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脉诊导论》摘录
2012-04-27 | 阅:  转:  |  分享 
  
1中医更偏于理念化,对学习者认知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求高,现代医学则明显具有直观与朴实的特点。

2临证思辨是中医的正统。

3初,带艺求师,每日待诊,若有疑问,吴老师只是点头微笑,或仅言“好,好,好”。如此三月之后,才可畅所欲言,兼及俗词俚语,此时才知,初三月间,问师不打,非不答,实是答无可答。

4诊脉一道,最重感觉,所以古人极为重视师徒相传,实是师徒传脉,虽是手手相传,也需心心相印。如此手手相递的传脉之法,于书本之传,学校之传,这等口耳之传完全不同。故知,诊脉的知识一定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临床。

5《医学入门》:心与胆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

6当年跟师时,老师假设我是一张白纸,我也是以白纸的心态去学习的。而今不同,学生们皆是先有知识,后习临床,已经是先入为主。且,动则以己为能,以自己课本上的理论,代替自己的眼睛,以自己先前所学科目,划定知识的边界。此明教脉何其难也。故当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我提出,明理为先,临床跟进,以脉随法,悟道之机。

7脉是会变的,脉象的变化来源于疾病的变化。医者要以脉立论,施用于临床。

8诊脉有两个因果:一个是病的因果,即使这个病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脉象上的反映。一个是看病的因果。即通过脉诊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与秩序。最后,还要验之于临床。

9脉诊是学中医的方便之门,是个捷径。脉诊是实证的,是客观的,有利于我们将那些偏于虚幻的中医基础理论实证化。学脉诊还可以找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来龙去脉,可以养成中医特有的实证化、象形化得思维模式。

10就师门所传,背诵最好是从《濒湖脉学》、《脉理求真》这两本书入手。

11回想二十多年前,初习脉诊,尚不敢妄称己能。临证之时,先切脉后问诊。切诊之后,将脉诊所得记于纸上,略作分析,然后再细细问诊,将所得结论,两相对照,认真揣摩。

12前人常说:“读书要从无字中读出有字”。也就是要读出字外之意。个人体会,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习得古人之心。习得古人之心,又能用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将古书读懂学会。
献花(0)
+1
(本文系天枢无悔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