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什么”的集体备课◇教什么永远比如何教重要。◇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一回事,教学内容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内化、取舍、扩展、提炼、 活化、排序,融合了教师的智慧、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教学情境创设和对教学效果预测的综合性知识与活动。◇“问题分类定位式”备课,就是要 让老师们去思考一节课要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提出问题、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是什么、学会的方法 是什么、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从而把具体的教材内容聚焦到学生学习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上,将备课内容聚焦到处理核心问题的思 路上。◇备课组操作思路是:确定教学中要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梳理问题提出的时机、顺序、方式,预测问题相对于学情的难度;判断什么问题适 合学生独立解决,把这类问题归入学生自学环节;判断什么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预测什么问题必须教师 引导学生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教师点拨、精讲环节。基于“怎么教”的主题研讨◇教研组解决的“怎么教”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类问 题”,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板块的教学策略、课堂操作策略、突出性问题的解决策略。◇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不以形成系统的理论为目标,而以形 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目的,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也就是便于操作的一系列方案和体现方案的课堂教学案例。基于“什么人教 ”的草根化研修◇所谓专家,就是指在某一两个方面有专长的人,当然这个专长往往需要广博的知识面作为支撑,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专多能。◇ 专家是培养不出来的,因为所有的培训、进修、研讨解决的都是共性问题,要想成为某方面专长,只有通过个人的草根化研修来完成。◇教师的个 人研修往往是由教学的需要和个人兴趣促成的,其特点是自发性、偏好性很突出,这有利于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但是,由于个人研修缺少交流 的渠道,又容易产生认识偏狭、方向凌乱、动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对草根研修引导的途径有很多,如组织专题论坛、读书主题交流会、开展教学 感悟语录征集等活动,给学有所得的教师以展示的机会,影响其他教师进行草根研修。还可以利用网络构建交流平台,如建立博客或者微博圈、QQ 群等;条件具备的学校还可以建立网页,组织教师上传教案、课件、录像课、试题、论文、读书笔记等,通过上传数量、点击率、推优率、点评率等 控制手段,评选教学特长教师,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专长。基于“为谁教”的课堂教学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将改变教和学的方式 ,这将是教学工作中极具冲击力的一次变革,可能是未来几年内学校综合实力的标志。◇课堂教学研究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内容:○宏观方面: 主要是要思考“为什么而教”的问题,进而对课堂要素进行分析,统筹考虑文本、学生、教师、教学设施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强化教学过 程中对知识的分析与转换(即问题化)、文本与学情的整合(即生本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即活动化),提高教师把教材知识转化为有效教学问题 和教学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微观方面:1.从让学生容易接受角度来看,要研究:①判定教学“问题”的价值:适合教学内容、适 合学情、适量、适机②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方式: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对比思维与类比思维、常式思维与变式思维③提问的设计与应 用:提问时机、提问方式、提问对象④课堂活动类型与教学内容的适恰性:课堂活动的类型与问题性质、难度的对应关系等等。○微观方面 :2.从让学生乐于接受角度来看,要研究:①课堂设计中的心理场:问题设计、问题提出、课堂评价、课堂氛围②认知冲突与 探究意识的培养:构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素材收集、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关联③课中小结和课堂总结中的关键词:高度浓缩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解决 问题的方法④教学行为的附加值:教师教学行为引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等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给学生以真 正的快乐呢?具体分析是很复杂的,但是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建构的冲动和喜悦,“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是学生知识方 面的建构,“原来我也可以……”的欲望是学习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建构。关于“建构”的理解教学是一种关系,是一种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之作出 贡献的关系;教师有目的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实现其价值;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与“吃饭-吃饱”、“坐车-到达”等行为 与成效之间的关系不同,“吃饭-吃饱”之类的行为与成效是发生在同一个主体身上,而“教学-学会”是发生在不同的主体身上。这几个事实虽 然简单明了,却反映出教学的特殊性,即教师的主观愿望与教学效益未必同步,从愿望到现实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工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可控条件 比较多,所以效益高;农民和农产品之间所受的干扰相对较多,所以效益也相对较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因素更加复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 果,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研究更加复杂的干扰因素。1.建构的含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由于某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媒介 或氛围的触发而产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情感和态度的转变、思维和行为的拓展甚至重建。建构主义理论家把基础、改变和结果概括为图式(指 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顺应(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 境的过程)、平衡(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四个关键词,其中同化和顺应只是方 向不同的改变,前者是接纳,后者是改变自我。2.建构的内容:从学习要素角度大致可以归结为学习目标的建构、学习动机的建构、学习行 为的建构、学习结果的建构几大类,其中学习结果的内容还可以细分,如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态度的优化等等。从建构 的方式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扩充式建构(学习预期与学习目标一致的接纳式建构)、补偿式建构(学习目标超出学习预期而引发的补偿性建构)、 逆反式建构(学习目标和已有经验、学习预期产生对立而引发的知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重建)等等。3.建构的产生与促进:(1)学习 目标的建构。日本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人会对一件目标不明确的事情产生动力。因此,教学的发端,就是要让学生建构起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学习 某个学科的意义、某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对学科的价值其实是很缺乏认识的。这个学科是工具性质还是应用性质, 这个学科将为学生构建一套什么样的“语言”并以此与世界沟通,这种沟通将给我们揭示世界哪些内涵,必须让学生明了,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 动力和求知欲望。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整个学科中有什么价值,也要让学生明白,否则学生便是糊里糊涂地跟在老师后面跑,很难产 生明确的主动的学习的动机。(2)学习动机的建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动力根源,它可以由很多因素激发而来,归纳一下大致有以 下几类:一是任务型,即由给定的学习任务而引发的学习动机;二是兴趣型,即由自己对某个问题产生的兴趣引发的学习动机;三是困惑型,即由生 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困惑而引发的学习动机;四是情感型,即由学生对家长、老师、同学等人的情感(多为积极情感,也有的是由消极情 感引发)而引发的学习动机。当然,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同时因几种因素而产生,这里说的只是动机产生的主要倾向性。教师 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过程中,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态度和状态等,有效地采取激发行为。(3)学习行为的 建构。有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最终的学习成效则主要由学习行为来实现,正如杜威所说,“教学可以被比作销售商品。除非有人买入,否则没有 人可以卖出”。从教学意图的实现来看,教师除了提供一定的学习内容外,所做的一切工作,主要也就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和帮助,杜威还说, “提高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就是扩大真实教学的质和量。既然学习是学生必然自己亲自做和为自己做,那么这一主动性就在于学习者”。学生的学习 行为由两部分构成,即学什么和怎么学。通常认为,学生学什么是由教师来确定的,其实不然。同样一本教材放在学生面前、同样一节课听下来, 不同的学生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说明学生对学什么是具有选择性的,这就是形成学习成绩差异的一个方面原因,而这个原因告诉我们:不论你 在教什么,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实现。明白了这个本质性道理,教师就知道应该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以使学生便于学习、乐于学 习,如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揭示学生没有发现的道理或规律、让学生对某些问题产生疑问、使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知识或者能力方面的缺失, 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行为。怎么学或者说学习方式,更是与学生的个性、经验、习惯等自身特质密切相关,但是教师可以 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来影响乃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学习组织的建立、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改变等等。有一点必须 明确的,教师所进行的工作可能对大部分学生起积极的作用,但也不排除对一部分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自我探究,就可能让那些自学能力强的 学生如鱼得水,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则可能手足无措。总之,学习方式不存在优劣,只有是否适合。新课程改革中有一个理念,就是教 学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因此帮助学生建构合适的学习方式,最终还是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个性的了解和尊重上。(4)学习结果的建构 。正如前面所说,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同一个学科、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可能是知识的积累,可能是能力的提高 ,可能是思维的发展,也可能是情感态度的优化。比如说教师一节生动的作文课上完,有的学生可能学会了某个写作技法,有的学生可能学会了如何 运用自己的思维,有的学生可能学会了语言运用……有的学生可能什么都没学会,但是范文中的某个细节可能感动了他,让他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父母 的情怀,这也是学生的收获。因此,在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考量时,我们要接受多元智能理论,要从各个角度去衡量,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正如我在其它文章里提到过的,真正快乐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建构的冲动和喜悦,“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是知识方面的建构,“原来我也可以……”的冲动是学习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建构。只要学生感到自己有所丰富、有所突破,甚至产生了困惑和无能为力的苦恼,也是学习结果上的建构。要说的是,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建构情况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不同的策略,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加丰富的学习结果建构。2011.10.27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