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经两首2
2012-04-20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设计

题目 《诗经》二首 总课时 2 学校 红星一中 教者 石萍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语文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10月21日-10月22日 教





析 本单元的诵读欣赏为《诗经》两首,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但仅凭两首诗来感受《诗经》的博大显然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进行扩展阅读和课外阅读指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歌,虽喜欢读,但缺少诵读指导,觉得美,但不知美在哪里;在《诗经》二首中,《关雎》在学习之前已多能背诵,《蒹葭》由于生字较多,理解有困难。 教











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用正确的节拍诵读古诗,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写”—“读”—“赏”相结合的赏析过程,感受诗的美,积累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经》学习,强调心理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正确理解《关雎》朴素的爱情主题和《蒹葭》中执着的追求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对《蒹葭》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的赏析和品味,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较高的审美情趣。 重



点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色,学会诵读古诗。 难



点 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节 导入3′











解题

2′







整体阅读

20′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纠正易错字音。

3、自由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4、再读,小组交流,试着猜一猜诗歌的基本意思。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5、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把爱情描写得如此之好的,这需要相当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写作特色。 针对学生弱点,强化基础知识。教师也是学习者和参与者。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节













指导诵读

10′





















美文品读

5′

扩展训练

5′





6、介绍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赋:直接地陈述铺叙。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

7、初步感受本诗的形式特点。

(1)题目取自于句首。(2)基本句式是四言。

(3)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4)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5)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1、学生归纳出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诗的感情色彩,教师补充。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小作文,根据歌词与诗句,想像作文《在水一方》。

















借此让学生了解诗经中的其它篇章,通过诵读或自配曲演唱来体会诗经作为歌词的特点,感受一唱三叹之美。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节 导入新课

3′





初读诗歌

7′









译读全诗

10′























研读作品

15′























同学们,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在朗读时,要注意到诗中“叠词”的运用)



1、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描绘画面,让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1、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憧憬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焦急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失望_____的情感。

4、《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明确: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许多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于反省认知技能的缺陷造成的。教学中加入“反省”一步,经常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平,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节

课堂小结

5′



作业

5′



板书设计



















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5.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



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大语文教育观主张利用语文环境学语文。主观上,培养主动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的意识,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语文学习资源。















































献花(0)
+1
(本文系兰西县红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