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化学教学2010年.第7期
客观规律,不急功近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大
胆探索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为同行引路导航[41。
学校的教学工作应坚定不移地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
创新教育展开。中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它的目的
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培养“英才”。探究式教
学、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
素质教育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于单独设
置的研究性课程,要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校
内外结合,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并实施:
对置于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的研究性课程。
要注意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渗透[51。调
查显示,学生希望学校实行“开放式”的教学,能
够自主地探讨和研究问题。而学校传统的“封闭
式”教学对学生要求太古板。任务太重。学校应
把”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
5.3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
此。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的姿
态对待和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
示范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仅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完善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师德素质、教学能力与教
研能力。还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
突破口,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是落实课程改革
目标的要求。示范性中学的教师应重视研究性课程
的开发,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初步
掌握探索新知识、新事物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养成
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认真思考、敢于创造的基本
学习方式和良好习惯,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其
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叼。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基础
教育改革的步伐,实践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有效安排教学过程,力
求有绝大多数学生满意的教学质量。要重视化学实
验,合理安排探究性实验、生活实验和趣味性实验
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实
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叨。
参考文献:
【1J郭启华.调查:八成教师仍以传统方式教学——教师专业发展
的实证研究㈣.中国教育报,2007.9:30).
12】王振功.高中化学新课改中撂究性学习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Ⅱ】.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4):114-119.
【3】王卫国.对示范学校的期盼【N】.中国教育报。2008.4:8(5).
[4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4.
【5】皇甫涛.示范性高中教育创新的思考Ⅱ】.中国教育学刊,2005.
(11):63-64.
【6】周娜.乔金锁.山西示范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田.林
区教学,2009.(2):88--90.
“尿不湿及其活性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
徐守兵.李惠娟
(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南京210005)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7—0042—04中圄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设计思想
绿色高吸水树脂是人教版新教材《选修5(有
机化学基础)》最后一节“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
要内容,单纯作为科普介绍课堂易显单调而空洞,
作为绿色高吸水树脂的代表物——尿不湿。学生既
熟悉又陌生。让学生对探究日常生活用品尿不湿及
其活性成分很容易产生认知兴趣。而且经过了较为
完整的有机化学基础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探
究尿不湿中的活性成分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因
而,本节课宜定位为以学生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
学。通过对尿不湿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将探究
的问题回归到生活实际,激发了课后继续探究的学
习动机。
2教学过程
[回顾与思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合成纤维的
“六大纶”,其中有一种纤维材料因具有较好的吸水
性,被称为“人造棉花”。它是什么物质?
【学生】维纶,聚乙烯醇。
【教师】维纶具有吸水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高分子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羟
基。
【设置问题情境】聚乙烯醇因具有较好的吸水
性,曾被用来制造“尿不湿”.那么现在婴儿广为
使用的尿不湿的吸水材料还是不是聚乙烯醇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入。贴近学
生的最近发展区,容易产生认知共鸣。进而创设问
万方数据
2010年.第7期研究性学习探索43
题情境,一气呵成。)
【实验探究]尿不湿填充物和棉花的鉴别和吸
水能力的比较
[分组实验1】仔细观察分别盛有O.5g棉花和尿
不湿填充物的烧杯,初步鉴别。
【观察交流】外观相似,棉花的体积明显大得
多。仔细观察,尿不湿填充物中有小颗粒。
【分组实验2】在烧杯中分别加入25mL的水,
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现象。
【观察交流】棉花中明显看见水,尿不湿填充
物“棉花”状逐渐消失,体系呈凝胶状。
【教师演示1迅速将课前准备的盛有尿不湿填
充物的加水烧杯倒置,无水流出。
【实验结论】尿不湿填充物的吸水性比传统吸
水剂棉花要强得多。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1,对比观察实验,相似
性为后续小组讨论创设情境,细微差异性的发现,
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分组实验2和演示实
验。淋漓尽致地展现尿不湿填充物的高吸水性,尤
其是教师演示实验现象的出乎意料.给同学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教学反思:上述教师演示实验的成功效果。
需要在尿不湿填充物中加水几分钟之后进行.教师
课前准备好,课堂演示。节省了教学时间。由于等
一会儿学生自己也能做.因此,学生对教师演示的
实验结果.异常惊奇又深信不疑。这样的精心设计
对其他的慢速实验也可借鉴。)
【问题讨论】尿不湿中的填充物是“人造棉花”
吗?
【学生】应该不是,“人造棉花”和棉花的吸
水性应该较接近。
【教师1为什么?
【学生]因为聚乙烯醇和纤维素分子中都是平
均每两个碳原子拥有一个羟基。
【投影】棉花与“人造棉花”的吸水性分析
(图1):
【思考与交流】是什么样的强亲水基团使得尿
不湿填充物具有高吸水性?
【分解思考l】常见亲水性基团有哪些?
[学生】一OH、一COOH等。
【分解思考2】如何增加它们的亲水性?
[学生】将其变成钠盐。
【分解思考3】有证据表明改良后的基团亲水性
增加了吗?
Ill
oHOHOH
图1
【学生】苯酚钠、苯甲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比
苯酚、苯甲酸大。
【实验探究】聚丙烯酸钠吸水性的研究
在盛有0.5克聚丙烯酸钠的烧杯中加人25mL
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静置后呈凝胶状,倒置后无液体
流出。
【思考与交流】如何理解聚丙烯酸钠的高吸水
性?
【学生】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比羧基
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要强得多。
【投影]带有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有负电荷的
羧酸根离子的亲水性比氢键要强得多。
【实验探究】尿不湿中的填充物是聚丙烯酸钠
吗?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聚丙烯酸钠和尿
不湿填充物,加入5mL蒸馏水,分别滴加酚酞试
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聚丙烯酸钠溶液中加酚酞试剂显
红色,尿不湿填充物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不显色。
【实验结论】尿不湿中的填充物不是聚丙烯酸
钠。
【资料在线】尿不湿填充物聚丙烯钠通过保留
一些羧基而使其接近中性。
…。——CHz——CH——CH2一CH——CH:一CH——…一
llI
COONaCOONaCOOH
【思考】尿不湿填充物中为何要保留部分羧基。
使其接近中性?
【学生】接近中性刺激性小、安全、舒适,适
万方数据
化学教学2010年,第7期
于婴儿的娇嫩皮肤。
(设计意图:本实验就教材提出的尿不湿填充
物的活性成分——聚丙烯酸钠展开探究.体现了用
教材的思想.课堂探究的结论令同学和听课教师感
到意外。但仔细想来。应更加感激产品设计师对婴
儿的一片关爱之情。)
【观察与思考】用玻璃棒挤压棉花、聚丙烯酸
钠和尿不湿填充物。观察比较它们的保水性。
[实验结论】保水性强弱次序:尿不湿填充物>
聚丙烯酸钠>棉花
【分组讨论】人们想了怎样的办法来增强高吸
水材料的保水性的呢?
II
l
l{
1=H2严
CHOHCHOH
fH2fH2
占一ocooHcooNa甚一ocooH
….—。cH,占H—cH:上H.—cH土H.-CH上H..cH』H….
图2辍丙:b箍髓跫箕盐交联后的产物分子结构示意圈
[小组交流】(1)亲水基团含量越多、亲水性
越强,保水性越好。
(2)适度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思考与交流】(1)下列绿色高吸水树脂的交
联剂是什么?交联的原理是什么?
。。!竺塑丙三醇,占OHH:一EI_占OHH:,通过酯化反应进行交联。‘‘
[教师】除了丙三醇通过酯化反应进行交联外,
还有其他的交联原理。请看思考2。
[思考与交流】(2)下列绿色高吸水树脂的交联剂
是什么?交联的原理又是什么?
¨-伽。一P一删广彳H一删叶HqH广P一佣广f卜~
f=ocooNacooH下=ocooNa
fH2严
占一ocooHcooNa占=ocooH…C心一CH—CH广CH_一CH广℃H—CHf—CH—CH广CH一一
图3聚丙烯酸及其盐交联后的产物分子结构示意图
O。0。
【学生】CH。m一-CH一岂一NH—CHc"-NH一占一CH-----CH:,
通过加聚反应进行交联。
(教学反思:寻找交联剂是教学难点,教师要
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实际教学中思考题的顺
序与本设计相反。结果表明学生对酯化反应进行交
联很容易解答。对通过加聚反应进行交联.只有极
个剐学生有思路,因而本设计将其对调。)
【思考与交流]上述交联剂为何不用更简单的
交联剂如:乙二醇、·1。3一丁二烯?
【学生】上述交联剂中还含有亲水性的基团,
如:一NH一、一OH。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分解讨论1】吸水前,高吸水树脂呈什么状
态?
【学生】高分子网络是固态网束,未电离。
【分解讨论2]吸水中,高吸水树脂有何变化?
【学生】首先水分子通过氢键与树脂分子链上
的大量亲水基团发生水合作用。亲水基团离解。
[分解讨论3】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和阴离子都能
自由移动吗?
[学生I阳离子钠离子能自由移动,阴离子羧
酸根离子固定在高分子链上不能自由移动。
【投影、讲解]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固定在高分
子链上。阴离子之间的排斥作用使高分子网束张
展,形成孑L穴。
【分解讨论4】阳离子能在整个体系中自由运动
吗?
【学生】应该不会,因为阴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如果阳离子在整个体系中自由运动,则从烧杯中取
一些溶液出来,溶液中将只有钠离子而带电。这是
不可能的。
【讲解】为了维持溶液的电中性,阳离子不会
向外部溶剂扩散,导致可移动阳离子在树脂网络内
的浓度增大,从而造成网络结构内外产生渗透压。
水分子通过渗透压作用不断向网内渗透。随着水的
渗透。网内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渗透压逐渐减小。
同时,三维交联结构扩张也产生相应的弹性收缩
力,逐渐抵消阴离子的静电斥力,最终达到吸水平
衡。
万方数据
2010年.第7期研究性学习探索45
f设计思想:将高吸水树脂的较复杂的吸水机
理按吸水过程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问题.结合学
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共同完成.这是对传统讲授式教
学的一种改进。)
(教学反思: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教材不
作要求.但能预见教学时学生很可能提出这样的问
题。实际教学时学生也确实提出了高吸水树脂是如
何吸水、保水的问题.因而花些时间深入浅出的作
些讨论是值得的。)
【实验探究】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说明高吸水
树脂的吸水主要原因之一是聚电解质的离子渗透
压。
【设计方案1】通过对比实验比较高吸水树脂分
别在蒸馏水中、生理盐水中的吸水能力。
【设计方案2】在已吸水的高吸水树脂中加入少
量食盐固体。观察该树脂是否失水。
【分组实验】请按小组讨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
验探究。
方案1现象:高吸水树脂分别在蒸馏水中的吸
水能力显著大于生理盐水中的吸水能力。
方案2现象:树脂明显失水。烧杯中出现大量
的盐水。
【过渡设置情境]除了具有高吸水性、安全、
舒适的尿不湿填充物之外。尿不湿产品中还有哪些
辅助材料,它们又应具有怎样的功能?
【小组讨论】至少还应有内外两层,相当于构
成一个容器,内层紧靠婴儿皮肤应当很舒适,最好
具有单向透水性,外层要求相对较低,但也应舒
适、不透水。
【学生演示】打开一个尿不湿实样,仔细观察
尿不湿的结构;并就尿不湿的内层和外层进行相关
的简单验证实验。
【教师】绿色高吸水树脂作为一种新型功能高
分子材料因其高吸水能力、高保水能力、重复吸水
能力以及高度的安全无毒性。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及
人们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尿不湿只是
一个典型的实例。请同学们课后通过相互讨论、网
络搜索等方法进一步了解它的应用。
创设“结构不良"问题促进学生探究与互动
王愫笛
(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连云港222300)
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刨设有效的结构不良问题,并从问题设置的情境性、主体性、科学性、障碍性四个方
面,分析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设置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探究与互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方
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结构不良问题;有效创设;学生探究;探究与互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7--0045--04中圈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对问题探究来引
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科学素养.利用
问题探究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重
要的教学手段。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可将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与结
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
所谓结构良好问题。是指问题的设置有一定明
确的解决问题的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也是
明确的;所谓结构不良问题,是指问题解决的目标
或解决问题所需的概念、原理、方法以及组织方式等
都是不确定的f¨。
1有效创设结构不良问题的三个要点
1.1结构不良问题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
征
高中学生的化学知识与生活阅历已经有了一定
的积累,又因为学生在El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大多数
是结构不良问题。所以,笔者认为:高中化学课堂
教学中问题设置应以结构不良问题为主、结构良好
问题为次。
结构不良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
识系统,问题可以在新课引入时提出,也可以在某
一重点知识学习后提出。因为。让学生解决结构不
良问题,首先要调动他们已有的资源性知识,然后
分析问题情境、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成探究方
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结论。若学生能经常解决结构
不良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问题意识、
万方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