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增补初中化学课堂实验的探索
2012-05-10 | 阅:  转:  |  分享 
  
增补初中化学课堂实验的探索

龚虎

(江阴高级中学初中部,江苏江阴214431)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立足初中化学教材。精心设计教材之外的增补实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关键词:增补实验;探究活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4—0019—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教学有必要创造条件多做实验,尤其是随堂

实验,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对

比分析不同现象的成因,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

知识结构。

我认为,增补实验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开发学

生创造潜能的有效手段之·。把手中的教鞭变成“拨火

棍”,用它轻轻地挑动学生思维的“柴禾”,让提问、猜想、

实验、操作的“氧气”自由流人,使思维的‘‘火焰”充分

燃烧。

1实验导入,突出重点

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用增补实验的

方法导入新课,二下子牢牢抓住了学生兴奋的神经,使

学生把注意力迅速地转到课本上来。

例1:人教版(以下例子都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

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中,对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介绍开门见山,是石灰石和

稀盐酸。我认为,按教材的做法会导致“欲速则不达”,

为了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理解“为什么”,我

设疑布障、营选悬念,增补了以下实验作为引入。

取一支试管,加入石灰石,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稀硫

酸;再取一支试管,加入石灰石,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稀

盐酸。

提醒学生,重点观察、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思考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学生能选对原料,但

理由却不能讲到点子上,这时,我提示学生,需考虑硫

酸钙溶解性,接着,他们通过比较就很顺利地得出了结

论。然后,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回忆其他能生成二氧化

碳的反应,学生回答碳燃烧、碳与氧化铜反应等,我再

次提示学生,应从成本、操作、产物纯度等角度考虑,

如何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让学生全程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多角度考虑问

化学教学2011年第4期

题,由浅入深、去伪存真。

例2:在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中,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创设情景:展示崭新的铝锅和陈旧的铝锅、铜丝、

黄金戒指。

提出问题:让同学观察上述物件的颜色。

增补实验:旧铝锅用砂纸打磨,铜丝、金戒指在空

气中灼烧,冷却后用白纸擦拭。

用砂纸打磨陈旧的铝锅后,铝锅又锃亮如新,想知

道为什么吗?而铜丝、金戒指在空气中灼烧又会有何现

象呢?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铝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

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铜灼烧生成的黑色固体不能

被纸擦去,是氧化铜。金戒指表面的黑色固体能被纸擦

去,是炭黑,金没有变化,说明真金不J怕火炼,从而得出

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从大家熟悉的用品入手,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心服

口服,激发起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增补实验、交流分析、小结,可谓

水到渠成。

2感知比较,突破难点

有些化学知识内容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组彼此有联

系但各有不同的实验进行对照,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适时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有的放矢

地分析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例3:在介绍第十单元课题2“酸与碱之间会发生

什么反应”时,如果直接做实验10—9,学生很难理解实

验目的,对实验内容也会一知半解,于是我补充做了对

比实验:

取一支试管,加入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再用滴管

万方数据

【课改前沿卜—————————————————————————————————————————一’、__..-._-__--_√

慢慢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再做有酚酞的实验10—9,印象。接着,又展示一装置,在广口瓶上塞一个带导管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无明的橡皮塞,导管上端套一气球,如果上述溶解过程放在

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再慢慢滴人稀盐瓶中进行,会有何现象?气球内置在广口瓶中,又会怎

酸,溶液先变红色后变为无色。样?将导管换成装有红墨水的U型管,如果一开始U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脑海中就出现一连串的为型管中液面相平,溶解后有何变化?

什么:为什么要滴人酚酞溶液?反应过程中酚酞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乐于

会变色?如何操作才能使酸碱恰好完全反应?补充的探究的精神。

这个小实验,就像是在学生平静的脑海里投下一颗小石例6:讲到酸的化学性质,做铁锈分别与盐酸和硫

子,出现层层涟漪。酸反应实验时,我又补充了氧化铜与盐酸、硫酸反应实

例4:第十单元课题l介绍“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验,既说明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具有普遍性,又通过对

应”时,课本中没有演示实验,补充了如下实验:比使学生对Fe3+和Cu2+的颜色印象深刻。在讲溶液时,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石灰水和氢氧补做碘溶解于酒精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碘酒的溶剂不

化钠溶液,分别通人适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石灰是水,而是酒精。

水变浑浊,另一试管中无明显现象。通过对比,使同学4增补实验时的注意点

在了解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基础上,更深刻理解笔者喜欢《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3页里一

为什么检验二氧化碳要用石灰水,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段话:“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

液,做到了温故知新。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

(2)将二氧化碳通人氢氧化钠溶液,在反应后的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

溶液里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所以,笔者以为: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一个无现象的(1)实验的设计要考虑针对性、有效性。要有明确

反应,学生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掌握较难,的目的,但目标不宜太高;能增加思维容量,但思维强

我就趁热打铁,从检验生成物证明反应的发生,将难点度不宜过大,探究目标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密切

一竿子讲透。联系,是经过学生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3适度延伸,消除盲点(2)实验的内容直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三维目

教材内容的安排有弹性,有些实验由于受知识的标”。可适当增加一些构思巧妙、方法科学、效果较好

阶段性和实验的目的性限制,往往只是为了说明某一原的实验,或者从简约性、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等角

理、现象或方法,因而未作进一步探讨,这给教师留有度改进实验,使实验更加科学化、绿色化和现代化,提

较大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学实际,进行挖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掘和拓展,适度延伸,例如,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做(3)实验过程要渗透学法指导,授人以渔。教师

边讲,或补充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他‘‘A学”,在理解课本

验中探究,掌握教材上的基本实验,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内容基础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譬如对比、分析、

问题,再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推理、归纳、巧记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活”。增补实验要因“材”而异。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优

例5:在讲第九单元课题l“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化课堂结构,教师适时适度进行点拨和引导,更有效地

现象”时,不局限于用温度计测温度变化,对实验做了落实教学目标。

适当的改进:

做氢氧化钠溶于水的实验时,在烧杯底用蜡烛油参考文献:

粘连-/1,木块,当氢氧化钠溶解,蜡烛熔化,木块脱落。[1l吴星等.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蒂:高等教育出版社.

做硝酸铵溶于水实验时,烧杯底垫湿木块,当硝酸铵溶

解时,水结冰,木块黏在杯底。这两个实验大大地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又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

化学教学2011年第4期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一天一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