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老子清静无为(七班 谢卓玲 赵雨萱)
2012-05-23 | 阅:  转:  |  分享 
  
浅谈老子清静无为



???????????????????????????????????????????班级:七班??姓名:赵雨萱?谢卓玲



【摘要】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老子的清静无为或许也是我们需要的一种生活吧。

【关键词】清静?无为



?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做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老子认为,要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就要清心寡欲。他觉得世人孜孜以求的物质利益,往往带给人的不是幸福,而是身心的损害和人生的祸殃。这样,老子归纳出一段名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人的最大灾祸皆起因于对物质的欲望。欲望是个无底洞,永远不可能填满。人一旦陷入对物质的无穷欲望中,就无法自拔。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只能痛苦,甚至铤而走险,也就没有幸福可言。每个人因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人与人之间相争,国与国之间相斗,再也不得安宁。人只有满足了已拥有的,懂得知足常乐,便能脱离欲望的苦海,求得幸福人生,活得逍遥自在。老子提出“虚”、“静”的认识方法,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即当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达到一种虚空的境界,能客观、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不受成见影响,即一种“玄览”的心态。??他所谓“涤除玄览”,意思就是要整治清扫心灵,达到虚静状态。因为心虚则能包容万物,心静则无物不察,从而真正认识“道”把握“道”。老子的这种在认识时要清除杂念、虚空心境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然而在现在社会,有人认为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是一种消极的思想,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笔者觉得这是对老子清静无为思想的误解。??其实,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是人们境界理念的升华,是平和心态的展露。它旨在教导世人不要去热衷于追名逐利、驱欲乱性,而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清静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万物,以无为的理念对待人生万象。正是因为清静无为的人心中无过多的利欲、虚荣和嗔怒,因此他不会利欲熏心,不会因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不会因嗔怒而失去了理智;清静无为的人,他的心永远如一泓清水,清澈透明,安静祥和,不会被外来的狂风搅动起一丝的混浊。只有做到清静无为,才会更好地有所作为。《道德经》之《异俗二十》篇,老子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有为之人的放荡、丑恶和无为之人的淡薄、恬静。有为之人热衷于所谓名利,博学虚名的有为行为;而“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所止”则是老子理想中清静之人的最高境界。



献花(0)
+1
(本文系网络教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