以上水平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采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可以按要求自行认定合格保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保证的风险缓释作用。



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包括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等。当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提供的信用保护与保证相同时,可以作为合格信用衍生工具。



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池对单独一项风险暴露存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时:(1)采用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银行,应将风险暴露细分为每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部分,每一部分分别计算加权风险资产。如信用保护由一个信用保护者提供,但有不同的期限,也应细分为几个独立的信用保护。细分的规则应使信用风险缓释发挥最大作用。



(2)采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如果通过增加风险缓释技术可以提高对风险暴露的回收率,则鼓励对同一风险暴露增加风险缓释技术来降低违约损失率。采用此种方法处理的银行应证明此种方式对风险抵补的有效性,并建立合理的多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处理的相关程序和方法。



(三)关键业务流程/环节控制1.授信权限管理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必须在设立授信权限方面作出职责安排和相关规定,并对弹性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授信权限管理通常遵循以下原则:(1)给予每一交易对方的信息须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2)集团内所有机构在进行信用决策时应遵循一致的标准;(3)债项的每一个重要改变(如主要条款、抵押结构及主要合同)应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4)交易对方风险限额的确定和对单一信用风险暴露的管理应符合组合的统一指导及信用政策,每一决策应建立在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之上;(5)根据审批人的资历、经验和岗位培训,将信用授权分配给审批人并定期进行考核。



2.贷款定价贷款定价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市场、银行和监管机构这三方面是形成均衡定价的三个主要力量。



贷款最低定价一(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贷款额其中,资金成本包括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经营成本包括日常管理成本和税收成本;风险成本指预期损失,即预期损失一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X违约风险暴露;资本成本主要是指用来覆盖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所需经济资本的成本,在数值上等于经济资本与股东最低资本回报率的乘积。



3.信贷审批信贷审批是在贷前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由获得授权的审批人在规定的限额内,结合交易对方或贷款申请人的风险评级,对其信用风险暴露进行详细的评估之后作出信贷决策的过程。



信贷审批或信贷决策应遵循下列原则:(1)审贷分离原则。



(2)统一考虑原则。



(3)展期重审原则。



4.贷款转让贷款转让(又称贷款出售)通常指贷款有偿转让,是贷款的原债权人将已经发放但未到期的贷款有偿转让给其他机构的经济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或转移风险、增加收益、实现资产多元化、提高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大多数贷款的转让属于一次性、无追索、一组同质性的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在贷款二级市场上公开打包出售。



5.贷款重组贷款重组是当债务人因种种原因无法按原有合同履约时,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引致的损失,而对原有贷款结构(期限、金额、利率、费用、担保等)进行调整、重新安排、重新组织的过程。



贷款重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属于可重组的对象或产品。通常,商业银行都对允许或不允许重组的贷款类型有具体规定。



(2)为何进入重组流程。对此应该有专门的分析报告并陈述理由。



(3)是否值得重组,重组的成本与重组后可减少的损失孰大孰小。对将要重组的客户必须进行细致科学的成本收益分析。



(4)对抵押品、质押物或保证人一般应重新进行评估。



贷款重组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调整信贷产品;减少贷款额度;调整贷款期限(贷款展期或缩短贷款期限);调整贷款利率;增加控制措施,限制企业经营活动。



(四)资产证券化与信用衍生产品1.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的含义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包括以下四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实体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有助于:(1)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2)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可以改善资本状况,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3)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产品,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



(4)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人结构。



2.信用衍生产品(CreditDerivatives)



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从基础资产上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统称,最大特点是能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



信用衍生产品除了具有传统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如杠杆性、未来性、替代性、组合性、反向性、融资性等)外,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保密性、交易性、灵活性、债务的不变性。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有以下四种。



(4)信用价差期权(CreditSpreadOption)



信用价差是用以向投资者补偿参照资产违约风险的、高于无风险利率的利差,其计算公式为:信用价差一贷款或证券收益率一相应的无风险收益率信用价差增加表明贷款信用状况恶化,减少则表明贷款信用状况提高。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①分散商业银行过度集中的信用风险。



②提供化解不良贷款的新思路。



③防止信贷萎缩,增强资本的流动性。



④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⑤使银行得以摆脱在贷款定价上的困境。

五、信用风险资本计量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两种计量信用风险资本的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



(一)标准法标准法下的信用风险计量框架如下:1.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分为对主权国家的债权、对一般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公司的债权、包括在监管零售资产中的债权、以居民房产抵押的债权、表外债权等13类。



2.对主权国家、商业银行、公司的债权等非零售类信贷资产,根据债务人的外部评级结果分别确定权重零售类资产根据是否有居民房产抵押分别给予75%、35%的权重;表外信贷资产采用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转换为信用风险暴露。



3.允许商业银行通过抵押、担保、信用衍生工具等手段进行信用风险缓释,降低单笔债项的信用风险暴露额。



将上述风险加权资产合计之后乘以8%即可计算出商业银行根据监管要求应当持有的最低信用风险资本。



(二)内部评级法根据对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依赖程度的不同,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初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客户评级估计每一等级客户违约概率,其他风险要素采用监管当局的估计值;高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二维评级体系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期限。



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和高级法的区分只适用于非零售暴露,对于零售暴露,只要商业银行决定实施内部评级法,就必须自行估计PD和LGD.在内部评级法下,商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Risk-WeightedAsset,RWA)



RWA=RW×EAD其中,RW为风险权重(RiskWeight),反映该风险资产的信用风险水平;EAD为该项资产的违约风险暴露。



风险加权资产的8%就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银行对风险资产所应持有的资本金,即该项资产的监管资本要求。



此外,利用内部评级法计算出来的风险参数,就可以计算每一项风险资产的预期损失。



预期损失(EL)=违约概率(PD)×违约风险暴露(EAD)×违约损失率(LGD)



预期损失属于贷款成本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和提取准备金等方式进行有效管理。



内部评级法(IRB)与内部评级体系(InternalRatingSystem,IRS)的区别:1.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用于外部监管的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法,各国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



2.内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平台,它包括作为硬件的内部评级系统和作为软件的配套管理制度,其中,内部评级系统是风险计量/分析的核心工具,由评级模型和评级数据两部分组成。



(三)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应评估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审慎性。



(四)经济资本管理经济资本计量对象为表内各类风险资产和表外业务,包括贷款、存放与拆放同业、抵债资产、其他应收款、承兑、担保和信用证等。内部评级法下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是风险因子计量,包括债务人违约概率(PD)、违约后债项的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期限(M),此外,还应考虑信用资产的相关性以及风险集中度。



从我国目前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看,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管理可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由总行年初根据全行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其次,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www.TopSage.com















献花(0)
+1
(本文系旖旎蛋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