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怎样培养第一流的人才?
2012-04-25 | 阅:  转:  |  分享 
  
思考题(不一定有什么标准答案)什么是第一流的人才?在通才教育观下,第一流的人才应该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⑴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⑵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功底⑶富有创新意识,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
所谓通才教育观在大学教育阶段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立足于一级学科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拓展其他学科的
知识,而且,这种拓展应该是在学习科学哲学的同时,以学科方法论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重要的工具逐步扩大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科
学素养。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或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和理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理科人才的思想方法:一个科学的认识:建立在对于事物性质、特点和事物发展与变化规律的深入的认识基础之上;一套科学
的方法:基于科学的认识,寻找、建立,或引用、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套科学的方法;一套科学的程序:着眼于具体解决这个问题,在
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依据确定的一套科学的方法,制定实际解决问题的一套科学的程序,确定第一步做什么,怎么做,第二步做什么,怎么做,…
…,确定每一步怎么检验,出了问题怎么处理,等等。一个人只要善于使用这样一种思想(方式)方法开展工作,那么,他在处理科学问
题乃至日常事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处理得比较好。应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考虑一般情况下,字应该怎样书写才算写得比较好?总结一下判别
字写得好的一般标准与写字应该遵循的准则。以正为主,以草为辅,正中有草,正草结合,以草领型,在正中求变。
所有的普通人写字,首先应该贯彻上述写字的准则和方式,否则他(她)的字将难于获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至于不按照上述准则写字而所写的
字能够获得相当广泛而持久认同的人,一般不在普通人之列,或者是因为其他因素获得承认,或者是开创了书法的一个新天地,成为一代宗师。
数学、逻辑与新闻之间有什么联系?新闻发生时,与该新闻有关的事件是我们人类社会认知系统中外延的一个元素,
该元素的状态是否良好、合理,以及对我们社会产生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还是中性,都取决于它与人类社会的公理、区域法规、道德伦理等被一
定范围内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民约的一致性,也就是它与人类(行为)模型的一致性。而这种模型与数学中逻辑系统的模型是一个道理。所以,我
们常常看到,为了说明我们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是正确的,新闻机构往往通过借助公理、区域法规、道德伦理的解释,建立理论与新闻事件之间的有机
联系,以此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提示我们,从事计算机科学,每一个人都应该胸中装着一个模型。科学研究如此,日常生活何尝不是
如此。“凡是美的,都是简单的。”这句话对吗?如果认为不正确,请给出反例。如果认为正确,请就这句话结合你的生活、学
习经验给出自己的解释,并用自己的一句话对它进行概括。“凡是美的,都是简单的。”实际上指出了人们的审美观和对美的潜意
识中包涵了简单性原则。这种简单不是笼统的对于事物苛求其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符合越简单越好的要求,而是通过事物在人的某种视觉、听觉、感
觉、逻辑思维和心理活动等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协调性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较之其他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同类事物具有更好的生理与心
理感受,同时,它也指出了人类在进行任何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中,应该贯彻的一个创作原则。没有深入,就不可能有真正高水平的创
新。但是,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思想受到的束缚也可能越多,创新也就变得越困难,这似乎是一个矛盾。怎么认识这一点?老师:这两
点不矛盾。一般说来,没有深入就没有创新。创新不等于异想天开,它是建立在对问题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由于太多读书而受到书本的
束缚从而失去创新能力的人并没有真正深入。深入不在于博学,深入需要把所学的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思维系统和知识结构中,从而融入思想。如果没
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只一味地接受知识,必然使头脑杂乱,失去创新。在大学学习中,具体的知识即使很难,也是容易学习的。如同证比
求易一样,学习新知识可能比发现新知识更容易。学习具体的知识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如果一个人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
的整理,从具体的领域知识中归纳、提炼、总结出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正体现了理解科学和人的科学素养。?????
创新要靠科学素养和理解科学,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我们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于认识的
对象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地进行审视和观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展开工作,在深入中依靠科学的思想方法摆脱教
条的束缚,有针对性地探索前进,而不是盲目发展。科学的发展存在着外延和内涵两种发展方式。当学科处于发展早期时,由于人们对该领域的具体
知识了解甚少,往往只能采用外延方式。但是,谁具备好的基础和科学的素养,谁就更容易转入内涵发展方式。什么是艺术?请你根据自
己的理解和体会给艺术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第一,这个问题是给艺术概念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一个
事物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感知并能够给人以某种程度的协调美感。第二,用外延的方法给艺术下定义,由于艺术的门类
比较多,显然难于准确概括。用内涵的方法可能比较合适。第三,用内涵的方式给出定义,首先应该从大量艺术事物在静态、动态、形态
等多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协调美感所内涵的本质特征的提取方面下功夫。由此,概括得到:艺术是对具有下列特性的全体事物的总称:
⑴能够激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给人以美的享受;⑵它来源于自然和生活,高于自然和生活;⑶有创造性,符合一定的审美
准则。教师、学生和社会应该怎么做,才能说我们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做得比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应该贯彻32字方
针于始终:见多识广、博闻强记、功底深厚、富于联想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心态沉稳、持之以恒前16个字主要
解决一般层面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问题,加上后面的16个字,主要解决重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问题。此外,社会环境对于创新
人才的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十分重要。创建一个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提倡宽容和多元化,支持学术与文化交流,发扬人文与科学批判精神,在
探索研究中主张卓而不群优先于团队精神,在政策上鼓励创新,在制度上具有保护少数机制的社会文化氛围是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和人民应
该共同致力的一个长期的、基本的学术发展环境目标。在高等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究竟应该取通才教育观,还是专才教育观?
在高等教育界从来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一种是专才教育观,一种是通才教育观。两种教育观尽管都主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但在对学以致用原则的理解和解释方面存在差异。一般地说,专才教育观主张在一定的基础上,通过深入钻研某一方向的学问,逐步扩展和加深自
己的知识,缺什么基础补什么知识,学以致用,逐步成长为一个学科的专家。通才教育观则不同,它不主张在具备一定的基础后,就匆忙沿着某一方
向钻研学问,单线独进,而是主张在一级学科的范围内,通过尽可能系统地掌握从事本学科各个重要方向的研究所需要的共同的基础知识,能够站在
一级学科的各个制高点上,沿着学科的一个方向,以单线独进、多线并进或整体推进的观点,逐步扩展和加深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逐
步成长为一个学科的专家。两种教育观都有其代表人物。迄今为止,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培养专才为主,专才教育观是主流。但是,两种
不同的教育观各有其特点。一般地说,当一个学科的发展处于早期时,专才教育比较容易跟上学科的发展步伐,比较容易出成果,也比较容易迅速地
达到较深的学术层面。而当一个学科的发展比较成熟,发展速度比较平稳时,通才教育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因为,通才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在一级学
科的范围内比较容易地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向。特别,在胜任高难度重大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在出综合性的大成果方面,在创立一套科学理论和开辟
一个研究方向方面,通才教育的多种优势往往是专才教育所不具备的。当然,两种教育观谁优谁劣迄今并无定论,根据两种教育观的特点和现实情况
,选择哪一种教育观实际仅反映了师生的一种选择策略。不过,实践告诉我们,尽管通才教育观的操作实现比较困难,但作为师资补充的来源,通才
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容易适应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要求,理应更多地受到研究大学的青睐。在科学技术日益深化、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今天,放眼
未来,在高精尖学科中,通才教育观无疑有着更为宽广而美好的发展前景。有人说,20世纪计算机科学是领头学科,21世纪生物学或
生命科学是领头学科,此话对吗?我以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一门学科要成为领头学科,应能尽可能多地带动其他学科的
发展。下面我们对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进行分析。生物学:在高精尖实验设备方面,在未来可能的生物计算机与生物计算方面带动一批学
科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在逻辑学引起的思维结构方面,在语言学引起的语法、语义和语用方面,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引起的高精尖设备
方面,在渗透、拓展、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带动所有学科的发展方面,生物学显然无法与计算机科学相比较的。上述两种学科的发展都可能引起对
社会伦理观念等的影响。所以,我以为,21世纪仍然是计算机科学成为领头学科。这个事例告诉我们,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怎么来观察和
看待事物,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一个新的概念、思想、方法、技术或理论,普通人在一时无法通过实验或实践验证的情况下,如
何对它做一个初步的判断?请总结和介绍你的一种方式方法。可以考虑使用科学的一般原理、思想和原则来进行判断。在科学的原
理、思想和原则一时无法解决问题时,特别应该考虑这个事物是否符合常理。因为,常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和总结提炼
得到的。常理不一定普遍有效,也不一定完全科学,但是,依靠常理,可以帮助我们在一时无法通过科学理论、科学实验或实践验证的情况下,对它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所以,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建立科学的思想方法,应该经常将我们学习的知识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尽可能地建立联系,以此来作为我们判断事物的一个参照系。计算机科学具有探讨如何让机器来代替人的部分劳动的特点,所以,学习计算机科学应该经常地将科学内容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建立联系,借以帮助我们的思考和理解。在计算机科学中,一般认为求解一个问题往往比较困难,但验证一个问题就比较简单。所以,很多人猜测:证比求易。这个讲法是否正确?请用教材以外的实例举证。
献花(0)
+1
(本文系磨坑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