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场所精神论文
2012-04-26 | 阅:  转:  |  分享 
  
现代商业景观中的场所精神初探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场所精神的沦丧,指出了现代商业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形式单一利益主义以及设计意义的缺失等。通过对问题的了解来突出场所精神的重要性,由对场所和场所精神特点的了解,并至始至终以人为本,从人的情感体验入手寻找如何重塑其精神的方法。

一、现代商业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形式单一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面临着个性的消失,景观开始和人类文化一样开始趋同。曾经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看到不同文化的身份,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饮食习惯、语言特色来辨认他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哪个村庄,可现在人们头发是一样的衣服是一样的,一样的电子产品一样的化妆品,室内是一样的室外也是一样的。全球化带来的灾难是景观的消逝,主要因素在于产品的全球化。农业生产单一化,大规模种植一种粮食替代了原有的小农经济。新的建筑方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结构和地形,原有的地形消失了,地形变得平整了景观变得单一,失去了丰富的体验。

景观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可是如今,在强大的全球化动力下,你看不出中国的建筑和国外的建筑有什么不同,分辨不出上海的广场和北京的广场有什么区别。设计师们更是信奉着拿来主义,不管是不是适合,看到国外的好的设计就拿来照搬硬套,最后得到了一个东施效颦的产物。现在很多景观的确十分新颖十分现代,但脱离了景观独特性是非常盲目的。

2、利益主义

城市发展的速度已经过于迅速了,就拿上海来说,商业圈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地铁开通了一条又一条。以前是三年大变样,如今三个月就可以面目全非。在越发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中,商业景观也变得世俗,杂乱,越发趋于金钱主义和利益至上。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让城市中居住的人失去了应有的生活结构。景观建设者们关心的不再是人们如何更好的生活,而是如何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打造市场、获取利益无休止的创造商圈使城市中的任何地方都和金钱联系在一起,从而造就了无性格的商业景观不断的产生。

再者,由于很多景观建设对于成本和经济原则的考虑,并且施工环节时常发生偷工减料的现象,从而使使用的材料和设施最终打不到设计师的初衷影响了整个设计的效果。

3、植物景观设计的不足

城市由于受到国际化风格的冲刷,城市商业景观也越发功能化、信息化、技术化。交通越来越拥挤,商圈越来越繁华,可是人们在千篇一律令人生厌的城市环境中越发孤独隔绝。人类以自己的力量去支配环境,却忘记了自己本身就属于大自然。植物、花、草能唤起人的美感,人们在欣赏花草的同时会自发地移情和联想。一个充满植物花卉的场所能净化人的心灵。现代城市商业景观不仅仅是曾经所认为的购物场所了,而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公共交流空间,是一处综合性集散地。在城市生活的高压力下,城市商业景观作为一种人工场所可以讲更多的绿色带入人们的生活,释放人们的压力从而得到更好的休憩。

当今商业景观中植物配置存在着许多问题。设计师在设计场地时往往更注意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了植物的实用功能。把选择的重点放在了植物造景和选择种类上,使有些设计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可以发现,一些设计运用不合适的植物品种。这样既提升了成本,影响了长期效果,也使后期维护变得困难。有一些步行街的植物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条街都曝晒在阳光之下,又有谁会愿意走在这样的一条街道上呢。植物布局的合理性也需要仔细考量,设计中时常会出现植物杂乱不堪的现象,即使有植物也难以和人亲近。

4、意义的缺失

由于商品经济高速发达,信息技术推波助澜,世界变得越来越雷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倾销他们的产品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倾销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慢慢侵蚀着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特色。一方面,经济一体化给全球各地文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创造机遇给各种不同文化进行碰撞产生新的火花。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通过强势的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开始丧失。

文化精神是一个名族的精神支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城市甚至是每条街道都有特定的文化特色。一个伟大的城市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沉淀应该远远超过物质文明建设。为什么一提到巴黎就想到埃菲尔铁塔,一提到北京就想到故宫长城,还有纽约的时代广场、埃及的金字塔、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意大利的罗马许愿池、瑞士的小镇、伦敦的泰晤士河这些标志性的景观都维系着城市的灵魂,浓缩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当地人对于祖祖辈辈记忆的纽带。无论此后多少年多少人来到这个地方,它们都向来访者叙述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给人们精神层面的感动和共鸣。

文化的趋同,使现代景观设计也开始失去了特色。失去了曾经各个时期所创造出的伟大作品给人们赋予的场所精神。现代商业景观更能反映这一问题,一方面,商业景观是人们进行工作、娱乐、休闲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商业景观也是点缀和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提现了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城市的生活模式和人文色彩。然而如今每个城市的商业街都长一个样,每个地区的广场都如此相似,设计缺乏了可识别性整体毫无特色可言。人们不能在城市中获得多元化的场所精神,不能得到一个满足自己精神的场所,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是一种缺失。

5、对问题理解的片面

对于现代商业景观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大量研究来寻找解决方法。但是不是单纯从空间视觉美学角度的设计往往过于形式主义,就是热衷于对环境心理学或者场所精神研究而无法将其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因此,建造了一些所谓仿古建筑、文化地标、旧楼改造等诸多打着历史文化传承旗帜口号的设计。但是这些牵强的将不同时代、不同特色的景观牵强组合在一起的产物是否真正能体现场所精神,真正能表达设计师对于场所内涵的理解,真正能得到人们的认同,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场所和场所精神

1.场所

1.1场所的概念

场所并不是简单的场地的意思,有人说场所是场地加上场地上发生的行为。场地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人在场地上的生活使起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人和场地相互作用,场地的自然属性和人赋予场地的感性特征结合在一起,自然和人文的融糅,场地变成了场所。场所的特质就是对于精神的追求。“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场所的构成

构成场所的三个组成部分:

A静态的实体设施:场所的实体建构—建筑物、景观以及美学特征的体现

B人的活动:建筑物和景观的使用方法,以及人们在其中如何互动,并且特有的文化习俗如何起到影响作用。

C含义:一个地方的场所感能使人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这个场所对于个人来说是独特的、唯一的、可区别的。

人们是从环境中通过对物的理解来获得世界的,环境特质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儿时若是在充满绿色的空间长大,周围充斥着草地、泥土、石块,听到鸟语花香,感受风吹雨打,那我们便认识了自然。若是在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空间长大,被建筑、广场、马路包围,听着车水马龙,感受红灯酒绿。

不同的场所环境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对于建筑的空间、功能以及人们处于场所中的感受起着不同的关联和制约作用。每个场所都是唯一的,每个场所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品质,这种特质又由不同的设施、材质、极力、色彩和布局组成。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人们体验过后所产生的文化联想。场所不仅仅是一个房子,一个广场、一个空间,而是拥有人的思想和情感烙印的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

2.场所精神

2.1场所的内涵—场所精神

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提出了“场所精神”概念。在他《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有“所精神”。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征和内涵,是其独特的内在的精神特性。如果说场地是一种自然特征的话,那么场所精神就是空间与时空,历史和现实,物质与非物质之间打下了人的思想烙印的心理特征。人通过对场所的定向和认同,了解在空间中的方位产生安全感,了解在空间中存在的意义得到归属感。

2.2人对场所精神的体验过程

对场所的体验,场所本身是不能做出评价的。只有在场所中活动与其发生感应的人才能获得认知。人能认识和感知场所首先是从认识周围事物开始的。

人到达一个场所内,首先会对场所中的信息进行接受、识别、记忆、加工等过程。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人们开始识别和理解环境。通过感知不仅可以了解周围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也能感觉到自身内部的反应和变化,即感知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的感知能力通过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特质传达到人的精神层面转化成对场所的认识。认知是人类识别周围环境的规律,当感知过的食物重新出现的时候会觉得熟悉并意识到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人的认知方式会因为他的身份、性别、文化、职业、社会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就是说,相同的场所,人们的认知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对于场所精神的体验都是不同的。

人对场所的体验过程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远距离的感知、细节的感知、场所的综合感知、场所精神的感知。

皮亚杰曾说:“心里学的整个发展,从知觉、习惯到再现、回忆,以致更高级的推理和有条理的思维都在逐渐增加信息交换的距离。对远距离之外的现实的吸收是为了采取更加适宜的行动。或者说是为了采取一种与这些现实相一致或相平衡的适宜行动。”人们不会贸然接近一个物体,他们会从远处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它。当我们接近滨水带景观的时候,首先一定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大海的气息,海水咸腥的味道,海浪拍打堤岸的声音,清新的海风。这样即使人还没到海边,就已经客观上知道自己将要前往的场所了。随着距离的接近,一些体现场所特质的细节被人们的视觉感知,大海、岸边的围栏、观景平台、雕塑映入眼帘。人们会被标志性的物体所吸引,形成了对场所的最初的体验。

人们到达一个新的场所后并不会马上对所有要素进行反应,而是更加注意能激发人兴趣带有刺激性的元素。就比如每次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我们总是会被那些突出的标志的与众不同东西先吸引。我们会主动去观察它,看它的颜色形状用视觉对物体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甚至走近触碰它的表面,感受它的质地,描绘它的边缘。这时,我们对场所中的个别事物有了感知。

在有了初步的体验和对细节的感知之后,人会将这些琐碎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得到了对整个场所的综合感知。这种感知聚集了重要的环境特征并且将它们规则地组合起来进入大脑之中,在人们脑海中打下了烙印,产生了场所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场所精神的形成就是利用建筑物和周围景观要素赋予场所某种特质,使这些特质与人产生亲密的互动,让人与场所进行对话产生一种情感上的飞跃。

2.3人在场所中的情感反应

一方面,场所本身先赋予了人一种感受。例如在北京的长城你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和庄严,而在苏州园林中体会到的就是怡然自得的轻松氛围。另一方面,人类自身的情感也会反过来给场所精神一个定义。这时候场所精神是感性的,与客观意义上的场所不同,可能一条街道对你来说并不只是一条街道,是你放学和朋友回家的路,你们在路边等车在街角吃小吃,这条街道就变成了你的青春。我们在场所中的一切活动将来都会作为回忆起场所的线索。在心理上,我们对于陌生的场所是不认同的认为不属于自己的。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这些都归结于归属感的需求。当场所精神传达到人的思想中的时候,人们也就开始逐渐产生归属感。

场所精神体验的最终结果和目的就是情感反应。一个好的场所应该震撼人的心灵成为永恒的精神。在中国园林中人的感官感觉是次要的,更强调寄情于景。将自然场地和人造构筑物结合并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是景观设计所追求的。

2.4行为学和场所精神

客观物质会对人们造成心理影响,所以场所精神会由于场所内部静态实体设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这些因素包括:色彩、质地、布局、时间,它们最终会影响人在场所中的活动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场所的表达方式影响人的行为,相反,人在场所中的行为心理也塑造出场所精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例如从空间角度,人们在咖啡馆时会愿意选择靠窗并且角落的位置,这是由于人们总是设法将自己处于视野开阔却不显眼的位置,即可以观察周围环境又可以讲自己置于一个旁观的角度,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对安全感的需求。此外,人与人物与物的距离高度比例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不同会影响人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质地也给人不同的场所体验。暖色调有扩张性,冷色调有收缩性,色彩可以明快可以厚重可以浪漫可以浓烈,和谐的配色使人愉悦,反之则会带来视觉污染从而影响人的感官体验。色彩和材料的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质地,色彩使材质变得丰富多彩,材质也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玻璃、钢筋、铝塑等材料和冷色调搭配就容易产生现代感。暖色调和石材搭配则更能表达富丽堂皇和古典大气。并且,每种材料的特性也有区别,例如石材较于木材就更有蓄热性,不适合放置于太阳照射的位置。设施的布局也是影响场所的因素之一,椅子的摆放方向的不同给人的行为模式也带来不同。就商业环境中来说,在店外等待同伴的人多会选择正对商店的休息座椅方面查看同伴的情况,而休息聊天吃喝的人大多选择背对的位置。在公共场所,人们大多选择无他人共享或坐的人较少的位置,若是与他人合坐也是选择较远的位置避免与陌生人的交流。这是由于人们的方位和隐私心理造成的行为选择。所以布局是私密性还是公开性也是塑造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

商业景观的场所精神

3.1公共场所—商业景观场所的特点

曾经工业社会所必须的公共生活已经演变成如今一个休闲和消费社会可选择的公共生活。曾经相对简单的城市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城市生活有了多样化的选择。以前人们在使用街道和广场时似乎不考虑环境和条件,而今天人们大多会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场所。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对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环境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改变的总体特征主要集中在娱乐和休闲,可以看出公共空间开始往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上一步步改善。城市生活的拓展使户外活动的时间变长,人们在城市里消磨时间购物聚会。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特性被重新定义,虽然处于公共空间的时间变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有着私密性和特殊性的功能,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反而变少了。人们的集会是城市重要的功能和吸引力,我们应该寻求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商业景观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应该满足人的多元化的需求。

3.2街道和广场

广场作为现代景观的一个能充分表达城市形象的元素,其特点是人流量密度比较高并且聚集性强的一个开放空间。广场的规划设计看似简单,但它既要面向休憩活动也要满足多功能的要求,要做到让人满意的喜爱的有归属感还需要更细致深入的研究。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广场的风格也天差地别,北京天安门广场和古罗马的广场就完全不同。商业景观中的广场可以也创造出诸多不同的风格以带来不一样的场所精神。

1.3公共设施环境

景观元素是构成场所空间的要素。场所中的设施环境最为场所的构成元素其特性也影响着场所精神的表达。面对城市商业景观,景观中的环境设施又含有公共性这一特征。在公共空间中寻求环境设施的和谐组合使其产生正面的影响。公共设施包含了交通设施、辅助设施、管理设施和美化设施。无论是何种设施,首先必须满足功能性的需求,使人们生活在城市中更加舒适便利。无论是铺装、座椅、标识牌任何设施都会影响人的心理最终造成影响到生活方式。功能与艺术的结合以及以人为本的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服务而为人接受。

体现场所精神的商业景观的设计手法

要创造出能体现场所精神的设计理念,首先先要了解基地以及所在城市的资料。尤其是非物质的信息,城市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等,对基地和周围地区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启发设计师对于基地的灵感,一方面又能设计出符合地域文化城市特色的景观。

基地分析

尊重场所的自然属性是体现场所精神的首要条件,首先要对于场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处理,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地形。现代商业景观设计基本上都是平地,就是因为忽略地形,一味地推平重建。这样既使得设计平凡乏味又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地形。通过科学的坡度坡向等一系列因素的分析来发掘适宜的建设用地,最终减少对基地的人为破坏。

除了对地形的分析之外,还要对生态物种进行分析。每个地区生态物种特色不同,找到适宜的植物是维持场地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建筑与景观的结合

建筑和景观一直是相互影响相互衬托的关系。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物总是不断的出现。要形成完整和谐的空间就要使建筑物与景观平衡合理地结合,那么就要对于现有的建筑物进行分析观察。建筑物具有时代特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物存在不同的风格。我们尊重已经存在的建筑并尽可能的保留,设计师们要思考如何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前提下创造出与之呼应的景观效果,使新建筑和老建筑融为一体。在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的改造中,设计师保留了老上海的石库门的砖墙、屋瓦,内部却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需求打造了极具现代时尚气息的装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给了它无与伦比的魅力使人趋之若鹜。

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传统精神有其永恒的价值和历史内涵,在富有传统精神的场所中人们能感受到历史时代的烙印能在现代与历史对话。在不受时空约束的场所精神中,人们也能更尊重传统。当然对于富有传统精神的形式也不是全部保留,而是有选择性的保留,尤其是那些浓缩了人类智慧精华的片段进行保留和延续。对于某种传统风格的模仿和借鉴也可以激发对于设计的灵感,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或主题运用到设计中,将抽象的意义具体化物质化。例如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中借鉴了罗马时期的形式符号,中心水池的设计理念是意大利地图,并且充斥着科林斯柱式爱奥尼柱式等一系列罗马符号,体现了意大利名族的历史文化。

以人为本实用主义

商业景观设计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建立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才是设计的目的所在。一切脱离人的设计都只是空想。人是商业景观空间的主要使用者,也只有当场所与人发生关系时才会被赋予场所精神,人也是场所精神的感知者和评价者。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不同,所以要了解现代人的需求就要了解现代城市的社会背景,创建有精神的场所空间。在设计之前,要对当地的使用者进行行为和心理上的分析来研究设计师如何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建造者、设计者和公众由于具有不同的立场和以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而在设计中大部分的意见来自于具有利益关系的委托者和具有抽象构思的设计师,大多数的人们很难参与到设计当中,而作为使用者的他们其实是最有发言权的。被动地接受设计的结果往往使场地缺乏归属感,从而丧失了场所精神。为此,公众参与设计是创造含有场所精神的合理方法。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以及得到人们对于设计的反馈,通过了解问题尽量协调避免了日后不必要的矛盾和损失。

城市的立体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中心区域已经出现了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同时,城市的蔓延扩张,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极大浪费土地资源。为了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功能衰退,提高城市运转效率,节约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实现城市的立体发展。代表性的就有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广场作为采光、换气、集散以及紧急疏散的公共空间产生了新的城市三维广场空间,是集交通、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多功能高效叠合空间。为大众提供了良好的私密性,塑造了一个城市客厅的形象。例如上海静安公园的下沉式广场也与地铁口结合,与周围交通组织,解决交通拥挤等问题,带音乐喷泉的水池,既美化了环境也使得与周围环境氛围融为一体。

意境美和隐喻主义

意境美在于整体氛围对于心灵的感染,使人感受到在形象和物质的外表下还有其他难以言喻的东西,在设计中塑造意境美来体现场所精神能最终使人感受到场所的意义。即使由于当代社会背景的商业化现代化时尚化,现代商业景观设计也可以像古典园林那样“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设计手法中更多运用到隐喻主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隐喻主义的定义是:“隐喻是通过将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某一事物而构成的,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种到属或者是从属到种,或从属到属,以此类推。隐喻主义建筑观的理论强调了场所本生内在的意义,场所与人之间的交互。隐喻主义利用符号学的观点吧设计视为一种语言,运用装饰、引用将精神体现在外观、空间中。隐喻主义有以下几种类型:1)用整个建筑的外观造型来象征意义。如悉尼歌剧院、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2)用建筑抽象的空间来隐喻意义。如柏林爱乐音乐厅3)引用历史片段,并加以变形或改变位置、改良材料、改变组合,即所谓引经据典的隐喻主义。如文丘里和洛奇设计的奥伯林学院艾伦艺术博物馆扩建部分一脚的巨大尺度的新爱奥尼木柱4)用形式暗示内容的隐喻。如文丘里的富兰克林庭院用的平面和立体框架的形式5)用装饰隐喻。如波特兰大厦正面入口上部的雕塑。隐喻主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更能激发人们对场所的思考和共鸣,产生归属感从而塑造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ChristianNorberg-Schulz.GeniusLoci--TowadsaPhenomenologyofArchitecture.NewYorkRizzoliInternationalPublicationsInc1979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比较研究》建筑学报2000

4、凯瑟琳.沃德.汤普森、彭妮.特拉夫罗《开放空间》章建明黄丽玲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凯瑟琳.蒂《景观建筑的形式与肌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6、斯蒂芬.R.凯特勒《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冯信群、姚静《景观元素—环境设施与景观小品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8、文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鲁榕、刘晓雯《环境设施设计》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

10、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

11、薛文凯《现代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12、程玮《追寻景观设计中的场所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13、陈玮《浅谈城市形象的个性美》中南大学国外建材科技杂志2007

14、成栋《重回城市的场所精神》建筑论坛

15、王斌《浅议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的对应关系》安徽建筑2001

16、唐玉恩刘恩芳盛昭俊《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17、郑时玲《当代中国城市的一个核心问题—全球化带来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的趋同性》长江建设2004

18、吴秀娴《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

19、李冬梅、刘建军《一行为学的观点探究人对环境空间的选择》中国科技信息2005





献花(0)
+1
(本文系糖馆19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