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对两个电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2-05-15 | 阅:  转:  |  分享 
  
2010年。第l期实验与创新思维15

水漂白1cmxlcm规格的红墨水染过的纸条。10

min后纸条完全褪色。

一年以后。再进行剩余氯水的性质研究。将剩

余氯水倒在烧杯中观察.此时溶液颜色与蒸馏水的

颜色无异,嗅之,有不易察觉的刺激性气味。分别

取10mL此溶液注入试管。再分别向其中滴JJn5滴

KI溶液和NaBr溶液.振荡,可看见滴加KI溶液的

试管内呈浅棕黄色。滴J/llNaBr溶液的试管内呈浅

橙色。然后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CCI。,

振荡,静置,CCI。层分别呈浅紫色和橙色。最后仍

然用1cmxlcm规格的红色墨水染过的纸条检验溶

液的漂白性,20min后纸条能完全褪色。可见,放

置一年之久的氯水仍然能表现出新制氯水的特性。

综上所述.如果三个月至一年的时间能算久的

话。那么氯水是可以久置的。

2氯水的酸性和氧化性的检验

我们知道,氯水中存在Cl:、H+、HCIO等粒子,

所以氯水既显酸性又显氧化性。于是有人根据氯水

的这一性质想当然地认为:向新制的饱和氯水中滴

加紫色石蕊溶液,必然出现“先变红后褪色”的现

象.由此检验出氯水的酸性和氧化性。

事实是否如此呢?

笔者用以下系列实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实验1.向新制的饱和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溶

液,紫色立即褪去。看不到“变红”这一现象。

实验2.取1mL新制的饱和氯水,向其中加入1

mL蒸馏水稀释,然后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立

即褪去,看不到“变红”这一现象。

接着,依次用新制饱和氯水与蒸馏水配成的体

积比为1:2,1:3……1:10的溶液做相同的实验,做

到体积比为1:3的溶液时,仍然看不到变红,而是

石蕊溶液的紫色直接褪去。做体积比为1:4、1:5、

l:6、1:7几组溶液时,能看到“变红”这一现象,

但红色只能保持不到两秒钟的时间,转瞬间褪为无

色。做体积比为1:8、1:9、l:10三组溶液时。红色

现象能保持两秒钟左右,但是稍一振荡,红色立即

消失。

再进一步稀释氯水,会导致氯水中酸的浓度太

低,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亦不能显示红色。

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用向新制

的饱和氯水里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方法来演示验证

氯水的酸性和氧化性的做法不可取。

原因:一是新制饱和氯水的氧化性很强,紫色

石蕊溶液在其中变红后瞬问即被氧化褪色.肉眼辨

别不出红色;二是酸使石蕊溶液变红不象碱使酚酞

溶液变红那样醒目,不易辨别;三是就算将新制饱

和氯水稀释10倍后能看到“变红”这一现象。但是

两秒钟左右的时间太短,红色稍纵即逝,不宜用于

演示。

其实,要检验氯水的酸性和氧化性,可用两个

简单的实验分步进行:取适量氯水,向其中加入

NaHCO,粉末,能收集到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

体,即可证明氯水具有酸性;另取适量氯水。向其

中滴加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红色(或紫色)

消失.即可证明氯水具有氧化性。

对两个电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

杨瞻谵

(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广东江门529100)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1—0015一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

过去中学教材在介绍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这一内容时。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电化学腐蚀

所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如金属腐蚀、化学腐蚀、电

化学腐蚀等概念.重点分析析氢腐蚀、吸氧腐蚀、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这

些内容及其相应的4张示意图,从未用实验来介绍

这些内容。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以下简称为人教版

《化学反应原理》)一书一改过去的做法,第一次在

中学教材中增加了两个新颖有趣的实验,一个是铁

的吸氧腐蚀实验。另一个是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

护法实验,使人大开眼界,印象深刻。为了取得理

万方数据

16化学教学2010年,第1期

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能在短时间内保证实验成

功。其次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因此需要对这两

个电化学实验及其使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

才能达到此目的。

1对铁的吸氧腐蚀实验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

在学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内容时.人教版

《化学反应原理》一书是通过对第85页的实验4~3

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这种形式来探究铁的吸氧

腐蚀实验的。具体如下:将经过酸洗除锈后的铁

钉,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放人图4—17(即图1)

管中有水柱上升.二是铁钉有生锈的现象。然后引

导学生分析思考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尤其是要注

意引导学生观察出经过酸洗除锈的铁钉,用饱和食

盐水浸泡一下.放人具支试管中。然后把橡胶塞塞

入具支试管口.才把导管放人装有5—6mL水的试

管中,几分钟后。铁钉有生锈的现象(因为这个现

象容易被学生分析时所忽视)。铁钉生锈说明铁被

腐蚀了.但这里的铁到底发生的是化学腐蚀?还是

电化学腐蚀?是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就很值

得学生去认真分析和思考。为了达到此目的,可以

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教材第85页的图4一17(即图1)

把实验4—3这个实验标明为铁的吸氧腐蚀实验这一

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是因为铁钉是铁合金。不是纯

金属,有利于发生电化学腐蚀,另外我们知道常温

下纯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说明

此时的腐蚀现象不是以化学腐蚀为主。而是以电化

学腐蚀为主。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导管中有水柱上

升的现象.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是由于具

支试管内的气体减少造成的,加上食盐水浸泡过的

铁钉有生锈的现象,联想到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使

学生茅塞顿开。就容易分析得出这是由于铁钉发生

了吸氧腐蚀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由于铁钉是铁

碳合金,在生锈过程中,铁为负极,失去电子被氧

化为Fe“;碳为正极,水膜里的氧气从碳的表面得

到铁转移过来的电子而被还原为OH一;负极发生的

电极反应为:2Fe-4e--2Fe“。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

为:2H20+02+4e---40H一;两极生成的Fe2+和OH一结

合生成Fe(OH)2,即Fe2"+20H一=Fe(OH)2;Fe(OH)2

在空气中又很容易被氧化成Fe(OH),,即4Fe

(OH)2+02+2H20=4Fe(OH)3;而Fe(OH)3脱去一

部水后就会生成铁锈Fe:O,·xH20。因此本实验因发

生铁的吸氧腐蚀,使铁钉生锈,使具支试管内的氧

气减少,造成具支试管和导管组成的密闭体系里的

压强降低,才会导致导管内的水柱上升一段距离。

如果发生的是析氢腐蚀的话.因放出氢气导管内就

不会有水柱,并且导管下端和试管下部还应有气泡

产生。

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导管中的水柱有明显的

上升。在实验操作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时铁钉可放5~6枚,有利于增大铁钉

腐蚀时的耗氧量。

(2)当经过酸洗除锈,并用饱和食盐水浸泡的

铁钉放入具支试管后,可以用MnO:作催化剂使

H:O:分解产生的O:快速通入具支试管中,增大具支

试管中O:的浓度,铁的腐蚀速率加快,使水柱上升

明显,4~5min后玻璃导管的水柱可上升5.6cm.

15~30min后玻璃导管的水柱可上升10—15cm。

(3)酸洗除锈后的铁钉最好先用清水清洗,然

后才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以免残留的酸液与铁

直接发生反应。使小试管有气泡冒出于扰实验,使

学生误认为发生的是析氢腐蚀。

(4)特别要注意一定要先把橡胶塞塞入具支试

管口。然后才把导管放入装有5~6mL水的试管中,

此时马上拿起导管,没有水柱,但1。2rain后。就

会有0.5—2cm左右的水柱.并可以提起导管给学生

观察。此时水柱不下落。由于在试管液面以下的水

柱远处的学生不易观察,所以提取导管学生就很容

易看到上升的水柱,有利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如

果先把导管放入装有5~6mL水的试管中.再把橡

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马上拿起导管。就会有1,2

cm左右的水柱,这段水柱是由于橡胶塞塞入具支

试管口排出的部分空气而引起的。所以对比这两个

实验操作后.学生才会真正信服先把橡胶塞塞入具

支试管口.再把导管放入装有水的试管中后,导管

里的水柱上升的原因是具支试管里的气体因发生化

学反应而减少所造成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拿

起导管,水柱下落,说明装置漏气,可能是橡胶塞

和具支试管口以及橡皮管和玻璃导管之间不配套等

原因造成的。

为了对这个实验有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向学

生进一步提出怎样判断具支试管内减少的气体就是

氧气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实验,以

翮一.

一+,,.1r



■J

L1l

玢引

撑黜提

几们

导得一一一一一一一

万方数据

2010年.第l期实验与创新思维17

便得出正确的结论。判断具支试管内减少的气体就

是氧气的实验的具体操作如下:待导管内的水柱不

再缓慢上升后。打开具支试管的橡胶塞,点燃一根

木条,然后把燃着木条伸入具支试管内,结果可以

看到木条熄灭了。这一实验现象可以充分说明具支

试管内减少的气体就是氧气。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证

明这个实验中所看到的铁钉生锈的现象确实是因为

发生了铁的吸氧腐蚀所导致的结果。

这一实验把钢铁在自然界中普遍发生的缓慢的

电化学腐蚀现象。通过铁的吸氧腐蚀实验让学生能

在短时间、近距离亲眼看到这个放大的自然现象,

能学以致用。能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让学生感

到亲切、感到兴奋,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金属

的吸氧腐蚀原理。

2对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及教学

策略

在学习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的内容时,人教版

《化学反应原理》一书介绍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

法和tbJJn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这两种方法,并利用第

87页的科学探究中图4—21(即图2)的实验装置进

行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

保护法实验。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可以看到电压计指针有

偏移,说明有电流产生,

形成原电池:锌电极不

断溶解减少.说明锌电

极作为原电池的负极,

Fe

经过酸化的

3%NaCI溶液

图2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

保护法实验装置

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一2e---,=Zn“;铁电极上有气

泡产生.说明铁电极作为原电池的正极,由于3%

的NaCl溶液是酸化了的溶液.所以铁电极发生的电

极反应为:2H++2e----+H:1I。但铁电极中的铁有没

有与氢离子直接发生置换反应:Fe+2H+=Fe2++H2t

就值得探索了.因此往铁电极附近滴人2滴K,[Fe

(CN)d溶液时,溶液中无蓝色沉淀生成,即可说明溶

液中不存在Fe“.铁未被腐蚀。为了证明铁电极既

未被氧化为Fe“.也未被氧化为Fe3+。因此需要补

做两个实验。第一个需要补做的实验是证明铁电极

没有被氧化为Fe¨,所以需要先吸取铁电极附近的

清液少量于另一支试管中,再滴入KSCN溶液,看

反应后溶液是否呈红色,从而判断铁电极是否被氧

化为Fe“:只有滴人KSCN溶液后,混合溶液不变红

色.才能说明铁电极没有被氧化为Fe3+。第二个需

要补做的实验是Fe2+和[Fe(CN)6]3一反应的实验,由于

中学生从未见过Fe2+和[Fe(CN)6]3一反应的实验现象,

所以在检验铁电极是否被氧化为Fe2+之前,需要补

做第二个实验;由于Fe2+溶液不易保存,都是临时

配制.所以再用一支试管取FeCI,溶液2mL。往Fe—

Cl,溶液中先加入过量的铁粉使Fe3+变成Fe“,充分

振荡静置后,先取少量的上层清液滴力IIKSCN溶液,

当溶液不变红色时(说明Fe3+已被全部还原为

Fez+)。然后才再取一定量的上层清液,滴加K,[Fe

(CN)d溶液。让学生亲眼看至Ⅱ有蓝色沉淀生成,才能

使学生信服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的实验进行一段

时间后往铁电极附近滴AK,[Fe(CN)6]溶液,溶液中

无蓝色沉淀生成,即可说明溶液中不存在Fe“。这

里需要说明的是实验时要先吸取铁电极附近的清液

做第一个补做实验,证明铁电极没有被氧化为F矿,

以及做完第二个需要补做的实验Fe2+和[Fe(CN)6]3一反

应生成蓝色的铁氰化亚铁沉淀.才能做往铁电极附

近滴入2滴K,[Fe(CN)d溶液,证明铁电极也没有被

氧化为Fe舢。结合这两个实验现象才能说明在Fe、

Zn和酸化的3%NaCI溶液组成的原电池在反应中

铁电极未被腐蚀,而是被保护.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

较活泼的锌通过原电池反应阻止了铁的析氢腐蚀。

通过对此实验现象的探究所得出的结论让学生

亲眼看到作为阴极的铁未发生反应,只有作为阳极

的锌发生反应.所以我们把这种类型的金属防护称

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这种方法从中学生的容

易理解和接受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牺牲负极的正

极保护法。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何少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

学反应原理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4"-88

[214q少华等.q-ai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i蜊J-4化学反

应原理教师教学用书【MI.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4.

(上接第10页)

平衡常数,溶解平衡有溶度积常数,通过化学平衡

常数可以将常见的动态平衡实现有机的衔接。

总之.新课程中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

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

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

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

造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

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面对新教材。教师又一次

站在了起跑线上,这已经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

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一种课程发展趋势,这种

历史性的变化将铸就一代新型的教师。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一天一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