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洗课
2012-04-19 | 阅:  转:  |  分享 
  
关于洗课一、课堂教学的价值一块两毛钱加上一块八毛钱是三块钱≠1.2+1.8=3.01.掌握知识、学会应用、理解原理的形成过程2
.系统地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3.获得用该学科“语言”理解世界和自我二、课堂评价标准的反思众多的课堂评价标准制
定的指向往往很混乱,同一个评价标准中有的指标指向知识、有的指标指向学生、有的指标指向教师、有的指标指向活动,结果导致教师上课顾虑重
重、不知所措。“好课就是上得学生爱听,听了有收获”。三、洗课的含义1.打造优质课堂的方法分析:“磨课”倾向
于群体操作、强调反复打磨;“炼课”倾向于单兵作战、强调个人反思;“洗课”则可以是群体行为也可以是个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
是在上课之前进行的。2.洗课的解释:《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0日第6版:像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教师在明
确“教什么”的同时,还要明确“不教什么”,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即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经过“洗课”,教师将课后反思的过
程置前,减少课堂的“冗余”,还学生以学习空间的自由。还应该添加一些内容,除了“洗去”,还有“洗出”、“洗亮”。“洗课
”就是对课堂设计的反复审视和优化,就通过比较和调整,把教什么、怎么教、教出什么效果等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凸显出来,使课堂教学的目标更
明确,活动更精致,效益更集约。洗去冗余◆关于“问题化”①什么是学生已经懂了的。②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读教材可以懂的。③
什么是学生读教材也不搞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④什么是教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知的。⑤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掌握
的。所谓“问题化”,即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聚焦到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关于“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问题学习法”课堂教学思路◎第一步,自学寻疑。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
纲学习相关内容,目的的重心不在于学会了什么,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此环节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第二步,交
流释疑。即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疑问拿到学习小组来讨论,许多小问题可能在这个环节就被解决了;而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有价值问题以小组为
单位提交到班级。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内部合作完成。◎第三步,互动聚疑。即在班级交流各小组提出的疑问,让小组之间互相解决,如
果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放过去,而把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师这里来,这才是老师讲课的要害所在。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完成。
◎第四步,精讲决疑。即老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全班不能解决的疑问,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思路;同时,老师还要
对所提交的问题进行评价,确定哪些问题最有价值,指明学习任务的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给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上相应的平时成绩。此环节由教师引
导学生完成。洗出内涵◆洗出教师的价值◎隐性教育资源的发现——老师身上有些什么1.积极的社会态度。2.严谨的治学精神
。3.渊博的学识素养。4.严密的思维品质。5.生动的语言表达。◎教师课堂价值审视——教师进课堂的理由1.问题价
值的判断。2.信息渠道的疏通。3.思维方法的总结。4.解决困难的示范。5.探索研讨的引导。◆洗出课堂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内涵:一是对本节课知识落实、能力培养有效;二是对学科品质形成有效,即通过有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利用学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对学生成长有效,即有利于学生形成优秀品格,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三方面内
涵,其实和我们经常说的教学“三维目标”是一致的,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对三维目标的有效落
实,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教学内容的落实。◆洗清课堂流程①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把这类问题归入学生自学环节。②什么问题需要
学生共同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③什么问题必须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教师精讲点拨环节。洗亮课眼◆
什么是“课眼”课眼就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或对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统
摄于一体的结构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规律、一种方法,或者就是一个情景设置。◆“课眼”的选择和设计对教材有深透的把握
对课堂有独到的理解对学生的心理有充分的体验洗课的内容一洗教学内容:找到一节课的核心问题,包括文本提供的关键性话题和学
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二洗教学过程:比较并发现最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活动与方法三洗教学语言:在充分展开学习过程之后必须提
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词洗课举例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老师引导学生
回答:有的……有的……有的……二、引导阅读1.发挥想象力,说说在庐山上向不同方向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2
.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在书上画一画。(2)学生发言:用书上的词语说出云雾的特点。(3)老师
带领学生书写:千姿百态老师问:什么叫“千姿百态”?“千”和“百”的意思是什么?齐读中心句。(4)找出文中
具体描写云雾特点的语句。老师引导,学生发言:第一种在哪儿?像什么?第二种在哪儿?像什么?第三种在哪儿?像什么?第四
种在哪儿?像什么?(5)学生上黑板试画四种云雾的姿态。师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画的和你想象的、和书上描写的是否一样?(6)投影
语段,齐读。老师质疑:“缠绕”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的?在自己的身体上比划一下。为什么文中用“玉带”而不用“腰带”?
“茫茫”一词让你想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词语替换它?(7)文中只写了四种云雾,怎么能说是“千姿百态”呢?还可能有什么姿态?(老师引
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加以描述)3.请用分析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画出形容“变化快”的词语。(1)师带
着学生书写:瞬息万变(2)学生默读课文,完成相关任务,并发言。(3)引导学生品味语段中的形象。归纳:动态的云雾4
.引导学生体验感情:现在要离开美丽的庐山了,你的心情如何?(生自由发言)5.公布同学搜集的关于庐山的诗歌,引导诵读《望庐山瀑
布》(李白)、《题西林壁》(苏轼)[这是对文章的拓展]三、播放歌曲《望庐山瀑布》,学生完成课堂练习。课堂印象:
本节课对教材内容的转换自然、得当,活动安排疏密有致,单是本节课所用的主要思维方式就足以让人叫好了:一是由整体
到局部的分析性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学生阅读中经常犯的一个方向性错误,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盯着语言而不管全文段落之间的关
系,结果读得眉目不清。杨老师在全文处理上是先整体感知,后局部赏析;在语段赏析时,又先抓中心句、再抓关键词,最后才进入具体的形象分析
,就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思维高度,容易做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晰。二是由零散到系统的归纳思维。在赏析第二小节的过程中,老师
把一个个阅读要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操作,如果不加概括,学生可能停留在活动中而不知所获。杨老师在进行第三小节教学前,简单地把第二
小节的阅读方法归纳为“找出中心句、画出关键词、赏析景物特点”,给学生一个清晰、确定的赏析语段方法,学生在运用的时候一点不会感到为难
,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心理学上讲,对一个知识、技能概括的高度越高,迁移的水平也就越高。三是填补课文空白的完形
思维。所谓“完形思维”,就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认知习惯等,对事物残缺的内容作补充性理解,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完整认识,或忽视事
物与自己已有知识、概念、图形等的细微差异,将二者主观等同的一种心理现象。杨老师抓住“千姿百态”应该涵盖的范围和课文的实际内容之间的
差异,引导学生尝试填补文章的留白,这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扩充、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读文章而联系经验的二次创作习惯和
想象力的培养。四是更换内容以显示语言特点的变式思维。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很难发现和把握的,可是如果有了参
照物、对比物,其特点就显示出来了,正如俗话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而单篇阅读只提供了作者的文本,学生想不到要作比较,这时
就需要老师来提供对比物,这就是变式思维。这种思维不仅有利于使文章的某些特征得以显现、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让他
们学会通过更换、增删、变形等手段,让孤立的对象特征得以突出,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一节课仅从思维方式角度就可以分析出这么
多宝贵的东西来,可能很多人却不知道好在哪里。不过老师也的确不容易,既要完成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关于课堂的这个要求那个规定,既要考虑学
生配合,又要顾及听课人的评价,结果反而把自己的主见弄丢了。其实,课堂上老师要考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学生是否爱听、
是否能够学到东西,其余的顾虑大可不必。如果有了这样的职业精神,许多很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就可以做得充分一些,不必为了追求课堂环节的完整
而显得匆匆忙忙;不必为了迎合听课人的期待而把自己创新的亮点做得蜻蜓点水;有了这样职业自信,就可把变式部分充分展开,而把课文拓展、课
堂练习略去;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充分阅读第三小节,从容不迫地组织自学、阅读、交流、展示等各个教学模块了。老师只有能
够清醒地确认自己的课堂亮点,敢于坚持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之本,才能够把课上出自己的个性,上出实际效果来。而这样的课才是自觉的、稳定
的好课。如何快速构建一节课一、由文本到问题1.对知识的分析与转换——问题化:这是个难点。可分解为“文本精读”、“如何根据教材
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价值判断”几个步骤思考。2.文本与学情的整合——生本化:这是关键点。对学情的调查应该是动态的,要靠老师长
期的观察。3.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化:这是落脚点。可以根据“问题分类定位”的情况,依据问题的难度、性质,分别组织学生进入自学质
疑、交流讨论、聚焦难点、精读点拨等学习模块。二、由问题到学生1.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把这类问题归入学生自学环节。2.
什么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3.什么问题必须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教师点拨、精讲环节
。集体备课的关键就是对三类问题的准确判断,从而把知识内容与学情有机结合起来,避免教师一言堂或者为活动而活动的低效教学行为
。三、由学生到活动第一步:自学寻疑。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学习相关内容,目的的重心不在于学会了什么,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不
懂的地方。此环节由学生个体在课外独立完成。第二步:交流释疑。即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疑问拿到学习小组来讨论,许多小问题可能在这个环节
就被解决了;而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有价值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到班级。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内部合作完成。第三步:互动聚疑。即在班级
交流各小组提出的疑问,让小组之间互相解决,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放过去,而把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师这里来,这才是老师讲课
的要害所在。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完成。第四步:精讲决疑。即老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全班不能解决的疑问,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解
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同时,老师还要对所提交的问题进行评价,确定哪些问题最有价值,指明学习任务的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给提出问题的同学
加上相应的平时成绩。此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市教研室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从“三案六环节”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理念的变化:1.
从关注成绩提升到关注学生的成长2.从关注40分钟到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3.教师创造性建构适合校情的课堂体现了自主性4.从重视组
织形式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主动发展5.从关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到关注教育均衡和公平主要推进措施:以点带面,加强研讨和
评比,建设1-4个高效课堂典型县区、10-15所高效课堂典型学校。《庐山的云雾》的思维分析(第2课时)授课老师:杨士春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可以看出教师对全文教学的整体构思,即上一次课老师应该是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解决一些语言知识,让学生形成整体印
象,即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悟”,这是非常符合阅读规律的。这个问题朴实平淡,却抓住了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物的自然属性。对
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整了,可拆成几个小问题来引导一下:写了几种云雾?每种云雾是什么样子的?文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这个细
节处理得非常好,一是解决了数词虚指的问题,给学生增加了常识;二是为后文埋下伏笔,是本课的一个小亮点。这样一组问句没有必要这样展开
,第一个可问得完整些,让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整理一下答案中的要点;第二个可以这样问“仿照第一个问题,试分析第二种情况”;后面两问可以
直接让学生解决就行了。平行、同类的问题处理要体现“教—扶—放”的设计思路。不过学生在回答第四问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师要求学生轻声读课
文,处理得很好。语言学习是不是一定要转化成图画可以进一步商榷。不过此处给学生互相评价进行思路指导是相当可贵的,不会让学生不知从何
说起。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由近感受远。再次运用变式思维,既给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方向,又给学生回答问题提供了参照物。这种方法经常使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此处老师没能充分展开,因为离课文有些远了,怕“浪费”时间。其实这里最能体现教师的匠心:既是对前文“千姿百态”的照应,又使文章的内涵得到了扩充;特别是这儿用了完形思维,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绝佳时机和方式。这是本节课的第三个亮点,可惜没做透。第三节的结构方式和上一小节十分相似,老师总结上一小节的阅读方式后安排略讲、学生自读非常恰当,既是对上一节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改变了课堂节奏,一举多得。“中心句、关键词、形象赏析”几个词语的概括非常了不起,如果加上语言特点分析,就是完整的高考语段赏析了。这里运用了归纳思维,是本节课的第四个亮点。
献花(0)
+1
(本文系哦,天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