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现代文阅读教学:二分法与类教学
2012-04-19 | 阅:  转:  |  分享 
  
二分法与类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思考文本类型与阅读方式◇不同类型的选文,其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有的选文其教学内容就是选文本身,有的则是
选文所承载的语文知识,有的则是利用选文来开展的活动。◇我们把读者由阅读需求和阅读目的的不同所决定的对待文本的不同姿态和使用文本的
不同方式,称之为“阅读方式”。第一级阅读方式的划分,即审美、实用和传承(包括文化的传承和语言的传承)。第二级阅读方式的划分,即
可操作的划分。包括:审美的两种阅读方式——鉴赏与解读。所谓“鉴赏”,即解决“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教学内容是“你喜欢文本的什么地方”
“文本的这个地方给你什么样的体验与感受”“文本的这个地方为什么给你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文本这个地方为什么好)。所谓“解读”,即解决
“懂不懂”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课文说了什么”“作者对他说的东西是什么态度”“你对课文说的东西有什么看法”“你对作者的态度有什么看法
”。用“二分法”解读文本一、文学作品的本质任何文学作品,其写作目的都是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是文学作品的实用价值。作者在写
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除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外,还有一个意图,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读者乐于阅读,在愉悦的艺术情境中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体验作者的思想形成过程和感情状态。这就是作品的审美价值。二、文学作品的“二分法”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我们只要思考这篇文章表达了什
么,再考察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就可以了。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大部分学生是能够把握住的,难就难在如何表达。所以,如何表达(即领悟作品
的审美特质)就成了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大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记叙、描写、说明(文学作品中较
少使用)可归纳为描述类内容,抒情、议论可归纳为抒议类内容。从功能上讲,描述类内容是基础,是为抒情、议论服务的;抒议类内容是核心,是
对主题的具体阐述,是对描述类内容的阐发和提升。由此可见,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应该主要分析抒议类内容;而要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则应该重
点分析描述类内容。指向文章的本质,则可以这样表述,体现文学作品实用功能的主要在抒议类内容,体现文学作品审美功能的,主要在描述类内容
。三、利用“二分法”整理文章思路初读文章时,只要把抒议类内容标出来,剩下的就是描述类内容了。一般来说,文章的展开只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把事件写完,然后在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和抒情,这种结构方式分析起来比较简单,把两部分自然切分即可;一种是把事件的发展切割成几
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叙述完都要进行议论或抒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夹叙夹议的方式,需要阅读者对每一部分进行切分,然后对两部分内容进行归类
整理,从而把握全文的内容,这种方法较为普遍。整理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是,首先理清事件分为几个阶段或者文章描述的几个事件,每一个阶段
或者每一个事件作者有怎样的感悟;然后再分析描述类内容和抒议类内容有着怎样的关系;最后再去分析描述类内容的表达特色。很多老师在教
学过程中,喜欢带着学生把一个个局部问题弄清楚,然后进行合成,这种方法看似合理,其实过分重视分析性思维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概括性思维能
力的培养,其直接后果是,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也喜欢先盯着局部,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导致局部分析失去语言背景,分析的结果不够准确
。要想搞好阅读教学,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必须是经过反复诵读的自我体验,特别是文本中感动自己、触动自己的地方,往往可以成为教学中的“课
眼”。文本阅读最终呈现给学生的是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深入理解文本以后,必须根据自己的体验,把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转化为可供学生研讨的
问题,形成“问题串”,这是化纲为目的过程,也就是在找到突破口的基础上由点向面的展开。课堂运作过程中,教师的心里不仅有文本、有问
题串,还要有学生,把文本的解读过程进行活化,形成各种方式的诵读、提问、讨论、交流、辩论、讲解、练习、写作等具体活动。提高教学中的
“类”意识“教是为了不教”:由“教”到“不教”的过程中,应该还有一个很理想的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
必须真正给学生可以“旁通”的“类”和能够“反三”的“一”。写人叙事类散文两种教法比较:用单篇教学的思路对这篇文章进行语言、内容
、结构、手法等等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学会的只是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和鉴赏。以“类”的意识来教学这篇课文,切入点可能就要高一些,比如说从
人物形象、人物情感、人物品质、人物关系、人物评价等角度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解析,那么学生可能学会“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反复强调课程意识,落实到语文学科,就应该有文体或者主题的教学视野,或者说叫“文类”意识。我们只有把教学建立在“类
”的基础上,把“类”的特征交待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某类文章的解读方法,才有可能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归类、善于提炼
类特征,让学生在“类”特征的指引下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从而达到教促进学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教学的定位才可能实现由课文到单元、由单
元到课程的转变。“旁通”其实就是迁移,就是在“类特征”的指导下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如果说“触类”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提炼,那么“旁通
”则是由一般回归特殊的演绎,是由理论回归到实践的尝试与运用。从教学角度看,是目标向问题的转化,是帮助学生将类思维进行个别化的过程。
在向具体化回归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处处贯穿“类”的意识,即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是哪一类任务,“类特征”与具体学习的问题有哪些相同点
和不同点,不同点是否可以进行新的归类。这种二次归类和提炼小的“类特征”,就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变式比较”。虽然变式比较是教学中
促进运用和迁移的重要教学思路,但由于“类”意识不强,经常使得学生面临的问题五花八门,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课
堂总结要善于提炼课堂的“关键词”:知识点、学习方法、解题思路。现代文阅读问题设置的角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对比思维与类比思维常式思维与变式思维www.themegallery.comwww.themegallery.comLOGO2012.3.22www.themegallery.com
献花(0)
+1
(本文系哦,天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