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年第17卷第4期Vol.17No.4
技术
综述
Review
文章编号:1006-6586(2011)04-0037-04中图分类号:R816.8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李伟,高级工程师
全脊柱MR成像(WholeSpineMRImaging)是近年
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对先天性和后天性脊柱畸形、
脊柱脊髓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其
他广泛性脊柱脊髓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文通
过对52例患者行全脊柱MR成像来探讨其特点与在评
估脊柱、脊髓病变方面的临床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4月~2010年12月,52例患者行全脊柱
MR成像,男32例,女20例,年龄15~79岁,平均
52.5±10.2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颈、胸、腰部不适、
疼痛和上、下肢酸软、疼痛、活动受限,甚至瘫痪。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Achieva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扫描
仪,SENSESpine线圈,分为5个单元,分别是颈椎(1~2)、
胸椎(2~4)、腰椎(3~5),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交叉放
于胸前,采用脚先进方式定位。
激光定位线位于第4颈椎,先用自动移动Survey-
Spine序列做矢状位、冠状位定位像,并采用无缝
Compose拼接技术获得全脊柱矢状位、冠状位定位像。
由全脊柱矢状位、冠状位定位像来确定T
1
WI、
T
2
WI序列成像范围,采用三步连接技术,取颈段、胸
段和腰段共三段;每段FH=280mm,AP=200mm。RL
方向由扫描层数与层间隔决定,扫描层数15,层厚
3mm,层间距0.6mm,采集矩阵均256×512。由腰椎
开始扫描,再胸椎,最后颈椎,即进行退床运动。必
要时加扫T
2
WISTIR序列及增强扫描,以求更好的显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李伟龙晚生陈曼琼罗学毛蔡小琴兰勇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江门52903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特点与在诊断脊柱、脊髓病变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a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SENSE-Spine线圈,自动移床和无缝拼接技术,对52例临
床疑是脊柱及脊髓病变者行全脊柱成像,并对病变局部行高分辨力成像。结果:52例患者均获得了清
晰、直观、完整的显示椎管内全段脊髓、脊椎及周围韧带的连续全脊柱MR图像,MR全脊柱成像显示
5例正常,30例脊柱病变,17例脊髓病变。结论:MR全脊柱成像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图像质量好,
定位、定性准确性高,解决了大范围、高分辨力的脊柱成像难题,对脊柱、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
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全脊柱脊髓
TheTechniqueandClinicalApplicationofWholeSpineMRImaging
LIWeiLONGWan-ShengCHENMan-QiongLUOXue-MaoCAIXiao-QinLANYongDepartmentofRadiology,Jiangmencentral
Hospital(Jiangmen529030)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featuresofMRwholespineimagingandit’svaluesindiagnosingspineandspinalcorddiseases.Methods:
52patientswhoweresuspectedhavingspinediseases,underwentwholespineMRimaging,HighresolutionMRisperformed
whenalocallesionwasfound,usingPhilipsAchieva1.5TMRsystembyusingSENSESpinecoilscombinationwithautomatic
movingtableandno-gapcomposingtechniques.Results:All52casescanbeobtainedclearimagesofwholespineandspinalcord.
In52casesunderwentwholespineMRimaging,theresultsshowthatnormalin5cases,vertebraldiseasesin30cases,andspinal
corddiseasesin17cases.Conclusion:TheMRwholespineimaginghasshorterscanningtimeandbetterimagequality,position
andnatureofhighaccuracy,resolvedthecontroversyofimagingcoveringandresolution.Itcanbeimprovedtheaccuracyin
diagnosingspineandspinalcorddiseases.
Keywords:magneticresonanceimaging,totalspine,spinalcord
万方数据
.
38《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年第17卷第4期Vol.17No.4
技术
综述
Review
示椎体髓质骨信号变化及脊髓内微小病灶,T
1
WI序
列的TR=400ms,TE=13ms;T
2
WI序列的TR=3500ms,
TE=120ms。整个扫描时约20min。
1.3图像后处理
使用Compose软件,分别拼接T
1
WI、T
2
WI图像,
自动生成全脊柱T
1
WI、T
2
WI图像。对局部病变可进一
步行轴位或任意角度的T
1
WI、T
2
WI、增强扫描等序列
成像。
2结果
52例均获得满意的全脊柱影像,经拼接处理后的
全脊柱矢状位像可以清楚地观察全段脊柱、脊髓的解
剖形态,了解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信号等
情况。52例MRI全脊柱成像中显示5例正常(图l),
脊柱病变30例,脊髓(椎管内)病变17例,阳性率为
90.4%。30例脊柱病变包括:8例单发或多发转移瘤(图
4),4例骨折(多发压缩性骨折2例、脊髓压迫2例),
4例椎体血管瘤(图3),3例先天性脊柱畸形,3例椎
体结核,8例脊柱退行性病变。17例脊髓病变包括:4
例髓内肿瘤(室管膜瘤1例(图2)、星形细胞瘤3例),
6例髓外硬膜下肿瘤(脊膜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
多发神经鞘瘤l例),4例脊髓空洞,2例脊髓炎,1例
椎管内多发转移瘤。所有结核、肿瘤患者均经手术证实;
转移瘤患者均查到原发灶或活检证实;炎症经治疗后
随访确认。
3讨论
3.1全脊柱成像原理
全脊柱成像技术用多个体表线圈依次排列组合而成,
结合小线圈的高信噪比和大线圈的大视野,既增加了扫
描野,又使每个线圈的信号叠加起来
[1]
。应用后处理程
序,获得比单一线圈更好的信噪比和分辨率。Compose
软件可实现图像的无缝隙拼接,但其前提条件为扫描参
数必须完全一致,才能使脊柱、脊髓在同一层面完整地
显示出来。自动移床跟踪扫描技术实现了一次定位后利
用床的间断移动一次完成全脊柱的扫描,避免了多次搬
动患者的不便,大大节省了扫描时间
[2]
。上述技术的联
合应用使MR全脊柱成像不仅成像范围大,且局部图
像分辨率高,在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一次完成扫描,且
可进一步行局部病变的常规轴位或任意角度的TlWI、
T
2
WI、增强扫描等不同序列成像,提高了病变检出率。
3.2全脊柱成像特点
(1)成像速度快:常规MRI检查整个脊柱,是将颈段、
胸段、腰骶尾段分别进行扫描,所需时间较长。使用该
技术可缩短扫描时间,避免了病人长时间扫描所带来的
移动,有利于图像质量的保证,可实行快速小儿脊柱检
查,减少镇静需要;对严重背痛患者可实施快速脊柱检
查,提高舒适性;减少运动伪影,提高诊断准确性。
(2)成像范围广:全脊柱扫描成像技术,可在一幅图像
上显示颈、胸、腰骶尾完整的脊柱、脊髓图像,对病
变的观察和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3)定位准确:以往MRI在胸椎疾病的定位中,如不全
部包括颈椎或腰骶椎,则定位较难且不够准确。全脊
柱图像显示直观,并可准确定位从C1到骶尾的任一椎
体及脑干到马尾神经的脊髓内病变,为临床提供了重
要的影像资料,有利于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
3.3全脊柱成像注意事项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将整个脊柱尽量
置于检查床的中线上,且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平行。
(2)在冠状位定位像上制定矢状位扫描序列时,应尽量
使扫描中心线通过各组段脊髓中线,避免扫出的正中
脊髓图像不在同一层图像上。
(3)在选择扫描层数、层厚、层间距以及扫描野时,应
三组段默认相同,才能有利于扫描完成后的各组段图
图1为健康志愿者矢状位全脊柱T
1
WI像,诸椎体、脊髓、椎管等结
构显示清晰;图2为室管膜瘤患者矢状位全脊柱T
2
WI像,示下胸段
脊髓内占位,其以上平面脊髓呈竹节状扩张;图3为椎体血管瘤患
者矢状位全脊柱T
2
WI像,示颈、胸、腰段多椎体髓质骨内多发长
T2的异常信号灶;图4为肺癌椎体转移患者矢状位全脊柱T
1
WI像,
示颈、胸、腰、骶段多椎体及附件多发异常长T1的异常信号灶。
万方数据
.
39《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年第17卷第4期Vol.17No.4
技术
综述
Review
像拼接完整
[3]
。
3.4全脊柱成像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全脊柱移床跟踪扫描技术已成为脊髓、脊
椎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特别对于多发性、全身性、
系统性脊髓、脊柱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临床
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根据我们的应用情况统计,主要
用于以下疾病的检查:
(1)脊柱转移瘤:由于脊柱转移瘤常发生为多个椎体受
累,且呈不连续的跳跃式分布征象,因此全脊柱像可
更好地全面观察到肿瘤破坏椎体及附件的范围和程度。
本组8例转移瘤中单发2例,多发6例(广泛分布于颈、
胸、腰骶等部位),1例累及椎管并压迫硬膜囊。MR
全脊柱成像明确病变累及的具体椎体及其附件破坏情
况,并采用高分辨率局部图像通过不同方位的断面细
致观察骨结构的变化,并进而观察椎管内累及的情况。
(2)脊柱、脊髓外伤:常规MRI只能显示一个局限的扫
描野,对于没有周围参考平面的某一处脊髓定位较为困
难,尤其是胸段脊髓,需拍摄X线平片来定位,增加
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成本。多发性脊柱骨折者,单一的
体表线圈更是难以满足需要。使用全脊柱扫描成像技
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的准确位置,
因此对复合外伤的病人,当脊髓损伤平面的定位出现偏
差时,也能显示病变部位,减少了漏诊。本组4例骨折
中2例为多发(骨质疏松所致),分别累及腰椎及胸椎。
MR全脊柱成像使颈、胸、腰椎联合观察成为可能。
(3)脊髓空洞症:MRI是目前无创伤性诊断脊髓空洞症
最有价值、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4]
。脊髓空洞是脊髓内
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囊腔可发生在脊髓的任何部
位,上达延髓,下达圆锥,全脊柱图像可以完整地观
察脊髓空洞的全貌
[5]
。本组1例Chiari畸形合并脊髓
空洞患者,MR全脊柱扫描显示长段脊髓空洞,而常规
MRI检查难以全景观察病变的全貌。
(4)脊髓弥漫性炎症:病变较难定位,临床查体往往不能
确定扫描范围。MR全脊柱成像将颈、胸、腰骶段脊髓
及脊柱拼接在1张图像上,同时显示多部位病灶,避免
或明显减少漏诊的发生,提供了寻找病变部位的有效方法。
(5)多发性脊柱结核:由于结核杆菌主要是通过血行播
散,因此椎体感染结核时,易引起脊椎的多椎体、多节
段的病变。全脊柱成像能观察到所引起的多发椎体、椎
间盘的破坏及椎旁冷脓肿等病变,脊柱结核可呈跳跃式
播散并破坏多椎体
[6]
。本组3例椎体结核可见连续多椎
体破坏、长段冷性脓肿形成,增强扫描更加清楚显现。
(6)脊髓肿瘤:对脊髓内外的肿瘤,若多发、范围广,
则定位难。使用全脊柱成像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和定位,
1例多发神经纤维瘤患者MR全脊柱成像可清楚显见其
部位、形态及分布;1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并脑脊液
种植转移者MR全脊柱成像在1张图像上同时显示。
(7)脊柱退行性病变:常为颈、胸、腰椎椎体及多发椎
间盘退变,全脊柱成像可完整显示整个脊柱的退变程
度、范围
[7]
。本组8例脊柱退行性病变有5例同时有颈
椎及腰椎间盘变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出或膨出,1
例并有髓核游离,局部高分辨率MRI可准确无误地定
位病灶所在的部位,显示周围的解剖位置,为临床治
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8)先天性脊柱畸形:MR全脊柱成像对3例先天性脊
柱畸形的检查,可以清楚看到脊柱的畸形(如脊椎侧弯、
半椎体、蝴蝶椎、脊椎裂等),还可以高分辨观察脊髓
畸形(如双脊髓、脊髓栓系、皮毛窦等),真正实现了
局部与整体、脊柱与脊髓同时观察。
(9)常规查体:MRI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已被人们
接受,MRI对脊柱独特的多方位显示能力也使它成为
脊柱和脊髓检查的首选。
4结论
总之,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在脊柱、脊髓多发
性疾病的检查中,可以获得全面、直观的影像图像,
对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对病灶部位的准确定
性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WilliamTC,ZacbarCK,BarleonW.Vertebral
compressionfractures:distinctionbetweenbenign
andmalignantcausettwithMRimaging[J].Radioloy,
1989.172(2):215-223.
[2]常英娟,张劲松,赵海涛,等.MR全脊柱相控阵线圈的
临床应用及扫描技术[J].放射学实践,2003,19(2):135-137.
[3]EngelhardK,HollenbeehHP,WohlfartK,etal.
(下转第59页)
万方数据
.
59《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年第17卷第4期Vol.17No.4
论坛
产业论坛
IndustryForum
(上接第39页)
统SeleniaDimensions已经在13个欧洲国家销售,西
门子的MammomatInspiration现在在比利时和德国销
售。随着这一技术在市场上不断获得认可,其他主要
的医学成像系统供应商,如IMSItaly、Sectra、飞利浦
和GE,预期也会参加进来。
计算机辅助检测是另一个有希望的技术。通过计
算机上的一种算法,可以识别乳腺图像上与癌有关的
物理特征,如微钙化和肿块。该技术面临的问题是要
在灵敏度与特异性之间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该系统
突显可能的可疑特征,这有助癌的检测。
造影增强乳腺成像也是一项新技术,它似乎是一
个轻微增长。该技术中使用了碘化造影剂,在注射造
影剂后,即可获得乳腺的X线图像。在造影增强乳腺
图像上突出了高血流区和增多的血管,这些特征通常
与肿瘤的快速增长有关。其他的技术有核成像,包括
PET成像和单光子成像,通过使用放射性示踪剂,核
成像可以显示身体内新陈代谢活动增强或改变的区域。
近红外(线)光学成像技术通过近红外光的传送产
生乳腺图像,通过对氧化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对
不同频率的光的不同吸收程度的测量,区别这两种蛋白,
血管生成区和高的新陈代谢区可以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得
以识别。乳腺热像仪使用红外摄像机,外加图像处理硬
件和软件,监测的是血液流过乳腺时的温度,目的是识
别血管新生区。这一技术于1982年作为一个筛查辅助
装置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估计这一技
术在将来会有新的应用。生物电成像是另一个新的技术,
它在人体表面铺上电极阵列,将低能级的电流引入人体,
一个放置在乳房上的无创探头测量所产生的电场。使用
这一技术的依据是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的电位是不同的。
MRI乳腺成像和超声乳腺成像的新的应用有望在
未来有适度发展。
MRI乳腺成像
MRI有能力检测出小的乳腺病变,这些病变在用
X线乳腺成像时有可能被漏检。但是,MRI不能替代
X线成像和超声成像,大多数情况下MRI用作检测乳
腺异常的补充手段。MRI乳腺区成像的主要优点之一
是采用了椭圆形均匀视场,它可以使乳腺影像有更清
晰的显示。在2009年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推
出的磁场强度为1.5特斯拉的Aurora系统是完全为此
目标设计的这类系统之一,专用于获取乳腺解剖图像。
德国研究人员近来用7特斯拉超高磁场与1.5特斯拉扫
描机进行了比较,发现更强的磁场强度对乳腺成像会
带来许多好处。
超声乳腺成像
虽然X线乳腺摄影仍然是乳腺检查的主要选择,
但乳腺超声成像还是呈增长势头,它已经成为有效的
次要诊断方法。在过去两年里,在西班牙和英国,乳
腺超声检查有了明显的增加。在欧洲,总的诊断数年
增长率平均为8%~10%,这是由于私人诊所的数量在
增加,而且这些诊所每天都营业,每天都是24小时工作。
在乳腺超声成像方面的重要技术发展趋势是三维和四
维超声,以及超声弹性成像鉴别技术。临床研究和试
验表明,在区别恶性细胞还是良性乳腺肿块方面,弹
性成像优于标准超声,但现在支持超声弹性成像优越
的报告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信息源自2010年9月
弗若斯特网站)■
ComparmonofwholebodyMRlwithautomaticmoving
tabletechniqueandbonescintigraphyforsceeningfor
bonemetastasesinpatientswithbreastcancer[J].Euo
Radiol,2004,14(1):99-108.
[4]宋云龙,张挽时,方红,等.Tim技术MR全脊柱
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
志,2007,15(5):341-343.
[5]RamachandranM,TsirikosA,LeeJ,etal.Whole
spine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patientswith
neurofibromatosistypeandspinaldefortuity[J].JSpinal
DisordTech,2004,17(6):483-487.
[6]付克广,肖江喜,徐馥梅,等.脊桂转移瘤的MRI诊
断与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5):378-380.
[7]MallminMP,NordsromB,AndreaBsonI.MRimaging
withhistopathologicalcorrelationinvertebralmetastasesof
breastcancer
[J]
.ActaRadiologica,1992,33(3):213-219.■
万方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