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2年造价工程师考试复习专题4
2012-04-24 | 阅:  转:  |  分享 
  
2012年造价工程师考试复习专题

《计价控制》4



文章来源:http://edu.21cn.com/kcnet600/



一、财务评价的一般概念

(一)财务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1.财务评价的概念

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及外汇平衡等财务状况,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2.财务评价的作用

(1)考察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

(2)用于制定适宜的资金规划。

(3)为协调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提供依据。

(二)财务评价的程序

程序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估算现金流量;

(2)编制基本财务报表;

(3)计算与评价财务评价指标;

(4)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5)风险分析;

(6)得出评价结论。

(三)财务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指标

(1)财务盈利能力评价主要考察投资项目的盈利水平。为此目的,需编制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三个基本财务报表。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指标。

(2)投资项目的资金构成一般可分为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自有资金可长期使用,而借入资金必须按期偿还。项目的投资者自然要关心项目偿债能力;借人资金的所有者——债权人也非常关心贷出资金能否按期收回本息。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可在编制贷款偿还表的基础上进行。为了表明项目的偿债能力,可按尽早还款的方法计算。在计算中,贷款利息一般做如下假设:长期借款,当年贷款按半年计息,当年还款按全年计息。

(3)外汇平衡分析主要是考察涉及外汇收支的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的外汇余缺程度,在编制外汇平衡表的基础上,了解各年外汇余缺状况,对外汇不能平衡的年份根据外汇短缺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不确定性分析是指在信息不足,无法用概率描述因素变动规律的情况下,估计可变因素变动对项目可行性的影响程度及项目承受风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不确定性分析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5)风险分析是指在可变因素的概率分布已知的情况下,分析可变因素在各种可能状态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取值,从而了解项目的风险状况。

二、基础财务报表的编制

为了进行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分析,需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有:财务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和资产负债表。对于大量使用外汇的项目,还要编制外汇平衡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表的概念

在商品货币经济中,任何建设项目的效益和费用都可以抽象为现金流量系统。从项目财务评价角度看,在某一时点上流出项目的资金称为现金流出,记为C0;流入项目的资金称为现金流入,记为CIo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统称为现金流量,现金流入为正现金流量,现金流出为负现金流量。同一时点上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代数和(CI—C0)称为净现金流量,记为NCF。

2.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是站在项目全部投资的角度,或者说不分投资资金来源,是在设定项目全部投资均为自有资金条件下的项目现金流量系统的表格式反映。表中计算期的年序为1,2,。。。。。。,n,建设开始年作为计算期的第一年,年序为1。当项目建设期以前所发生的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不大时,为简化计算,这部分费用可列入年序1。若需单独列出,可在年序1以前另加一栏“建设起点”,年序填0,将建设期以前发生的现金流出填人该栏。

(1)现金流入为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三项之和。

(2)现金流出包含有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经营成本及税金。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数额分别取自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及流动资金估算表。

(3)项目计算期各年的净现金流量为各年现金流人量减对应年份的现金流出量,各年累计净现金流量为本年及以前各年净现金流量之和。

(4)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为上述净现金流量加所得税之和,也即在现金流出中不计人所得税时的净现金流量。

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是站在项目投资主体角度考察项目的现金流人流出情况,其报表格式见书表p185。从项目投资主体的角度看,建设项目投资借款是现金流人,但又同时将借款用于项目投资则构成同一时点、相同数额的现金流出,二者相抵,对净现金流量的计算无影响。因此表中投资只计自有资金。另一方面,现金流入又是因项目全部投资所获得,故应将借款本金的偿还及利息支付计人现金流出。

(1)现金流人各项的数据来源与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相同。

(2)现金流出项目包括:自有资金、借款本金偿还、借款利息支出、经营成本及税金。借款本金偿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中本年还本额;一部分为流动资金借款本金偿还,一般发生在计算期最后一年。借款利息支付数额来自总成本费用估算表中的利息支出项。现金流出中其他各项与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中相同。

(3)项目计算期各年的净现金流量为各年现金流人量减对应年份的现金流出量。

(二)损益表的编制

损益表编制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利润总额、所得税及税后利润的分配情况。损益表的编制以利润总额的计算过程为基础。利润总额的计算公式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其中: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财务费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

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在测算项目利润时,投资净收益一般属于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对外再投资收益,这类活动在项目评价时难以估算,因此可以暂不计入。营业外收支净额,除非已有明确的来源和开支项目需单独列出,否则也暂不计人。

(1)产品销售(营业)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总成本费用的各年度数据分别取自相应的辅助报表。

(2)利润总额等于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减销售税金及附加减总成本费用。

(3)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所得税税率。应纳税所得额为利润总额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整后的数额。在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中,主要是按减免所得税及用税前利润弥补上年度亏损的有关规定进行的调整。按现行《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等弥补,下一年度利润不足弥补的,可以在5年内延续弥补,5年内不足弥补的,用税后利润弥补。

(4)税后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5)弥补损失主要是指支付被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及罚款,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6)税后利润按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应付利润及未分配利润等项进行分配。

1)表中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税后利润扣除用于弥补损失的金额后的10%提取,盈余公积金已达注册资金50%时可以不再提取。公益金主要用于企业的: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

2)应付利润为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3)未分配利润主要指向投资者分配完利润后剩余的利润,可用于偿还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及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三)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表的编制

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能全面反映项目资金活动全貌。编制该表时,首先要计算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然后通过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差额反映项目各年的资金盈余或短缺情况。…项目资金来源包括:利润、折旧、摊销、长期借款、短期借款、自有资金、其他资金、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等;项目资金运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投资、所得税、应付利润、长期借款还本、短期借款还本等。项目的资金筹措方案和借款及偿还计划应能使表中各年度的累计盈余资金额始终大于或等于零,否则,项目将因资金短缺而不能按计划顺利运行。

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资金盈余或短缺情况,用于选择资金筹措方案,制定适宜的借款及偿还计划,并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提供依据。

(1)利润总额、折旧费、摊销费数据分别取自损益表、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估算表。

(2)长期借款、流动资金借款、其他短期借款、自有资金及“其他”项的数据均取自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3)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及回收流动资金见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编制中的有关说明。

(4)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利息及流动资金数据取自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5)所得税及应付利润数据取自损益表。

(6)长期借款本金偿还额为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中本年还本数;流动资金借款本金一般在项目计算期末一次偿还;其他短期借款本金偿还额为上年度其他短期借款额。

(7)盈余资金等于资金来源减去资金运用。

(8)累计盈余资金各年数额为当年及以前各年盈余资金之和。

(四)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末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及对应关系,用以考察项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是否合理,进行清偿能力分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产由流动资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净值、无形及递延资产净值四项组成。

1)流动资产总额为应收账款、存货、现金、累计盈余资金之和。前三项数据来自流动资金估算表;累计盈余资金数额则取自资金来源与运用表,但应扣除其中包含的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及自有流动资金。

2)在建工程是指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中的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其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建设期利息。

3)固定资产净值和无形及递延资产净值分别从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和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估算表取得。

(2)负债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中的应付账款数据可由流动资金估算表直接取得。流动资金借款和其他短期借款两项流动负债及长期借款均指借款余额,需根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中的对应项及相应的本金偿还项进行计算。

1)长期借款及其他短期借款余额的计算按下式进行:

第T年借款余额:∑(借款—本金偿还)t(t=1—T)

其中,(借款—本金偿还)t为资金来源与运用表中第t年借款与同一年度本金偿还之差。

2)按照流动资金借款本金在项目计算期末用回收流动资金一次偿还的一般假设,流动资金借款余额的计算按下式进行:

第T年借款余额=∑(借款)t(t=1—T)

其中,(借款)t为资金来源与运用表中第t年流动资金借款额。若为其他情况,可参照长期借款的计算方法计算。

(3)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金、资本公积金、累计盈余公积金及累计未分配利润。其中,累计未分配利润可直接得自损益表;累计盈余公积金也可由损益表中盈余公积金项计算各年份的累计值,但应根据有无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金的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资本金为项目投资中累计自有资金(扣除资本溢价),当存在由资本公积金或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金的情况时应进行相应调整。资本公积金为累计资本溢价及赠款,转增资本金时进行相应调整资产负债表,使其满足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五)财务外汇平衡表的编制

财务外汇平衡表主要适用于有外汇收支的项目,用以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外汇余缺程度,进行外汇平衡分析。

财务外汇平衡表格式见书p191。“外汇余缺”可由表中其他各项数据按照外汇来源等于外汇运用的等式直接推算。其他各项数据分别来自与收入、投资、资金筹措、成本费用、借款偿还等相关的估算报表或估算资料。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方法是与财务评价的目的和内容相联系的。财务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盈利能力评价和清偿能力评价。财务评价的方法有: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动态获利性评价和静态获利性评价、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财务比率分析和考虑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等。

(一)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形式。

1.根据是否考虑时间价值分类

可分为静态经济评价指标和动态经济评价指标。

2.根据指标的性质分类

可以分为时间性指标、价值性指标、比率性指标。

(二)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方法

1.财务盈利能力评价

财务盈利能力评价主要考察投资项目投资的盈利水平。为此目的,需编制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三个基本财务报表。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指标。

(1)财务净现值(FNpV)。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给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其表达式为:

FNpV=∑(CI-Co)t(1+ic)-t

式中FNpV----财务净现值;

(CI-Co)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n——项目计算期;

ic——标准折现率。

如果项目建成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均为A,投资现值为Kp,则:

FNpV=Ax(p/A,ic,n)-Kp

如果项目建成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不相等,则财务净现值只能按照公式计算。财务净现值表示建设项目的收益水平超过基准收益的额外收益。该指标在用于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时,财务净现值大于等于零,项目可行。

(2)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其表达式为:

∑(CI-Co)tX(1+FIRR)-t=0(t=1—n)

式中FIRR——财务内部收益率;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财务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过程是解一元n次方程的过程,只有常规现金流量才能保证方程式有唯一解。当建设项目期初一次投资,项目各年净现金流量相等时,财务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年金现值系数(p/A,FIRR,n)=K/R;

2)查年金现值系数表,找到与上述年金现值系数相邻的两个系数(p/A,i1,n)和(p/A,i2,n)以及对应的i1、i2,满足

K/R>(p/A,i2,n);

3)用插值法计算FIRR:

(FIRR-I)/(i1—i2)=[K/R-(p/A,i1,n)]/[(p/A,i2,n)—(p/A,il,n)]

若建设项目现金流量为一般常规现金流量,则财务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过程为:

1)首先根据经验确定一个初始折现率ic。

2)根据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计算财务净现值FNpV(i0)。

3)若FNpV(io)=0,则FIRR=io;



0,则继续增大io;

若FNpV(io)<0,则继续减小io。

4)重复步骤3),直到找到这样两个折现率i1和i2,满足

0,FNpV(i2)<0,其中i2-il一般不超过2%-5%。

5)利用线性插值公式近似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其计算公式为:

(FIRR-i1)/(i2-i1)=NpVl/(NpV1-NpV2)

(3)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

1)静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每年的净收益回收项目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是考察项目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的重要指标。这里所说的全部投资既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又包括流动资金投资。项目每年的净收益是指税后利润加折旧。静态投资回收期的表达式如下:

∑(CI-Co)t=0(t=1—pt)

式中

pt—静态投资回收期;

CI—现金流人;

Co—现金流出;

(CI-Co)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静态投资回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自项目建设开始年算起。当然也可以计算自项目建成投产年算起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但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加以说明,以防止两种情况的混淆。如果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的净收益相等,则投资回收期可用下式计算:

pt—K/NB+Tk

式中

K—全部投资;

NB—每年的净收益;

Tk——项目建设期。

如果项目建成投产后各年的净收益不相同,则静态投资回收期可根据累计净现金流量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p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上一年度累计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当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基准投资回收期时,项目可行。

2)动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是指在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以项目每年的净收益回收项目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这个指标主要是为了克服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而提出的。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表达式如下:

∑(CI-Co)t(1+ic)-t=0(t=0~p,t)

式中p,t—动态投资回收期。

其他符号含义同前。

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

+(上一年度累计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动态投资回收期是在考虑了项目合理收益的基础上收回投资的时间,只要在项目寿命期结束之前能够收回投资,就表示项目已经获得了合理的收益。因此,只要动态投资回收期不大于项目寿命期,项目就可行。

(4)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又称投资效果系数,是指在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其每年的净收益与项目全部投资的比率,是考察项目单位投资盈利能力的静态指标。其表达式为:

投资收益率=年净收益/项目全部受益X100%

当项目在正常生产年份内各年的收益情况变化幅度较大时,可用年平均净收益替代年净收益,计算投资收益率。在采用投资收益率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投资收益率不小于行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或投资者要求的最低收益率),项目即可行。投资收益率指标由于计算口径不同,又可分为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

投资利润率=利润总额/投资总额

投资利税率=(利润总额+销售税金及附加)/投资总额

资本金利润率=税后利润/资本金

2.清偿能力评价

投资项目的资金构成一般可分为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自有资金可长期使用,而借入资金必须按期偿还。项目的投资者自然要关心项目偿债能力;借入资金的所有者——债权人也非常关心贷出资金能否按期收回本息。因此,偿债分析是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贷款偿还期分析。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可在编制贷款偿还表的基础上进行。为了表明项目的偿债能力,可按尽早还款的方法计算。在计算中,贷款利息一般作如下假设:长期借款:当年贷款按半年计息,当年还款按全年计息。假设在建设期借入资金,生产期逐期归还,则:

建设期年利息=(年初借款累计+本年借款/2)X年利率

生产期年利息=年初借款累计X年利率

流动资金借款及其他短期借款按全年计息。贷款偿还期的计算公式与投资回收期公式相似,公式为:

贷款偿还期=偿清债务年分数-1+(偿清债务当年应付的本息)/(当年可用于偿清的资金总额)

贷款偿还期小于等于借款合同规定的期限时,项目可行。

(2)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反映项目总体偿债能力。这一比率越低,则偿债能力越强。但是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还反映了项目利用负债资金的程度,因此该指标水平应适当。

(3)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该比率越高,单位流动负债将有更多的流动资产作保障,短期偿债能力就越强。但是可能会导致流动资产利用效率低下,影响项目效益。因此,流动比率一般为2:1较好。

(4)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是流动资产中变现最快的部分,速动比率越高,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同样,速动比率过高也会影响资产利用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速动比率一般为1左右较好。

3.不确定性分析

(1)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分析的目的是寻找盈亏平衡点,据此判断项目风险大小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盈亏平衡点就是盈利与亏损的分界点,在这一点“项目总收益=项目总成本”。项目总收益(TR)及项目总成本(TC)都是产量(Q)的函数,根据TC、TR与Q的关系不同,盈亏平衡分析分为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在线性盈亏平衡分析中:

TR=p(1-t)p

TC=F+VQ

式中

TR——表示项目总收益;

p——表示产品销售价格;

t——表示销售税率;

TC——表示项目总成本;

F——表示固定成本;

V——表示单位产品可变成本;

Q——表示产量或销售量。

令TR=TC即可分别求出盈亏平衡产量、盈亏平衡价格、盈亏平衡单位产品可变成本、盈亏平衡生产能力利用率。它们的表达式分别为:

盈亏平衡产量Q=F/[p(1-t)-V]

盈亏平衡价格p=(F-VQ)/[(1-t)Qc

盈亏平衡单位产品可变成本V=p(1-t)-F/Qc

盈亏平衡生产能力利用率a=Q/Qc×100%

式中Qc—设计生产能力

盈亏平衡产量表示项目的保本产量,盈亏平衡产量越低,项目保本越容易,则项目风险越低;盈亏平衡价格表示项目可接受的最低价格,该价格仅能收回成本,该价格水平越低,表示单位产品成本越低,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盈亏平衡单位产品可变成本表示单位产品可变成本的最高上限,实际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低于V时,项目盈利。因此,V越大,项目的抗风险能力越强。

(2)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通过分析、预测项目主要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如NpV、工RR等)的影响,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并确定其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的核心是寻找敏感因素,并将其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序。敏感性分析根据同时分析敏感因素数量的多少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中敏感因素的确定方法。

1)相对测定法。即设定要分析的因素均从初始值开始变动,且假设各个因素每次均变动相同的幅度,然后计算在相同变动幅度下各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即灵敏度,灵敏度越大的因素越敏感。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图上,表现为变量因素的变化曲线与横坐标相交的角度(锐角)越大的因素越敏感。

灵敏度(β)=评价指标变化程度/变量因素变化幅度=│(Y1-Y0)/Y0│/│ΔXi│

2)绝对测定法。让经济评价指标等于其临界值,然后计算变

量因素的取值,假设为X1,变量因素原来的取值为Xo,则该变量因素最大允许变化范围为│X1-X0│/│ΔXi│最大允许变化范围越小的因素越敏感。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图上,表现为变量因素的变化曲线与评价指标临界值曲线相交的横截距越小的因素越敏感。

第一节概述

(一)工程设计的含义

工程设计是指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设计者根据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为具体实现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要求,拟定建筑、安装及设备制造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工作。

(二)设计阶段

为保证工程建设和设计工作有机的配合和衔接,将工程设计划分为几个阶段,我国规定,一般工业项目与民用建设项目设计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阶段进行,称为“两阶段设计”;对于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设计经验的项目,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称之为“三阶段设计”。

(三)设计程序

1.设计准备

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情况:包括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对建筑物的要求;基础设施状况;业主对工程的要求;对工程经济估算的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以及可能影响工程的其他客观因素。

2.初步方案

设计者对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功能与形式)的安排有个大概的布局设想,然后要考虑工程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3.初步设计

这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阶段,也是整个设计构思基本形成的阶段。

4.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初步设计的具体化,也是各种技术问题的定案阶段。

5,施工图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图纸,把设计者的意图和全部设计结果表达出来,作为工人施工制作的依据。

6.设计交底和配合施工

施工图发出后,根据现场需要,设计单位应派人到施工现场,与建设、施工单位共同汇审施工图,进行技术交底,介绍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修改不符合实际和有错误的图纸,参加试运转和竣工验收,解决试运转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并检验设计的正确和完善程度。

一、设计方案评价原则

设计方案优选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设计方案必须要处理好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2)设计方案必须兼顾建设与使用,考虑项目全寿命费用。

(3)设计必须兼顾近期与远期的要求。

二、工程设计方案评价的内容

不同类型的建筑,使用目的及功能要求不同,评价的重点也不相同。

(一)工业建筑设计评价

工业建筑设计是由总平面设计、工艺设计及建筑设计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和制约的。因此分别对各部分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是保证总设计方案经济合理的前提。各部分设计方案侧重点不同,因此评价内容也略有差异。

1,总平面设计评价

总平面设计是工业建筑项目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项目总平面设计的目的是在保证生产、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然条件、运输要求及城市规划等具体条件,确定建筑物、构筑物、交通线路、地上地下技术管线及绿化美化设施的相互配置;创造符合该企业生产特性的统一建筑整体。在布置总平面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竖向布置、管道、交通线路、人流、物流等是否经济合理。

(1)工业项目总平面设计的要求。

1)总平面设计要注意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农田;

2)总平面设计必须满足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

3)总平面设计要合理组织厂内外运输,选择方便经济的运输设施和合理的运输线路;

4)总平面布置应适应建设地点的气候、地形、工程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

5)总平面设计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2)工业项目总平面设计的评价指标。

1)建筑系数(建筑密度);

2)土地利用系数;

3)工程量指标;

4)经济指标。

2.工艺设计评价

工艺设计是工程设计的核心,它是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的特点、生产性质和功能来确定的。

(1)工艺设计的要求。

1)工艺设计要以市场研究为基础;

2)工艺设计要考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案。

(2)设备选型与设计。设备选型和设计应注意下列要求:

1)设备选型应该注意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

2)采用高效率的先进设备要符合技术先进、稳妥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3)设备的选择应立足国内,对于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进口时要注意与工艺流程相适应,并与有关设备配套,不要重复引进;

4)设备选型与设计要考虑建设地点的实际情况和动力、运输、资源等具体条件。

(3)工艺设计方案的评价。不同。的工艺技术方案会产生不同的投资效果,工艺技术方案的评价就是互斥投资项目的比选,因此评价指标有:净现值、净年值、差额内部收益率等。

3.建筑设计评价

(1)建筑设计的要求。工业建筑设计必须为合理生产创造条件。因此,在建筑平面布置和立面形式选择上,应该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熟悉生产工艺资料,掌握生产工艺特性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建筑设计必须采用各种切合实际的先进技术,从建筑形式、材料和结构的选择、结构布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满足生产工艺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2)建筑设计评价指标。

1)单位面积造价;

2)建筑物周长与建筑面积比;

3)厂房展开面积;

4)厂房有效面积与建筑面积比;

5)工程全寿命成本。

(二)民用建筑设计评价

民用建筑一般包括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两大类。民用建筑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1.民用建筑设计的要求

(1)平面布置合理,长度和宽度比例适当;

(2)合理确定户型和住户面积;

(3)合理确定层数与层高;

(4)合理选择结构方案。

(1)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类型繁多,具有共性的评价指标有:土地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辅助面积、有效面积、平面系数、建筑体积、单位指标(m2/人,m2/床,m2/座)、建筑密度等。其中:

有效面积=使用面积+辅助面积

平面系数K=使用面积/建筑面积,该指标反映了平面布置的紧凑合理性。

建筑密度=建筑基地面积/占地面积

(2)居住建筑。

1)平面系数:

平面系数K=使用面积/建筑面积

平面系数K1=居住面积/有效面积

平面系数K2=辅助面积/有效面积

平面系数K3=结构面积/建筑面积

2)建筑周长指标:这个指标是墙长与建筑面积之比。居住建筑进深加大,则单元周长缩小,可节约用地,减少墙体积,降低造价。

单元周长指标=单元周长/单元建筑面积(m/m2)

单元周长指标=建筑周长/建筑占地面积(m/m2)

3)建筑体积指标:该指标是建筑体积与建筑面积之比,是衡量层高的指标。

建筑体积指标=建筑体积/建筑面积(m3/m2)

4)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建筑面积/总户数

5)户型比:指不同居室数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是评价户型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

(三)居住小区设计评价

小区是城市居住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组织居民日常生活的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居住单位。小区规划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关系到建设用地、工程造价及总体建筑艺术效果。小区规划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1.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的主要措施

(1)压缩建筑的间距;

(2)提高住宅层数或高低层搭配;

(3)适当增加房屋长度;

(4)提高公共建筑的层数;

(5)合理布置道路。

2,居住小区设计方案评价指标

(1)建筑毛密度=居住和公共建筑基地面积/居住小区占地总面积×100%;

(2)居住建筑净密度=居住建筑基地面积/居住建筑占地面积×100%;

(3)居住面积密度=居住面积/居住建筑占地面积(M2/ha);

(4)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居住建筑面积/居住建筑占地面积(M2/ha);

(5)人口毛密度=居住人数/居住小区占地总面积(人/ha);

(6)人口净密度=居住人数/居住建筑占地面积(人/ha);

(7)绿化比率=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居住小区占地总面积。

居住建筑净密度是衡量用地经济性和保证居住区必要卫生条件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其数值的大小与建筑层数、房屋间距、层高、房屋排列方式等因素有关。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可节省用地,但应保证日照、通风、防火、交通安全的基本需要。

居住面积密度是反映建筑布置、平面设计与用地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影响居住面积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房屋的层数,增加层数其数值就增大,有利于节约土地和管线费用。

三、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一)多指标评价法

通过对反映建筑产品功能和耗费特点的若干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比较,评价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又可分为多指标对比法和多指标综合评分法。

1。多指标对比法

这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使用一组适用的指标体系,将对比方案的指标值列出,然后一一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指标值的高低分析判断方案优劣。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指标全面、分析确切,可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指标定性或定量直接反映方案技术经济性能的主要方面。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便于考虑对某一功能评价,不便于综合定量分析,容易出现某一方案有些指标较优,另一些指标较差;而另一方案则可能是有些指标较差,另一些指标较优。这样就使分析工作复杂化。

通过综合分析,最后应给出如下结论:

(1)分析对象的主要技术经济特点及适用条件;

(2)现阶段实际达到的经济效果水平;

(3)找出提高经济效果的潜力和途径以及相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4)预期经济效果。

2、多指标综合评分法

这种方法首先对需要进行分析评价的设计方案设定若干个评价指标,并按其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确定评分标准,并就各设计方案对各指标的满足程度打分,最后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得分,以加权得分高者为最优设计方案。其计算公式为:

S=∑Wi?Si(I=1~n)

式中S——设计方案总得分;

Si——某方案在评价指标i上的得分;

Wi——评价指标i的权重;

n——评价指标数。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避免了多指标对比法指标间可能发生相互矛盾的现象,评价结果是唯一的。但是在确定权重及评分过程中存在主观臆断成分。同时,由于分值是相对的,因而不能直接判断各方案的各项功能实际水平。

1。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反映初始投资补偿速度,衡量设计方案优劣也是非常必要的。投资回收期越短的设计方案越好。

其计算公式为:

Δpt=(K2—K1)/(C1—C2)

式中K2——方案2的投资额;

K1——方案1的投资额,且K2>K1;

C2——方案2的年经营成本;

C1——方案重的年经营成本,且C1>C2;

Δpt——差额投资回收期。

当Δ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投资大的方案优;反之,投资小的方案优。

2。计算费用法

计算费用法用一种合乎逻辑的方法将二次性投资与经常性的经营成本统一为一种性质的费用。可直接用来评价设计方案的优劣。

K2+pcC2≤K1+pcC1

令TC2=K2+pcC2、TC1=K1+pcCl分别表示方案1、2的总计算费用,则总计算费用最小的方案最优。

差额投资回收期的倒数就是差额投资效果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ΔR=(C1—C2)/(K2—K1)(K2>K1,C2

当ΔR≥Rc(标准投资效果系数)时,方案2优于方案1

将ΔR=(C1—C2)/(K2—K1)≥Rc移项并整理得:C1+RcKl≥C2+RcK2,令AC=C+RcK表示投资方案的年计算费用,则年计算费用越小的方案越优。

(三)动态经济评价指标

动态经济评价指标是考虑时间价值的指标。对于寿命期相同的设计方案,可以采用净现值法、净年值法、差额内部收益率法等。寿命期不同的设计方案比选,可以采用净年值法。

四、工程设计优化途径

(一)通过设计招标和设计方案竞选优化设计方案

建设单位首先就拟建工程的设计任务通过报刊、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介发布公告,吸引设计单位参加设计招标或设计方案竞选,以获得众多的设计方案;然后组织7~11人的专家评定小组,其中技术专家人数应占2/3以上;最后,专家评定小组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以及技术先进、功能全面、结构合理、安全适用、满足建设节能及环境等要求,综合评定各设计方案优劣,从中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或将各方案的可取之处重新组合,提出最佳方案。

(二)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

1.价值工程原理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其目的是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价值工程的目标是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价值的表达式为:价值=功能/成本。因此,提高价值的途径有以下五种:

(1)在提高功能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

(2)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功能水平;

(3)在保持功能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

(4)成本稍有增加,但功能水平大幅度提高;

(5)功能水平稍有下降,但成本大幅度下降。

价值工程是一项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涉及面广,研究过程复杂,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是:

①对象选择;

②组成价值工程领导小组,并制定工作计划;

③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信息资料;

④功能系统分析;

⑤功能评价;

⑥方案创新及评价;

⑦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批;

⑧方案实施与检查。

2.在设计阶段实施价值工程的意义

(1)可以使建筑产品的功能更合理;

(2)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3)可以节约社会资源。

3.价值工程在新建项目设计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在新建项目设计中应用价值工程与一般工业产品中应用价值工程略有不同,因为建设项目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利用其他项目的资料选择价值工程研究对象,效果较差。而设计主要是对项目的功能及其实现手段进行设计,因此,整个设计方案就可以作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在设计阶段实施价值工程的步骤一般为:

(1)功能分析;

(2)功能评价;

(3)方案创新;

(4)方案评价。

4.价值工程在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

(1)对象选择;

(2)功能分析;

(3)功能评价;

(4)分配目标成本;

(5)方案创新及评价。

(三)推广标准化设计,优化设计方案

标准化设计又称定型设计、通用设计,是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组成部分。

(1)广泛采用标准化设计,是提高设计质量,加快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2)广泛采用标准化设计,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3)广泛采用标准化设计,可以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造价。

(四)实施限额设计,优化设计方案

限额设计是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工程功能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优化设计方案的一个重要手段。

设计概算的编制与审查

一、设计概算的基本概念

(一)设计概算的含义

设计概算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投资估算的控制下由设计单位根据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图纸、概算定额(或概算指标)、各项费用定额或取费标准(指标)、建设地区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等资料,编制和确定的建设项目从筹建至竣工交付使用所需全部费用的文件。

(二)设计概算的作用

(1)设计概算是编制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

(2)设计概算是控制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的依据。

(3)设计概算是衡量设计方案经济合理性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的依据。

(4)设计概算是工程造价管理及编制招标标底和投标报价的依据。

(5)设计概算是考核建设项目投资效果的依据。

(三)设计概算的内容

设计概算可分单位工程概算、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和建设项目总概算三级。各级之间概算的相互关系如数p226所示。

1.单位工程概算

单位工程概算是确定各单位工程建设费用的文件,是编制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依据,是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组成部分。单位工程概算按其工程性质分为建筑工程概算和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两大类。建筑工程概算包括土建工程概算,给排水、采暖工程概算,通风、空调工程概算,电气、照明工程概算,弱电工程概算,特殊构筑物工程概算等;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包括机械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电气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热力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工具、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概算等。

2.单项工程综合概算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是确定一个单项工程所需建设费用的文件,它是由单项工程中的各单位工程概算汇总编制而成的,是建设项目总概算的组成部分。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组成内容如数p227所示。

3.建设项目总概算

建设项目总概算是确定整个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所需全部费用的文件,它是由各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概算、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概算汇总编制而成的,如数p228所示。

二、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的建设方针和经济政策的原则。

(2)完整、准确地反映设计内容的原则。

(3)坚持结合拟建工程的实际,反映工程所在地当时价格水平的原则。

(二)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

(1)国家发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

(2)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设计图纸等有关资料。

(3)有关部门颁布的现行概算定额、概算指标、费用定额等和建设项目设计概算编制办法。

(4)有关部门发布的人工、设备材料价格、造价指数等。

(5)建设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等资料。

(6)有关合同、协议等。

(7)其他有关资料。

三、设计概算的编制方法

(一)单位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

1.单位工程概算的含义

单位工程是单项工程的组成部分,是指具有单独设计可以独立组织施工,但不能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使用效益的工程。单位工程概算是确定单位工程建设费用的文件,是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组成部分。它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组成。

单位工程概算分建筑工程概算和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两大类。建筑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有:概算定额法、概算指标法、类似工程预算法等;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有:预算单价法、扩大单价法、设备价值百分比法和综合吨位指标法等。

2.建筑单位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

(1)概算定额法。概算定额法又叫扩大单价法或扩大结构定额法。它是采用概算定额编制建筑工程概算的方法,类似用预算定额编制建筑工程预算。它是根据初步设计图纸资料和概算定额的项目划分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套用概算定额单价(基价),计算汇总后,再计取有关费用,便可得出单位工程概算造价。

概算定额法要求初步设计达到一定深度,建筑结构比较明确,能按照初步设计的平面、立面、剖面图纸计算出楼地面、墙身、门窗和屋面等扩大分项工程(或扩大结构构件)项目的工程量时,才可采用。

(2)概算指标法。概算指标法是采用直接费指标。概算指标法是用拟建的厂房、住宅的建筑面积(或体积)乘以技术条件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概算指标得出直接费,然后按规定计算出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等,编制出单位工程概算的方法。

概算指标法的适用范围是当初步设计深度不够,不能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量,但工程设计是采用技术比较成熟而又有类似工程概算指标可以利用时,可采用此法。

由于拟建工程(设计对象)往往与类似工程的概算指标的技术条件不尽相同,而且概算指标编制年份的设备、材料、人工等价格与拟建工程当时当地的价格也不会一样。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其调整方法是:

1)设计对象的结构特征与概算指标有局部差异时的调整。

结构变化修正概算指标(元/m2)=J+Q1p1—Q2p2

式中J——原概算指标;

Q1——换人新结构的含量;

Q2——换出旧结构的含量;

p1——换人新结构的单价;

p2——换出旧结构的单价。



结构变化修正概算指标的人工、材料、机械数量=原概算指标的人工、材料、机械数量+换入结构件工程量×相应定额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换出结构件工程量X相应定额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设备、人工、材料、机械修正概算费用=原概算指标的设备、人工、材料、机械费用+∑(换入设备、人工、材料、机械数量×拟建地区相应单价)—∑(换出设备、人工、材料、机械数量×原概算指标设备、人工、材料、机械单价)

(3)类似工程预算法。类似工程预算法是利用技术条件与设计对象相类似的已完工程或在建工程的工程造价资料来编制拟建工程设计概算的方法。类似工程预算法适用于拟建工程初步设计与已完工程或在建工程的设计相类似又没有可用的概算指标时采用,但必须对建筑结构差异和价差进行调整。建筑结构差异的调整方法与概算指标法的调整方法相同;类似工程造价的价差调整常用的两种方法是:

1)类似工程造价资料有具体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用量时,可按类似工程预算造价资料中的主要材料用量、工日数量、机械台班用量乘以拟建工程所在地的主要材料预算价格、人工单价、机械台班单价,计算出直接费,再乘以当地的综合费率,即可得出所需的造价指标。

2)类似工程造价资料只有人工、材料、机械台班费用和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时,可按公式调整:

D=AK

K=a%K1+b%K2+c%K3+d%K4+e%K5+f%K6

式中D——拟建工程单方概算造价;

A——类似工程单方预算造价;

K——综合调整系数;

a%、b%、c%、d%、e%、f%——类似工程预算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占预算造价的比重。如:a%=类似工程人工费(或工资标准)/类似工程预算造价X100%;b%、c%、d%、e%、p%类同。

K1、K2、K3、K4、K5、K6—拟建工程地区与类似工程预算造价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和间接费之间的差异系数。如:K1=拟建工程概算的人工费(或工资标准)/类似工程预算人工费(或地区工资标准);K2、K3、K4、K5、K6类同。

3.设备及安装单位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

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包括设备购置费用概算和设备安装工程费用概算两大部分。

(1)设备购置费概算。其公式为:

设备购置费概算=∑(设备清单中的设备数量X设备原价)X(1+运杂费率)

或:设备购置费概算=∑(设备清单中的设备数量X设备预算价格)

国产标准设备原价可根据设备型号、规格、性能、材质、数量及附带的配件,向制造厂家询价或向设备、材料信息部门查询或按主管部规定的现行价格逐项计算。非主要标准设备和工器具、生产家具的原价可按主要标准设备原价的百分比计算,百分比指标按主管部门或地区有关规定执行。

国产非标准设备原价在设计概算时可按下列两种方法确定:

1)非标设备台(件)估价指标法。即:

非标准设备原价=设备台数X每台设备估价指标(元/台)

2)非标设备吨重估价指标法。即:

非标准设备原价=设备吨重X每吨重设备估价指标(元/t)

(2)设备安装工程费概算的编制方法。

1)预算单价法。

2)扩大单价法。

3)设备价值百分比法,又叫安装设备百分比法。公式为:

设备安装费=设备原价X安装费率(%)

4)综合吨位指标法。公式为:

设备安装费=设备吨重X每吨设备安装费指标(元/t)

(二)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编制方法

1.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含义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是确定单项工程建设费用的综合性文件,它是由该单项工程的各专业的单位工程概算汇总而成的,是建设项目总概算的组成部分。

2.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内容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文件一般包括:

(1)编制说明。其内容为:

1)编制依据。

2)编制方法。

3)主要设备、材料(钢材、木材、水泥)的数量。

4)其他需要说明的有关问题。

(2)综合概算表。综合概算表是根据单项工程所辖范围内的各单位工程概算等基础资料,按照国家或部委所规定统一表格进行编制。

1)综合概算表的项目组成。工业建设项目综合概算表由建筑工程和设备及安装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民用工程项目综合概算表就是建筑工程一项。

2)综合概算的费用组成。一般应包括建筑工程费用、安装工程费用、设备购置及工器具和生产家具购置费所组成。当不编制总概算时,还应包括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贷款利息、预备费和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等费用项目。

(三)建设项目总概算的编制方法

1.总概算的含义

建设项目总概算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整个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交付使用所预计花费的全部费用的文件。它是由各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贷款利息、预备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经营性项目的铺底资金概算所组成,按照主管部门规定的统一表格进行编制而成的。

2.总概算的内容

设计总概算文件一般应包括:

(1)封面、签署页及目录。

(2)编制说明。编制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

2)资金来源及投资方式。

3)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4)编制方法。

5)投资分析。

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3)总概算表。总概算表应反映静态投资和动态投资两个部分。

(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概算表。

(5)单项工程综合概算表和建筑安装单位工程概算表。

(6)工程量计算表和工、料数量汇总表。

(7)分年度投资汇总表和分年度资金流量汇总表。



献花(0)
+1
(本文系教育联展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