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涉县娲皇宫庙会古上巳之遗风
2012-04-22 | 阅:  转:  |  分享 
  
|78|



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北省西南部,

今属邯郸市辖区,是晋、冀、豫三省七县(市)

的交界地。涉县女娲信仰浓厚,女娲庙众多。至

今在固新镇昭义村、井店镇井店村东、井店镇禅

房村青阳山、合漳乡白芟村、合漳乡段曲村、索

堡镇曲村、辽城乡新桥村、辽城乡河南店村,

都有女娲行宫或女娲庙。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

家协会正式命名涉县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同年,涉县的“女娲祭典”也被国务院列入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庆四年《涉县志》记

载:“娲皇庙,本邑南关、河南店、王堡北冈等

处皆有,以在县西20里唐王者为盛。”唐王





































|79|

娲皇庙即现今位于涉县城西北14.5公里

的索堡镇索堡村东唐王山悬崖绝壁之上的

娲皇宫。

娲皇宫是一处古代神庙建筑群,因祀

女娲氏而得名。主要分山上和山下两部

分。山上是娲皇宫主体建筑,有娲皇阁、梳

妆楼、钟楼、鼓楼、皮疡王庙以及北齐年

间的摩崖刻经与石窟等古迹;山下是朝元

宫、停骖宫、广生宫(俗称子孙店)等庙

宇。娲皇宫始建于北齐,为文宣帝高洋在

位时往返太原与临漳之间所建的途中憩息

的行宫。

至于娲皇庙建于何时,已经很难考

证。清代涉县人李可珍《重修娲皇庙碑记》

中记载:“娲皇庙在其(唐王山)上,不知

建创所自始。阅碑碣,两修于明,我朝顺

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由此可知,

娲皇庙应该在明代之前就已经存在。

娲皇宫庙会在清代已经十分兴盛,

举办时间是在农历三月初一到二十。据

《涉县志》载,庙会期间每年一到农历三

月,就会有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或乘车或

徒步云集于此,“娲皇祀以彰德一郡言之,

如安阳、内黄、林县皆有庙,而尤以在吾

涉者香火为盛……春之月,相率祈禳于

此,各得其所欲愿。自是,西而秦晋,东

而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远数千

里扶老携幼,享献惟谨,金鼓欢呼之声震

位于半山腰的娲皇阁

|80|

娲皇圣母

香蜡和求子用的娃娃

动山谷”。

娲皇宫庙会上的民俗活动

与民俗事象亦十分丰富,不仅

有常见的进香、烧纸、系红布、

撒小米等拜神习俗,还有历史

悠久、规模庞大的朝顶仪式;

不仅有拴娃娃等求子习俗,还

有奇特神秘的坐夜习俗。庙会

以“祭神、娱神、求神”为主

题,朝顶仪式是当地祭祀女娲

的最高仪式。除此之外,还有

唱愿戏、唱经歌、打扇鼓等取

悦娲皇圣母的活动,人们通过

祭神、娱神等活动以祈求风调

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世

道安宁。



涉县娲皇宫庙会主要的祭

祀对象是具有补天、造人、置

婚姻等创世功绩的女娲。当地

人称女娲为“娲皇奶奶”或“娲

皇圣母”,由此可看出女娲在

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娲皇宫庙

会上的朝顶仪式,是涉县老百

姓祭祀女娲的最高仪式,也是

当地庙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顶”即娲皇宫所在地,当地俗

称“奶奶顶”,“朝顶”即朝拜

娲皇宫之意。当地以“社”为

单位进行朝顶,一个“社”可

以是一个村子,也可以是几个

村子的联合体。现有弹音社、

|81|

要目的是求子,涉县娲皇宫庙会的主要活

动之一也是求子。娲皇宫里的货摊上除了

香蜡等祭神用品外最多的就是娃娃了,娲

皇宫里女娲的神像前也堆满了各种塑料娃

娃。据当地人陈水旺讲,旧时求子用的是

泥娃娃或布娃娃,求子的妇女多在婆婆或

嫂嫂的陪伴下来到娲皇宫,如果想生男

孩,就要在烧香上供默念之后,在男性泥

娃娃的生殖器上抠一小块儿泥巴吃下去,

认为如此便可以生男孩,当地称此俗为

“吃子山”。除“吃子山”外还有一种求子

方式—拴娃娃。在娲皇圣母像前,人们

根据自己生男生女的愿望,用红绳套在一

个娃娃的脖子上,用红布把娃娃包起来揣

在怀里,或者放在篮子里,叫着自己事先

取好的名字,不回头地往家里走,到家后

放在床角或柜子里。等生育之后还要到娲

皇圣母面前去还愿,感谢她赐予后代。还

愿时要把当初的娃娃用红布包着还回去,

并且生儿子要还两个回去,生女儿还一个

即可。如今当地人们求子多采用拴娃娃的

方式。无论是旧时的“吃子山”,还是流传

至今的“拴娃娃”,都显示出明确的求子意

味,与上巳求子的目的不谋而合。

涉县娲皇宫庙会上还有一个奇特的民

俗事象—坐夜。庙会期间,男女老少可

以晚上不回家在山上陪老奶奶(即女娲)

坐一个通宵,俗称坐夜。庙会期间的夜晚,

娲皇宫的热闹气氛一点不比白天差,尤其

是三月十五的前一天晚上,娲皇宫山下的

广生宫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来坐夜的

人千姿百态,有唱的,有跳的,有哭的,有

笑的,有坐着的,有躺着的,有闭目静思

垒石块、系红布习俗

小曲社、唐王社三道社,每年都会到

山上举办祭祀仪式,各村负责祭祀仪式的

人称为“香劳”和“维首”。三道社的朝顶

仪式大同小异,所有参加朝顶的人员皆着

古装,以锣鼓令旗开道,中间四人抬凤辇,

丫环、侍女、表演人员等随后,队伍庞大,

少则三五百人,多则上千人,场面甚为壮

观。有的社既要迎神也要送神,有的社只

迎不送。

我国古代上巳节的主要祭祀对象是高

。清代涉县县令杨以兼《重修娲皇阁记》

中载:“邑西二十里许有神庙焉,创建之

故,世远难稽。土人做古郊之意。季春

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各得其所欲愿。”由

此可知,涉县娲皇宫庙会的祭祀对象与古

代上巳节的祭祀对象是一致的,同为高



此外,我国古代上巳节祭祀高的主

|82|

的,也有东张西望的。有的人生活中遇到

了不如意的事便借机向娲皇奶奶痛痛快快

哭诉一番,有的看似比较高兴就给娲皇奶

奶扭个秧歌、唱个小曲。一些神婆、神汉

会为娲皇奶奶表演打扇鼓之类的祭神节

目,有时也会借神附身之名,说出一些莫

名其妙的话或随意地手舞足蹈,达到某种

语言与行为的放纵与狂欢。

旧时在娲皇宫的西侧半山腰,还有一

座小庙,庙中有一对被红布盖着的裸体男

女交媾的塑像,不孕妇女常在守庙人的指

点下去掀布观望,从而增长生育知识。也

许这才是好多妇女到娲皇宫求子成功的真

实原因。

坐夜习俗真正的目的是男女相会,然

而我国古代上巳节也有“会男女”之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中(仲)春之

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

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可见当时“会男

女”之俗不仅是一种风俗习惯,而且还受

到了官方的重视与干预,成为了一条政

令。《诗经·郑风·溱洧》中也描写了三月

上巳男女于溱洧二水之间嬉戏、野合、沐

浴的情景。因为涉县受到山多水少自然条

件的影响,所以他们选择男女相会的地方

不是水边而是山上。

无论是古代上巳节“会男女”的习俗,

还是娲皇宫的坐夜习俗,都为男女相会提

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通过这一契机,人

们可以脱离常规的束缚而实现男女两性的

一早参加庙会的人群

|83|

自由交流。从这一角度上讲,坐夜与“会

男女”习俗在目的与功能上都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在娲皇宫还有一个很不起

眼的习俗—洗手。在娲皇宫子孙殿前面

的卖香蜡、五色纸等敬神用品的小货摊上

还都经营一项独特的买卖—洗手。地上

放一个脸盆,里面盛一些水,洗一次手,收

取1元到几元的费用。问摊主为何要这样

做,几个摊主说这样做取吉祥平安之意,

并且说是个“老规矩”。山下弹音村的村民

汤自元老先生告诉我,此俗一方面为远道

而来的人清洁之用,一方面确实有祈求吉

祥之意,并说山上取水不便,许多货摊的

水都是摊主远道从自己家挑来的,所以要

收取一定的费用。据说旧时洗手的人挺

庙会上的洗手习俗

北齐摩崖刻经

|84|

多,不为清洁,也不真洗,只是意思一下,

求个吉祥。

祓禊是我国古代上巳节最重要的活

动。《说文·示部》曰:“祓,除恶祭也,从

示发声。”《风俗通·祀典》载:“禊者,洁

也。”由此可见,祓禊是清洁除去恶疾的一

种祭仪。《后汉书·礼仪志》注引蔡邕《月

令章句》曰:“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

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由此可

见,上巳祓禊习俗古已有之,并且是一种

在水边沐浴盥洁祓除不祥的一种古代祭祀

仪式。由于涉县山多水少,就像受自然条

件的限制将男女相会的地点由水边移至山

上一样,祓禊的内容也随之由水边沐浴变

成了山上洗手,这是祓禊习俗与当地自然

条件相结合的结果。现代娲皇宫庙会上洗

手的游客似乎很少,可能是由于年代久

远,现代人无法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只将

其看做商人敛财的一种方式的缘故吧。



通过涉县娲皇宫庙会祭祀女娲、坐

夜、求子、洗手等习俗可以看出,以高

求子、祓禊除疾为主要内涵的古代上巳文

化依旧存在于当今涉县娲皇宫庙会之中,

但其存在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究其原

因,一方面受到当地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

的影响,一方面受到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

策等因素的干扰。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三月三上巳

节这一古老节日早已在中原地区消失,并

对其消失的原因做了不少分析。有的将其

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三比较,从宏观的

角度将中原地区上巳节的消失概括为受社

会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制约;有的则

认为上巳节被唐宋以后日渐兴盛的清明节

所取代。笔者赞同前人的观点,同时认为

除了以上解释外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即

中原地区的三月三上巳节与汉以后逐渐兴

盛的庙会文化相融合,并将一些上巳习俗

融入到当地庙会活动中去。地处中原地区

的河北涉县娲皇宫庙会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我国的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

研究,庙会“在秦代之前应该存在”并且

“其形态大体是稳定的、单一的”,“在汉代

特别是在东汉之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

兴起,使庙会的整体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

化”。但从中国庙会的历史来看,早期的庙

会多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才在保持祭

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了集市交易活动。

而涉县的娲皇宫庙会明显的祭祀性特征所

体现的正是庙会的一种早期形态。从时间

段上来讲,上巳节恰好是在宋之前比较兴

盛的节日,这就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很大

的时间上的可能性。

庙会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取道

教、佛教文化与地方信仰等因素,形成了

其独特的庙会文化,当这样的庙会文化遇

到发生在同一时间段的上巳节时,两者发

生了交汇,并相互融合,因此也就有了娲

皇宫庙会朝顶、坐夜、洗手等看似让人费

解实则有深刻历史渊源的习俗。

(题图:涉县娲皇宫)

————————————————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献花(0)
+1
(本文系郑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