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议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2012-04-25 | 阅:  转:  |  分享 
  
《传承》2009年第1期

提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

师对学生)。由于教师的交际目的、交际过程、交际对象、交际

环境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起了人

们的普遍重视。我们将教师的提问语作为研究对象(含指教师

经过设计后提出的或临时提出的问语),对课堂提问过程进行

逻辑研究,以获得对课堂提问逻辑性的较系统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语运用的逻辑基点

(一)课堂提问是师生教学关系转型的体现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这种关系是相对清晰和

显性的,是单向和稳定的,交流方式基本是直接的;而在现代

教学方式的普及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提问环节上,这种传授关

系更加具体化了,并且由于学生的直接参与,使老师与学生的

交流既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并常处于单向、双向以至多向的

动态之中。这样势必在优化教学效果上给予学生较多的主动

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角色已由单纯的传授者向交

流者转变了,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性、人际性双重色彩更加凸

现,往往通过课堂提问表现出来,具体体现在引导与教育、思

想内容与通俗易懂、话量的多与少、口语与书面语、独特性与

得体性、谈话式与规范化等。同样,学生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中“如果看出了谈话是由问答组成的,他自己也有了发问与答

复问题的习惯,他便学会了推理的程序。”

[1]

这里所指的“谈

话”是指由教师支配的提问式谈话。教师的提问语对学生的思

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所起的作用可以想见。我们认为,老师运

用正确的提问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课堂提问是了解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

在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信息的输出

者和输入者。老师将知识与能力信息编码送出去,通过一系列

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传递给学生,学生又将信息进行处理和变

换再反馈给老师。老师又根据学生发出的信息重新处理和变

换,发出新的信息。这样就形成了老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换系

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必须运

用一种有序的逻辑办法来了解教学反馈,以决定如何控制这

个交换系统的正常良性运转。在课堂教学中,就体现在老师对

课堂问答的话轮相互转换的把握上。老师要通过自己的提问,

不断地考察学生对老师讲解的理解程度,可以从学生的答话

中发现问题或得到鼓励。这时教师所使用的提问语有相当一

部分都是以了解教学反馈为目的的。在讲授过程中,老师在分

析内容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随着一个一个具体

问题的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应该越来越多,提问语使用的频

率会越来越高。因为知识内容之间是有一定逻辑联系的,老师

就可以根据局部重点与全部重点逻辑上的联系,在不断的问

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谨然有序的系统,

体现出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

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

产生深刻完整的印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提问语的逻辑特征及应用

(一)课堂提问的逻辑联系性

所谓课堂提问的逻辑联系性,是指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所

有提问,不能是彼此毫不相干的,它们必须是一个有一定逻辑

联系的相互关联的整体。逻辑通常潜伏在那些提问者的言语

之中,要理解别人的话语,非得挖掘出提问者推理过程中的所

用的前提。在语言实际运用的通常性情况下,提问者往往倾向

于把有些隐含信息视为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

课堂中,老师的每一个提问都是用于激活其他隐含和先

前内容的所必需的信息来层层深入的;而学生的回答是先确

定了老师所给的信息来推论并非单纯的以老师的话语作为前

提的。从分析中不难看出,只要交际双方享有共同的背景信息

即具有了共有知识,日常语言中的推理完全可以按形式逻辑

规则进行。

《灰姑娘》这篇文章是体现课堂提问逻辑性的典型例证。

[作者简介]1.赵嵘(1977-),女,河北晋州人,广西财经学院讲师;2.潘文泳(1982-),广西钦州人,广西财经学院助理会计师。

广西南宁530005。

浅议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赵嵘潘文泳

[摘要]“问———答”是人们交流思想、组织教学、新闻采访等获取信息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问”与“答”中有逻辑,尤其

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它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语言逻辑的角度探讨课堂提问语的逻辑性,从而挖掘课堂提问语的逻辑基点以及

它所表现出来的逻辑特征。

[关键词]课堂提问逻辑基点逻辑特征

文学艺术

88

《传承》2009年第1期

《灰姑娘》作为一个传遍了全世界的故事,它本身已激活了双

方共同的已知信息,因此这可以看作交际者所共享的背景知

识,完全可以作为前提来用以协助推理(包括提问和回答)。在

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每个表示假设的提问实际上都是基于

共享的背景知识为前提的。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

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

服。哎呀,那就惨了!

这种在语言环境限制场合的逻辑推理与日常的逻辑推理

不太相似,很多相关信息并没有直接提供给我们,在这种情况

下,推理就需要挖掘出相关的因素和可能性。要做到这一点,

听话人就必须发挥主观动能性,调动自身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来应答。这显然有别于形式逻辑从前提到结论的简单推导过

程,它是一个理性的思维推理过程。

(二)课堂提问的逻辑合理性

启发式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而提

问是否具有启发性的关键又在于提问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是

指如果我们所提的问题是关于某一对象(或事实)A的,那么

这一对象(或事实)A首先必须是存在的,其次,就这一对象

(或事实)A所提的问题而言,学生的确可以找到肯定或否定

的回答,亦即至少有一个答案与这一问题相对应。只有满足这

两个条件的提问,我们才认为是合理的。

由于一个人在推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知识结构、

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判定提问者

和听话人的共有知识。课堂问答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推理并不

像形式逻辑那样依据有限的逻辑规则就能毋庸置疑地完成由

前提到结论的推论过程,即只要前提真实,又符合正确的推理

形式,结论总是正确的。它是根据每个人在知识结构、心理特

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的,

因而我们不可能运用一种形式自足的形式来描述具体使用中

的语用推理。又例如: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

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

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

老师这段承上启下的提问无不透露着她对逻辑合理性恰

当运用的技巧。这说明,课堂提问的逻辑合理性是在问答双方

具有言语交际逻辑关联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老

师应该有所选择的提出合理的问题,而不能提出不合理的问

题,即问题在讲授的内容中无法衍推,学生当然也就找不到一

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而无法作答了。

(三)课堂提问的逻辑有效性

逻辑作为一门可运算的学科,排除了具体或个别的思维

内容,最终形成的是一般的逻辑形式和规律。逻辑的有效性在

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完全独立于现实世界和所述之言的真实性

存在的。由于语用推理的使用的前提有时是隐性的,须要由信

息接受者做出尝试性判断,因而推衍出来的结论不能保证完

全正确。在《一堂阅读课》上的教学提问上,体现在老师和学生

都不是对故事前提经过严格的验证后才进行推理的,这是因

为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假设交际双方都意识到某些前提须加

以验证(verification)。一个人在自认为有理或没有多少证据否

认其认定的前提时,他就判断交际双方处于共有知识的信息

源中。但这种判断属于内省式的直觉,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

没有正误之分,因而推出的结论大都是策略性质的,有时甚至

是无效的。但这并不表明问答前提的无效。正如熊学亮所认为

的,“语用性的直觉推理主要以假设、猜测、直觉、相关等为依

据,通常把类比作为操作的基础,由于这是概念性质的推理,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受推理形式的限制”。

[2]

例如:

老师:如果老鼠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

地跑回来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

虽然例句问题为假,而答案结论为真,但仍是有效推理,

其逻辑公式p·q→p,仍是有效推理。逻辑不考虑所述之言

是否真实,关注的只是如果前提为真,接下来到底什么必须为

真。前提和结论在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不是逻辑问题。逻辑有效

性和真实性是形式方面的事,依赖于句子的形式(结构),而不

是现实世界的真实状况。因此,逻辑推理的有效性是独立于现

实世界的。如此看来,要理解提问者的话语,一定要挖掘出推

理过程中的所用的前提。在语言实际运用的通常性情况下,说

话者倾向于把有些隐含信息视为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

识,所以推理所需要的前提有时并不作详细说明,而有效逻辑

推理中的前提则要明白无误的提供出来,否则就不可能推出

相应的结论。这也就是说,语言交际中提供的前提只是说话人

认定的那些信息或用于激活其他隐含和先设内容的所必需的

信息。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熊学亮.语言使用中的逻辑[A]//陆国强.现代英语研究[C].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普通逻辑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4]蒋严.论语用推理的逻辑属性———形式语用学初探[J].外国

语,2002,(4).

[5]崔达送.论教学提问语的类型与功能[J].语言文字应用,

2000,(4).

[6]张伟.试论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过程控制[J].四川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文学艺术

89

献花(0)
+1
(本文系孙德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