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好课想到的一个课例分析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文:《江雪》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老师问:上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一些古诗,虽然主题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它们写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齐答:关于春天的。老师问: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关于冬天的古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及时点评、表扬。 二、导学环节1.解题:老师问:哪位同学给我们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学生举手发言,发言内容由“江上下雪了” 、“大雪覆盖的大江”逐步向“江上雪景图”这个画面靠近。2.感知课文:老师布置任务:刚才大家的讨论,让老师觉得 好多同学已经大致读懂了诗歌的内容。下面请大家拿出硬笔书法纸,把诗歌写一遍。学生或背或抄,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同桌交换欣赏书写情况,老师选几例加以点评。3.诵读课文:学生展示诵读情况,其他学生主要从流利度、语气等方面进行 点评;老师适时让点评较好的同学再读,顺势纠正“径”的读音,强调“蓑”“笠”“翁”的写法和含义。4.赏析课文:(1) 老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交流诗歌描写的画面。小组代表发言,描述诗歌所写的画面 ;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老师引导:请尝试用一个词语概括画面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冰天雪地、寒冷、鹅毛大雪、天寒地冻、凄惨、孤 独……老师让发言较好的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环境”一词下面,并要求学生齐读这些词语。老师指导诵读 :你能通过自己的语气语调把这些词语的感觉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起立诵读,其他同学评议、展示。(2)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感受老翁的心情。学生自由诵读,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老翁的心情是孤独、寂寞、绝望、沉重、悲伤…… 老师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心情”一词的下面,并适时发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从诗中的“独”、“寒 ”、“孤”等词语中看出来的。老师表扬,并要求学生具体说说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老师要求学生齐读每个诗句的第一个字:万 千孤独。老师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的语气语调表达出老翁的心情。学生诵读,并互相评议。(3)质疑升华,感受诗歌的意境。 老师问:这首诗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经梳理,问题集中于一个焦点:天气这么冷,老翁为什 么要一个人到江上钓鱼?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主要答案有:家境贫寒、无家可归、磨炼意志、养活家人……老师引导: 你从老翁的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小组讨论,代表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精神”一词下面:坚持、有意志、坚忍、宁死不屈…… 老师要求学生单人读,集体读,感受老翁的精神。老师简要介绍柳宗元生平,学生自然将老翁与诗人联系起来, 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境。板书: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环境心情精 神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省略号部分为学生完成的内容)独 钓寒江雪。可以反思的东西综观这节古诗诵读鉴赏课,老师的设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三个层次的赏析,化难为易,层层深 入,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老师没有越位现象,也没有缺席现象。下课以后学生还议论纷纷,说明老师已经把古诗诵读鉴赏的种子播撒到学 生的心田里去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个课例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核心问题是,教一首诗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懂得这首诗?如果我们把“举一反三”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可能课堂教学定位就会开阔得多,我们会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开 拓学习渠道、优化学习方式,会教给学生鉴赏的步骤与方法,会引导学生去迁移运用,会适时地评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一句话,只有站 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我们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才能有高度,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有高度,眼里只有课文和知识是缺乏教育教学境界的。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教学的“有效性”。一提到这个问题,我们思考的往往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这是缺少教育视野宽度的表 现。“有效”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效、对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有效、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有效。这三者不是对立的,不能 一提素质就不敢提考试、不敢提成绩。理顺了三者由高到低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确定“课堂内容”了,这是“有效性”延伸出来的第 二个问题,即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通过讲解来完成、哪些通过活动来实现,哪些可以存疑、哪些还需拓展。延伸出来的第三 个问题是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即课堂展开的序列、安排的模块、主体的转换、教学手段的选择等等,这些具体的教学行为本身没有什么优劣之分,谁 也不能说老师讲就一定比学生讲差,也不能说一支粉笔就一定不如多媒体,它们的优劣是以教学目标达成度为判断依据的。延伸出来 的第四个问题是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习惯于拿一些现成的框子、一些教学理论去套教师的教学行为,忘记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结果把教师搞得毫无教学个性。在具体教学背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可以,硬要对他的教学行为作出评价 ,是相当主观的。所以,我认为,评价教学行为的话语权首先应该交给教师。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一位老师的疑惑:书本上的知识很简单 ,为什么面对具体的学生就变得复杂了呢?答案是:因为这样的老师眼里有学生;这样的老师眼里有的不是某个学生,而是全班学生;这样的老师眼 里有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还有学生的将来。很多优秀课,却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就是少了点“学生意识”,少了点“终生负责” 意识吧。而这种意识直接影响我们对教育理解的高度和宽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色,最终影响教育教学品质。如何快速构建一节课一、由文 本到问题1.对知识的分析与转换——问题化:这是个难点。可分解为“文本精读”、“如何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价值判断”几个 步骤思考。2.文本与学情的整合——生本化:这是关键点。对学情的调查应该是动态的,要靠老师长期的观察。3.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 化:这是落脚点。可以根据“问题分类定位”的情况,依据问题的难度、性质,分别组织学生进入自学质疑、交流讨论、聚焦难点、精读点拨等学习 模块。二、由问题到学生1.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把这类问题归入学生自学环节。2.什么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把这类问题放 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3.什么问题必须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教师点拨、精讲环节。集体备课的关键就是对三类问 题的准确判断,从而把知识内容与学情有机结合起来,避免教师一言堂或者为活动而活动的低效教学行为。三、由学生到活动第一步:自学寻疑 。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学习相关内容,目的的重心不在于学会了什么,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此环节由学生个体在课外独立完 成。第二步:交流释疑。即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疑问拿到学习小组来讨论,许多小问题可能在这个环节就被解决了;而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有 价值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到班级。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内部合作完成。第三步:互动聚疑。即在班级交流各小组提出的疑问,让小组之间互相解 决,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放过去,而把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师这里来,这才是老师讲课的要害所在。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 完成。第四步:精讲决疑。即老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全班不能解决的疑问,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同时,老师还要对所 提交的问题进行评价,确定哪些问题最有价值,指明学习任务的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给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上相应的平时成绩。此环节由教师引导学 生完成。市教研室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从“三案六环节”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理念的变化:1.从关注成绩提升到关注学生的成长2.从 关注40分钟到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3.教师创造性建构适合校情的课堂体现了自主性4.从重视组织形式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主 动发展5.从关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到关注教育均衡和公平主要推进措施:以点带面,加强研讨和评比,建设1-4个高效课堂典型县区、1 0-15所高效课堂典型学校。我们的策略1.开展课堂精细化研究,内化“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精髓:课堂观察课例分析2.加强备 课组和教研组建设:备课组抓课堂:教学生本化、教材问题化、知识活动化教研组抓专业发展:(1)收集、归类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动资源加以解决,把解决的成果转化为课堂。(2)组织教师开展课堂观察和课例分析,重点研究课堂思维、学生活动、教师提问、时间运用等 几个要素。点评:虽然这和中学的古诗分类鉴赏还有一些距离,但是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古诗进行适当的分类,对学生的积累很有好处,同时还 培养了学生归类概括的意识。点评:前面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归类,这里是通过运用加以巩固,同时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双得。老师的 表扬里少了一个要素,如果跟一句“你是从哪里学来这首诗的”,应该更能激起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给那些没有背出关于冬天古诗的同学指明自学 的途径。点评:此处老师几乎不作引导,由着学生去乱说,但学生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解词,而是解题,解题必须和诗歌的内容联系起来。这个问 题看似简单,其实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是如果相信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解决,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氛围,他们是能够想明白的。学生自己或互相 能够学会的东西老师不讲,是生本课堂的标志之一。点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似乎有点高了,学生毕竟刚刚接触诗歌,况且里面还有一两个生 字,但学生大多完成得不错,不必硬拿条框来限制老师的教学行为,他对自己的学生更了解。但在阅读教学流程里横空插入写字教学内容,不够流畅 ,而且老师板书时学生正在写字,老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没得到体现。点评:初读阶段这样处理很得当,但老师没有板书这几个不太好写的生字,难 点突破不到位。点评:这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些词语有哪些区别,既是近义词辨析训练,又可以把更准确的答案明确一下。点评:这 个环节的设计非常精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诗歌第一个层次的鉴赏:感受诗歌的氛围。如果老师能够明确一下,鉴赏诗歌首先要通过 诗歌所写景物(意象)的形态、色彩、温度、气味等感受诗歌的氛围,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运用。点评:这里老师同样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 些词语有哪些区别,以提高学生概括的准确性。点评:这个环节属于通过关键词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难度相当大。但老师的设计层层深入,学生 并不觉得困难,特别是把诗歌当作藏头诗来对学生的发现加以总结,非常巧妙。可惜的是,老师依然没有总结诗歌鉴赏方法的第二个层次:通过氛围 和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点评:此处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另外还可以生成另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气还能钓到鱼吗?点评:此处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些词语有哪些区别,为下文明确主题作准备。点评:这个环节属于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事,是将画面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相融合的一步,难度最大,课堂处理得还比较好。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一是应该让学生事先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资料,那么课堂讨论的深度可能会更深一些,时间也会相对充裕一些;二是老师依然要点拨学生,要真正读懂古诗,除了诵读诗歌外,还要掌握与诗歌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