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王弼本《道德经》简释(中)
2012-05-04 | 阅:  转:  |  分享 
  


王弼本《道德经》简释(中)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雄,守其雌,这是在“为”天下弱。为天下之弱,就是不离玄德,不离无为。复归于无知无欲之婴儿。注意,此乃修行一法—无为,守弱不争,守屈不伸。溪:与谿同,空虚,弱小。恒德:玄德,不争、无为];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道有,却能守其无,这是在“为”天下之所恶。不为天下之美,而能为天下所恶者,这是恒其玄德不变,最终能复归于“无”这个极点。注意,此乃修行一法—观,以其有而观其无。白:此处指可见之有。黑:此处指不可见之无。式:〈集韵〉惕德切,音忒,恶]。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洁净,守其污浊,这是在“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洗净污浊,玄德乃足。复归于万物本初之朴。注意,此乃修行一法——浴,洗心浴德,修除心头污染。荣:同白,洁净,帛书本是白字。谷:同浴。帛书本是浴字]。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之“无”发用,则有了器世间;圣人以“无”发用,就是官长],

故大制不割。[因此,至大之制是无割,也即至大之损是无损。结尾三句,和前文相对而言,乃是不执着“无”。老子不以“有”为道,也不以“无”为道,也不以“非有非无”为道。制:〈说文〉制,裁也。此处指断绝]。

【注意】:无为,观,浴,是修行方法。无为,是不住“有”相;大制不割,则是不住无相。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将要通过有为而夺取天下的,我看他们是止于不得,也即得不到天下。已:〈玉篇〉止也,毕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浑心之器具。不可以有为而得,不可以持之长久。有为会归于失败,欲持久者,终会失去。神:此处指浑心、大心]。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圣人无为才无败;不持才不失]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天下事物,有行在前,就有随在后。有噓之缓,就有吹之急。有强之壮实,就有羸之瘦弱。有挫之益,就有隳之损。歔:通嘘。《声类》出气急曰吹,缓曰噓。挫:折,挫其益者。隳: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因此,圣人做事,不会过分;去其大而守弱;去其泰而守否。奢:大]。

【注意】:无为,才可无身,才可以天下为身,才可以取天下。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乃是行无为也。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以大道帮助人主的,不以刀兵逞强天下。这样处事就归还于好。注意,有主,是生活及修行的核心。言行能够无为不得,就符合道,就有了主。这主,就是一身

之主,一家之主,一国之主,乃至天地之主,也即一切有无之主。人,通过修道,可以达到最大之道,真正做主],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兵所到处,荆棘丛生。每次战争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真正善于辅佐人主者,取得果而止,不用来过分取强。已:止]。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取得果而不自大。取得果而不自称功。取得果而不骄横。取得果而止于不得。取得果而不逞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取强,就会衰老,这就是不符合道。不符合道要早早停止]。

【注意】:高明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知道果而止,知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刀兵再好,也是不祥之器。万物都讨厌刀兵,因此,有道者不居刀兵]。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君子甘居于左,也就是甘居不尊。用刀兵者则贵右,强居尊位,不甘居下。古法,人道以右为尊],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刀兵是不祥和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刀兵的话,越轻越好]。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动刀兵,胜而不美。若美刀兵者,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了]。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礼数上,吉事以左为尊上;丧事则以右为尊上。这也在告诉我们,君子不争右是喜事是吉事,而用兵之争右则是凶事丧事]。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偏将军居左边,上将军居在右边,言以丧礼规矩而居。此乃显示用兵之不详]。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诸多杀人者,泣之以悲哀;战胜,以丧礼处置]。

【注意】:有道者不用刀兵,不得已而用刀兵的话,越轻越好。依旧在说无为。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常,无名。[道是永恒的。是无名说的,只能用“无”字而说之]。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朴虽然“小”,而天下不能把朴看作下臣。朴:道用之初,所以称“小”]。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朴,也就是守无为,万物将会自动宾服]。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相互和合,用以普降甘露。不用发号施令,万物在滋润下均平萌发。民:〈说文〉众萌也。言萌而无识也。令:〈说文〉发号也]。

始制有名。[这样,开始造出了有,造出了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有了有,也有了名,也要知道止,要有节制。知道止才能没有危险。这样做符合道]。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天下人用道,就好比在诺大江海中小浴一下。川谷:小浴。帛书本为小浴二字。后人把浴依旧改成谷;这样一动,小字显然不合适了,江海不可能是大谷的。于是便把小字改成川字。注意,这是总结前文。告戒我们,道体好比江海,道用,好比在江海中小浴一下。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不取强取大,而是要知止。“弱者道之用”,说的正是此理]。

【注意】:知止用弱,就是顺从道,符合道。反之,有为争强,与道相抗,累死无功。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他者,仅仅是智巧而已;能自知的人才是“明”。自知:其言很深,也就是知“自”。知自,修行达到高度,就是知大道之“常”。老子说过“知常,明也”。知常,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知,而是“明”,明心见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胜过他人者,仅仅是有力量;能胜过自己的才是强。自胜:也就是行无为,舍弃小我之自,直到顶峰之“自”,即道]。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者,也即无为者是真正富有;能强行无为者,是有志气。强行: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各不相同。老子的强行是指行“无为”。参见本章:“自胜者强”。强行,也就是行强,行自胜,行无为]。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其所,也就是舍弃小自,却不失其大“自”,也即不失其“道”。失则落顽空。这就是长久是永恒;死却无死,就是寿。死却不亡,这可能吗?修行是通路。修行到一定高度,就知道死确实不亡]。

【注意】:死而不亡,不是痴人说梦。当你能通过无为,做到知足、自胜、自知,就不失其所而归自性真心,这就是浴神不死,死而不亡者,道也。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起用之道,其“可”,有贵贱之分。注意,这是说圣人“可”无,即贵无;百姓则“可”有,即贵有。可:肯,认定。左右:此处指贵贱。〈增韵〉人道尚右,以右为尊],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依赖道而生,道却无言。道,成功遂事,却不说其有。道,衣养万物,却“不以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无为固然正确,但欲恒其无,也即执着“无”,就错了,可称其为小;是小我而非大我。万有归附,其却不自以为主,可称其为大;是大我而非小我]。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因为道终究不以自为大,也即不有为,因此而能成其大]。

……

【注意】“可”道,就是道泛。可道后,产生无和有。有进而产生天地万物。而“可”,有左右之分,也即有轻重之分。

百姓重有,以有为大,因此“可”有,越积累越多。圣人重无,以无为大,因此“可”无,圣人无积,损之又损。一个用有,有为,产生世间万象;一个用无,无为,回归大道。

圣人贵无,以无为大,这符合道。但一旦执着其“无”为大,就是有为其大。圣人就不大,而是小了。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执持大道,去教化天下。老子不对特定人群立教,面对的是天下,这是何等气魄]。

往而不害,安平太。[这样去做不是害人,是使人们对道有明确的认识。安:使固定。《韩非子?存韩》与魏质以安其心。平:辨别,认知。《史记?五帝纪》便章百姓。『註』索隱曰:古文尚书作平,平既训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辯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则训辩,遂为辩章。大:道也。老子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乐与饵,过客止。[以为道,可如音乐去听闻,如食物去品尝,此乃错误,需要纠正而止之。过:过

错,〈书-大禹谟〉宥过无大。「註」过者,不识而误犯也。客:同格,纠正。帛书甲乙本都是“过格止”,从前后文含义看,此为真正原文。后人改作客,在此可视为客格同]。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所以,关于道,圣人这样说:品评道无味可品;看也不足以看见;听也不足以听见;道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淡:通谈。既:尽。〈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预注」既,尽也],

【注意】:圣人以道教化天下,当然要纠正人们对道错误的认识。不修行的人,以为道可以见闻觉知,实际都是错误的。这和做梦一个道理。千万个梦一心统之。人人都关心梦中的见闻觉知、思维论辩,有谁能醒悟而归真心呢?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收敛它,必然是因为它张了。歙:收敛。固:通故];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削弱它,必然是因为它强了];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废弃它,必然是因为它兴了]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夺取它,必然是因为它多了。与:同予,出售。帛书本为予字,指富余]。

是谓微明。[这就叫做无明。注意:袭明是回归明,回归道;而微明,则是无明,失道。张、强、兴、与,都是有为,当然就是自微其明了。微:《韵会》无也。《礼?檀弓》齊饿者,不食嗟來之食。曾子曰:微与。『註』微,犹无也]。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柔弱胜刚强—守弱。鱼不脱离深渊才能存活—居下。国家之利器不可以显示于人—不争]。

【注意】:微明,就是丢失本心,就是失道。根源在于有为。所以,老子告戒我们要无为不争

第三十七章[结尾章]:道常。

道常。[道是永恒的]。

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做到无为,则无不为。侯王若能守道而行无为,万物也将自化无为。注意,侯王,在理解上,普通而言指王侯;上升到高度则是指心王]。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化而又欲兴起有为的话,将用无名的朴填塞之,即把一切有化作无。镇:通填,填塞]。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名的朴—归于无,还将无无。欲:通浴,净,此处指“无”。欲字无解而取通假。修行达到朴,已经无欲,无须重复]。

不欲以静。[无无,因为有“性”。注意,修行之路,损之又损,“浴”到最终,归于无。但不是死光光,尚有不死的神——心。静:通情,性也。注意,性和玄是一个层次概念,都是道用,都是第二月。性,表现的是道有的一面],

天下将自定。[见性,天下将归于“自”正。定:正。有归于无,无也归于无,见性归心,就彻底明白“自燃”之自之燃,自为体,燃为用]。

【注意】:结尾章总结,修行有三个层次。

首先,要行无为。注意,这侯王,理解成国王,是低层次的,还不入道。只有明白那是“心王”,才算入道了。生活中守道,就是在生活中行无为。

其次,要“观无”。行无为不得力,该如何呢?老子指明“观无”,也即“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这

就是老子说的以无去“观身观家观乡观邦观天下”。这和后来佛祖在金刚经中所说“把一切当作梦幻去观”,道理是一样的。

最后,要“显心”。证到无,不是顽空,还有性在。心生为性,这正是浴,神不死。这不死之神,就是心,就是道。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不得,因此有得。德:〈集韵〉德,行之得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不失去其得,因此无得]。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之人无为,而以无为用。无以为:以无为用];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此句解释不通,帛书本无此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和“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对看,下德二字与上义二字完全可以互换,其德明显不如上仁,何以排在前?对照帛书本,这属于后人妄加。有人提出把“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改成“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实际来说,还是不通。“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注意,“不失德”,就是有为啊,怎么可以说“下德无为”呢?后加之文已经害义,所以,依据帛书本删掉];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之人有为,而以无为用。仁:爱人,用无。注意,从上仁到上礼,这是例举有为之下德];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之人有为,而以有为用。义:帮人,用有];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之人有为,而莫之应。就是说,以礼为上的言行与德仁义不相应,也就是非德非仁非义。如此不德不仁不义之礼,没有资格用无用有,则攘臂而抛弃它。攘:推也]。

故失道。而后德。[因此而离开了道。失道即离开道了,做人才退一步,以德为上,指上德,就是以“无为”“不争”为上]。

失德而后仁。[失德即无为做不到后,再退一步,才以仁为上]。

失仁而后义。[失仁即做不到仁后,又退一步,才以义为上]。

失义而后礼。[失义即义也做不到后,退居以礼为上]。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而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因其不德不仁不义,所以忠信缺少,是祸乱之首]。

前识者,[前面之识。注意,万法惟识也。道乃老子所说的“浑心”也即“大心”,本无知无欲。一旦有知,便落在“下知”。如人们崇尚“上德”,这是最初的“得无”,已经落在识中,落在下知。退而崇尚“下德”,这就是“得有”,人们开始崇尚仁、义、礼,乃至崇尚刀兵,等等。总之,识,使人们真正离道],

道之华,而愚之始。[识,是道之华而非道之实;识,是愚蠢之首。落在意识中,已经离道之体。心,乃识之体;识,乃心之用。注意,此处之心,虽然叫做心,却是指修行实证之大心。不要当成百姓日用心。尽管二者一体]。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因此,大丈夫要居其心之厚,而不居其识之薄;要居其心之实,而不居诸识之华。因此,要去其识,而取其道],

【注意】:下德和上德:得者为“下德”,分成仁、义、礼;不得者为“上德”,也即“玄德”。

道和德的关系:老子指明,道为实,德为华。老子主张:要居道之实而不居德之华,居道之厚而不居德之薄。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往昔得一的。注意:万物归三归二归一,这一其体是无,所以,归无,就是得一]。

天得一以清。[天,因为清而得一。天主生,得一就是清而无生,无其天。以:因]。

地得一以宁。[地,因为宁而得一。地主死,得一就是宁而无死,无其地]。

神得一以灵,[神,因为灵而得一。神无体,得一就是灵而现形,无其神。注意,神本无形。无其神,也即无其无形,而显现灵验,用灵巫之有。灵:灵验。《说文》灵,巫也。巫:导引神的人]。

谷得一以盈。[浴,因为盈而得一。浴灭垢,得一就是水盈而无垢,无其浴。注意,浴乃是洗净归无。大水充盈,何垢之有?谷:通浴]。

万物得一以生。[此句也是后人所加,帛书本没有。万物得一以无,老子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其文已经害义,所以,依照帛书本删掉]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侯王,用“为天下正”而得一。侯王乃是心王,得一就是正而不尊,也即以无为得一,无其侯王。注意,道德经中,无就是正]。

其致之[一也]:[上面结论说得详细一些是这样。致:〈礼-礼器〉德产之致也精微。「註」致,致密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不是已经清而归无的话,就会生生不息,恐怕将自己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地不是已经宁而归无的话,就会死而又死,死光光,恐怕毁坏自己];

神无以灵将恐歇。[神不是已经通过灵而归无的话,神将恐怕要歇息]。

谷无以盈将恐竭。[浴不是已经通过盈而归无的话,将恐怕因浴而断水];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此句也是后人所加,帛书本没有。其文已经害义,所以,依照帛书本删掉]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侯王不是止其贵止其高,将恐怕要跌下,失去至尊之位。以:同已,止。〈孟子〉无以,则王乎]。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此,贵反而以贱为本,高反而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因为这,侯王才自称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不是这样吗]?

故致数舆无舆。[因此,数推究到极处,多就是无多。致:〈礼-礼器〉有放而不致也。「疏」致,极也。舆:《广韵》多也。]。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因为这,才不欲富贵若玉,反欲贫贱若石]。

【注意】:失道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修道者,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由此一,证悟道。此一,其体为无。言其为一,是因为二三四等等一切数,都从此“无”生,一乃数之最小,万数之根基。正因为此,老子才说“一切都是不永恒的”,因为一切,都产生于妄想妄为。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道动,必然走向反面,无而有,有而无。注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与道反,失道。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由此一,证悟道,这是与物反,得道];

弱者道之用。[用道,生万物,和道自身相比,是弱者。注意,用道,如同小浴之于江海,小浴之点滴和江海之博大相比,就是弱小者。江海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天生大者。不可与其争大争强,只能无为不争,只能用弱]。

天下万物生于有,[天下万物从有生,有是万物母。有:此指先天之有,其体是无],

有生于无。[有从无生,无是万物父。逻辑上有从无生,实际上,有和无是玄同时生,一体两面而已]。

【注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此有不是指世界和微尘。随着科学进步,最大世界和最小微尘都会有所变化。如今最小,小到原子粒子乃至层子,即便层子,也还不能说是物质始元。但我们却可以把最小定义为微尘,把最大,定义为世界。这最大最小的边际,科学是不可能探明的,因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试问,科学能探明心的边际吗?再大再小,都在心中演化的。这是科学探测不到的。

万物之母的“有”,不是世界也不是微尘,而是先天的“无”。其生生过程是这样的:道本无形无体,一旦动念有“知”,自然知“无”。如此去“知”而“可”,已经离道,所以,离道根源在于知,在于可,在于动念。总之,妄想使人们离道。

此“无”便是最初之“有”。这“有”,是如何产生微尘的呢?注意,是念头妄想使然,是欲望使然。这是科学难以想象和证明的。而证道者,都能证明“一切皆由心想生”。老子是圣人,是证道者。老子的道,是“浑心”、是“大我”,一样生无生有,生天地万物。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闻道后,能勤而去行];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闻道后,有时信,有时不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闻道后,大笑道,也就是轻慢乃至侮辱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因为这,才有建言说。建言:如箴言]:

明道若昧,[明道上士如同昧。心居大道,常行无为,一切归无归空,所以说若昧],

进道若退,[进道中士如同退。有道可进,已在道外,如退一样。因为中士“闻”尚且若存若亡,更不能去行无为了。所以说这样的进道如同退道],

夷道若类。[侮道下士如同类。下士轻慢道,埋没道,那是缺陷,是毛病。夷:埋没。类:通“颣”,缺点,毛病。《管子?乘马》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

上德若谷。[上得如同浴——不得,损之又损。谷:同浴。帛书本为浴字,通谷,所以后人错改成谷字。德:得]。

大白若辱。[大白如同无白。白:〈增韵〉洁也。辱:污浊]。

广德若不足。[多得如同少得。广德:多得]。

建德若偷。[厚其得如同薄其得。建德:建立得,也即厚其得。偷:薄也。〈左传?襄三十一年〉赵孟之语偷],

质真若渝。[质真如同不真。真:永恒不变为真。渝:〈尔雅?释言〉渝,变也]。

大方无隅。[至大之方,没有方。禺:区域。〈管子-侈靡〉是为十禺],

大器晚成。[至大之器,免成器。晚:同免。帛书本是免字,有晚音,后人改成晚]。

大音希声。[至大之音,没有声。希:无声],

大象无形。[至大之象,没有形]。

道隐无名。[至大号令,没有令。隐:言,隐语。如卜辞,卦辞,爻辞,谶语,谜语,等等。《论语》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隐。《尔雅?释言》隱占也。「注」隐度。「疏」占者,视兆以知吉凶,必先隐度,故曰

隐占。注意,那个时代,人们尊奉“隐占”,奉隐度之辞为天之号令,无不遵从。四大,道最大。道之隐,也就是道之号令,自然是最大号令。“至大号令无号令”,这就是“道隐无名”的含义]。

夫唯道,善贷且成。[只有听凭顺从道,才能统治万物之有无生死。善:治理。贷:予,予万物。唯:听凭]。

【注意】:上士乃明道者,中士乃退道者,下士乃夷道者。明道者,心常在道,无为不得,乃是真正上得者,是玄德具足者,是真正大者。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道生一。[道开始启用,妄想便开始了。动念之初,最先“可”道。因为道无形无体,所以最先认知的是“无”。万物从此妄想之“无”始生。从万物以“无”为本初角度,称此无为朴;从万数以“无”为根基角度,称此无为一;从万物以无为种子角度,称此无为父;从万物生于无,上溯不明有道,后又无生,元气未分,以此角度,称无为混沌。等等]。

一生二。[无生有,有了无之有。无为父,有为母]。

二生三,[父母生子女。生天、地、人]。

三生万物。[子女再生子女,万物自然生生不息]。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是负阴抱阳。阳为无,为一;阴为有,为二。阴阳二气相互鼓,无其阴无其阳,和合成三。万物得以生长。冲:空]。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天下人所厌恶的,也就是孤、寡、不谷,而王公却用这来称呼自己]。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所以,物,有时损之却反受益;有时益之却反受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古人的这些教诲,我也以此教化他人。如此教化,强良者就不增其强良而死了。如此教化者,吾将以为教父]。

【注意】:“学父”“教父”头衔,老子给了教化无为者,也给了他自己。无为不争,这是老子言行的根本准则;救人以道而不以物,这是老子为学根本精神。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至柔之物,可以驰骋天下至坚之物间。注意,至柔者无,至坚者有。任何有都有间,也就是有间隙,时间空间需要有间隙,才称其为有。间隙便是无,所以说,无可以驰骋于天下之有间。换句话说,无入有间可以得见其无]。

无有入无闲(间)。[没有任何“有”能入于“无”间。无,没有间隙,无中之有,有的也是无。有入无间,只见其无,不见其有],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因为这,我才知道无为是真正有益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行不言之教,即教导人一切名说都是虚幻,原本无名;获无为之益,即知道一切行事都是虚幻,通过无为,获得归还大道之益。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些啊]。

【注意】:一切言一切为,都虚幻无常,所以,无言,无为,这是事实真相。得道的老子令我们不言、无为,符合大道。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和身子哪个亲?财和身哪个多?得哪个和亡哪个,谁是病呢?]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可见,名,爱的甚,必是失的大—失身;财,藏得多,必是亡的厚—亡身]。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能知足,身就不会埋没;财能知止,身就不会危险;这样之身才可以长久]。

【注意】:身,这是形象比喻。普通众生,以肉身为身;君王则以天下为身;本章老子之身,暗指大道。当然,就本章而言,也是每个身层次有每个身层次的理解的,不可强求一致的。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如缺一样,其成的作用就不会终止。弊:终止];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盈如虚无一样,其盈的作用就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大直如同弯曲],

大巧若拙。[大巧如同笨拙],

大辩若讷。[大辩如同木讷],

躁胜寒。静胜热。[动能胜寒。静能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为天下正],

【注意】:天下失道,如何正之?求缺、冲、屈、拙、讷,也即求无为。清静无为,则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有道,这样无为节欲的话,就能走马粪田。却:节欲也,〈说文〉按:“退也”。在此就是无为。粪:〈礼-月令〉可以糞田畴。「疏」壅苗之根也];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无道,争竞的话,战争就会生于郊野]。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是欲得。咎:《广韵》愆也,过也。帛书本有“罪莫大于可欲”]。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因此,足有很多,而“知”若足了的话,永恒也就足了。注意,“知”若足了,“知”就止了,歇了。无知,“识”也就止了,止了识之表象,永恒之心根便足了]。

【注意】:如何离苦得乐?“知足”者乐,“知不足”者苦。无为者,一定知足,所以,无为者常乐;有为者,一定知不足,所以,有为者不常乐。深一层次,则是令我等止知灭识,从而归还心之永恒。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不出户外,能知天下之事];

不窥牖,见天道。[不窥于牖,能知天象规矩]。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有的人出户很远,其知却很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因此,圣人不行天下而能知天下,不见天下而能说天下,无为而能成事]。

【注意】:这是在教化我们“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

[为学日日增益。注意,这是有为。识,起心动念,已经离道。把“有”当成真实,追逐不舍,越有越多,所以“日益”。学:《广雅》识也],

为道日损。[为道日日减损。注意,这是无为。心,一尘不存,以“不得”为德。得无,所以“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损之又损之,直到无,也即回归万物之始],

为无为,而无不为。[只有为无为,才能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天下,常以无为而取;及其有为,不足以取天下。无事:无为。有事:有为]。

【注意】:人生两条路。一是失道;求知求识,沉湎于物色,日日增益其得,尚有者。一是得道;无为不得,脱离红尘系缚,日日减损其得,尚无者。只有尚无,此心才能无身而取天下为身,才能以百姓心为心,才能最终归还大道。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无永恒之心,圣人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也即浑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于无为的,我使其更善;不善于无为的,我也使其善无为。这是德之善者。善:善于。德:无为,不得];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信无为的,我使其更信;不信无为的,我也使其信。这是德之信者]。

圣人在天下怵怵。[圣人在天下诱导百姓无为。怵:通訹],

为天下浑其心。[是天下大心。浑:大也。其:虚词,无义。帛书本无其字],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属于圣人耳目。注:属也],

圣人皆孩之。[圣人把百姓都当成孩儿一样去对待]。

【注意】:圣人以天下为身,当然其心就是浑心了。这是修行境界,不是口头功夫。圣人自然要引导百姓信德,行德。百姓都能信无为,善于行无为,便归道了。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天下万物,出生入死而已。生为之出,为阳,出于三才之天;死为之入;为阴,入于三才之地。道无生无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生,十只步履其三。这是指三才之天,阳也,动也,主生。死,十只步履其三。这是指三才之地,阴也,静也,主死。徒:〈说文〉步行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人的“生”,使其十有三都动往死地,这是什么缘故呢?那是因为,人贪著生生不息,物极必反,必然全部归于死地]。

盖闻善摄生者:[听说善于收敛生者。摄:收敛],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陆地行走不遇兕和虎;进入军中不被武器攻杀;兕无身可投其角;虎无处可放爪;杀无处可以使用其刃。容:通庸。用,使用]。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那里无死地。收敛生,无生,何死之有]。

【注意】:想长生,要学会无生。无生自然无死。何谓无生?无生是事实真相。行无为者,渐渐可证明“无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

道生之,德畜之。[道生万物,而由“不得”之德养万物。注意:道视万物为子,以德畜之,就是以

“不得”养育子孙后代。无私奉献自己一切。这比善良好心仁义等,层次高出好多好多。母养育子女,不是什么善良好心,而是“不得”,也即奉献一切。这才是老子德之本义。畜:养],

物形之,势成之。[物经过无之杀伐,而成有之模样。注意,这是说无的作用,也就是强调无为之德的作用,参见第十一章。形:通刑,杀。势:样式]。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因此,万物无不以道为尊,以德为贵]。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的尊,德的贵,这不是受谁之命,而是永恒自燃的结果,也即道发挥作用的结果]。

故道生之,德畜之;[因此,道生万物,德养万物],

长之育之;[长万物育万物]。

亭之毒之;[安定万物,治理万物。亭:〈说文〉民所安定也。毒:〈庄子?人间世〉无门无毒。「注」毒,亦训治。毒之:治理万物],

养之覆之。[这样养而又养,往来循环不绝]。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为而不有,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却无有其生,也即无生;为却不执着其为;为而不有其为;长却不自居长;这就叫做玄德]。

【注意】:万物从道生,依无为之德养。道自然尊,德自然贵。万事万物,一眼看穿其本“无”,不住其有,这就是玄德,就是不得。说穿了,不住相,就是玄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自“有”之始,生出万物,“有”为天下母。注意,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所以说有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既然得天下之母,也就知天下是“无”而已。知道天下本无,返回守其母“无”,没有身就没有祸患了。注意,其母是有,其有原本是无。所以,复守亓母就是守无]。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堵塞五官,关闭其门户,终身不少得。兑:穴窍,指五官。勤:同堇,少,帛书本为堇字],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开启其五官穴窍,去多多做事,如此有为,终身并不多得。救:同棘,多,帛书本为棘字]。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见小归无叫做明。能守柔弱叫做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利用“见”之心光,复归于明],

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失不去的身坏尽,达到无身,这就是回归到永恒。遗:失。殃:败坏。习:通袭]。

【注意】:回归道,第一个目标,就是知道一切都是“无”;进而塞其兑闭其门,守“无”,达到无身;最后,用其光,复归其明。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

使我介然,有知。[使我小的,是有知。注意,大我和小我,修行到高度的老子,知道“我小”的原因是有知,所以老子才说“下知有之”,才主张“不知”。介:小也。〈杨子?法言〉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帛书本:“使我介,有知也”],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行于大道,唯独以畏惧有知为要务。施:施展]。

大道甚夷。[大道安乐于不得。甚:《说文》尤安乐也。夷: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而民好径:[而民如此去行才是最好。径:犹行也。《左传?僖二十五年》晋赵衰以壶飱从径,馁而弗食]: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生活中相见,要安乐于自己地位的低下。田地,要安乐于荒芜。仓廪,要安乐于空虚。如此都能安乐,何苦之有?朝:拜见。〈说文解字注笺〉晨见曰朝…子于父母、妇于舅姑皆是。臣见君,同类往见,都叫做朝。除:〈说文〉殿阶也。按,阶级如山石之高下,故从阜。甚:安乐于。芜:杂草],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夸盗,非道也哉![地位低下,不能安乐,反而去争服文采,带利剑;田地荒芜,不能安乐,反而去争田地丰收,而致饮食生厌;仓廪空虚,不能安乐,反而去争财货多多剩余。这就是以“多得”为乐,不符合道啊!盗:〈正字通〉凡阴私自利者皆谓之盜。夸:大]。

【注意】:道,百姓总试图去解。老子在本章则告诉我们“大道安乐于不得”,百姓也能如此去行“不得”,才是最好的解。那就是:地位低下,我安乐。田地荒芜,我安乐。仓廪空虚,我安乐。如此之坏之苦,都能安乐,还有什么不乐呢?这就是人生极乐。学会用苦训练自己,苦中作乐,离极乐才不远。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于建立者,不会拔除。善于抱握者,不会滑脱。圣人善于建无抱无,子孙繁茂,不绝祭祀。也就是说,无为,是有人继承的,不会绝嗣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圣人之子孙,以无为修其身,就能达到无身。得“无身”,其得才是真得。注意,此无乃真无,是修行才能达到的“空”,不是世俗肉眼所见之无];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以无为修其家,就能达到无家。无家,其不得之德,比起一身,自然有余了];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以无为修其乡,就能达到无乡。无乡,其不得之德,长及到乡里];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以无为修其国,就能达到无国。无国,其不得之德,丰及国家];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以无为修天下,就能达到无天下。无天下,其不得之德,就普及天下。灭识而归心]。

故以身观身。[因此,以身之有,观身之无。观:是修行的一种重要方法。老子说,回归大道,“吾以观复”,复归到静,这静,就是无。可见,“观”,最终,能彻见“无”相。本句是说,通过观身,达到老子说的无身。注意,无为修行,绝不离“观”],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以家之有观家之无。以乡之有观乡之无。以国之有观国之无。以天下之有观天下之无]。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通过什么知道天下是无的呢?以此修与观才知道的]?

【注意】:修什么?观什么?一个“德”字,已经说的明明白白。

一,修德—行不得。修德,就是行德,就是做到“不得”。注意,此德指上德。道德经中,以不得为上德。无为修行,从一身做起,广行不得,损之又损,直到天下归无。从此无,可归道。

二,观德—观不得。行,能做到不得。在此基础上,心,要观“不得”,也即以有观无;观得此无,可归道。“阗之以无名之朴”,“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此处“从一身观起,直观到天下归无”,这说的都是老子提供的修行大法“观”。此观,以“有”观“无”是窍要,是后世修行一切“观”的精要。

此无乃真无,是修行才能达到的“空”,不是世俗肉眼所见之无、静、空。这一点必须清楚。

身、家、乡、国、天下,原本都是无。修得此“无”,才是真正“有国”,才是真正“得天下”。这样心,才是浑心,才是真正的王。

普通人,知道“有”是利益。修行者,知道“无”是奥妙。而大彻大悟如老子者,则明白“道”是一切,一切是道。





















































































1









献花(0)
+1
(本文系时空梦想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