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分析——讲评之中见真功
田长明
(吴中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苏州215128)
摘要:试题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从试题分析等教师的入门功夫抓起,夯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关键词:概念理解;试题解读;变式训练;科学态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5—0023—02中图分类号:G632.479文献标识码:B
笔者在与许多教师的交流中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这道题我已讲了厂L遍,但考试时还是有许多同学错。
真不知道这些学生是怎么学的?现在做教师真不容易:’
做教师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教书是-f-j学问,是
一门艺术,用“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一点也
不为过,但教师把学生学得不理想全归于学生的“学”,
就有点不客观。实际上,我在平时的教学调研中发现有
些教师的“教”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本文就以试题分析为例,谈谈有些教师试题评讲
过程中值得商榷的地方。
1概念的正确理解
化学学科中概念应该体现事物的本质,教师对概
念的界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能大而化之。
试题1:设某元素的一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
中子数为n,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不能确定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教师分析:因为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质量与12C
质量的1/12的比值,而试题中没有告诉你该原子的质
量,因此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选项A正确。
这是一道传统题,教师利用它来解决相对原子质
量的概念,他的解释似乎是正确的,然而再仔细研究一
下,就会发现这位教师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有
偏差。题干中已经明确“某元素的一种原子”。而选项A
则是“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这是问题关
键之所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加权平均值,由
各种同位素的丰度求算的,是按各种同位素所占原子个
数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题十中只提供了该元素一种
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而没有提供质子和中子的质量,
更没有提供该元素的其他同位素的丰度及每种同位素
的质量,因此无法求每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更无
法求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应这样评论选项A的
正确性。
2试题的准确解读
解读试题,要力争逐级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正确
的阅读,二是准确的解读,i是有创意的理解。只可惜
我们有些教师对试题的解读还没有达到第二境界。
试题2:若短周期中两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
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
是()
A.1B.2C.5D.6
教师分析:设两种元素的符号分别为x和Y,则化
合物的化学式为X2Y3,即x为+3价,Y为_2价,在短
周期元素中满足此要求的x元素有,B、,N、,3AI,Y元
素有。O和。。S,原子序数差值见下表l:
表1原子序数差值
序号x的原子序数Y的原子序数x、Y原子序数差
l583
278l
31385
4516ll
57169
613163
由此可知,正确选项为B、D。
参考文献:
f1I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荚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21张世成.朴素的教育机智如何形成IJl.当代教育科学.2009,
(18).
化学教学2011年第5期
1313郭元祥.http://blog.cersp.com/userlog/20262/archives/2006/
98365.shtml.
【4】林格.人的发展规律与教育之道fNl.中国教师报.2008年7
月4日.
万方数据
教师对试题的分析,首先要准确解读,短周期中两
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难道就只
指形成X;也的化合物,是否可以为X3Y2或XiY67即使
是形成X2Y3,难道就只有上述几种元素满足条件?对
这样的试题我们在分析时要做详细的讨论。
(1)当形成x2Y3化合物时:常见物质有B:0,、
A1203、A12S3、N203、P203等;
(2)当形成X3Y:化合物时:常见物质有Mg,N:等;
(3)当形成X。Y6化合物时:常见物质有C。H6等。
通过上述讨论可知:短周期的两种元素形成原子
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
是1、3、5、7。另外从它们形成的常见化合物可以看出,
两种元素所在的主族的族数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
两者原子序数的差值应为奇数。
3问题的变式训练
实施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地
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不是
盲目的变式,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遵循学生认知心
理发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通过变式,让学生概括基
本规律,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试题3:有位学生做完下图1的原电池实验后记录
如下,请解释现象并分析其结论的正误。
稀硫酸溶液
图1学生实验示意图
教师分析t该原电池铁为负极,铜为正极,电池总
反应为Fe+H2SO。=FeSO。+H2t,因此铁片溶解,铜片
上有气体生成。但在该原电池反应中,铁失电子生成
Fe2+,而不是Fe“;电子由负极通过导线流向正极,即
Fe—Cu;H+在cu电极得到电子被还原,根据氧化还
原反应得失电子相等的规律,lmol电子通过导线,则
生成0.5toolH:。至于铁片上也有气体生成,是因为铁
片不纯。
这位教师的分析可谓有根有据,很经典。但如果能
将这道题进行变式训练,就可将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知
识提到更高层次的认识。我们可以将上述试题进行如
下变式:
变式l:请把图l改画成使用盐桥的双液原电池。
变式2:盐桥两边烧杯中各发生了什么类型的反
应?写出电极反应式。
变式3:盐桥中KCI溶液的离子运动方向是怎样
的,能不能去掉盐桥?
变式4:若把盐桥换成铜线,请分析两边烧杯中可
能发生的反应,并分析原因。
通过上面的变式训练,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会更
深~个层次。当我们真正将单液原电池拆开成为双液
原电池后,电极反应分析将会更简单的。两个电极上的
化学反应构成半反应。两个半反应的电势差等于电池
电动势。双液原电池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全面的半
反应概念、电极反应概念。
4学科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态度是只接受经过仔细观察和验证的事实。
它是严格而一丝不苟的,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切忌主观臆断、闭门造车。
试题4:判断下列各项能否构成原电池,若能,请写
出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①生铁片插入食盐水
②Mg—Al合金浸入CCl4
③铁片连接铜片插入浓硝酸
教师分析:①满足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发生吸氧腐
蚀。电极反应式为:正极:02+2H20+4e一=40H一;负极:
2Fe-2e-_2Fe“。②没有电解质溶液,不能形成原电池。
③满足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浓硝酸在常温下使铁发生
钝化,而铜在常温下能与浓硝酸发生反应,因此铜是负
极,铁是正极。电极反应式为:正极:2N03-+4H++2e一=
2N02t+2H20;负极:Cu-2e一=Cu“。
对于问题①和②没有什么争议,但问题③就不这么
简单,笔者有质疑,原因是随着铜与浓硝酸反应的进行,
—方面硝酸的浓度降低,铁会和稀硝酸反应;另一方面,
铜与浓硝酸反应放热,铁会和热的浓硝酸反应。因此电
极反应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只能通过实验来证
明,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养,也不是我们化学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
化学教学2011年第5期万方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