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古代八大才女
2012-05-29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八大才女

蔡文姬,名琰,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和文学家。她的父亲蔡邕是大名鼎鼎的一界文豪,不但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还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博学能文,擅长辩才和音律。相传在她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听父亲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琴弦弄断,结果也被她指了出来,可见蔡文姬有着非同于常人的音乐天赋。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蔡文姬和许多妇女被一起带到南匈奴。这年她二十三岁,而且一去就是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她被迫嫁给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还学会了吹奏当地人的乐器“胡笳”。后来,曹操当上了宰相,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他无意间想起自己一位故友的女儿尚在匈奴,于是派使者携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将其赎回。“回国故土”与“母子团聚”本是美满的事情,可蔡文姬却注定不能两全。毕竟左贤王对她疼爱有加,两个孩子也都是自己亲生,这种骨肉亲情叫人如何割舍?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蔡文姬还是选择了回到自己日夜思念的故乡。

在曹操的搓合之下,三十五岁的蔡文姬又嫁与董祀为妻。起初二人的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这董祀生正值鼎盛年华,又生得的一表人才,而蔡文姬饱经战乱,已是残花败柳之身。董祀是迫于丞相之意,勉为其难才接纳了她。直到有一次,董祀身犯死罪,蔡文姬蓬头赤足的来到丞相府上求情。恰逢曹操正在大宴宾客,见此状甚为讶异。蔡文姬跪倒在曹操面前,一边磕头一边哭诉自己悲惨的遭遇,希望能面董祀一死,在座宾客无不潸然泪下。曹操念及与其父的交情,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赦免董祀之罪。从此以后,董祀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妻子,在感情上作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们二人也看透了世事,隐居山林,过起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据传曹操每次狩猎经过这里,都要前去探视。

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以前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本有四千卷,后几经战乱,全部遗失。曹操很失望,当听说蔡文姬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为惊喜,遂让其默写,果然文无遗误。现今所留存的蔡邕的文章皆属蔡文姬默写,足见其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中原,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确算是做了一件好事,“文姬归汉”也因此被传为美谈。

代表作:胡笳十八拍(第十六拍、十七拍节选)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月东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草萱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分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枯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兮骨肉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欢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十大名曲之一,它作于蔡文姬要离开匈奴,与骨肉分别之际。全辞以歌声、琴声的形式将一个女子自弹自唱,诉说自己不幸遭遇的画面展现于眼前,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据说南匈奴人在蔡文姬离开后,每逢月明之夜都会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用以纪念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也因此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词曲,这种风尚还是从她的丈夫董祀开始的。

咏絮奇才——谢道韫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是《红楼梦》里的一句判词,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当中的“咏絮才”是形容黛玉的文采卓绝,那么它的典故又是出于何处呢?

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父亲谢奕和叔父谢安都是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堂兄弟中,也有名噪一时的封、胡、羯、末四大才子。作为名门之后,谢道韫年幼时便聪慧能辩,才学过人。有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天空突降大雪,谢安便转身问侄子谢玄:“白雪纷纷何所似?”谢玄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后摇头表示不满。这时,年仅七、八岁的谢道韫脱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悦,连连夸奖谢道韫的诗才远胜于她的几个堂兄弟,而这一咏雪名句也一直被传诵至今。

后来,谢道韫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结成夫妻。王谢两族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士族,连皇帝也要敬他们几分,所以说他们的结合是真正的木门对木门,才子配佳人。有一次,谢道韫的小叔子王献之召集了文苑中顶尖的人物来家里清谈,也就是类似于今天的“国际辩论大会”之类的场面。因为高手众多,集中火力攻击王献之一个,纵然他再有才也免不了舌头打结。这时候,在屋旁倾听的谢道韫派丫鬟悄悄递给小叔子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欲为小郎解围”。于是王献之叫人垂下一方青帘,让谢道韫在帘后接着他们的话题侃侃而谈。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在座宾客无不面红耳赤,甘拜下风。

数年后,朝中引发暴动,谢道韫便规劝丈夫趁早调兵遣将。可迂腐的王凝之竟不相信有人会叛乱,情急之下,谢道韫只得自己招募数百家丁天天训练。当叛军杀进来的时候,王凝之只顾自己仓皇出逃,结果在城门口被糊里糊涂的砍了脑袋。谢道韫闻讯后先是哭倒在地,醒后便立刻镇定了下来。她不慌不乱地组织家丁和家眷撤退,自己则抱着外孙坐着轿子断后。哪想在街口与敌军相遇,家丁们顷刻间被杀散。谢道韫走出轿子,指挥几个丫鬟奋勇杀敌,终因力气不足而被擒。敌军首领把发髻散乱、满脸血污的谢道韫带到面前,说要杀了她的小外孙。谢道韫却丝毫不见慌乱,平静地抗辩道:“他是刘家的后人,跟我们王家没有关系。但你要杀他,也得先杀了我!”奇迹再一次发生,敌军首领被她的慷慨陈词所动容,下令放了祖孙二人。

看来虽然谢家人才辈出,但真正能学到谢安大将军这种非凡气度的,也只有谢道韫一人而已。这样一位巾帼,足以令无数自称大丈夫的男子们汗颜。

代表作: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将,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近天年。

我国古代才女作诗,以阴柔细腻见长,然而谢道韫的这首《泰山吟》却大气磅礴,充满阳刚之气。史书记载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的气度从这首诗中也可见一斑。

汉宫幽兰——班婕妤

班婕妤是西汉历史学家班固和班超的姑母,汉成帝的妃子。她不但擅长诗赋创作,而且知书达理,很有修养。刚入宫时她只是一个下等女官,因德才兼备很快便受到成帝的宠幸,升为婕妤。曾生过一个皇子,但几个月就夭折了。有一次,成帝到后花园游玩,邀班婕妤同乘御车,班氏婉言谢绝说:“据我说知,历史上那些贤能的君主平时都有名臣陪伴左右,三代的末代君主才让女人陪同。您现在想让我和您一同坐车,不是跟他们很像了吗?”成帝觉得她讲的很有道理,于是对她更是另眼相看了。这便是被后人奉为典范的“班姬辞辇”。

后来,风流美艳的赵飞燕姐妹入宫,班婕妤开始受到冷落。因看到赵氏姐妹的妒忌心重,知道自己留在后宫已是凶多吉少,班婕妤就主动要求去侍奉皇太后。公元前七年,汉成帝死,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前守墓,希望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下半生。一年后,班婕妤就告别了人世,享年约四十余岁。因为在失宠之时,班婕妤曾写过一首《团扇歌》,后人便以“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代名词,又称“班女扇”。

代表作:团扇歌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制合欢扇,团员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荚芴中,恩情中道绝。

在这首诗中,班婕妤将自己比作秋凉后被人抛弃的团扇,再也得不到皇帝的怜爱了。清朝大才子纳兰性德的《木兰辞》中,有一句“何事秋风悲画扇”正是引用了这个比喻。班婕妤还有一首《长信宫怨》也广受赞誉,诗中从她入宫受宠时写起,一直写到顾影自怜,摒弃繁华,甘愿久居长信宫中,让孤灯冷壁吞没自己花样的年华,只愿百年之后埋于故乡的松柏之下。全诗包含凄怆情怀,令人不忍卒读。

千载名女——卓文君

卓文君在历史上是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生在四川临邛一个巨富之家,书中形容其美貌为“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通晓琴棋书画,文采亦是一流。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离世,所以当时的卓文君算是新寡家居。因为家财万贯,又才貌双全,曾有不少王孙贵族都向丧夫的卓文君求婚,可她偏偏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一日,司马相如来卓家赴宴,卓文君对他的才华钦慕已久,便躲在屏风后面窥视。司马相如见屏风后人影晃动,知道是卓文君偷看,不免心中暗喜。于是借受邀抚琴之机,弹了一曲《凤求凰》。这美妙的琴声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随即芳心暗许。无奈卓父嫌贫爱富,司马相如求婚不成。卓文君只得违背家人的意愿,同一无所有的司马相如私奔,过上了清苦的日子。她一心认定自己的夫君非等闲之辈,早晚会出人头地。

后来,司马相如果然凭着出众的才情受到汉武帝的重用,被召到京城做官,拜为中郎将。也许“饱暖思淫欲”是许多男人的通病,官场得意的司马相如在过上了富贵日子后,也起了纳妾之念。但他没有明说,而是寄给卓文君一封家书,书中仅有十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一看便知其义,一行数中唯独少了一个“亿”,岂不是丈夫对自己已“无意”的暗示?深明大义的她不相信丈夫是个寡情薄意之人,于是怀着悲痛的心情也给丈夫寄去了一首数字诗: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风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的才华横溢。又想起昔日种种的患难与共、情深意笃,自觉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纳妾之事。作为女人,聪慧当如卓文君!在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年代,她敢于违抗父命,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在苦心经营的婚姻面临险境时,她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劝感丈夫,捍卫自己坚贞不二的爱情。这样的奇女子,别说是在古代,就是在现代也并不多见。

代表作: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皓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欲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儿何徒徒。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人之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汤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决!

这首诗是卓文君听说丈夫在京城想娶茂陵女为妾后,表示与已有二心的丈夫恩断情绝之意。在封建社会,男子是允许纳妾的,而卓文君却不能容忍丈夫的背叛。《白头吟》一诗中,她将爱情比作纯白的雪,皎洁的月,不容掺有一粒沙子。这样一位坚持爱情专一,反对一夫多妻的女子,绝对称得上是古代女性的楷模。

在写下这首正气浩然的诀别诗后,卓文君又给丈夫寄去一封情意缠绵的数字诗。两首诗刚柔并济,情诗并茂,终使司马相如大为感动,并给妻子回信:“诵之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此后不久,司马相如便回归故里,二人安居林泉。卓文君写《白头吟》和数字诗挽回一段婚姻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她聪明的心智和绝代的才华,更为后人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此贴被武安传媒于2009-10-114:44:48编辑过]>>>去我的博客浏览该文章1次1次·60国庆大阅兵·中国古代的八大毒药·你不可不知道中国古代八大才女修改推荐总置顶置顶锁定精华发纸条回复引用删除武安传媒等级:立法委员

积分:3614

在线:8009

发帖总数:1128加为好友发送留言1楼发表于2009-10-114:44:29艳惊两帝——花蕊夫人

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先后建立前蜀、后蜀,但真正名留青史、广为传颂的不是其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后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徐氏。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苏轼这首《洞仙歌》的上半阙,咏的就是浅着粉黛、一顾倾城的花蕊夫人。相传她十分喜爱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栽种。每到花开时节,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从此,成都也有了雅号,叫“锦城”(也有一说法叫“芙蓉城”)。有一日,孟昶带着徐氏登高赏花,看到鲜花映衬着她的绝世容颜,不禁感慨地说:“你真美呀!芙蓉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娇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这便是“花蕊夫人”一名的由来,老百姓还因此徐氏奉为“芙蓉花神”。

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击后蜀,孟昶主动请降,成了阶下囚,花蕊夫人也随孟昶一同被押解进京。宋太祖久闻花蕊夫人的美貌,便立刻召见,发现其果然不愧为蜀国第一丽人,于是对徐氏说:“女色是亡国的祸水,你倚仗美貌,使孟昶败了国家,该当何罪?”花蕊夫人听后,面不改色地向赵匡胤索来纸笔,写下了一首威震华夏的《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卑不亢,当即就获得了宋太祖的赞赏,后世的诗评家也每每乐道。

后来,宋太祖将花蕊夫人强行纳入后宫。七天后,孟昶不知何故暴死于宅第。花蕊夫人悲痛欲绝,在宫中挂起孟昶的画像,表示纪念。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她便对着画像独自流泪,倾诉思念之情。有一次,宋太祖来到徐氏宫中,见她正在上香叩拜。向那画像细看去,只见一个人正襟危坐,眉眼十分面熟,可又想不起来是什么人,只好问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假装镇定地说:“这是张仙的画像,掌管生育之神,虔诚供奉便可得子嗣。”太祖听如此说,笑道:“爱妃如此虔诚,仙人必定要送子嗣来。只是若将这仙人摆在寝宫之中,未免亵渎神灵,依朕看应放在静室之中,以鲜花宝柜供养。”花蕊夫人一听,连忙拜谢太祖。那些宫里的嫔妃一听说供奉张仙可以得子,便都跑到花蕊夫人宫中照样画一幅,供奉起来,希望能生个皇子,从此富贵。不久,这画像竟从宫中传出,连民间的妇女想生儿子也都画一幅张仙画,顶礼膜拜,此习俗至今不衰。这段小插曲虽然有些喜剧色彩,但足以看出花蕊夫人是世间难得的痴情女子。孟昶只是宋朝的一名俘虏,死后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如果他泉下有知,应该感谢花蕊夫人的大恩大德吧!还曾有后人为此事作了一首诗:

供灵诡说是神灵,一点痴情总不泯;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宋太祖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这好色之徒早已垂涎花蕊夫人的美貌,遂逼其就范。性格刚烈的花蕊夫人那肯再度偷生?她抵死不从,赵光义大怒,将其一箭射死。一代绝世红颜就此香消玉殒。

代表作:宫词(节选)

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

殿名新立号重光,岛上亭台尽改张。但是一人行幸处,黄金阁子锁牙床。

三面宫城尽夹墙,苑中池水白茫茫。直从狮子门前入,旋见亭台绕岸旁。

旋移红树斫新台,宣使龙城更凿开。展得绿波宽似海,水心楼殿胜蓬莱。

侍女争挥玉弹弓,金丸飞入乱花中。一时惊起流莺散,踏落残花满地红。

亭高百尺立春风,引得君王到此中。床上翠屏开六扇,折枝花绽牡丹红。

花蕊夫人所作《宫词》共有上百首,而且颇具章法。从整体到建筑,再到水陆,然后到人物生活,犹如一张巨幅的宫廷行乐图,全景式地再现了当时的蜀宫盛貌。

巾帼首相——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是唐太宗时代的名臣,相传他气宇轩昂,学富五车,曾是武则天心仪的对象。当时,高宗不满武则天的专横,便与上官仪密谋废后。不料此时被武后得知,闹到高宗面前。高宗推脱责任,就把此事嫁祸给上官仪。这样,上官仪就成了替罪羔羊。他与儿子上官庭之被处死,而尚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也因此受到牵连。她和母亲以待罪执役的犯官家属身份没入后宫,受到无情的冷漠和役使。相传当年郑氏怀着上官婉儿的时候,曾梦见神人送来一杆大称,占梦的说这预示着腹中之子将来能掌握大权,衡量天下大事,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此梦竟成现实。

上官婉儿十四岁的时候,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秀美轻盈,加上她天资聪颖,过目成诵,下笔千言,可以说是继承了其祖父上官仪一身的艺术细胞。武则天听说后便召她入宫,当场命题,让其依题作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而且文章语意通畅,辞藻华丽,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诰命。有一次,武则天带着她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在花园同上官婉儿一同饮宴。这“二张”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超级美男子,情窦初开的上官婉儿不禁多瞧了几眼。结果武则天当场大怒,拔下一只玉簪掷向婉儿,正中婉儿的额头,眉间落下一块伤疤。婉儿在疤痕处刺了一朵红梅用以遮掩,谁知却更显娇媚。于是宫女们纷纷效仿,没有伤疤的也用胭脂在前额点红。渐渐的,这种“红梅妆”便成了宫里最时髦的打扮。

经过这一事件,上官婉儿对武则天更是精心侍奉,曲意迎合,完全忘了她是自己的杀父仇人。而武则天也对她更加宠爱,封她为“昭容”。当时宫中位号有十四品,排在第一的昭仪基本不用,所以排在第二的昭容已算极品职位。武则天还命上官婉儿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所有官员的奏折都由她现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需在上面批一个字即可颁行天下。上官婉儿至此成了除武则天之外最具权柄的女人,虽无宰相之名,却已有宰相之实,而这时的她只不过是个十九岁的小姑娘。

一代女皇武则天掌政前后的二十五年,上官婉儿始终追随左右。在她三十五岁时,才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结为夫妻。后来韦后专权,武三思被杀。而唐中宗的被害,激起了李隆基发动政变,上官婉儿也因此受到牵连,最后惨死在流血事件中,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值得一提的是,上官婉儿的文学成就在历史上也有一定得影响。她经常劝说中宗,大量设立修文馆,广召天下诗人才子,并邀朝中词学之臣,一同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上官婉儿每次都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作诗,数首并发,而且风格各异,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对于大臣所做之诗,中宗还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赏赐金爵,尊贵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成了一种风尚。

代表作: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上官婉儿所流传下来的诗不多,《彩书怨》是最动人的一首,据推测是她写给被废太子李贤的。该诗格调清新,意境高远,表达了对自己意中人的一片思念之情。

词坛女神——李清照

传说在九百多年前,北宋的京城开封发生里一件奇闻:年近弱冠、尚未婚配的太学生赵明诚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其父赵挺之一听,高兴地说:“看来你要娶一个能写词的才女为妻了。‘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夫字,这不是说你要做‘词女之夫’了吗?当今堪称‘词女’的,也只有李格非之女李清照呀!”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出身书香仕宦之家。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是能诗能文的才女。由于家庭的影响,李清照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别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当年,芳龄二八、待字闺中的李清照就已凭借两首《如梦令》名满天下,那“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等美轮美奂的意境,与东坡学士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绿水人家绕”相比,不仅毫不逊色,反而多了几分天真烂漫。一个十六岁少女写的词竟可以跟词坛泰斗苏轼相媲美,这不能不说是文坛一大奇迹。当时,不只是文人、名家纷纷奔走相告,许多学者还因仰慕李清照的才华而得了相思病,这其中就包括赵明诚。在经历一段“梦中奇缘”后,赵明诚便和父亲来到李格非家提亲。这次会面最可贵的收获,就是诞生了一首传唱千古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听说命定的“词女之夫”突然到访,刚下秋千的李清照顾不得丢了鞋、脱了袜、掉了金钗,慌忙光着脚儿躲开,却又忍不住回眸偷觑。因瞧见未来夫婿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李清照羞得脸儿通红。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机警的她假装拿着青梅,边嗅边看......

这首词本人甚是喜爱,它将一个活泼可爱,又娇羞怯怯的怀春少女刻画的维妙维肖。然而后世有一些卫道的文人认为该词写得太不像话,堂堂一个名门闺秀怎会做出如此举动?为了维护李清照的“名誉”,他们否认这首词是由其所作。疏不知,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正因为她天性烂漫,敢做敢写,否则今天的我们怎么会看到那么多浪漫之中又显豪放风格的佳作?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可谓是情趣相投,如鱼得水。他们不但喜欢诗词创作,还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续》中回忆他们婚后在汴京时的生活说,赵明诚每逢初一、十五,便从太学请假回家,买回一些碑文刻本,二人共同品赏,十分惬意。事实上,赵明诚的学术著作《金石录》的完成,是得力于李清照的。她在二十年里一直帮助丈夫搜集、考订、整理、编订,最后也是经她之手,这部书才得以问世。

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是过着一种学者式的比较平静地书斋生活。直到后来靖康之变暴发,北宋宣告灭亡,她才被迫走出闺房,踏上逃亡流徙的道路。而她和赵明诚所收集的珍贵文物,多数都在战乱中被金兵掳走。建炎三年,赵明诚只身赴建康时,突患疾病,不治身亡。李清照悲痛欲绝,大病一场。她从未生养过儿女,从此便孤身一人,远离家乡,过着无依无靠、凄凉悲苦的晚年生活,直到离开人世。

代表作:醉花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与丈夫分别之后所写,时值重阳佳节。据传在异地的赵明诚接到此词后,叹赏不已,但又不甘拜下风。于是他闭门三天,废寝忘食,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醉花荫》也混在其中,请好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欣赏再三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曲中仙姝——黄娥

黄娥,字秀眉,明代女文学家,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另三位是卓文君、薛涛和花蕊夫人)。她自幼博通经史,能诗文,擅书札,工于散曲,有“曲中李易安”之誉。其夫杨慎不仅是二十四岁的状元郎,还是四川除“三苏”之外才华最出众、名气最大的古代文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会背一首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正是杨慎所写。而这样一位文采非凡的大才子竟对妻子黄娥的才学崇拜至极,称她为“女洙泗(女孔子)、闺邹鲁(女孟子)、故毛语(女毛公)”。

杨慎与黄娥本是情投意合的一对,但婚后不久,杨慎就因仗义执言而遣戍云南,二人从此天涯永隔。分别之时,黄娥不辞辛苦,千里跋涉,亲自护送丈夫到云南。返回新都后,她看到景物依旧,物是人非,又想到与丈夫相见之日遥遥无期,于是以血泪作成一首凄美缠绵的《寄外》,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读到此诗也不免心酸: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杨慎一走就是三十年,可怜黄娥独守空闺,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丈夫的归来。在与杨慎天各一方的离别期间,她写了数卷思念夫君的佳作,其中有四阙《黄莺儿》最为著名,第一支是:

积雨酿春寒,见繁花树树残。泥涂满眼登临卷。江流几弯,云山几盘,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寥寥数语不仅将思念之情、盼夫之情以及关切杨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更显示了黄娥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几十年独守空房,却能始终如一,这是何等高贵的品质!

杨慎七十一岁的时候在云南病故,年过花甲的黄娥万里奔丧,到泸州迎得丈夫的灵柩返回归葬。即便命运如此坎坷,还总有世人烂嚼舌根,说黄娥其实不会作诗,传世的作品或为杨慎代作,或为书商杜撰。后来,终于有位明代的文学家王世贞在自己的著作中为其说了句公道话:“黄娥的《寄外》和《黄莺儿》字字绝佳,杨状元连和三首,也总是不如!”

献花(0)
+1
(本文系mgxbyhzhch首藏)