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爱国肉”的日子
大概是1970年吧:
我生活在黑龙江省,刚刚从苦里熬过来的北方人(其实全国一样-)已经可以在街上花3分钱买一块细玉米面的烤糕(不要粮票,形状和蛋糕非常相似)以解决腹内的饥肠咕噜。
那时的黑龙江省长李范伍已经被批斗了,潘复生刚刚上来接任省长,老百姓都叫他潘半斤(现在回想起来也不怨他,全国一盘棋,他只不过是替罪羊而已)。因为一切物资都凭票供应:春节每人半斤糖块;半斤粉条;半斤油;半斤元宵......什么都是每人半斤,所以有此雅号。春节每人供应半斤肉,两口人真是舍不得吃,去了大年三十包顿饺子,还得留一点初一来朋友招待一下。真是难啊!
夏天来了,突然市场上开始卖咸肉了,不限量随便买.老百姓别提多高兴啦,终于可以解解馋了。从五九年开始的物资紧缺一晃已经十年多了,吃糠咽菜的人们终于见到荤腥了。
在单位上班的我开始接受"爱国肉的"教育,领导大会小会讲:这是爱国肉,要提高认识,尽量多买。这时大家才明白:因为这肉是备战物品,年头太多了,同时国库也装不下了,必须腾库换新肉。
虽然如此,带着白花花盐粒的咸肉仍然在诱惑着老百姓。那时我的工资是33元,爱国肉大概是0.68元一斤。以前只有老师傅中午带饭盒才可能有一点蔬菜(土豆萝卜),我们年轻人基本一律是咸菜疙瘩,现在可以带点咸肉炒咸菜了。不管怎么样,吃着还是香......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切历历在目,不知为什么那时吃嘛嘛香,同时感觉我们比电影里说的杨白劳强多了,真是幸福啊!
北方来风原创于龙年二月十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