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P2O5催化乙醇制乙烯实验反应条件的探究
2012-05-14 | 阅:  转:  |  分享 
  
14化学教学2010年,第8期

P20st''崔化乙醇制乙烯实验反应条件的探究

陆燕海‘。王强2

(1.德清高级中学,浙江湖州313200;2.长兴中学,浙江湖州513100)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8--0014--03中图分类号:6633.8文献标识码:C

中学化学实验室常用浓硫酸作乙醇制备乙烯实

验的催化荆、脱水剂,但实验过程中存在耗时长、

试剂用量大、乙醇炭化严重、乙烯纯度不高等弊

端。因此,广大的化学教师对该实验做了大量积极

的探索。相关的一些研究论文也时常见诸报端。

全国高中化学新教材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

修)》【11(以下简称教材)中关于乙醇脱水制取乙烯的

实验另辟蹊径地介绍了改用P:0,作催化剂进行实验

的装置图与具体操作。为方便探讨与行文。特将教

材上的原文内容摘抄如下:

【实验】组装如图4—9(见图1)所示装置,在试

管中加入2gP20,并注入4mL95%的乙醇,加

热。观察实验现象。

稀酸性高锰

酸钾溶液

图1乙醇脱水买验装置

经多次反复操作和分析该实验后,笔者最终认

为。教材所提供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还存在一些

问题.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关于实验的加热方式

若按教材要求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的乙醇与

P20,的混合物。由于升温速度快而极容易发生混合

液暴沸,易导致乙醇汽化涌出,不但造成原料上的

浪费,热的乙醇蒸汽还会使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

色而干扰乙烯检验;此外,酒精灯直接加热,容易

因受热不均匀使得试管内气流不稳定,倒吸现象发

生几率高,影响实验安全。

做过该实验的同行可能大都会有这样一个体

会。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后温度迅速上升,开始有少

许气泡冒出,当加热到80℃左右时即有大量气泡

生成.温度升至90℃以上时反应则已经非常剧烈.

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多文献资料的支持与认同12卅

并同时认定乙烯在80qC~90qC即已生成。

鉴于教材酒精灯加热的不足及文献的介绍,笔

者不禁思考是否可将本实验改为(沸)水浴加热呢?

实践发现,在用试管将乙醇和P20,混合后即使直接

在沸水浴中加热,试管中乙醇仍易汽化,但洗瓶内

除开始因体系内气体受热膨胀出现气泡外.后来就

根本不再有任何气体产生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也

丝毫没有褪色的迹象。因此.我们认为一些文献12131

因反应混合物在80℃~90℃有大量气泡生成就此武

断认为有乙烯生成是不正确的。而若水浴加热温度

太低不足以使乙醇脱水成烯.故本方法不宜采用!

笔者在尝试了多种不同加热方式,综合考虑后

最终选定使用甘油浴加热,效果较好。当甘油被加

热到124℃时。试管中的混合物开始出现少量气

泡;至温度升至145℃以上(不高于170oC,以150

oC~160oc效果最佳)体系中乙烯气体即能持续产

生,并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迅速褪色。整个实验过

程中,乙烯气流的产生相对比较平缓。重复多次上

述实验也均未发生倒吸。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材图示中的加热方式是

欠妥当的,应将其修正。但一般所用的(沸)水浴加

热,温度过低,达不到乙烯产生的要求。用甘油浴

加热既安全效果又明显,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1

2关于KOH溶液的作用

众所周知,P20“P40。。的简式)固体有很强的吸

水性和脱水性。实验表明,当乙醇注入到盛有P:0,

的试管中时立即能听到剧烈的“吱吱”声响并伴随

有大量的白雾产生。很多人认为,该白雾属酸雾.

由于“五氧化二磷及反应产生的杂质都具有酸性.

万方数据

2010年。第8期实验与创新思维15

因此.需要选用KOH溶液洗气以消除杂质对检验

乙烯时的影响”【3J;另外。KOH溶液也可以冷却吸收

因汽化逸出的热乙醇蒸汽。

教材可能也主要是基于上述几点的考虑而在本

实验中选用了KOH溶液的洗气装置。但仔细分析

研究后我们不禁疑惑,乙醇注入到盛有P:05的试管

中时产生的白雾真的是酸雾吗?P20;催化乙醇脱

水制得的乙烯气体中究竟混有哪些(酸性)杂质?

从图示分析可知.KOH溶液至少在100mL以上,

用量较大.难道杂质必须要用KOH溶液吸收,有

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呢?

实验l:在点滴板一凹穴中加一小药匙的P205

固体并在上方放一润湿的pH试纸.滴加几滴无水

乙醇。可以观察到在“吱吱”声响中产生大量白

雾,pH试纸上只出现少数几颗红点其余部分不变

色。说明产生的白雾应为汽化的乙醇而并不会使试

纸变色,但因P20,固体与乙醇接触时过于剧烈会使

少量P:0,粉末飘起并粘附在试纸上而呈现出小红

点。

文献旧记载,P40,o(即P:0,)和乙醇作用,因反

应物相对用量不同,会生成酸性或中性的磷酸酯

等,相关产物颜色、水溶性等性质旧同分别为:①

磷酸单乙酯为淡棕色或无色油状液体,易溶于水,

水溶液略带弱酸性;②磷酸二乙酯为无色油状液

体,沸点203oC,溶于水n,水溶液呈强酸性反应;

(爹磷酸三乙酯为无色微臭液体,易溶于水,沸点

216oC。据此,笔者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2:按图2装置在试管内放物体积比约为4:

1的乙醇与磷酸混合物(乙醇适当过量),用沸水浴

或甘油浴加热。刚开始洗瓶和小试管有少量气泡冒

出。后不再冒泡,洗瓶中无油状液体出现;原先无

色透明的混合物逐渐分层,下层无色,上层呈淡棕

色油滴状并不断增多.最终试管内的液体全部变为

棕色:而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洗瓶中无油滴并加

紫色石蕊不变红。

实验3:实验2试管内反应物改为无水乙醇作实

验对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也不褪色。

实验4:按图2装置在试管内放2gP20,与4mL

无水乙醇,采用150oC甘油浴加热。混合物立即沸

腾。并有连续而平缓的气泡生成,约1min后酸性

高锰酸钾溶液红色完全褪去。在洗气瓶中滴加几滴

石蕊溶液不显红.说明几乎无酸性杂质逸出。

可见。加热乙醇和磷酸不会产生乙烯;按实验

4操作时若随乙烯逸出的杂质如乙醇、磷酸酯等的

量很少时,用水洗气的效果就很好,没必要死抠住

一定要用碱溶液。为此,笔者认为。与教材原方式

相比按图2装置甘油浴加热P20。催化乙醇脱水制乙

烯的方法在安全性、试剂用量等方面都有更好的效

果。

酸性高锰

钾溶液

围2改进后的买验装置

3关于乙醇浓度的选择

高中化学实验室常备的乙醇试剂主要有95%

的乙醇、无水乙醇两种,按我们一般认识理解可能

应该乙醇浓度相对大点更有利于P:0,的催化脱水。

而教材中强调本实验使用95%的乙醇到底是有意

为之呢还是无意之作,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

深究。

实验5:按图2装置探究P20,在一定前提下乙醇

浓度对乙烯产量的影响。控制试剂用量为P20,2g、

0.01mol·L‘1稀高锰酸钾溶液4mL、不同浓度无水

乙醇和乙醇溶液分别4mL。各实验均采用150℃

甘油浴加热。实验开始后用秒表对稀高锰酸钾溶液

褪色整个过程计时。最终实验结果如表l所示。

表1五氧化二磷与不同浓度乙醇反应的实验对比

序乙醇实验褪色序乙醇实验褪色

号浓度现象时问号浓度现象时间

褪色仍明显。l无水褪色。快41

s485%>3rain较慢

红色变浅不295%褪色,快39

s580%>8rain

明显

390%褪色.较快86B675%不褪色

可见.乙醇浓度越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时

间越长,当浓度低至80%以下时不能产生乙烯。

根据实验2乙醇与磷酸反应不产生乙烯的实验事实

可推知,乙醇稀溶液不能产生乙烯是因为2gP20,

与乙醇溶液混合时过多的溶剂水已将P20,完全转化

成了酸,没有多余的P如,去促使乙醇脱水成烯。

表l中的实验结果也表明,使用95%的乙醇溶

液或无水乙醇对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时间没有明

万方数据

16化学教学2010年.第8期

显差别。至于无水乙醇为原料对高锰酸钾溶液的褪

色时间不缩短。可能是因为该反应须在有H+存在下

乙醇才能进一步质子化后按E1机理产生乙烯.而

若乙醇中存在少量水可与P20,迅速化合成酸,此过

程放热。有利于H+的生成。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事

实,将等量P20,分别与95%乙醇或无水乙醇反应作

对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速度无明显差异,但无

水乙醇反应产生的气体总量会更多一些。这一实验

结果与袁加程【2】等论文中的数据相符。实际教学

中。由于我们仅仅需要制得少量的乙烯用于使几毫

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对乙烯生成量多少的

要求很低。因此,无论是选用95%乙醇或是无水

乙醇,都可完全合乎实验教学演示的要求;当然,

我们也应该心知肚明,实验时只要注意控制好乙醇

浓度在90%以上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完全没有

必要“照单抓药”地去死抠乙醇具体浓度不放。

行文至此。我们已完全有理由相信。教材中五

氧化二磷催化乙醇脱水制乙烯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装

置图是不够理想的。有必要进行改进。综合以上的

分析与实验探究结果,我们认为本实验最佳的反应

条件为:在试管中加入2gP20s并注A4mL无水

乙醇或95%的乙醇,用150℃甘油浴加热(装置如

图2所示),观察实验现象。

参考文献:

【11王祖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

【M】.南京:江苏赦育出版社,2009:69.

【2】表加袒.P205做脱水剂制备乙烯实验的研究叽.化学教学.2004

(6):3"-5.

p】刘渡,王程杰.时乙醇脱水制乙烯实验的新研究O】.化学教学.

2007(5):12-14.

【4】刘新民,张振豹。高兴茂.关于五氧化二磷在乙烯制备实验中

应用的讨论[11.化学教育.2005(5):61.

【5】项斯芬.严宣中.曹庭礼等.无机化学丛书(无机化学·第四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66.

【6】马世昌.化学物质辞典【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11-

913.

同http:llwww.chemicMbook.com/PmductChemicalProperties

CB7331426.hun#MSDSA.

豆腐的主要成分与性质实验研究

陈焊1。郑文年2

(1.淮南十中,安徽淮南232052;2.淮南市教研室。安徽淮南232001)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8--0016--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

1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

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

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

当今.豆腐热已风靡全球,但闻名遐尔、独领

风骚的还是豆腐的故乡——淮南八公山的豆腐。八

公山豆腐以八公山甘甜的古泉水泡制淮河流域的优

质大豆,再结合豆腐发源地周围农民世世代代相传

的精湛制作工艺。使得八公山传统豆腐独具特色、

享誉海外,素有“八公山豆腐甲天下”之美称!但

是,教材中关于豆腐主要成分与性质的化学实验却

很少,当地的学生也是“不识豆腐真面目,只缘身

在八公山”!因而我们近期进行了关于豆腐的实验

研究。我们认为运用中学化学中的有关知识.在教

学中让学生设计一些关于豆腐的实验探究,可以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实验方案设计

2.1蛋白质检验

实验原理:豆腐中含有苯环结构单元的蛋白质

遇到浓硝酸变黄色。

实验用品:小试管、酒精灯、火柴、浓硝酸、

豆腐(或豆腐滤渣)

探究方案:在小试管中加入少量豆腐(或滤

渣),滴入几滴浓硝酸并微热,观察豆腐(或滤渣)

颜色的变化。

探究结果:白色的豆腐滤渣变成黄色,说明豆

腐中含有蛋白质。

2.2钙离子检验

方案一:

实验原理:Ca%C032-=CaC03上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一天一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