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儒释道与中医药
2012-05-22 | 阅:  转:  |  分享 
  
儒家如何面对死亡?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在自然生命无法延长时,可以通过道德价值的途径,使之死而不朽,达到永恒。《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的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久而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朽”说,对后世儒家
的安身立命产生深远影响纵使不能建功立业,或为贤圣、著书立说、流芳于百代,也应率性顺生,安居若素,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
之,所以立命也。”又:“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意即为反对轻视生命的行为,追求养
天命之性,达到自然的寿数,正命而死。后世所谓尽享天年、寿终正寝的生命思想,即渊源于此。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
生死抉择关头,是贪生怕死,还是向死而生,是考验儒家精神意志和气魄品格的试金石。儒家自孔、孟起就告诫人们,当自然的个体生命和社会道
义发生冲突时,正确的选择应当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气贯长虹、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
典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趋之”……儒家思想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佛教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关系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
化对中医药的影响道家与道教关系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什么是道家?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先秦老庄
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道魏晋以后,道家实质上被道教取代道家与道教关系什么是道教?东汉顺帝(12
6-144)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率弟子7人入蜀,于鸡鸣山创立道教弘扬“不死之道”“神仙长生之道”道家
与道教关系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都尊“老子”,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经》、《庄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是道教真经相同点
不同点道家诉诸于心灵或理性道教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道家与道教关系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创始人-老子道文化的核心-“道”
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创始人-老子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
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
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道文化核心内容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今安徽蒙城)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
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核心内容道
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道是无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文化核心内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柔弱胜刚强“反者
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道文化核心内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老子︼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文化核心内容以“道”为本的天道观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自本自根,生天生地,无始无终。︻庄子︼道文化核心内容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以
“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道文化对药
物学发展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
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法自然,精气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法自然,精气说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道法自然,精气说庄子进一步指出,人也是由气化生的。此后
,宋鈃(xing)和尹文提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进而推论,思维这种心理活动也是生命之气高度发展的产物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
响王冰接受并充分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并充实了道的内涵,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有形的物质。包括人类本身,都
来源于气,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产物,云道乃“谓变化生成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文),“时序运行,阴阳变化,天地合气,生育万
物。故万物之根,悉归于此。”“生气不竭者,以顺其根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文)。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养生
学的影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庄子:“神”的旺盛决定“形”的长生形神合一道文化对中医
养生学的影响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天地》“形本于神”的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有“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之说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道教文化的“房中术”梁大医药学家、道士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即辟专章
《御女损益篇》阐述房中术;唐著名道教医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又辟专节阐述“房中补益”;王焘医书《外合秘要方》引录《素女方》。
宋代,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倡言下,房中术成为首先被冲击的对象,加上当时有人专事张扬房中术之糟粕,使其沦为玩弄妇女的淫秽之术
。房中术遭到社会的摈弃,很多人不敢或不屑于修习和研究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
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儒道释与中医药内容提示:“儒、道、释”对中医药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掌握中医药学“
道德”的儒、释学基础理解“致中和”与中医思想的相互作用了解道、释的养生哲学儒、墨、道三家秦汉以前文化思想唐、宋以后文化思
想儒、释、道三家民国以来“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复兴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http://www.chinako
ngzi.org/xwzx/200911/t20091105_5147945.htm美国纪念孔子的背后:表达与中国平等对话的姿态
http://www.house.gov/apps/list/press/mo08_emerson/10_28_2009Conf
ucius.html儒家思想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佛教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
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弟子入则孝,出则
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左传》--《黄帝内经》:很少涉及医德
《伤寒杂病论》序批评居世之士。“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孙思邈《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一存仁心,乃是良
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四识病原,生死敢言,
医家至此,始称专门。……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
医家十要和病家十不要》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者五戒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
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五戒:
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亦当正己,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贫窘者药金可壁,看回只可与药,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报
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者十要: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
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自无差谬矣。……七要:贫穷之家及游僧道衙门差
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
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
“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观,也是《内经》的基本观点【礼记·中庸】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和—整体和谐
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中庸—行为的适度,无过也无不及1988.1,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
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致中和”是在时间、空间上的一
种动态趋向和动态稳定自然界中,有冬去春来,寒极生热,日月运行等,均是在一定“度”内的消长变化;而人亦如此,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动态平
衡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过度伤身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
忧伤肺;恐伤肾各种情志活动太过,都能伤及心脏“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子贡曰师与商
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注:师,颛孙师中庸思想对方剂名称的影响中和汤
(《鸡峰普济方》)白术--补气健脾燥湿黄橘皮--理气调中,燥湿人参--补脾气甘草--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厚朴--
长于行气燥湿诸药使脾胃升降得宜,既不太过,又非不及,达到“中和”的目的。功效:调阴阳,和荣卫养脾胃,增饮食治:胁肋胀满
止呕逆恶心“致中和”与中医思想“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台论》:圣
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
性。陈嘉谟《本草蒙筌》: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素问·至真要大论》日:“主病之谓君,佐君之
谓臣。应臣之谓使。”举例:麻黄汤(《伤寒论》)处方:麻黄9桂枝6杏仁6甘草3功能:发汗解表、宣肺
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
“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治疗法则的影响“阳盛”或“阴盛”相当于“过”,“阴虚”或“阳虚”相当于“不及”,“过”与“不
及”都将产生疾病,要“无过无不及”亦即“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伤寒明理论》:“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
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
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尊天之德,以人为本笃谨孝道,养身待为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
家思想与中医药【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孔子《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序
卦传》:“有生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
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荀子·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礼记·礼
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朱熹
《朱子语类》):“人受天地之气而生”,“人气便是天地之气”,指出人有自然之特质。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生
命的人文关怀《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
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孝经·圣治》:“天地之性,人为贵。”“伤人乎?不问马”的典故,则生动体现了孔子珍视生命的人道主义光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笃谨孝道,养身待为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奉养父母的准则,珍惜生命,养护身体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如何面对死亡?《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日:未知生,焉知死?”说明:孔子对死亡采取了一种听之任之的自然观同时,也表现出冷静与理智“死生有命,富贵由天”《吕氏春秋》说的“尽数”,《黄帝内经》说的“天年”宿命论??
献花(0)
+1
(本文系大道至简64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